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颜真卿唯一考古发掘出土真迹:早年书法风格和后期很不一样

这是《考古现场》的第3篇

2020年11月13日,在西安西咸新区唐代元氏家族墓地中的一座夫妻合葬墓里,考古工作人员发掘出土了一方颜真卿手书的罗婉顺墓志铭这是目前唯一通过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真迹

这方墓志书写于天宝五年(746年),这一年,颜真卿38岁,任职长安县尉。有趣的是,审视这方墓志的书法特质,这时的颜真卿书风,点捺之间汉魏诸碑痕迹还清晰可见,但已经脱去了魏碑刀刻斧凿般的刚硬。然而,后来多宝塔的筋骨分明、遒劲秀丽,还不清晰,更勿论晚年《勤礼碑》的雄浑磅礴。

罗婉顺墓志铭

家学渊源

作为中国书法史上为数不多堪与二王比肩的璀璨星辰、高山仰止,颜真卿其实也是大器晚成的。其“颜体”的初步形成,要晚至“安史之乱”期间, 大约是755-763年之间,这时他已经50多岁。而他楷书的大成,则更要晚到60岁。

所以,颜真卿书法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50岁之前为早期,65岁之前为中期,65岁之后为晚期。50岁之前的颜真卿,其书法养分主要来自家学渊源。颜真卿五世祖颜之推,即《颜氏家训》的作者,同时也是一位书法大家。颜之推之后,颜氏历代及颜真卿的同辈,也多以善草隶篆楷名动一时。

颜真卿幼年丧父, 家贫缺纸笔,就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后来随母亲殷氏寄居在舅家, 殷家也是南朝以来的士族大家,出了很多书学名家。这是颜真卿早期书法启蒙的又一重要养分。成年后,颜真卿以“二王”、褚遂良、张旭为师, 自行艰苦摸索。

他写《罗婉顺墓志铭》的这一年(746年),正好也迎来了他书法之路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在长安县尉任上,他专门去拜访了张旭,跟他学了笔法。这时,他在书学方面已经有相当修养,尽管传世之作还不多。所以他才能在张旭考问钟繇十二笔意时对答如流。

大雁塔颜真卿像

书品人品

接受了张旭笔法后,颜真卿认为“得攻书之妙, 自知可成”, 从此开始了书法之路的新历程。到天宝十一年( 752 年) ,颜真卿已经是一位有很高知名度的书法大家了,流传后世的代表作《多宝塔碑》、《东方朔画像赞》,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这一时期,总体上说是“颜体”的初步形成阶段。虽然各碑面目或有差异, 但基本风格已经形成,即所谓“点画皆有筋骨”, “点画净媚”, 书法结体严谨遒实, 用笔方折腴润, 布白紧凑规整, 但“雄” 中有“媚”,风格秀丽刚劲、沉稳多姿、妖媚动人。在充分吸收了二王及唐初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余风后,已经寓新意于古法, 走出樊篱、自立门户了。

“颜体”的最终成熟,要到颜真卿65岁时。这一过程,除了书法上的精研颖悟之外,还和他本人丰富的人生经历有关系。颜真卿一贯性情刚直,早年在做殿中侍御史时,就因为拒绝阿附杨国忠被贬出长安,任平原守(河北平原县)。

安史之乱前夕,距安禄山近在咫尺的颜真卿,提前觉察到了安禄山的谋反意图,与兄长颜杲卿一起,积极招兵准备抗击,颜杲卿父子不屈战死后,颜真卿势单力薄,被迫弃郡还朝。从安史之乱起后的几年间,颜真卿经历国破家亡,自己也在国家动荡中起起伏伏,几次被贬。丰富的人生经历,与坚守的刚直忠正,即所谓“立朝正色, 刚而有礼, 事四朝不变其节”,这样的人格,对其书品形成有直接影响:号称“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 ,以及《祭伯父文稿》 、《争座位帖》 、《鲜于氏离堆记》 、《郭氏家庙碑》 、《麻姑仙坛记》 、《大唐中兴颂》等。

和他自己前一时期的书风比较,这一时期的作品,颜真卿在用笔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加强用腕力, 中锋用笔, 圆转藏锋, 如印印泥;笔画形成蚕头燕尾, 直画则成弓弩蓄势之形, 而笔画之间采取横细竖粗的对比错综;结体方正端庄, 稳健厚重;布局方面,在留白上以行密取气势。到这一境界, 颜真卿终于完成了以一己之力扫荡初唐那种楷书风貌,而颜体的核心精髓,可总结为两个字:雄魂,这是颜体之魂,也是颜真卿人格之魂,博大、雄浑。

颜体是缘情而书,、因志立意, 才形成的自家面目。和前人相比,颜体 具有不加雕凿的坦率和真诚, 大刀阔斧, 直起直落, 峻劲纯朴, 没有一点书生式的酸腐气;具体到每个字看,则是雄劲质朴, 自始自终表现出一种刚严、忠厚、实在。

