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州大学书法学院2020级3班隶书临创结课展

01

前言

      隶书研求有成,非一朝一夕所能为。需在汉碑石刻、摩崖刻石、简牍帛书等资源中不断探寻,长期浸寻于技道间,即守常数,又处变数。

      隶书尚质,与其他书体在用笔和结体上相比较,给人印象简单,易使学书者忽略体察其精微。学隶书,于精雅简淡间慢慢品出其中的深婉之意,是谓“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雄浑高古,朴茂雄强成为隶书“金石气”的外化特征,然隶书创作若只求一面,而失其深厚内涵所自然表现出来的意味,显得粗陋。面对斑驳石刻文字空间,需从中玩索想象,用内心情愫的润泽雅化,体现学书者的审美意趣以及人文综合素养。

      取法是衡量书法艺术水准的一个重要方面。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中,取法乎下,仅得其下。”隶追秦汉,不是一句空话。

      如今我们能见到的隶书资料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庙堂碑书,二是摩崖刻石,三是简帛墨迹。墨迹,强化书写性,变化多,用笔丰富;摩崖则有大气势大格局,线条张力大;庙堂隶书中正冲和,静穆清整,如钟鼎坐堂,堂堂正正,有大方无隅的内质。

      学书时取其长处补己所需,也要有当下“碑帖融合”的意味,但无论怎么创怎么变,深入古法,多体会隶书质朴、古拙、厚重、正大才是最重要的。

      隶书是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变的分水岭,所以隶书创作还需要对整个隶书体系进行梳理,由源至流的系统分析,认识到其艺术规律和审美标准,而不是盲目地一味模仿时人,或单纯地以某一碑的模拟创作为终极目标。

      以下为2020级3班同学们的隶书临创结课作品,在这里呈现给大家,敬请批评指正。

02

教师简介

李逸峰

      李逸峰,1972年生,湖南隆回人。文学学士、佛学硕士、书法博士、中国社科院宗教学博士后。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教授、硕士生导师。《大学书法》杂志副主编,河南省特聘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书协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高等书法教育分会副会长。

03

结课展集体评分

04

结课研讨会

05

学生作品

魏莉

      几周的隶书临创课程已经结课,通过本次李老师的授课,让我对隶书的理解又加深了许多。在第三周的第四周分别进行了大小字练习,大字练习可写到三四十厘米,小字练习可写到同小楷一样的大小,这个跨度是非常大的,在临写是,让我们摆脱了“小苹果”字体,对隶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在本次课程中我主要临习了《曹全碑》,跟之前的汉碑临摹课程不同,这次我选择了册页的形式按着帖中的原章法来进行临习,按册页的形式会让我更加注意到书写时章法的重要性,这对整体章法的提升有了很大的帮助。在创作作品中选择了“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这副对联,在以往的学习中我很少练习到大字,这一次的创作也使我的大字练习得到提升。

临摹 23cm×35cm×5

创作 32cm×180cm

聂兰璎

      经过五周隶书临创的学习,我认为的我的隶书书写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李逸峰老师通过字的放大练习与缩小练习让我们认识到了我们平时书写的一些问题。在放大练习中,我意识到写字不只是用笔尖,还需要用到笔肚让纸把墨水颗粒吃进去,这样才能达到把线写实,可以扎进纸里的效果;在缩小练习中,我发现字总是写的不够精致,以前没有发现的一些小细节在缩小练习中需要格外的注意。这次我选择临摹的是《礼器碑》,并以礼器碑的感觉来创作。在以后学习过程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进步。

临摹 96cm×178cm

创作 48cm×178cm

赵柳

      钱泳在《书学·隶书篇》中说到:“吾故曰:唐人以楷法作隶书,固不如汉人以篆法作隶书也。”隶书生于篆书,自西汉中期以来,隶书脱去篆体而独立的形式,已经完全形成。通过这几周的学习,从大字到小字,从小字到大字的转化,使我感受很深,大字的线条很重要,不能软,要有力度,而小字在书写时就不能像大字一样,就要显得光滑一些,尤其是李老师在教学大字时所提到了,要多面的用到毛笔的每一个面是我感受最为深刻的,也是我需要多体会多思考的一点。在学习中,经过对不同贴的临习我尤好鲜于璜碑,学习期间明白了鲜于璜的古拙之势,结体多变,拙中寓巧,个别结体较巧,打破隶书的平衡模式,带有奇纵的感觉,章法错落多变,密中见舒,颇有情趣在其中!学习甚短,多有不足,还望指正!

临摹 75cm×165cm

创作 60cm×165cm

张艳昭

      蔡邕在《隶势》中写到“修短相副,异体同势。奋笔轻举,离而不绝。纤波浓点,错落其间。”我也在中体会到一些道理,其一,隶书形不同但是体势相同,其二,用笔轻松自由,每一笔之间互相分离但又不断绝联系,其三,波挑和点画排布错落有致。这三点其实透露出了一些哲学思想,世界都是由物质组成,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因此,在隶书的书写中并不是单纯的临帖,更多是体会,用眼睛看到的是形态,用心感受到的才是隶书真正的书写方法。

