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女性传奇故事之春秋篇——武姜:兄弟夺位战争的催化剂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人淹没在了历史的风沙中,又有多少人仅仅只留下了姓名,但是也有一些人,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这些人中,女性能够登上历史的舞台,留下自己的姓名和记录,更是少之又少。

今天开始,竹叶香茗与你一起,细数那些曾经在史书中留下标记,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女性们,去了解她们的传奇和故事。

春秋篇

“棠棣之花,萼胚依依;手足之情,莫如兄弟”——《诗经·小雅·棠棣》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继位的第三年,景帝的老师晁错向景帝上书《削藩策》,指出刘姓诸王势力过大,威胁到了中央政权,建议“削藩”,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开始削减各诸侯王的封地。

吴王刘濞联合另外六个刘姓王,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发动叛乱,直指汉朝的中央政权。

这就是西汉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也是汉景帝时期最大的危机。

汉景帝的亲弟弟刘武,此时的封地在梁国,是抵御“七国之乱”的最前沿。

刘武是汉景帝母亲窦太后最心爱的小儿子。窦太后因为对小儿子的偏心,一直要求汉景帝搞“兄终弟及”,希望景帝去世后,能把帝位传给弟弟刘武,而不是自己的儿子。

所以,汉景帝和梁王的关系,一度非常微妙。

在“七国之乱”,诸王联合叛乱的压迫下,亲兄弟俩抛弃一切嫌隙,同仇敌忾,共同御敌。

汉景帝携着刘武的手,念出了那句著名的诗句《棠棣之花》:“棠棣之花,萼胚依依;手足之情,莫如兄弟”。

兄弟俩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表示要用牢固的兄弟之情,捍卫大汉王朝的领土完整和尊严。

三个月后,叛乱被平息。作为抵御叛乱的最前沿,梁王刘武立下了莫大的功劳。

窦太后欣喜若狂,之后再次提到了让景帝传位给弟弟的话题,结果以袁盎为首的一些大臣强烈反对,此事最后无果。

虽然窦太后的心愿没有达成,但是汉景帝对弟弟始终很好。经常和刘武同乘车辇出猎。

然而刘武终究还是有了异心,他大建宫室,与皇帝宫室不相上下,同时招揽天下豪杰,建造数十万件的兵器,并与手下策划刺杀了反对他继位的袁盎等大臣。

汉景帝派人调查,发现果然是弟弟所为。这件事触到了汉景帝的底线,此后汉景帝逐渐开始疏远梁王。

梁王为此也内心担忧,心神不安,在一次打猎时患上热病很快去世。

但有传言说,梁王的去世和汉景帝有关,但传言毕竟是传言,未得到验证。

汉景帝和梁王的“手足之情,莫如兄弟”的亲情,最终因为皇位的争夺,产生了裂隙。

而引起“兄弟阋墙”的始作俑者,却是他们的亲娘窦太后。

窦太后偏爱小儿子,自然希望小儿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大儿子去世后,把皇位传给小儿子,搞“兄终弟及”。

然而正如袁盎所说:“哥哥传位于弟弟,那么弟弟百年以后,这个皇位是传给哥哥的孩子呢,还是弟弟的孩子呢?无论怎么传,儿子侄子都会不满,必定会引起朝堂的血雨腥风,国家的动乱不安。”

从周朝开始,中国古代采用“嫡长子继承制”,是经过多少年惨烈的夺位战争得到的经验,事实证明,是封建时代最可靠、破坏最小的制度。

这一继位制度的确立,堵住了多少有觊觎心的野心家的夺位之路,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做不到名正言顺的继位,多多少少会影响这些君王的执政之路,引发无数的血腥战争。

齐桓公的“五公子闹朝堂”就是典型的兄弟阋墙的大祸,直接导致一代枭雄的齐桓公饿死在自己的宫室里,直到生蛆。

还有宋宣公的“十世之乱”,导致宋国从一流大国沦落为二流小国,最终灭亡。

而这种“兄弟阋墙”的惨祸,历朝历代都在上演,其实有很多就是因为父母偏爱幼子导致的。

父母偏爱幼子,是很多家庭中比较常见的事情,而发生在帝王之家,则往往造成“兄弟阋墙”的惨祸,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经常上演,从来没有断绝过。

