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社区矫正,我们为什么有信心?

近期,司法部社区矫正局联合新浪司法频道开展专家宣讲活动,邀请社区矫正领域权威专家面向全国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开展宣讲及工作培训。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市社区矫正管理局局长陈耀鑫受邀以“社区矫正——蓬勃发展中的刑罚执行工作”为题作了宣讲。



下面

小编为您带来宣讲内容的

图、文、视频

三种打开方式

敬请搭配享用……




宣讲第一部分


扼要回答了三个问题




为什么说社区矫正是“蓬勃发展”的刑罚执行工作?


一方面是指社区矫正是一项“朝阳工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从刑罚执行工作实践来看,在册社区服刑人员数量约占我国刑罚执行在册人数的三分之一,并且随着扩大假释适用等措施,社区矫正规模将继续扩大,在我国刑罚执行制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凸显。




谁来承担社区矫正刑罚执行工作?


在开放环境下开展社区矫正刑罚执行工作,社区矫正机构不是“单打独斗”或唱“独角戏”。一方面,法院、检察院、公安、监狱根据规定要共同配合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另一方面,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广泛发动政府职能部门、工青妇团体、民主党派、社会团体、村(居)民委员会等各方力量,社会化是其显著特点和优势。


上海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打造形成了专职干部、选派民警、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四位一体”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社区矫正执法场所在哪里?


虽然并没有与社会隔离,但是社区矫正执法场所依然是庄重严肃的刑罚执行场所,也有着规范统一的建设标准。比如,上海16个区共建有22个标准化社区矫正中心,一般包括“三区十室”,即监管区、教育区、办公区等3大功能区,指挥中心、宣告室、训诫谈话室、心理治疗室、集中教育室、资料室等10大功能室。





宣讲第二部分


着重结合上海社区矫正工作实践,介绍了监督管理、教育矫正、适应性帮扶等社区矫正“三大任务”。



社区矫正的本质属性是刑罚执行工作。对社区服刑人员严格监督管理是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安全稳定的必然要求。



根据规定,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定期报告,未经批准不得离开居住的市县,参加并完成每月至少8小时教育学习和8小时社区服务,接受工作人员的实地检查、通讯联络、信息化核查,确保不脱离监管,如果出现违规情形,将面临警告、治安管理处罚直至裁定执行收监。且看各级部门对社区服刑人员如何落实监督管理措施:


◆ 首先,在司法所层面,对每一名社区服刑人员都要成立专门的矫正小组,司法所专职干部担任组长,社工、派出所社区民警、居村委干部以及志愿者参加,负责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监管、教育和帮助。



每天,司法所工作人员上班第一件事,一般就是打开电脑查看点验辖区内社区服刑人员电子监控情况,看看其当前位置和行动轨迹,下班后也可通过手机APP随机查看点名,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可及时处置;


每周,司法所工作人员都会在社区服刑人员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或报到报告等活动时,与社区服刑人员见面,有的还会个别谈话教育;


每半月,司法所召开一次动态分析研判会,汇总分析社区服刑人员情况,布置落实针对性工作措施;


每月,司法所专职干部、社工要对辖区内的社区服刑人员上门走访一次,实地了解其居住、工作生活、思想等方面情况。



司法所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开展了大量细致艰辛的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筑牢了维护安全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 其次,在区级层面,将选派民警队伍集中配置在区社区矫正中心后,区社区矫正机构的职能得到有力加强,有效承担了16项工作职责,其中包括监督管理的多项职责。



比如选派民警参与,加强了电子监管力度。



选派民警参与,增强了执法威严,有力加强了审前调查、训诫谈话、移送收监、应急处置等重点、难点工作。



通过对选派民警科学分组,提升了选派民警的专业化水平,增强了对司法所工作的辐射带动作用,如选派民警参与重点重要对象的矫正小组,参加司法所动态分析研判会等等,使得区社区矫正机构和司法所更好发挥工作合力,更加有效地监督约束社区服刑人员。



把社区服刑人员改造成为守法公民是社区矫正工作的中心任务。社区矫正机构要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教育学习、社区服务活动等,目的就是增强社区服刑人员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矫正社区服刑人员违法犯罪心理,使其不致再重新犯罪和危害社会。


