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话 | 刘向永- 陈宏斌: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路径思考

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推进教育数字化”。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尽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突出的优势,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深度剖析当前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路径与策略,我们邀请到江南大学刘向永博士和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陈宏斌老师共同就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路径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与讨论。

陈宏斌: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正扑面而来,但对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他们总感觉这些看上去高大上的技术跟自身关系不大,因为技术虽然很先进,但似乎在教学实践中用不上、用不起,所以很多一线教师仍然在使用传统方式进行教与学。

刘向永:看待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要有前瞻性眼光和发展性视角,不能够仅仅关注当下,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价值。我经常使用“我与麦当劳”的小故事跟教师们分享我的观点。我平生第一次吃麦当劳是1998年在长春国贸大楼,那是一个毕业工作不久的同学请我吃的。当时,吃一顿麦当劳算是一次很好的招待朋友的形式。但慢慢地,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吃麦当劳就显得不那么奢侈了,成为一种很普通日常的消费行为。麦当劳的变化,就如同技术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少而金贵,逐渐走向了寻常普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普及,教师们曾经认为遥不可及的技术,一定会逐步走入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是一种趋势,一种不能阻挡的时代趋势。

陈宏斌:当前,针对教育大数据、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很多,国家也在倡导教育数字化转型,个性化、智能化、因材施教成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美好蓝图。但在现实中,为什么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效果感受不深呢?

刘向永:虽然我国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师在教学工具丰富性和教学融合策略上都有了新认识,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的现象目前仍然普遍存在,信息化在政策、口号上轰轰烈烈,而实际上信息技术常态化应用却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考虑其环境、能力等影响因素,如果只是试图通过行政手段推进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常态化,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南橘北枳现象一样会出现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之中,如果不考虑文化因素、条件因素和人的因素,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推进就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陈宏斌的确,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技术仍然还是传统的“教学PPT化”,主要是使用PPT进行信息内容呈现,或者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视频、动画的播放,增加演示内容的具象化和趣味性,但并没有改变传统教学结构,仍然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

刘向永: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目前大都还停留在工具辅助的“缝缝补补”式应用层面,只是在某个功能或几个功能上效率有所提高。要想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变革教学,就要突破为技术而技术的桎梏,摆脱低层次的辅助教学方式,借助技术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在很多教学现场,我看到很多教师播放了优美的动画,及时收集了学生数据等,但这些只是局部的小修小补,并没有真正改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甚至,有些课例强化了传统的灌输和训练教学方式,如在基于人人端的课例中,很多课例只是用平板电脑刷题而已。从“小修小补”到“结构变革”,这才是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王者之道”。

陈宏斌:我们从最初的多媒体课件到教学资源库,再到电子白板,又到液晶一体机和电子书包,教学工具不断地演化进步,但似乎一种工具除了最初几年比较火热外,过了几年就回归到传统教学方式了,课堂只是热闹了一番,就又恢复到以往的样子了。

刘向永:新技术涌现所带来的社会和市场冲击力,使得大众的关注点一直聚焦在“新”的事物上。但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不只是有了新技术就可以的,技术应用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如果没有改变传统的教与学方式,教师仍然只会使用技术去增强旧的教学而已。同时,新技术所带来的技术障碍也阻碍了教师去应用它,教师不愿意花费时间去学习新技术和制作新资源。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要真实发生,就要改变教学方式,要从以“教”为中心转为以“学”为中心,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倡导了很多年,但改变得仍然不够彻底。而如果不倡导以“学”为中心,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就会仍然停留在“教学PPT化”层面,个性化、自主化和合作化学习就始终只是空中楼阁。正如北京市特级教师顾德希所言:“原因就在于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时,头脑中默认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可以支持教师完成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那么自然不需要学生拥有个人终端了。

陈宏斌:在听课观摩的过程中,我经常看到教师使用了很多新技术,功能都很强大,一节课下来,感觉就是在“炫技术”,一会儿使用平板电脑进行刷题反馈,一会儿使用虚拟现实进行知识探究,感觉一节应该有更醇厚学科味的课例变成了“新技术展示会”。基于学科本质进行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似乎不够深入。

刘向永:您刚才讲的现象非常恰当地描述出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中出现的偏差和误区。很多教学中出现的信息技术应用的误用现象,实际上是由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角色认识偏颇导致的。信息技术只是工具,只是手段,真正的魔术师仍然是教师。教师应该让信息技术回归正确的位置,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价值。同时,我们要记住,不是技术使用多了就是好的,信息技术的过度使用会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依赖现象。例如,我曾经听过一堂使用平板电脑的课,教师让学生自己构思一个想法。很多学生都在自己构思,有位学生却在听到教师的问题后第一时间打开了百度搜索引擎。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对技术的依赖,不愿意自己动脑。信息技术应用过度可能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多数教育学家认为,学会和善用技术固然很重要,但也应确保学生拥有批判性思考能力及求知的好奇心,并适时地告诉学生,网络并非无所不能。

陈宏斌:的确,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最难的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很多区域或学校会将教育信息化的重心从变革教与学变为管理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也更加聚焦于智慧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建设。智慧教室、未来教室里面功能豪华,但很多时候只是在公开课、展示课时使用。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是一个需要系统解决的问题。