春秋时期,最有名的“兄弟阋墙”的故事,发生在郑国,其始作俑者,就是郑庄公的母亲武姜。

而有名的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即是这段故事的演绎。

武姜,是郑武公的夫人,郑庄公的亲生母亲,申国国君的女儿。

关于武姜的记录,史书中除了“郑伯克段于鄢”这段故事,没有更多的记载。

但在这段故事中,郑伯也就是郑庄公与弟弟共叔段的阋墙之祸,直接的推手,就是他们共同的母亲——武姜。

1、关于武姜的身世

武姜,是郑武公的夫人,郑庄公的亲生母亲,申国国君的女儿。

申国在历史上曾经也有过昙花一现的高光时刻。

这个时刻就是申侯的女儿嫁给了周幽王为王后,生下了儿子姬宜臼。

周幽王是谁,很多人可能记忆模糊,但是周幽王却因为一位美女而天下闻名,这位美女就是褒姒。

对,周幽王就是那个为了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的傻缺货,西周末代君王。

周幽王为了美人的冷笑,上演了一场接一场的“烽火戏诸侯”的大戏,让诸侯惊慌失措的来救驾,引得褒姒冷笑连连。

美人一笑,哪怕是冷笑,都让周幽王热血上涌,魂不守舍。

接下来,他更是昏招连连,废黜王后申氏,废黜太子姬宜臼,立褒姒为王后,褒姒的儿子姬伯服为太子。

宜臼害怕被害,逃到了外公申侯处,哭诉了自己和母亲申王后的遭遇。

申侯勃然大怒,势要讨伐这个忘恩负义的女婿。于是联合缯国和犬戎攻破西周的都城镐京,杀了周幽王和褒姒,扶持自己的外孙姬宜臼登上王位,史称周平王。

这个时候,被烽火多次戏弄的诸侯,终于烦了,谁去救驾谁就是傻缺。周幽王,我们不想跟你玩“狼来了”的游戏了。

这一段著名的历史公案中,申侯的表现很亮眼,也短暂地登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心。

这是申国在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刻,也是刹那间的辉煌。

就如夜空中的流星,划过了最后的光芒。

可能正因为此,申侯的另一个女儿,也可能是孙女,武姜,嫁给了郑武公。

郑武公是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任国君。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周幽王的叔叔,真正的周王室后代,正宗的王室血脉。

武姜能够嫁给郑武公,应该就是因为此时的申国,正在经历着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

郑武公娶武姜,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联盟,与申国联姻,巩固郑国在周王朝的诸侯地位,同时联合申国,灭亡了胡国。

可见,历史上的女性,无论身份多么尊贵,依然逃脱不了作为国家之间联盟工具的命运。

武姜也由此开启了自己的传奇时代。

2、郑伯克段于鄢

郑庄公出生的时候,由于是倒着出来的,引起了武姜的难产,差点死掉。因此武姜很讨厌这个儿子,给他起名叫“寤生”,也就是倒着出生的意思。

要知道,古代女性生孩子,那就是真正的走鬼门关,母子俱亡的比例是很高的。

《芈月传》中楚威后就问过宫廷女医这个问题。

女医的回答是,能正常生下来的孩子,大概不到百分之十,同样的,女性因为生孩子死亡的病残的,也在百分之九十左右。

这也是古代人口始终不能增加上来的原因之一。

所以,武姜讨厌自己的儿子,也情有可原。毕竟,因为生这个孩子,自己差点玩完。

后来武姜生下第二个儿子叔段,顺产,她欣喜若狂,对这个孩子宠爱有加。

可能,她认为这个孩子给她带来了福音吧,因此对这个孩子和对长子的态度截然不同。

也因此,武姜在郑武公病重的时候,多次要求老公把位子传给小儿子叔段。

郑武公还算明白,嫡长子继承制是保证国家稳定的前提。所以,他还是坚持把君位传给了长子寤生,也就是郑庄公。

郑庄公继位后,他的老妈还是不消停,多次帮小儿子要封地,越大越好,越富庶越好。

郑庄公最后把京城封给了弟弟,这个地方比国都还要大,还要富庶。

大臣祭仲反对。这个祭仲,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出现过,而郑庄公也一样出现过。

郑庄公就是姬忽的父亲,而姬忽就是那个三次拒绝娶文姜的牛逼郑国太子。

祭仲,就是那个极力说服姬忽娶文姜,获得齐国这个大国支援的牛逼大臣。

文姜,就是和哥哥齐襄公乱伦的齐国公主,也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的姐姐。

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多么神奇,一群牛人聚在一起,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一段传奇连着一段传奇,一场大戏接着一场大戏上演,让人目不暇接,大呼精彩。

书归正传,郑庄公对祭仲说出了那句著名的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你让他闹腾吧,你让他不停地作恶吧,作到一定程度,就是老天要收他的时候了,作法自毙了,你就等着看吧。

要说这个郑庄公也够黑的,他不是早早规劝自己的母亲和弟弟老老实实做人,开开心心享福,做个逍遥王爷,而是纵容他们作恶,滋生无尽的欲望,让他们自己把自己逼到死亡的深渊。

