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工笔重彩花鸟画的变革与发展——于非闇的花鸟画议

于非闇像

于非闇,原名于魁照,后改名于照,字仰枢,别署非闇,清内务府正白旗汉军旗人。于非闇自小在家随祖父及父亲读书,15 岁考中秀才,有着扎实的文学基础。辛亥革命之后,随民间画家王润暄学习花鸟画及颜料的制作,并莳养花鸟。1935 年左右受好友张大千的建议,专攻工笔重彩花鸟画,辅以宋徽宗瘦金体,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自成一家。

一、传承

中国传统的工笔花鸟画自两宋之后逐渐没落,至清末之时已名存实亡。究其原因,无外乎是文人画兴起所造成的审美变革,明清两代的主流文人认为这种工笔重彩画匠气太重、媚俗不堪,与其尊崇的文人气节相差甚远。宫廷画师对于工笔重彩确有一定的保留和传承,可是由于清朝宫廷的封闭性,宫廷画师群体的创作并未能影响到整个中国画坛,而且宫廷画师普遍社会地位不高,这种喜庆艳丽的画风多是用来装饰宫廷的富丽堂皇,也并未被皇帝所重视和支持。而于非闇便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投身到了工笔重彩花鸟画的复兴之路。

于非闇 仿赵佶白茶花 天津博物馆藏

于非闇改工笔花鸟画也有其客观原因:

一是故宫古物陈列所的开放,使民众们能一睹众多的古画精品。这对于当时的画家来说无异于打开了新的大门,包括金北楼等一批北京画家都受益于此。这也是在民国画坛“中西之争”的论辩中传统一派的力量根源。在这期间于非闇任职于古物陈列所,看到了几乎所有故宫旧藏的宋代花鸟画精品,深受启发,为其改攻工笔花鸟画指明了方向。

二是写意花鸟的市场竞争。写意花鸟画虽为当时的主流审美,可正因为如此,做为后来人的于非闇面前是无数崇山峻岭,前有吴昌硕等海派诸家,近有衰年变法后的白石老人,市场竞争的激烈使得于非闇只能另辟蹊径。

三是好友张大千的支持。张大千不仅建议于非闇改画工笔花鸟,而且还建议其搭配宋徽宗的瘦金体。他认为“画双勾花鸟,配上瘦金书题款,更觉协调”,并将自己珍藏的徽宗书《八行八刑条碑》相赠。于非闇对于张大千的艺术眼光是极为推崇的。张大千虽小于非闇 10 岁,但已是中国画坛有名的画家,其给出的建议是值得于非闇仔细考虑斟酌的。

于非闇 利市三倍 天津博物馆藏

于非闇对于当时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的现状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由于技法传承的缺失,许多绘画问题都需要他自行摸索和总结。因此,他没有拘泥于宋画摹本,而是广泛收集相关的资料技法,还同民间画工、裱画师傅等探讨,逐步完善了许多失传的技法,比如默写传神法、双面晕染法等。于非闇如饥似渴地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完善自己的绘画技法,他晚年在《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一书中记载了自己学习民间绘画技法的经过,并对当时有机会学习写像传真的技法而失之交臂,以至这门技法成为绝学而深感可惜和自责。

除不断完善技法外,于非闇还寻求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复原两宋的工笔花鸟画,他从宋代的缂丝入手来补充传世宋画数量不足的弱点。他对名家缂丝更是推崇备至,好的缂丝作品在构图、立意、造型、色彩结构等方面已与名画无异。《利市三倍》中题到:“宋缂丝多喜作吉语,如喜溢门楣、竹报平安之类,日人藏三柿缂丝,此所谓利市三倍也。”于非闇非常注重缂丝图样和资料的收藏,不仅对其进行了归类总结,也对缂丝艺术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从于非闇临仿宋缂丝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在不断地熟悉其构图和色彩的运用,使其作为自己绘画的有益补充。

二、变革与发展

于非闇的工笔花鸟画之所以能够自成一派,在民国画坛留下浓重的一笔,不单单是他另辟蹊径大胆尝试,更重要的是他对传统工笔花鸟画的改造。这使其能更好地适应了新的时代,迎合了广大民众的审美需求。

于非闇的工笔花鸟画重笔墨,重文人精神。工笔花鸟画自两宋开始没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多以匠画的形象出现,不被文人阶层所重视。而好的工笔重彩画对于纸张、颜料等要求甚高,成本昂贵,普通民众虽喜爱这种富丽堂皇却消费不起。于非闇很长时间也被家事所累,将仅有的积蓄都用来换成了纸张颜料,因此,想要复兴工笔花鸟画就必须要提高工笔花鸟画的受众层次,就必须提升它的内涵层次。于非闇为此做了几种突破性的尝试。

于非闇 玉树临风 天津博物馆藏

首先,将不同的笔法引入工笔花鸟画,传统工笔讲究线条平顺,笔法严谨,而于非闇以笔意入手,勾勒线条讲究顿挫之感,“蚕头凤尾”“铁线描”“游丝描”等不同的笔法在同一副画作中综合使用,使整幅作品增加了趣味性和灵动性。

其次是书法的搭配,于非闇自 1935 年后开始专攻瘦金体,而书法的美感本就对画作的层次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再者工笔花鸟和瘦金体同为宋代艺术的精华,其融合后所蕴含的古意是符合文人群体所追求的精神。

其四是于非闇本身出色的文学功底。于非闇 15 岁中秀才,本身就是传统文人的代表,诗词、古文信手拈来,同时他长期担任报社的编辑和撰稿人并著书数本,文学修养之高可见一斑。他的作品多有长题,并且辞藻华丽优美,这是一般画匠和画工所不具备的能力。

于非闇 二乔牡丹 天津博物馆藏

于非闇重写生,师造化,但是他也坦言,有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重视写生,这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通病,哪怕直至今日,写生在很多画家看来也更像是一种口号而非创作的中心。于非闇的写生并非如照相般严格复制,而是观察事物本身的特点再结合自身对于色彩、结构等艺术的独特理解进行再创作。

于非闇不仅是近代有名的画家、著名的媒体人,还是一位出色的美术教育家。这并不是因为于非闇教授出了俞致贞、田世光等一批绘画名家,更重要的是他的美术教育理念和传承中国传统艺术的坚定信念。(摘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工笔画成长史
中国绘画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让你的画作提高N个档次,这“最金贵”的笔墨进阶之法
【名品赏析】于非闇工笔花鸟画欣赏(二)
工笔画淡彩、重彩技法!
“雅人深致”于非闇:从生活的真实过度到艺术的真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