刘向永:我们必须承认,传统教育系统已经构成了一个稳固的系统,只用单一技术工具就试图使其实现变革,的确面临着巨大的难度并经常处于失败的境地。许多学校缺乏将课堂创新技术系统迁移到学校实践多维环境中所需的灵活性、策略和心态。从系统视角看待技术融入教学,就不要试图只增加技术元素。我曾在一所小学做过平板电脑进课堂的教学实验,一位小学英语老师配合我进行教学实验。每当一堂课结束后,这位老师就感觉很懊恼,因为每堂课都会超时。细致分析后我发现,平板电脑进入课堂后,老师仍然保留着传统教学的所有步骤,只是在某些环节增加了使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诊断、自主学习和合作教学的教学行为。看似平板电脑使课堂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了,但却只是传统教学方式的锦上添花,而且所添的花是需要花费学习时间的。传统教学系统已经是一个经历了无数岁月磨砺的完整系统,有其自然的内在逻辑和独特优势,想要打破这一稳固的系统,就要多维发力、整体变革。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要从教学系统的多个要素统筹变革。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目标要更加指向学科本质问题;其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式要从讲授式走向学科实践;最后,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评价要更加具有针对性、个性化和过程性。当然,改变的不仅仅是这些要素,还涉及很多方面,包括学习环境、师生能力等。弥补技术与教学间的差距,以信息技术作为突破口,配合系统各要素的改变,才能够真正让技术赋能教育。

陈宏斌: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中,我认为教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科内容的本质把握能力、卓越的教学设计能力、优秀教学实施能力,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影响很大。但在现实中,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并不如预期的那么容易接受,甚至有的教师对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不感兴趣,认为是“又折腾了”。

刘向永:的确,任何新生事物在创新推广中都会遭遇一定的抵触。教师们只有愿意投身于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才能够有后续的教学应用实践探索。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让教师们愿意积极参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创新呢?

勒温在1939年发表的《社会空间实验》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团体动力学”这个概念,论述了变革习惯与传统思想的三部曲,即“解冻”“同化”“重冻”。浙江师范大学孙祯祥教授等认为:“解冻”是在学校信息化变革中,教师从最初对教育信息化的不了解和抵触,到初步接受信息化理念并开始行动的改变;而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持续推进,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思想意识逐渐被“同化”;再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研究、反思和重建,进而使信息化的教学观念不断增强,并内化为教师自觉的教育行为,这个过程称之为“重冻”。在“解冻”“同化”“重冻”这三个环节中,“解冻”至关重要,也就是让教师愿意“打开”自我,接受新的技术与理念。让教师“打开”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方式是很多教育管理者常用的方式,那就是强迫“打开”,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让教师必须应用信息技术,否则将难以通过考核评估。虽然强迫“打开”方式有一定的效力,但也有很多后遗症。许多教师在行政命令撤去后马上会恢复原来状态,即使教师再使用也不会主动思考、积极反思。

第二种方式是典型示范感知应用。

第三种方式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来引导教师教学的改变,促使他们自我“打开”。

陈宏斌:我们前面谈了很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但如何避免出现误用现象,真正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让信息技术能够真正赋能教与学,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呢?

刘向永: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第一,要实现技术应用增值化。技术只有用在教学的关键点上,用在传统的工具手段做不到的地方,才能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增值化。增值化就是技术只有以一种没有它就不容易完成任务的方式来加强学习,从而为教学增加价值,这时候它才是有效的。因此,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时要用技术做传统工具做不了的事情。借助技术,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深度理解的机会、更多的运用知识的机会、更多的相互协作的机会、更多的动手创造的机会。确保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增值化,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第二,要实现技术应用解放学生。技术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很多教师是透过技术来控制学生的行为。例如,有的教师通过不断的课堂检测和反馈牢牢地把学生捆绑在学习上。又如,有的学校安装了智能表情分析系统,通过给学生的表情赋分来保证学生始终集中注意力学习。但所有的教学应用仍然停留在外部行为控制上,而不是内在动机解放上。因此,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应在赋权学生上多下功夫,在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化上下功夫,要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解放自己的工具,而不是成为一种电子枷锁。学生只有在自主化、自定步调的学习氛围中,才能够真正地把学习当成是自己的事情,才会真正地激发内在动机,才会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陈宏斌:前面您讲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两条基本原则很有指导意义,那么,作为一线教师,我更关心到底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呢?就是我们采取什么样的路径与策略来应用信息技术呢?

刘向永: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我特别欣赏台湾淡江大学徐新逸教授曾经讲过的一段话:“信息技术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师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和重点,以最适当和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要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自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的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所以,我以翻转课堂为例谈一谈应该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流程描述如下:

①学习内容分析与目标设计。通过学习内容分析来设定学习目标,特别是区分好视频自学的目标与课堂上达成的目标。

②教学微视频制作。作为翻转课堂实施的重要资源,教学微视频制作水平直接关系着学习者的自学效果。

③课前自学与测评。课前自学最好能够配合自学任务书或学案等,并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测评。

④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使得课堂更加具有参与性。

⑤总结性评价。看似整个流程中似乎并没有多少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但学科课程与教学才是融合的基石和出发点。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要指向学科本质问题,要在关键处进行融合。

陈宏斌:感谢刘博士给我们解答了这么多一线教师关心的话题和困惑,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是一种趋势,值得我们始终探索研究。我们也期待更多的有创意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实践成果涌现出来。再次感谢刘博士的精彩观点。

刘向永:很荣幸能够有机会与陈老师进行对话,本次对话也引导我对一线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思考,希望我的观点能够对各位一线老师有所启发,谢谢!

文章刊登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年第10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多技术融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刘向军:用爱心和慧心成就学生
撸起袖子勤练内功,立潮头 ——记数学组“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深度融合”专题研训
东江中学初中生物组进行《希沃白板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深度融合》问卷调查
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