结果果如郑庄公所预料的。公元前722年,也就是郑庄公二十二年,共叔段起兵造反。

作为小儿子坚定的维护者,武姜打算和叔段里应外合,做掉大儿子,推小儿子上位。

结局自然是郑庄公赢了。答案就在“多行不义必自毙”里。

郑庄公既然敢于纵容弟弟和母亲的狮子大开口,胡作非为,自然是做了充分的准备。

叔段兵败,逃到了共国,史称“共叔段”。后客死他国。

其实在兄弟俩的这一段夺位之战中,谁是正义的一方,很难界定。

史书中对共叔段的评价,并不是一边倒的谴责,对郑庄公也不是一味的赞美和肯定。

原因就在于,叔段的所作所为,郑庄公是清楚的,他母亲对弟弟的偏爱他也是知道的,甚至他母亲和弟弟的里应外合,他也是知道并且有推波助澜的嫌疑。

更甚至,他实际上是在欲擒故纵,放任母亲和弟弟对权力的欲望,然后想要站在道德的高点上谴责自己的母亲和弟弟,然后让自己和弟弟的战争成为正义的战争,达到青史留名的目的。

所以,史学家对郑庄公的评价也并不高,对于两人的争夺战,用了“克”字,而不是更正义的“伐”字。

3、黄泉路上母子相见

共叔段在夺位战中失败,武姜失去了最心爱的小儿子,也失去了最后的依仗。

而她的大儿子,因为这次变乱,深深的恨上了自己的母亲。

他发誓,终生不见母亲,除非到了黄泉路上。他把母亲武姜安置在了颖地,不再见她。

但是只过了一年,他就后悔了。流露出想念母亲的心思。可是,作为君王,他怎么能对自己的言行反悔呢!

不过,既然君王有想法,臣子自然会给君王寻找一个有利的台阶。颖地的主官颍考叔就想了一个办法,解了郑庄公的难题。

颍考叔找了一个名目,给郑庄公献上了几只鸟,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猫头鹰。得到了郑庄公的赏赐,赏赐他宴席。

在宴席上,颍考叔将郑庄公赐的肉揣进怀里。庄公很奇怪。颍考叔说:“我的母亲吃过我给她准备的各种好吃的,唯独没有吃过君王赐给的食物。”

这话引起了庄公的共鸣,他感叹颍考叔可以孝顺自己的母亲,自己有母亲却不能孝顺,心理很难过。

颍考叔乘机给庄公出了一个很绝的主意,让庄公挖一个地道,能够见到泉水的地道,当做黄泉,然后庄公和母亲武姜在地道里相见,圆了郑庄公的誓言。

庄公大喜过望,依计而行,果然和母亲和好了,从此母慈子孝。

虽然,武姜和自己的儿子和好了,但是她也从此消失在了史书中。她和儿子是否尽释前嫌,不得而知。

毕竟,为了她偏爱的小儿子,她曾经准备和小儿子里应外合,要了大儿子的命。

这种给与生命的大恩和夺命的大仇,不知道郑庄公在心里会有怎样的感触,能不能完全的释怀呢?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可是父母之恨子,也是可以夺命的。

废长立幼的先驱是周幽王。

周幽王“废长立幼”,破坏了“嫡长继承制”,引来了杀身之祸。

太子姬宜臼不甘心夺位,联合自己的外公,杀死自己的父亲、继母和弟弟,得到了王位。

继位后的周平王。结果也没有落到多少好。

犬戎尝到了好处,占据镐京不肯退出,再加上天灾人祸,周平王无法,只好迁都洛阳。西周至此灭亡。

而迁都后的东周,也没有什么好事,由于这一场夺位战争引起的动乱,周王朝丧失了大片国土,变成只有方圆六百多里地的名义上的周王朝共主。

由此拉开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诸侯混战、相互兼并的战乱时代。

这一切都是由周幽王宠爱幼子导致的,很多人把这件事归结到褒姒这个“红颜祸水”身上。其实是让她替男人的错误背了黑锅。

同理,郑庄公与共叔段的夺位之争,即使没有母亲武姜的偏爱幼子,也会发生。

在绝对的王权和皇权面前,能够淡定不动心的,没有几个人。

只是武姜的偏心,成为了这种争夺的催化剂,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话又说回来,人的十指,尚且长短不一,父母能够对孩子完全做到一碗水端平,也是很难的。

关键在于,孩子们成年以后,能不能做到心态成熟,理解父母的作为,而不产生怨恨之心呢?

谁知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捧杀,最狠的杀人手段
春秋第一场大战:郑庄公和他不靠谱的娘
武姜:春秋战国史上第一个干政的女人
共叔段之乱,郑庄公以宠杀人
母亲爱弟弟不爱我,郑庄公说,这体验我有发言权
春秋战国史:郑庄公掘地见母,黄泉相见之始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