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中数学到底有多难?

看到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特来回答一下。

首先,说说我的情况。

我读高中那会儿,数学基本上不会低于140分。

1、高一的时候题不是那么难,稳定上145是没有问题的,只能说偶尔,偶尔会考满分,但是考满分的概率还是比较低的,总会在一些细节上丢分。

2、高二高三的时候,一般是140-145,也不是不能再上升,我的语文和英语不是太理想,所以画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了英语和语文,所以最终导致数学分数很难稳定上145。

3、高考的时候分数算是理想发挥了,考了146分。

与其来讨论一下高考数学有多难,不如来些干货来说说高考数学经验吧。

说实话,在我眼中,学习高中数学的经验之谈可以很多,对不同基础的同学,也各有差异。但若要说有一个经验是对所有人都通用的,那就是“要做到非常熟练,并且拿下所有能拿的分”。

呆哥认为:练得太少是造成作业或者考试失误的真正元凶,高考从来不是要求学生“会”,而是要求“熟练”,在有限的时间内,熟练度越高,拿高分的几率就越大。

大家可能都觉得,考试前做过的,考试就能做出来,然而并非如此,为什么?

1、熟练度不够

打个比方,成年人做小学计算题,应该是相当简单了。但我们计时算500题,却不一定全对。

对从事计算类工作的人来说,结果会是又快又准;对于平时很少接触计算的人来说,估计就是速度慢准确率低。

解决方法:

各种题目(特别是才接触的新知识),反复接触至少要三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思考,才会熟悉并产生记忆。这样才会在考试中能做对。事实上,老师布置的作业,里面涉及到的知识都是螺旋式的,就是为了防止前面学的知识很久不碰就生疏了。这里还特别说一下关于错题的处理,不能光看!得自己蒙着步骤,重新做几次!先追求会做,再追求做得又快又准。

2、基本概念不清

还有一些题目,学生们认为自己是会做的(有可能是边翻书边做题的),做对了,就以为自己掌握了。如果考试错了,就想当然觉得是失误。其实事实是只看过1-2次,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细节到底是什么?怎么用这个概念?可以有哪些变化?并没有在大脑中形成回路。

在考试中,大脑在高压下,会本能地最先搜素到最熟悉的,而那道题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具体细节却搜索不出来。就出现“卡壳儿”的情况了。

解决方法:

要收集考场中发现的这种“似曾相识”的题目,不要一句“不就是一下子没有想起”就打发了。

学过,并不等于是学会,更不等于融会贯通。

第一步是独立的重新做,可以做对之后, 再给自己当小老师,试着去讲解题目,如果做到能讲解题目,表示确实理解了。

如果在讲解中,又“卡壳儿”了,那就是你收获的新东西。这也是教学相长的意思。

3、精准确率不高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打字时,有人必须一次性打对,有人就喜欢删删减减。这个也是准确率的问题。如果平时做事力求“一遍做对”,关键时刻才有更有可能一次做对。

这需要刻意训练,要有比较高的自我要求,逐渐形成本能。如果做错了,觉得“没事,小问题而已,改改就好”,就很难变成“一步到位”的状态。

这就是个概率+状态的事件。

所以如果平时单元的作业50题总要错3-5题,考试的出错率一般会翻2-3倍。而概率因素导致平时错误率越高,考试时失分率越成倍增大。因为考试时题目的类型更加宽泛和变化多端,考试精神压力更大。

解决方法:

每次做题都认真对待,把平时练习当考试,争取会的做题,提高准确率,建立错题本。把错题本吃透后,正确率会有很大提高。

即使这样,也不是万无一失的。

请不要再说:“我就是粗心嘛”这句话了,“粗心”就是麻痹自我的烟雾弹。

它让你不去熟练做对的题,让你不把“看似简单”的概率理解通透,让你觉得犯的小错误影响不大,改正即可。

正视“粗心”,并且深挖其中的原因,进行改进,这样分数才更有可能有效的提高。

希望呆哥的这个视角,可以提醒到很多的同学。“粗心”这病,得了的要治,没得的要防患于未然!

话说最近这几天的每日一题,正好可以让你们的“粗心”原形毕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位学霸从小学到博士的92条学习感悟 刘菊春
【真谛】小学到初中的一些学习感悟
[转载]考高分的秘诀:做题的正确率等于熟练度!
这次月考没考好?班主任道破真相:真不是因为粗心!根本原因这4点!
高考学霸的49条学习心得
家长们注意了!考试从来就没有粗心这回事,真正的原因在这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