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正山雅集 | 寄我吟怀:朱中原、刘光、龙友、谷卿书法小品展(四)


展览名称:寄我吟怀:朱中原、刘光、龙友、谷卿书法小品展

学术主持:邱振中

学术支持: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中国书画》杂志社

承办单位:正山堂书画院

协办单位:北京金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展览时间:2月25日-3月12日

展览地点:正山堂书画院(东城区什锦花园胡同23号 原吴佩孚故居)

媒体支持:《艺术市场》杂志社、《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青少年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楹联报》《书法报·书画天地》《大河美术报》《一画》杂志、墨池、在艺·书画记、中国书法家网

前言

诗书酒茶,乃中国古文人雅事,因雅事而会便成雅集。有酒有茶便可觞咏,有觞咏便可成书,有诗书酒茶便可寄怀。正山堂向以茶事为业,因茶事而生雅事,因雅事而会集文士,因文士便生吟哦,因吟哦便能入书,书之为寄,则可以散怀抱。因此之故,值癸卯新岁,朱中原、刘光、龙友、谷卿四友因效法“癸丑雅集”之故事,便有此“正山雅集”之“寄我吟怀”小展。

参展四人,皆为八零后书友,书事之外,皆于金石、文史、诗词、题跋有涉,平日一觞一咏之间,即成书矣。即兴之作,笔墨随性而发,故不求佳妙,惟求兴会之至,岂不乐哉?

“寄我吟怀”展多平尺小品之作,尺幅虽微,然意境开阔,未知与古人之“日常书写”偶有相契否?或书房小联,或诗词跋咏,或读书笔记,或论书札记,或金石题跋,或拟古之作,或楷或行,或篆或分,或追魏晋,或求唐风,或慕宋意,或尚晚清,或掺民国,慕古而不泥古,开新而不追新。四人慕古贤“日常书写”之风,朝临夕摹,战战兢兢,未敢言探索,实是盼回归,因不求笔笔变化、字字佳妙,惟求意随笔走、纸墨相发、意气相通耳!凡一时代书风之滥觞,需有新风气之生发,然新风气之生发又何其之难也。此辈不敏,未能有新风气之生发,惟求与古人能接续一二,则聊以为慰也。

惟其如此,四友乃携其尝试之作雅会于此,邀邱振中先生作学术主持,以求教于书坛方家。


·

朱中原,1981年生,四川内江人。现任《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助理、现代编辑部主任。国家二级美术师。系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西安交大书法研究所研究员、西南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等。担任第四届全国隶书展、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十二届全国书法展等评审团学术观察员。2022年被《书法报》评为“全国中青年五体书百家·行书二十家”之一。

·

楷书 园中湖上七言联 68×17㎝×2 2022年

释文:

园中草木春无数,湖上山林画不如。壬寅中原

行书 黄葛晚渡 138×33㎝ 2022年

释文:

龙门东去水和天,待渡行人暂息肩。自是晚来归兴急,江头争上夕阳船。宋人余玠诗黄葛晚渡 壬寅夏日中原

行书 曾习经诗赠晦闻先生兰妻雀子手卷 27×233㎝ 2022年

释文:

人言林逋仙,无求自然足。一鹤与一梅,别成新眷属。我爱林逋翁,风趣更超俗。兰妻雀子呼,遥遥接芳躅。言真惬素心,好合曲栏曲。竟体挹芬芳,新妆照红烛。雪夜壁月眠,花貌想如玉。好鸟如佳儿,去来无拘束。得食性能驯,粒粒分仁粟。乍学鹦鹉鸣,旋随鸳鸯俗。臭味同妻兰,踊跃如童仆。翁乃左右顾,怡然遂所欲。有妻结良缘,有子绵似续。韵事比高贤,神似非刻鹄。胸怀天地宽,自处何荣辱。筑楼近韩居,窗开透辰旭。纵然小如舟,四围花作蓐。楼前一水通,漾漾涨春绿。借此乐馀年,欣欣忘蹐局。况复孙曾贤,泮芹屡掇渌。多福备箕畴,一一难纪录。快哉矍铄翁,高吟兴频触。曾习经诗《赠晦闻先生兰妻雀子》一首,晦闻先生者黄节是也,曾黄二先生俱为唤清诗坛领袖又同是粤人,梁任公颇推?二人交谊之深,此诗可见也,岁次壬寅之末 中原并记。

行书 康有为诗漓江杂咏 91×22㎝ 2022年

释文:

石濑溅溅立鸥鹭,绿杉瑟瑟隐茅庐。清溪缥碧竹排溜,红树青山问卖鱼。锦石奇峰次第开,清江碧溜百千回。问余半月行何事,日读天然画本来。峭壁千峰摩顶圆,净无尘土立风烟。崚嶒倒影晴江上,疑是身游兜率天。拍拍清滩趑鹭鹚,萧萧疏竹绕台池。离江清绝谁人领,入我扁舟一卷诗。康有为诗漓江杂咏 壬寅秋月中原书

行书 华干林正山茶诗三首 78×26㎝ 2022年

释文:

秋风雅集正山堂,云淡天高翰墨香。诗酒从来浑共出,茶禅一味赋兰章。又饮正山金骏眉,诗情相伴茶香飞。梅花时节思桐木,期待维扬细雨微。又到武夷访正山,品茶论道说因缘,诗情画意赋平仄,一路春风送我还。华干林正山茶诗三首,岁次壬寅中原

·

如果说日常书写是一种在当下尚比较稀缺的书写状态的话,我觉得我还不够格,离古人那种真正的书写状态还差太远。所以,我不敢认为我的书写就是一种日常书写,虽然心向往之。当然,我也从来不认为日常书写和艺术创作之间是一种对立或矛盾的关系,而是一种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我不太擅长刻意的书写,尤其是不擅长字形或结构的变异,但我也很欣赏那些在书写中能够自由变换的人,而且我也不希望自己的书写完全是无意。我觉得书法之要,恰在苏轼所说的有意无意之间。书法之妙,即是追求自然基础上的不自然。日常书写固然是要追求自然和随性,但这并不等于就是随意。

我理解的日常书写,并不一定每天都要写,或者说每天当成任务去写,而是随性而书、有感而书,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我觉得一个人的创作状态,有时并不是越忙越好,但也未必就是越闲越好。是忙好还是闲好,其实全在自己。适合自己的,未必适合他人,适合他人的,也未必适合自己。随心、随性、随适,是我的所谓书写之要,姑且称之为“三随”。至于取法和风格,也是要追求这“三随”。我是早岁学帖,写小行草多,后来集中写碑、研究碑,尤其是北朝碑,后来又集中写帖,并在帖行中略掺碑意(而不是追求碑书的行草化),也就是“碑行”。我喜欢汉分的整饬与开张,也喜欢北朝书的奇古,宋人书的意趣,尤其歆羡清代民国人的金石气和书卷气。

这次展览的主题叫“寄我吟怀”。其实我深知我的作品既未能“吟”也未入“怀”,只不过是一种想往、寄托和自我宽慰罢了。这些作品中,有我的一些读书(诗)笔记或论书(诗)札记。突然觉得有想法,不吐不快,又不想写繁冗的文字,于是就用毛笔言简意赅地写出来了,甚至字句也未加细酌。我不知道我这样做对不对,也不知道能走多远,只能请师友方家为我诊断把脉了。

—— 朱中原



·

刘光,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博士生。现为《中国书画》杂志编辑部副主任,《证券日报·艺术投资版》主编。兼任“铸山”公众号副主编、濮阳市美术馆艺委会顾问等。

·

行楷 纪公诗一首 23×13㎝ 2022年

释文:

武夷养秀千山翠,桐木腾芳万里香。金骏眉兮妃子笑,古茶新韵正山堂。纪公诗一首 怡斋录

行楷 朱熹诗一首 26×24㎝ 2022年

释文:

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得灵根手自栽。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红裳似欲留人醉,锦障何妨为客开。饮罢醒心何处所,远山重叠翠成堆。朱熹诗一首 癸卯新正 怡斋录

行书 苏俊诗 23×13㎝ 2022年

释文:

雾绕云飞叶秀华,自然雨雾育新芽。得天独厚谁能比,品质双优实可夸。苏俊诗 怡斋书

行楷 崔公行香子一首 26×24㎝ 2022年

释文:

又到新秋。独怕登楼。茶未冷、何事淹留。正山小种,润我心头。赏花中趣,水中月,雨中愁。隐逸林泉,不羡王侯。学陶翁、诗酒风流。南山放马,坦腹闲游。伴一壶酒,一天霞,一叶舟。崔公行香子一首 怡斋

坡翁论书一则

释文: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坡翁论书一则 怡斋

·

这是一个“好玩”的小展。

一个背景信息是,我们这四位参展作者,并不是因为这个展览而被“拼凑”到了一起。特别是对于我来说,他们三位都是相识十年以上的老朋友了,甚至有的朋友在我们读本科时候,就有频繁的“信生活”了(这个略带“恶趣味”的词儿是我从龙友兄那里学来的)。在日常的接触中,不仅久处而不腻,甚至基于对相互日常书写的了解,基于这些自己也并不十分“自珍”的“敝帚”,渐生“惺惺相惜”之感——也恰恰基于这样一种感受,进而促成了这样一个展览。

