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分享行在《孝经》

分享行在《孝经》

粤辰妈梁小琴

在学习《孝经》之前,我也以为,《孝经》,只是一本讲如何供养父母,孝顺父母的经典。 

 学习了一些经典之后,才知道,孝,远远不止事亲那么简单,孝,不仅要在物质上供养父母,还要有爱敬。有爱敬之心,爱敬之态。
  
而读了《孝经》之后,我认识到了,孝的外延,是那么的丰富和广博。
  在读《孝经》百遍之后,我开始向恩师赖老师领命,去学习理解《孝经》,讲解《孝经》。

在这个求解的过程中,我发现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对这个“行在《孝经》”,我开始是不甚理解。然而随着学习程度的加深,我慢慢有了些领悟。  一般人都以为孝,就是事亲,那我就从《孝经》专述事亲的那章讲起吧。  在“纪孝行章第十”里,是这样叙述孝子必须在家做到五点: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这些还是比较好理解的。

  如果一个人在家做到了上述的五点,但是没有能做到下面接着说的三点,即使你每天用最丰富的物质和最隆重的礼节侍奉父母,还是不孝的.
   继续看下文中的叙述: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我们先来看看这三者

   居上,就是在上位,在高位,在领导的地位,甚至更高的地位。处于这样社会地位的人,不能有骄慢之心.

   为下,就是在被领导的位置。大部分人还是处于这样的位置上的。这样的位置的人,就不能违反秩序,犯上作乱,这样很可能会触犯法律。丑,就是同等地位的人群。在这样的人群里,你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法,去搏出位,发生争端。这些行为,都可能让父母担心,焦虑,甚至蒙羞,还可能祸及父母。如果不能做到这三点,还是不孝的。   大家看看,如果一个孝子居家做到了五点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就处理好了父子,夫妇,兄弟的关系。在社会上做到了那三点,就处理好了君臣、朋友的关系。君臣,不仅仅指君上和臣下,也指上级和下级。这样,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儒家说的这五伦关系都处理好了。所以从这章可以看出,即使是专述事亲的这章,一个人的孝行,也不仅仅限于家庭。人,不仅仅是家庭的人,也是社会的人,孝,也不仅仅是一种家庭行为,也是社会行为。处处和社会相关。

   这个社会性,在《广扬名章第十四》里,表达得更直白。我们一起来看看。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忠,和孝是一体的,是孝的社会表现,是孝的延续。一个人,当他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孝子,他在社会上,是个忠臣的可能性非常大。   《论语》第一篇有云: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孝子能治理好自己的这个家族,打理好自己的家族企业,在现代社会就是能管理好一个单位,公司。做到这些,也就实现了齐家的目标。如果他为官一方,肯定也会是一个好官,能造福一方百姓。修身越高,这些五伦关系处理越圆融,官至高位,自然就实现了协助国主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最重要的是接下来这句: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所有这些在社会上表现出来的德行,才干,名气......都是在事亲的过程中得以成就的。我们在《大学》中也读到了,宜其家人,然后才能教国人。《中庸》里也说:亲亲为大。尊贤为大。

   人不可能离群索居。亲亲也就是人与人、人与天地间一种温润、亲和的连接。

   从这里可以看出,《孝经》,和其他经典的相通之处。   

我们也许都在一些影视节目里看到过这样的情节:一个黑道老大,他在外心黑手辣,杀人不眨眼,但是在家,他替母亲做饭,洗脚,梳头....是个孝子。导演,为了文学上的价值,为了把人物表现得更丰满,更真实,更有多面性,很多这样塑造的。   

当我读了《孝经》之后,我就明白了,其实,导演,也很可能对孝道是理解偏了的,或者,是他自己知道真正的孝是什么样的,但是他还是要这样表现,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

   因为,这样的孝,用《孝经》来衡量,绝对不是真正的孝。我们用“纪孝行章第十”后面说的那三点来对比一下就知道了。真正要让母亲放心,不可能到外面干那些令母亲心惊肉跳,不得安宁,甚至可能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事。而为什么现代人对孝的理解会有这么大的偏离呢?因为很多人并没有机会来读《孝经》。他们所知道的孝,很多是从二十四孝故事里得来的:活埋儿子,省下粮食养母亲;割掉自己身上的肉,给母亲吃,等等。这些,都不是《孝经》提倡的。中国文化最讲中道,不偏不倚,怎么可能要求人们这样做。过犹不及,也许这就是现代人误解孝道的原因之一吧。之前有些妈妈问过我:经典里面有些东西已经不能照搬了,我们该怎么教孩子辨别?当时我是这样回答的:譬如读到《三字经》里“头悬梁,锥刺股”的时候,肯定不是要去模仿这种行为,我们从中得到的,就是珍惜时间,发奋学习。而真正系统学习了经典的人,也就根本没有这个担忧了,《易经》告诉我们,唯变所适,依时而动。孔子告诉我们,要看“时”,要看“位”。   同时,我们也不要低看了孩子,孩子自身有不断修正认识的能力。而对于一些明显脱离了源头经典,误解圣贤的说法,我们还是要勇敢地指出来。  之前老师也曾经在群里讲过“乡原”的故事。什么都说好,那是德之贼。人的很多行为,其实就是孝行在社会上的体现。孝悌是人的根本,人之行,莫大于孝。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生都是行孝的过程。
深深感到,孔子说"行在《孝经》”,实在是总结的太精到了!

今天和大家分享这点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忠臣出自孝子之门
孝道[451]-准确理解“孝”之真谛
【儒家智慧】孝子要做的三件事:事亲、事兄、家理
《孝经》经典名言名句及译文
陈壁生:古典政教中的“孝”与“忠”——以《孝经》为中心
我读《论语》(2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