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标解读】《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深度解读

3.转载请注明出处。

指导思想与定位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首先明确了指导思想与定位,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其一,“生活适应”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中一般性课程之一,《课程标准》的编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培智学校学生更好融入社会。

其二,《课程标准》以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生活适应”课程目标为基础,与教育部制定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接,同时也借鉴、参考、吸收了国内相关或相近学科的发展经验编写而成。

智障儿童首先是儿童,他们的身心发展符合一般儿童的发展规律。培智学校刚入学的学生,生理年龄虽然是6、7岁,可是心理年龄只有3、4岁,所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目标和内容非常适合低年级段的培智学生。

虽然培智学校学生发育迟缓,但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内容也是他们成长所需要的,其目标也是经过教育、训练能够达到的。

其三,生活适应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使之成为独立的社会公民。简单来说,生活适应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能生活、会生活、爱生活且有思想地生活。

结构与内容

(一)前言部分的解读

1.课程性质

依据《课程标准》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三大性质,通过深入研究和发掘,联系广大培智学校学生的现状,在实际运用中要注意课程性质之间的结合与拓展。

生活适应课程属于培智学校必修课程,课标的制定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生活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

生活适应课程视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围绕学生的需求及身心特点,遵循生活逻辑,以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为主要内容,选择必备的知识与核心技能组织、设计活动,提高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发展。课程设计体现了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了品德与规则、生命与安全、历史与文化、地理与环境以及爱党、爱人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适应与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劳动技能等其他课程紧密相关,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多科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生活适应能力。

(2)开放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生活适应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学生有兴趣的材料及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目标随着学生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学习时间可以弹性地延展到学校的其他活动或课程;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也关注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课程强调学生在自然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注重学生在体验、操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提高将知识转化为生活技能和经验的能力,提高其手脑并用的能力,实现社会性发展。

(3)整体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原则

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程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同时兼顾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别化教育需要,合理地确定生活适应课程的目标与内容,最大限度地开发其潜能。在教学实施中,既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集体教学和训练,又根据学生已有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以及家庭、社区的基本期望进行分层分类教学。为每位学生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开展个别化教学,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教育。

2.课程基本理念

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理念形成于对现实教育的深刻分析和对未来教育的展望,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是课程的灵魂。《课程标准》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要培养学生生活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生活质量;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融入社会;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1)培养学生生活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生活质量

课标着重基础的生活适应能力的建立,从简单的吃饭、上厕所等技能出发,逐步帮助学生达成自我实现的需求,提高生活的质量。

(2)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融入社会

融入社会涉及认识参与社会活动并被他人接纳,与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相比,这一目标更不容易实现:一方面,学生自己要学会待人接物的礼仪、规则;另一方面,还要有全社会的支持与帮助。所以,要整合家庭、学校、社区的多种生活资源,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区有机地整合起来。要使模拟环境与真实环境有机结合,做到学校中有社区、社区中有学校。

(3)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个别化教育是培智教育实效性的体现,《课程标准》关注到了学生生活状态的差异和个性的差异,提供多种选择,以利于学生自主表达、进行自控。在集体教学的同时,应为学生的个别发展提供机会,在同一生活情景中,提供多种发展任务。如,同样的点餐活动中,有的孩子可以自主点餐、比较价格,有的孩子可以沟通付款,有的只要能表达喜欢吃什么即达到目标了。

3.课程设计思路

生活适应课程按九年义务教育进行整体设计,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按照“一个核心、三个阶段、五个领域、二十二个单元”的设计思路构建课程的基本框架。

课程设计以“我与我们”为核心,作为同心圆的圆心,以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这些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为内容。低年级段(1—3年级)侧重最基本的适应生活的能力,关注学生个人生活;中年级段(4—6年级)立足家庭、学校安全、健康地生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展;高年级段(7—9年级)渗透对社会、祖国、世界的认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形成参与社会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的解读

1.总目标

《课程标准》指出:生活适应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生活常识,掌握必备的适应性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生活适应能力及良好的品德,成为适应社会生活的公民。

总目标不仅指明了教学应该获得的效果,而且明确了课程的方向和价值。在此基础上确定的分目标,才具体地涉及其他观念和教学行为。其落脚点在“适应社会生活的公民”上。如何做到适应社会?总目标中提了几点:了解基本的生活常识、掌握必备的适应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生活适应能力及良好的品质。

培智学校学生的生活常识就是指认识了解他们生活中常见的、常用的,甚至是常吃的东西、常做的事情,这些都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必备的生活技能就是和个人生存相关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每个人在每个时段都有不同生存范围,要解决不同的问题,这些也要细致地划分。

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会使用礼貌用语、爱护公共设施、饭前洗手等。

基本的生活适应能力则需要依据情景、事件来判定,如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有怎样的行为表现,该用哪些语言、语气与他人交流等。