祭侄稿

“颜体”大成

65岁之后的颜真卿,一方面是在人格上达到了“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的境界,延续一贯的刚正忠直、忠于职守之外,毕竟人到暮年,已然世事洞明,精神上更多地寄寓在了自然山水和书法情趣上,因而写下了比前两个时期要更多的墨迹珍品,而“颜体”也由此走向极致。颜真卿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李玄靖碑》 、《颜勤礼碑》 、《颜氏家庙碑》。

其中,大家可能对《颜勤礼碑》熟悉度最高,因为它几乎是当下中小学书法课及各大书法艺术班的通用法帖。《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撰书刻立的神道碑,四面刻字,现存三面。它之所以成为颜真卿楷书的代表作,是因为能比较全面地体现颜真卿的书法造诣:整篇文字纵横成列,疏密有致,浑然一体。而且因为出土时间较晚,还保持这原碑笔力的神采,是研究颜体书法最好的范本,也是颜氏书法艺术完全成熟的标志。

布局上,《颜勤礼碑》严正有秩,字距行距较小、字行密结,竖有行、横有列。这种章法布局,又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颜体楷书葱笼茂密、大气磅礴的艺术特色,与颜体外紧内松的结体方法,达到了完美的协调统一。

《颜勤礼碑》的外紧内松,是指其中宫开阔、四面收束。这种结体方法,从体势上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内聚力,使得整体显得博大但不散乱。这也是高度统一、强大的盛唐气息在艺术层面的缩影。

笔法上,《颜勤礼碑》最大限度地强调了点画的端部和转折处,一方面是明显比前人更强调“提、按”的使用,另一方面是更在笔画转折处有了更丰富的用笔变化:藏锋、驻笔,同时也保留了初唐诸家楷书常见的“使转”笔法。

颜勤礼碑

“使转”又称“绞转”,指写字在笔锋转向时,一定要必需的技法,是各种书体都普遍应用的笔法,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手指的捻动,使得笔毫在行进过程中不断变化锋面。使转”是魏晋笔法的核心部分,也是王羲之书法用笔的主要组成部分。但自颜真卿以后,书法家书写就多用提按了。

钟繇二王以降,楷书定型之后,在八个基本笔画中, 横折法似乎是一种定法, 一般都是方顿直下的笔势, 而纵观《颜勤礼碑》全文, 在横折的处理上, 似乎没有多少雷同形态, 千姿百态, 极尽变化之, 不用顿挫, 而直接用“折叉股”, 笔力内藏, 锋棱不露, 有些细轻圆折, 然后再依势直竖重挺, 纯用篆籀之法, 如“自”、“曾”、“马”、“蜀”、“万”等。

特有些字,比如“初”,横折搭肩直下;“加”字口之折处顺势另起笔, 尤如高高耸起的肩膀;“陈”之东部横折不显运笔痕迹;更有一些特例, 如“ 凤 ”、“儒”、“司 ”等, 折法奇特, 各不相同。 即使在同一个字 里, 凡有横折处, 不论多少, 都是尽量不同, 活泼生动。 有少数横折甚至采取两笔笔分开来写, 先横, 以右尖挑出, 而折竖则用笔断意连之方法, 顺势另起笔, 如写竖法一般, 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颜体”还有鲜明的横轻竖重特点,这在《颜勤礼碑》中尤其明显。 时间相去不远的《东方朔画赞 》、《中兴颂》 等作品中, 笔画横竖的粗细变化都还不是不大,但《颜勤礼碑》 却是在横轻竖重的表达上大做文章, 下尽功夫,比如“书 ”、“事”、“不”等,字,都是

横画格外轻细, 而竖画别样粗大, 对比明显而又不失其端重灵动。

这种运笔方法,如中流砥柱, 款款君子, 雄强宽博, 气宇轩昂之气跃然纸上, 细而不纤弱, 粗而不霸道, 点画之形质使人耳目一新, 字如其人, 颜真卿之为人品格也可由此想象, 这绝非苟且偷生之人所能为也。

其次是撇细捺粗,就象“横轻竖重”一样, 一主一次, 一重一轻, 使许多字产生了强烈对比, 如“人”、“夫”等。 撇画尤细, 而捺笔则分外肥重, 强调笔姿, 这种大胆奇特又有些自由的结字方法, 一扫楷书因过于严谨而容易刻板的古法。颜真卿还不只是处理成撇细捺粗,还加上撇直捺曲, 撇短捺长, 撇细捺粗,如 “合 ”、“人”、“秦”等,显出大开大合, 变化多姿。

《颜勤礼碑》这些丰富多变的笔法,将粗与细、方与圆、高与低、曲与直、欹与正、快与慢等诸种矛盾,都巧妙地统一在了笔画中,使得每一个点画都透露出丰富多彩的生命气息。

人书俱老

兴元元年( 784 年) ,大唐太师颜真卿被叛贼李希烈缢杀。享年76岁。

去世前四年,颜真卿完成了他最后的代表作《颜氏家庙碑》。这是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所立的一方家庙碑。是时颜真卿年高笔老,风力遒厚,书艺真正到了“人书俱老,炉火纯青”之境。《颜氏家庙碑》颜真卿书与李阳冰(李白族叔)并称双璧。

