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颈动脉斑块的前世今生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定期体检成了很多家庭的常规选择。在查体报告上经常会出现的颈动脉斑块于是也成了很多人体检后的心病。

我们就通过这篇文章了解一下颈动脉斑块的前世今生。

颈动脉,是指位于颈部位置的动脉。在脖子的侧面,左右各有一支颈动脉的主干(颈总动脉),再继续从颈部上行至头部,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颈动脉负责给大脑供血,输送营养和氧气,保障脑细胞的营养和能量。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大脑提供新鲜的血液和氧气,维持大脑正常运转。

正常人颈动脉壁内中膜的总厚度小于 1.0 mm,如果颈动脉壁内中膜的总厚度大于 1.0 mm 就诊断为颈动脉增厚;如果颈动脉管壁局部内中膜的厚度大于 1.2 mm,就诊断为颈动脉斑块;如果颈动脉管壁局部内中膜的厚度超过 1.4 mm,就诊断为颈动脉狭窄。

流经颈动脉的血流在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分叉处(“Y”型的分支)形成涡流,在此分支处血流冲击力大,容易导致内膜的损伤,在这种反复的损伤、修复过程中,局部颈动脉的内膜和中膜不断的增厚,颈动脉壁上就长出了斑块。

近年来相关的病理解剖和生物化学的研究发现,颈动脉斑块的主要成份是胆固醇。因此,颈动脉斑块是一种胆固醇代谢异常性疾病,是血胆固醇代谢异常在颈动脉壁上的表现,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吸烟、代谢综合征、糖尿病、不健康生活习惯都是诱发和加速颈动脉斑块形成和生长的重要因素。

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分为可控和不可控两类。后者主要指的是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而可控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慢性肾病、高尿酸、肥胖、吸烟、饮酒、熬夜、缺乏运动等。

2019年一项荟萃分析探讨了颈动脉斑块的可调控危险因素[1] ,研究人员纳入了1962年-2018年的76项相关性研究,共涉及48847名参与者,结果显示9种危险因素与颈动脉斑块的存在有显著相关性: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吸烟、代谢综合征、高甘油三酯血症、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其中4种危险因素(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可使颈动脉斑块的风险提高至少30%。

如果颈动脉斑块较小,颈动脉狭窄<50%,患者可能不会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但如果颈动脉狭窄超过50%,患者可能出现脑供血不足的相关症状。《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显示,50%-75%的缺血性脑卒中由颈动脉病变所致,严重时可危及生命。2021年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上的一项研究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斑块内出血(IPH)的存在是卒中和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根据斑块稳定程度,可将斑块分为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稳定斑块,通俗将就是稳定、不易脱落游走的斑块。这类斑块通常比较规则,表面光滑,在超声下表现为等回声或强回声。易损斑块,通俗讲就是不稳定、容易脱落游走的斑块。这类斑块往往会引起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易损斑块的特点是表面不光滑,形态不规则。在超声下表现为低回声或者无回声。

诊断和评估颈动脉斑块的检查包括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MRI)、脑血管造影(DSA)等。

颈部血管超声是最常用于筛查斑块的无创手段,超声测量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其作为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的指标;IMT < 1.0mm为正常,IMT 1.0-1.5mm为内-中膜增厚,IMT > 1.5mm为颈动脉斑块形成。

低回声斑块

混合回声斑块

强回声斑块

“我的颈动脉斑块需要治吗?”这是临床上常被问到的问题,也是让很多人困惑的问题。颈动脉斑块的防治重在预防,并不是每一个体检中发现的颈动脉斑块患者都需要吃药、打针或手术治疗。体检中发现颈动脉斑块后,应该从积极纠正各种高危因素(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入手,根据斑块是稳定斑块还是易损斑块,再结合患者自身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体化的防治方案。

#妙笔生花创作挑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动脉彩超的7个问题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你需要定期做这个检查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及诊断标准
动脉硬化最简便的检查方式是什么?
周围血管|颈部血管的解剖及超声检查手法
颈动脉超声检查规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