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的学术为啥这么烂?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学术研究得到了巨大的资金支持和资源配置,在政府和科研部门大规模投入的情况下,中国的科学研究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学术论文数量成持续性增长

2015年中国SCI论文数量达到24.9万篇,逐步接近美国的产出规模,相当于美国同期论文量的77.9%,位于世界第2位。

这种持续增长表明中国科研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规模的扩张终究会受到有限资源的制约, 虽然研究在数量产出上获得大丰收,但为什么公认的、有分量的一流成果却与投入严重不成比例?为什么中国的学术至今无法站在世界的前沿?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 学术研究一个重要环节是学术评价体制,评价体制会引导研究人员的发展方向。

就从医学这个学科来说吧,无论是医学类高校,还是一些医学职业型学校,又或者是医院,学校是否优秀,教师是否能够升等,医生是否能够晋升, 科研成绩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甚至没有之一

老师的教学可以马虎,医生医疗技术可以一般,但只要有相当多的论文发表,便一俊遮百丑

不管是高校对老师的年度考核,还是医院对医生的晋升考核,都有严格的论文指标,而一个大学或者医院每年的论文发表篇数,都影响到从官方和民间的各种排行耪的位置,是领导政绩工程的核心部分。

于是千军万马写论文、拼数量,就像大跃进时期的全民大炼钢铁,产量是最重要的,而质量如何,倒是其次的。同时,以量化考核为中心的学术评价体制,特别重视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的获得,一个学者的学术能力强不强,能不能晋升职称,有没有主持的课题项目也成为重要的学术衡量指标

基于这种评价体制,中国的学术研究规模开始大幅度增长,但是研究效率还赶不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只有提升科研效率才可以摆脱有限资源的限制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提升科研效率中国科研水平才可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几年各大科研院所开始重视论文的发表质量,以SCI论文为统计对象,将发表高影响因子SCI论文作为进入国际学术前沿的标志,给予特别的奖励。于是

所谓的好论文,只是看其在什么刊物发表,有多少影响因子,只要是发表在国外权威期刊的,就能得到国家、省部级和学校的奖励,于是又形成了新的极端评价体制

今日中国的学术研究弊端在于

一线科研工作者的工资收入偏低,维持和满足基本生活所需的物质性条件一部分要靠争取项目获得变通性补贴
学者注重的是投入/产生的效益比,即如何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如何以最捷径的方式完成项目,而个人研究的旨趣、创新、突破倒是退而其次了

任何学术的创新都是一项有风险的事业,创新越大,风险也就越大。然而,如今的项目评价机制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于是学者们纷纷选择那些四平八稳、包赚不输的平庸选题,很多拿了很多经费的项目出不了精品也就毫不奇怪了,这对国家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也是在挥霍纳税人的钱。

在当今学术界,比如医学学科,很多医院对医生晋升制定了硬性的学术评价指标,很多临床医生由于这种过度的晋升压力和生存竞争,使得很多医生忙于应付晋升的科研量化指标,大量生产达到发表及格线的短平快论文,没有闲暇和耐心认真做科研,细细打磨学术精品,前段时间闹的沸沸扬扬的医生论文撤稿事件也是因为当前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的。

而老一辈的学术大咖经常告诫后一辈:

要做大学问,就要耐得住寂寞,厚积薄发,养成大气。一有心得就发文章,气散能尽,成不了大学问。

然而,如今的学术科研工作者几年不发文章,连饭碗都成问题。

要创造一流的学术成果,核心是尊重学术

所谓尊重,不仅是科研单位为学者提供体面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更要紧的是尊重其学术与人格的尊严

学者的内在人性有复杂的双重性格,一方面与普通人无异,有趋利避害的惰性,另一方面,由于其从本科到博士长达十多年的专业训练,使得他对学术多少有一点超越功利的内在兴趣。

一个好的学术评价制度,可以帮助学者克服自身的惰性和功利性,将其对学术的内在兴趣激发出来,成为可持续的研究动力。而一个不好的评估体制,要么是干好干坏一个样,纵容懒汉,要么是逼迫人人都成为功利之徒,而失去学术的内在兴趣。

学术评价体制改革的核心,不是激发教师追名逐利的外在竞争动力,而是如何保护和发掘他们的内在学术兴趣。是兴趣、而非功利才是创新之母。 

  • 除了学术评价体制学术知识共享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环节

当前中国很多有价值的学术知识只在封闭的区域内小范围传播,而且大部分只是在研究机构内部传播,这不仅会造成学术垄断,也会影响有价值的知识去创造更大的价值。

很多刚刚接触学术科研的人,除了上级的指导,无法从其他渠道获取对自己有用的学术知识和技能,成长速度很慢,而一旦上手困难,又会造成退缩心理,持续下去就会对学术自然而然产生厌恶心理,这样下去,很多有潜力的学术人才就会被埋没。

作为一线科研工作者,我们'学术咖'(微信ID:xueshuka)团队希望通过自己的一份力量去改变当前中国学术界这种亚健康的状态,助力中国学术改革,促进学术知识共享,帮助建立以学术共同体为主体的内在价值尺度和评价机制,使每一个学者都从内心真正的爱上学术,有兴趣、有耐心、有能力去打造更多的学术精品,如此中国学术方能回归其本来的意义,有复兴之希望与可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评价体系研究报告
影响因子越高,文章就越好?还真不一定
科学运用学术指标的评价功能
多元主体参与纠正“唯论文”导向
尴尬一幕:近年来论文数量激增 但科技界没有创新 3大原因
发展知识经济必须提高大学学术生产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