如何才能提升教育矫正质量,更好地发挥“攻心治本”的效果?上海的做法是积极探索创新科学矫治方法,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矫正阶段、犯罪类型、现实表现等因素,深入研判存在的问题及需求,构建分段、分类、分级“三分矫正”体系。



◆ 首先,分段矫正是基础,针对新入矫3个月内、临解矫前1个月的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入矫、解矫分段教育,根据这两个阶段社区服刑人员的特点和共性需求,全市层面建立规范的工作制度,统一教育主题、教学指南、管理考核,形成“流程统一规范、内容兼具特色、形式丰富多样”的分段矫正特色。


比如,入矫教育就要围绕法律常识、矫正规定、心理调适、警示案例等应知应会内容,增强社区服刑人员的在刑身份意识和遵守社区矫正规定的意识。 



解矫教育,要围绕公民责任、警示预防、社会心理、安帮衔接等内容以及个别访谈、回归仪式等形式,增强社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的心态和融入社会的意识。



◆ 其次,分类矫正是重点,根据犯罪类型(案由)和犯罪原因为主要分类标准,对同一类型的社区服刑人员开展项目化分类教育,通过调研发现问题和需求、设计课程、建立专业师资团队,从目标需求、教育内容、手段方法、进度安排、效果检测等方面制定分类矫正项目方案,做到“一类一项”,使教育活动能够更好地“对症下药”。



比如上海市嘉定区制造业发达,常住外来人口数量约为本地户籍人口的两倍,社区服刑人员中外来人员占比超过一半。嘉定区司法局设立外地来沪社区服刑人员分类教育项目,针对这一群体较多存在“缺乏社会归属感、心理防御机制异常”“家庭成员分离导致家庭关系问题多发”“环境、身份变化引发社会适应问题”等等,整合多方资源,制定了外地来沪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正计划,特别是发掘运用嘉定区悠久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教化嘉定、礼乐修身”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运用孔庙和孔文化资源,与社会机构合作开展国学教育;组织学习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定竹刻和黄草编技艺等。



◆ 再次,分级矫正是深化,即根据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评估和日常行为考核,对不同管理级别的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分级教育,通过制定针对性的矫正方案,落实“一人一案”,开展个别化教育矫正。特别是要突出对一级管理对象和重点重要对象的个别化教育,配强矫正小组,如司法所长任矫正小组组长,选派民警、中级社工或资深社工参加矫正小组,根据需要邀请医学专业人员、禁毒社工、监狱警察、法官、检察官等专业人员参加矫正小组等。


比如,与民盟上海市委合作共建,发挥民盟盟员专业特点和智力优势,组织盟员志愿者开展“三师助一”活动,由一名律师、一名教师和一名心理咨询师组成“三师”团队,开展结对帮扶教育,几年来,开展谈心交流教育400余场,盟员志愿者1000余人次参与帮教工作。



上海在推进“三分矫正”体系建设中,着力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01



建设“三分矫正”主阵地,明确以各区社区矫正中心为主,全市22各社区矫正中心制定教育计划、统筹教育资源,全面承担入矫、解矫教育,分类教育和一级对象的分级教育,司法所配合落实日常教育和个别化矫正工作。


02



抓好“三分矫正”主力军,专职干部负责统筹安排,民警侧重执法监管及警示等刚性教育,社工侧重认知心理及帮扶类柔性教育,志愿者根据专长及对象需求开展补充性教育。


03



打造“三分矫正”主平台,持续推进教育矫正资料库、师资库、个案库“三库”建设。


04



拓展“三分矫正”内容形式,积极开展参观爱国主义基地、传习非遗文化、国学文化、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参与式、体验式教育活动,探索开发在线教育平台。


05



整合“三分矫正”社会资源,如与法院、检察院、税务、交警、人保等部门合作,建立“社区服刑人员家属学校”,用好家属力量,与市民盟、民革等民主党派合作等。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需要,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落实社会保障措施。



正如上海市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秉持的理念——“帮扶一人、挽救一家、平安一方”所揭示的道理,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实现自食其力、自立于社会,是阻断重新犯罪的有效手段,也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措施。


那么实际工作中,社区矫正机构和社会各方力量怎么开展针对社区服刑人员的适应性帮扶工作?