良好的品质也是成为合格公民所必需的,例如遵守法律法规、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等。

在总目标的指引下,我们根据学生的最基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撰写了较为细化的分段目标。

2.分段目标

生活适应课程的目标是与其教学目标相统一的,从这门学科的总体目标与分目标来看,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公民”,课程是以“公民”为本。教学中,要从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生活常识、掌握必备的适应性技能出发,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生活适应能力及良好的品德。

课程的分目标包括“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国家与世界”五个方面。可以看出目标是多维度的,不仅仅是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还有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过程与方法。这完全摒弃了传统学科课程只关注系统、完整的科学知识学习的单一目标的做法。在几个分目标中,对于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当然,生活适应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是综合的、活动的,学生是整体投入的,目标的达成也必然是多维的。

从总体目标以及分目标来看,综合地关注到了“健康、安全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懂关爱、有担当地生活”“爱祖国、守法律地生活”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的目标进一步分解为生活适应的课程内容,这也就是本学科教科书建设以及教学资源开发的基本依据。

从分段目标中不难看出,我们对常识的界定具体化了,生活的范围具体化了,考评的情景具体化了。

这些具体化的内容与学生的心理年龄和实际能力相对应,使具体教学实施更有依据。从分目标中还可以看出,《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在生活小事中、在每个生活场景中都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加以培养。

(三)课程内容的解读

课程内容是课程学习的全部知识,是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内容将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具体化。

个人生活:细分为饮食习惯、个人卫生、个人着装、疾病预防、自我认识、心理卫生。

家庭生活:细分为家庭关系、家庭责任、居家安全。

学校生活:细分为人际交往、校园安全、学习活动。

社区生活:细分为认识社区、利用社区、参与社区、社区安全。

国家与世:细分为国家与民族、地理与历史、节日与文化、法律与维权、环境与保护、共同的世界。

他们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我与我自己、我与他人、我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课程内容安排的顺序就是从自我向外部世界认知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循序渐进、逐渐提升的,核心是个人生活以及如何融入更广泛意义的社会性生活。

(四)实施建议的解读

实施建议部分具体阐述了生活适应课程“应该怎样教”的问题,针对近些年培智教育改革实践中的经验和问题,提出更有指导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或问题解决策略。实施建议包括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以及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部分从4个方面,“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坚持个别化教育、恰当选择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等问题作了明确的阐述。如,建议教师要遵循个别化教育理念,通过评估了解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基础与现状,确定教学目标,开展针对性教学;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注他们在学习、成长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等。

在评价的实施层面,《课程标准》就评价目标确定、评价方式选择、评价工作实施、评价结果反馈等四个方面做具体的说明,提出可操作、启发性较强的建议。如,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访谈、调查、测验、成长资料袋评价等;采取教师、家长及其他有关人员他评与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另外,《课程标准》还对教材编写、资源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明确具体的建议,如教材编写要遵循四大原则、注意四大事项。在落实《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各地要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教学,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特点与创新

(一)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生活适应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集中对学生进行社会公民意识、行为和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包括基本品德习惯和道德修养,作为公民应具有的对社会的关心,对国土、国家历史、民族和文化的了解,基本的价值判断和理解、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感等。课程融入了“主权意识”“和平意识”“海洋意识”和“环保意识”的相关内容,在学生生活适应的基础上有所扩展与延伸。

生活适应课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学会生活,培养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实际的生存能力和自主、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其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社会、国家、环境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观念、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帮助学生融入社会

生活适应课程以现实生活为载体,以社会适应为目标,体现培智教育特色。课程内容的构建突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依据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提炼主题领域。课程遵循学生的成长及认知规律,将学生生活环境同资源的广度与深度结合起来,选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内容有机组合,体现学生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课程突出“生活适应”“融入社会”“自我决定”等培智教育的特色内容。

内容编制以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范围、区域为中心,逐步扩展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以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今天为基点,面向未来。课程根据培智学校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需求,尤其关注学生的周边环境,加强学生的社会生活、生活环境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养成学生的道德意识与行为习惯。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通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感悟逐步形成的。学生的现实生活对生活适应课程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价值,要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基础,将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内容有机整合,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帮助学生过有意义、有质量的生活。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生活适应课程尊重学生的个别化教育需要,满足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其潜能,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及自我决定能力。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特点,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及教学进度,采用开放、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质量。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生活适应课程强调实践与体验,注重提升生活能力,注重实践能力的养成。课程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在充分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提升生活适应的能力,进而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与此相应,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评价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本文刊载于《现代特殊教育》2017年第3期,有删改,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培智中心学校,10004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学后感
【干货分享】培智新课标解读,看这一篇就够了!
基于融合教育的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教学
培智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实践研究
市特殊教育学校扎实开展“康教结合”校本课程研究
艺术休闲课标解读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