这次小展比较好玩的一个点,就是可以看到我们比较“隐匿”的另一种书写,大抵可以称为“日常书写”。尽管这个概念近几年被不断挖掘、衍绎,但我们其实仍是停留在比较朴素、自发的层面,并没有想那么多。这些小品中有手稿、书信、小品、题跋等类别,都是“必要”的书写,或如喃喃自语,记录一时的感受、所得,或基于某种需要,在应用中“自专快意”,比如题跋、书信。也恰恰由于这些东西只需要写给自己看,至多是写给固定的对象看,反而可以更加任性、自我。当然,另一个层面的隐匿,则体现在每个人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的思考、对个人即时感受的传达,乃至一些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互动等上。所以,这些作品从我们各自的生活和思考出发,也将读者引入我们的生活,乃至更为隐匿的精神世界。相较于专门的书法作品展,当然也更为好玩。

除了“隐匿”,这次小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三无”: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复杂的制作,甚至没有“卖相”。这个“三无”本来是我对一位朋友画作特点的描述(见《画要看“三无”》),这次小展的作品也可归为“三无产品”。我们几位,如果用现在的网络词描述,自然也是无中生“友”——在共同的创作理念上,相互契合、欣赏。

我想,对于读者而言,我们希望呈现的是细腻的而非粗暴的、是自然的而非刻意的、是可以交流互动而非一味灌输的,我们希望成为更“好玩”的人,也希望我们的读者更“好(hào)玩”。当然,单就书写而言,我们还是各有坚持的,即便常常也是“美人之美”——这,或许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和而不同”吧!

—— 刘光



·

龙友,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享受批评——全国代表性中青年书法名家“个案研究会”成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东方艺术·书法》杂志副主编,江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南昌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特聘书法家

·

行书 杂记之一 35×25厘米 2022年

释文:

一日所历,不可尽言,又何况一年十年耶!

晏起,理发。往狼垡与危兄茶会。中饭毕,代兄来谈,至近晚。做菜五六种,食之将尽。处理杂事若干。晚作笔记一篇,书三回亦未成,然时至中宵,不能再写,送客后。再与敬儒兄稍谈,睡去。十二月廿四日夜。

行书 杂记之二 21×17㎝ 2022年

释文:

小民兄的笔是否略显陈旧了?收笔处还可再整洁。“将”字两竖画不宜平行,视频中应已明确讲过,“帝”字末笔可干脆。“帝”(此处连笔太犹豫)、“藏”、“藏”、“藏”(此空间要注意度)。总之,都是细节问题。请反复体会视频中所提要点。友上

佛手 35×26cm 2021年

释文:

江城故友赠我佛手,初见时绿油油,而今干的差不多,难为尤物美在任何时候。庚子十月 龙友写此存之

临帖示范 16×33cm 2022年

释文:

当世之务 右边是临海隅帖局部原帖有很多细节 当字记笔“亅”这样很复杂堂 澄心堂纸帖也一样很多细节但相对简化了。试以此写海隅帖,可以略加纵笔当世之务,实际不是书体变化而书写状态的不同当世之务,再加纵笔就成了暑热帖一类依此推之。

小年日记

释文:

辛丑腊月廿四日,北方谓之小年。予乡无小年之说,二十年前始至南昌才知有此节令。往年此时多在亲戚家度过,今得好友十数人,相聚寒斋。煮茶闲谈,几到近晚,故晚餐与宵夜同吃。杯盘数十样,食进大半,酒过数巡,皆得微醺。而后散,诸友今夜后则各回家乡。

·

从我开始接触书法至今的近二十五年里,其中有近二十年的时间处于盲目的“探索”之中。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却又几乎尝遍了我目之所及的所有通行的方式。

在没有一套完整可靠的方法建立起来以前,我没有办法确定自己的练习方式是否准确。直到近五六年来,我才真正的感受到,书法的标准是掌握形态之准确和美观的同时,又超越这一标准而反观内在的情感表达。这种“情感”不可预设,它在人所未知的机制下,对书写的微观形式产生不可确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建立在相对准确而稳定的技术基础之上。

书写,本身不应仅限于视觉作品的范畴。作为虔诚的书者,应该将书写活动视之为通过思考和想象力训练而努力改变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在西方的思想领域,视这种毫无宗教内涵的“精神修炼”为一种“自我养成”。我深信这种“养成”的理念至今仍没有过时,且始终成为判断作品价值的重要依据。