1
推动出台相关法规制度

2012年上海市人大出台《上海市安置帮教工作规定》,2015年上海市司法局联合18个委办局出台《上海市安置帮教工作规定实施细则》,2015年上海市司法局联合市综治、教委、民政、财政、人保等委办局制定《本市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这些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规定了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举措,如明确将政府购买社区矫正服务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要求按照社工与社区服刑人员不低于1:30的比例购买社工专业服务;就解决社区服刑人员就业就学、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等问题做出规定等等,为上海市开展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帮教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2
凝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

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建设了一支700余人、专业素养较高的社工队伍,更好地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认知指引、心理辅导、行为矫正、家庭改善、社会适应、就业就学、过渡安置等方面的帮扶帮教服务;另一方面,广泛引入各方社会力量,全市16个区共有14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9家社会团体、1家基金会共计34家社会组织,58家民主党派、高校、企事业单位等各类主体,分别发挥优势专长参与帮扶帮教社区服刑人员。




3
坚持“精准帮扶”理念

上海把“精准帮扶”作为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适应性帮扶和对刑满释放人员开展安置帮教工作的工作理念,推动“两类人员”共享帮扶帮教平台和各类资源,更好地满足帮扶帮教需求。从社区服刑人员入矫开始,就通过谈心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准确掌握其帮扶需求,纳入其个别化矫正方案,并在社区矫正过程中针对性对接各类帮扶项目,落实帮扶政策措施。



上海连续举办七届“爱的黄丝带——社会帮教活动月”,广泛集聚社会资源开展包括专场招聘会、法制教育、各类咨询服务等活动;在各类团体的协助下,全市共建立22个“中途之家”、300余个过渡性就业基地,为特殊需求的对象提供临时就业、住宿等帮扶服务。有一大批社会热心人士倾心、倾情、倾力参与帮扶帮教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如上海市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理事长王元洪先生、副理事长殷金喜先生,先后荣获上海市“平安英雄”称号。



宣讲第三部分


简要回顾了上海社区矫正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局部试点到全面推进的过程,上海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先行先试,基本形成了彰显社区矫正优势、具有上海特色特点的工作经验。


比如,在各区全面落实社区矫正集中执法模式,加强选派民警队伍管理,建立和优化与集中执法模式相适应的各类机制,形成集中执法的“上海模式”;


创新构建“三分矫正”体系,健全完善日常监管体系, 深化帮扶帮教工作,形成提升矫正质量的“上海方案”;


广泛吸纳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推进品牌化建设,加强矫正小组建设,形成社会力量参与的“上海经验”;


完善社区矫正标准体系,健全执法公开机制,构建工作指标评价体系,形成规范执法的“上海标准”;


持续加强制度供给,瞄准“智慧矫正”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上海优势”,等等。



回顾历史,感到支撑社区矫正工作快速、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主要有四个方面:


1
社区矫正工作发展必须坚持党委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

最早开展社区矫正试点、设立社区矫正办公室、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更名为上海市社区矫正管理局、选派218名原戒毒民警参与社区矫正工作、逐步落实和提升经费保障等,都是在党委政府坚强有力领导下实现的。

2
社区矫正工作发展必须探索和遵循刑罚执行工作规律

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监管为基、执法为魂、教育为本、帮扶为辅”的工作理念,确保上海社区矫正工作发展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

3
社区矫正工作发展必须立足国情创新实践

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上海社区矫正工作要继续发挥敢为人先、不断求索的开拓精神和改革先锋、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积极融入改革发展和法治建设大局。

4
社区矫正工作发展必须充分依靠和发挥有利的经济社会条件

社区矫正是一种社会化、开放性的刑罚执行工作,需要社会经济条件的有力支持。上海位于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社会条件较好,城市综合实力雄厚,基层组织和文明建设快速发展等有利条件,为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提供了所需要的社会资源和良好的社区治理环境。


当前,在各方关心支持下,社区矫正立法正加快推进。尽管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对于蓬勃发展中的社区矫正事业来讲,可谓是“成长中的烦恼”,相信在党中央、司法部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在社区矫正战线全体同志的辛勤努力下,社区矫正工作的明天会更好!


观看宣讲视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浙江社区矫正走出一条社会化之路
安徽普建县级社区矫正中心
全国社区矫正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摘要(下)
【案例点评】社区矫正人员再次犯罪司法所所长是否构成玩忽职守罪分析
如何开展矫正社会工作服务?以社区服刑人员帮扶个案为例
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福州市司法局调研组赴 “红苹果公益”调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