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听到声音到发声,这种动物仅需30毫秒!


在聒噪的环境中,人类和动物会提高声音以确保能够被听到,这种现象被称作Lombard效应,这需要经历一个从耳朵听到声音到大脑再到发声的过程。鱼、青蛙、鸟类以及人类等形形色色的物种都存在Lombard效应。那么,这些听觉系统完全不同的物种是不是具有相同的听觉形成过程呢?这个问题困扰了科学家们近一个世纪的时间。


最近,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给出了答案。他们揭开了有关Lombard效应神经机制的神秘面纱,认定这是一种基本的暂时性反应,而不是之前所认为的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深度认知行为。


他们还测试到从听到声音到大脑到发声的一个极短过程:30毫秒。研究成果发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ANS期刊上。


研究人员选择蝙蝠作为研究对象。就像声呐一样,蝙蝠通过发射声波并根据反射的回音来判断、追踪并捕食猎物,这也就是它的回声定位机能。不同于人类相对较长、较慢的发声过程,蝙蝠的高频率线性调频波是快速而又精确的,也是人类无法听到的,有助于研究人员检测到哺乳动物大脑的极限。因此,蝙蝠是研究感觉运动的理想选择。


研究团队训练冠蝙蝠栖息在平台上,追铺一定范围内的昆虫。当蝙蝠追捕昆虫时,研究人员利用14个麦克风来记录蝙蝠的发声。他们时而不干扰蝙蝠,时而通过扩音器制造白噪音干扰蝙蝠。


图|栖息在平台上的蝙蝠,等候追捕猎物


白噪音会干扰蝙蝠的回声定位,进而导致它发出更强的声音以确保不受干扰,一开始犹如响亮的无线电广播,然后就像割草机的声音,最后好似消防车刺耳的警笛声。如果白噪音停止,蝙蝠也会停止“尖叫”。


研究人员建立了适用于所有脊椎动物的Lombard效应计算模型,得出结论:蝙蝠或者人类或者鱼的大脑会不断地探测环境噪音,以便于在必要时调整音量。具体过程是,首先听觉系统感知到环境噪音,然后感知它们的压力水平,最后调整发声振幅、改变音量。如果环境噪音停止了,声压消散,发声振幅会随之减小。


一般来说,我们每3-5秒呼吸一次,心脏每秒跳动一次,眼睛每眨一次1/3。如果认为眨眼睛的速度很快那么蝙蝠对环境噪音做出回应的速度则是惊人的,比眨眼睛的速度快10倍,也就是30毫秒每次。科学家曾经认为Lombard效应很缓慢,比如鸟类和蝙蝠大概需要150毫秒,人类大概需要150-175毫秒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和脑科学以及神经系统科学领域的教授Cynthia Moss表示,他们的成果突出了蝙蝠在研究听觉与发声动态关系方面的独特价值,并有助于弄清楚人类语言控制的根本。另外,这个新的研究结果有助于疾病的治疗(放大Lombard效应),比如帕金森综合症,同时也有助于制造辅助医疗器械。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PLOS Biology|大脑如何控制声音
人类如何与鱼类对话?
听觉世界里的“潜规则”
我的图书馆
音乐起源之谜(六)——音乐和舞蹈统一于节奏运动
盘点自然界中声音最大的10种动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