一件艺术作品,肩负着陈述创作者生存情感的责任。书写中的每一个笔画和单字都作为负责“陈述”的符号单元而存在。它们的构成方式决定了作品的意义是否具有足够的开放性,因此必须有一个完整、丰富而规范的符号系统作为支持。从宏观的角度讲,一件作品所呈现的气息,足以给观者传达某种似是而非的情感。从微观的角度讲,每一个笔触的细微变化才真正默默地承担了陈述情感之微妙的重任。仅以“形”的相似或准确性为标准的练习方法和书写观念,难以支撑这种陈述的重任。无论是书写的内容还是符号的具体形态,一旦被某种约定俗成的规则所限定,那么在符号与言说之间,便隔着数重屏障。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最近在书写上的追求和思考,我不得不选用“舍弃”这个通俗的词汇。我开始接受在偶然的书写瞬间,笔触及字形出于意外的失准。不再刻意追求书写形式上重于修饰和无意义的变化,将注意力集中在阅读与书写的当下体验:鲜活的人与物的在场。我不敢奢望此间微妙的心理变化一定能够在极细微的符号单元中呈现。但是我坚信,它们极有可能在某处闪现。

我们必须理解,这种书写方式始终面临着难以逃避的乏味与平常。

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从当下去体验每一个生活瞬间的意味深长。纵观那些从古人的生活中被“挤”出的杰作,正是在这样的“平常”中呈现了每一个生活事件的理想与价值,有力的抗拒了日常生活的乏善可陈,并“重拾它的尊严与高贵”。为此,我仍应将这种非创作的书写方式进行下去。

—— 龙友



·

谷卿,别署潜堂、阮桥等。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兼副所长。著有《唐宋词心解》《书画印艺的象与神》《百年巨匠·赵朴初》《艺可以群:宋画中的雅集》等,在《文学评论》《世界宗教文化》《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文献》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2020年入选中国艺术研究院青年艺术家首批推荐计划。

·

和崔希亮教授绝句 33×22㎝ 2022年

释文:

春草林花并逐溪,小园深处正萋萋。山童早任茶烟歇,慵坐西窗看鸟啼。子明先生有正山堂寻茶绝句,壬寅春深余亦曾往访之,心有戚戚,爰步韵奉和成此。阮桥并识。

心静春来七言联 46×11㎝×2 2022年

释文:

心静渐知开卷益,春来又为种花忙。偶见商探花所书此联,颇与心情相合。壬寅冬月,阮桥漫士并识于京华。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释文: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阮桥子

释怀深诗 90x38cm 2022年

释文:

老僧昨夜包山宿,茅屋青灯火满炉。料得山神心喜我,晓来岩树雪模糊。 怀深上人句,阮桥并识。

《项脊轩志》节录

释文: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归震川先生名作,辛丑阮桥书并识于京华东隅。

·

几位友人约作一次小展,大略体现有关书写的个人思考。我对于书法一艺,其实一贯“思考”很少,这“很少”里,关于自己的则更少。回头一看,既想得少,倒也契合“自然”“日常”的命义,翻检近作,挑出一些献丑,很有点问计于高明的意思——读者但能留下些许批评,对我认识自己均是极有助益的。

一道展览的另外三位师友,都是在书法上极为专精的行家,而且学艺双携,不但博闻强识,更难得的是视野广阔、思维活跃,这些情致、趣味和性格无不能体现于笔墨。展览名“寄我吟怀”,也可见大家在书艺和书学之外,别具怀抱,别有所求。

我近年凡有命笔,已全无“展”的意图,又往往拘于陋室,故而越写越小,决不能于高斋明堂出一头地。书写不但符合所谓“日常”,实更近于“私密”,如此竟也未遭嫌弃,使与珠玉并陈,惭怍之外,也很是感刻。

这次小展多蒙正山堂诚挚邀请、倾心策划,那是一个颇有清趣和情味的所在,多年前曾得一访。今春疫情间隙因事经过,门前小作驻留,未想岁末又能结一番因缘。期待疠瘴早散,与诸友好同往畅叙。

——谷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朝书法家梁诗正二十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
梁诗正行书《有鸟诗二十首》(高清)
梁诗正行书《有鸟诗二十首》欣赏
清朝大臣梁诗正行书墨迹欣赏明清书家书法欣赏
梁诗正行书《有鸟诗二十首》(高清)
梁诗正行书《有鸟诗二十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