据《颜氏家庙碑》首行下宋代李准的重立跋文,此碑经唐室离乱,倒卧于郊野尘土之中,至北宋太平兴国七年李延袭发现后,才移入府城孔庙内。

在《东坡题跋》一书中,苏轼曾这样点评《颜氏家庙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颜真卿晚年楷书圆熟之作,有个特别之处是,字写得越大,越能体现出其博大雄浑的特质,这是中国历史上其他书家、文人字普遍不具备的。他的字没法以精制的亭台楼阁、柔情脉脉的美人婵娟来比拟, 而是一种五岳山峦的雄浑壮美, 不靠人为的雕饰, 全然出于一种天然的本性。直到颜真卿的出现, 才打破了中国书坛近四百年的“二王”笼罩, 并开拓了一种博深厚的新书风, 一直影响了以后整整1000多年书法的发展。

颜氏家庙碑

四百年“二王”笼罩的终结

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地位之所以崇高,首先是因为他在“二王”主干之外另辟新枝,而且是独一无二的新枝,前无后人,后亦无来者。

学颜真卿字,初学者多见其气势,而不重结体细处的精妙,所以易入门,易神似,因而又称为明清以来书法教育在馆阁体之外的主流法帖。清人包世臣说颜书“稳实而利民用 ”, 这话却是只说到表面。颜体真正近千年不衰的原因,还是在其书法内核方面,也就是灵动多变的笔法,与雄浑之美、正大气象的完美统一。

有唐一朝,始自隋朝发端于北朝而一统天下, 而唐继之。隋虽只存在短短的三十七年, 但其书法上承南北朝, 下启唐代, 书风巧整兼备, 不离规矩, 兼有有南朝书风之疏放妍妙,与北朝书法的方整遒劲。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 倡导书学, 并竭力推崇王羲之, 故初唐受其影响书风没有出现大的改观与革新,初唐四大家虽然书风高妙,但就革新而言,却是建树不多。

唐代书法真正继往开来者,是张旭、怀素与颜真卿。张旭与怀素在草书上开一代新面目, 颜真卿则是继王羲之以后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其书风区别于“二王”与初唐诸家, 承前启后改写了唐代原本生命力雄健、却因一代帝王的喜好引领而盲目追逐晋风的局面

然而颜真卿的字又具有不可复制性:因为他独特的无法模拟的雄浑博大之人格精魂,用笔之前,无处不在展现个人性情。就像孙过庭说的:“以点画为形质, 使转为情性; 草以点画为情性, 使转为形质。”所以学颜体,得其形易而得其神难。

但是,在另出旁支的同时,颜真卿又恰恰是“二王体系”的建构者,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因为颜真卿创造性的融合了中国书法发展的三条脉络,即“二王”书法,北朝书法脉络、以及自古至今一直存在着的民间书法。是颜真卿把“篆籀昧”融入到了以“韵”取胜的“二王”典雅书风中。“至颜真卿,始见篆、隶笔势,雄健厚硕”。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功绩,是让楷书彻底摆脱了篆隶痕迹。换言之,经典“二王”书风中,是不应该有篆隶之风的。而颜真卿的尝试,却是让后世所有学书者和“二王”一脉联系了起来,为他们找到了一个理论和实践慕础。不管后人书法风格、书法面貌是否与“二王”相类,还是相逆,人们总是可以通过颜真卿上溯渊源,从而把他们统统与“二王体系”联系起来。

多宝塔碑

他的成功实验,就算与“二王”为核心的帖学唱反调的碑学大家,也有很多也是学习颜真卿的 比如何绍基,他有一句诗:“楷法原从隶法遗”。何绍基认为,学习楷书一定弦有篆隶的气息,要用篆隶的笔法去写楷书.这点却是与颜真卿的“篆籀味”不谋而合。

所以,我们可以把颜真卿看作“二王体系”、“北朝碑刻”、民间书法“这三条发展脉络的交汇点,从任何一条脉络中汲取营养的书家,都可以以通过颜真卿书法找到通往“_--T_二王体系”的途径,也就是中国书法的正源。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来由大体如此。

不过,伟大人物生前往往是寂寞的,颜真卿生前,其书法虽然有盛誉,但并没有被抬到绝高的程度。甚至直到北宋,文坛泰斗欧阳修还是觉得颜真卿的书法真的不怎么样,只是因为人品高绝,所以“颜鲁公书虽不佳,后世见之必宝也”。

欧阳修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后世确实把颜真卿的书法当宝,但也同时肯定了颜真卿的书法和人品——书法人品都是宝。最终给颜真卿书法下了历史结论的,则是他的心爱弟子苏东坡。他称赞颜真卿书法“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魏、汉、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乎!”’'把颜真卿推崇到了极敛.自此,颜真卿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才确定和稳固下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欧、颜、柳、赵四大楷书的特点比较
《颜勤礼碑》与《张猛龙碑》比较赏析
六种比较法:记住这些颜真卿书法特点,轻松学习颜体,一年出师
论颜真卿书法艺术风格形成历程
陈传席:书法需要正大气象
書法考(333) 学院风骨—书法专业博士马新宇作品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