      在这一课程里,我前期临碑,学的是章法和结构,而后期临简犊,学的是墨迹中体现的用笔和姿态,隶书的学习中二者缺一不可,集二者的长处才能更好的脱颖而出。

临摹 45cm×32cm×4

 创作 48cm×180cm

张睿雅

      汉隶是隶书的高峰,学习隶书当然应该以汉隶为典范。我们在运笔时要注意笔锋的变化,体现书写性,不要刻意做作与描摹,也不要拖泥带水牵连笔画。不可单一、片状的定向拖拽,而是在书写,时有转动、扭,绞,写出生涩质朴之感觉,求古意 不可油滑。学会这种正侧锋并用的灵活笔法,我们才可以写出生动的隶书。在创作时要有出处,不可随意造字,先临摹精到,入古而后创新,对原帖要有深入的解读、感受,不要急于写出自己的风格,欲速则不达。

临摹 97cm×180cm

创作 48cm×180cm

闫溯

      在隶书临创这门课上我学到许多东西。在这门课上我选择临摹礼器碑。礼器碑的用笔大多比较瘦劲,且刚柔并济,灵动飘逸却又不失力度,相比于曹全碑的柔美秀润、流利婉畅,张迁碑的方劲古拙、雄厚朴茂,礼器碑比曹全碑俊挺劲健,比张迁碑瘦劲飘逸。所以在临摹礼器碑时,着重表现礼器碑的俏拔特点的同时,又突显礼器碑波磔分明的特点,使其富有变化,在章法上强调其字与字之间的对比和呼应关系,以求章法的和谐统一。在进行创作时,我以北大简为基础进行大字创作。在尽量保持简牍原有面貌的同时,加入铺裹绞转等动作强调其线质的力度和变化,以求作品的整体艺术效果更加生动。

临摹 35cm×25cm×12

创作 70cmx180cm

翁馨露

     我们本次课程是隶书临创,在此之前,我临摹过《曹全碑》《礼器碑》等汉碑,但是我并没有用隶书创作过,此次隶书临创是我用隶书创作的一次尝试。《礼器碑》笔画瘦劲且有轻重变化,结体紧密又有开张舒展,捺角粗壮斜行,长波尾部尖挑,风格质朴淳厚,我选择了礼器碑进行创作。初次尝试隶书创作,我存在的问题有很多,不过我会努力改进,争取创作出更好的隶书作品。

临摹 73cm×180cm

 创作 54cm×138cm

文靖博

      魏碑上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新风,其风格多样,朴拙险峻。在五周的魏碑学习中,闫老师带领我们学习解决魏碑笔法、字内空间疏密变化、字形大小对比、线质等问题。我在学习中,主要临习《元桢墓志》和《石门铭》。《元桢墓志》其笔画茂实刚劲,结体紧峻,临习时注意字内空间变化和笔画粗细对比;《石门铭》则舒展自然,字势飞动,临习时注意字的收放关系和体势变化。课程虽然结束,但仍有很多欠缺,在以后学习的路上,我将继续努力,不断进步。

临摹 248cm×129cm

创作 180cm×64cm

魏瑶

      现代费声骞曾言:“《张迁碑》字迹看似规正古拙,实则结字巧丽,临写时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点画之间的笔势往来,谨防古板僵木。”通过五周大字和小字间的临摹转换,我对线条质量有了更多的理解。线中间的变化和力度,以及要用到毛笔的每个锋面,书写速度不宜过快,要感受线条内的颗粒度,这些都是老师多次强调的问题,令我感触颇深。本次结课也是我第一次拿张迁碑写小字,更加体会到了张迁碑结字的巧丽。关于线与线之间的变化是我接下来学习中要着重注意的方向。短短五周,虽有进步,仍存不足,定当谨记老师教诲,继续前行!

临摹 97cmx180cm

创作 48cmx138cm

陶家珍

      几周的汉碑临创课已经结束,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对汉碑有了更深的理解,课堂我学习了《张迁碑》,《张迁碑》给我一种沉厚的感觉,以方笔为主,而又方中藏圆,圆中寓方,再加上厉尽千年风化后苍朴的石气,使线条更具立体感与金石气,它也是汉碑中的经典,临创转换,回归原帖,于我还是有一些难度的,我仍需要勤加练习,去体会它的动态与神态。

临摹 80cmx178cm

创作 32cmx160cm

王启月

      《礼器碑》书法精妙多变,瘦劲刚健。碑阳端庄秀整,隽茂有致,有青铜器铭文的意趣;碑阴、碑侧飘逸流畅,纵横跌宕。礼器碑的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写好此碑关键在“瘦,硬”。在临帖时,还是应该先观察字形,结构。注意以方笔为主,凝整沉着,要求每一点画要做到笔笔送到底,强调运腕力写,这样,才能做到笔势开张,万毫齐力。

临摹 97cmx180cm

创作 49cmx180cm

石婉新

      通过五周隶书临创课程的学习,我收获颇丰。通过闫老师和李院长的课堂示范与讲解,我对笔画线条质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的问题主要是线条立体感不够,缺少变化,要在铺毫、拢毫的转换之中做到调锋,追求线条的质感、点画质量。学会了把握作品整体章法:通过墨色的干枯浓淡、线条的细挺浑厚等变化,制造矛盾,在矛盾中寻求统一的平衡点,形成作品点、线、面的对比。老师强调书写中笔法的丰富性,铺毫、裹锋、绞锋、提按等八种笔法的综合运用,在临摹的过程中强化夸张字的特征、突出对比,从而让我对临摹有了新的思路,对创作有了新的理解。感谢老师们的辛勤指导,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还要多加临习,向老师同学请教,争取更大的进步!

临摹 260cmx81cm 

创作 125cmx56cm  

任培之

      年少最初临摹《张迁碑》时,不能得其韵味。随后学习《礼器碑》并大量练习,临创转换。却依旧无法突破门槛,听闻诸多良师对《礼器碑》和《张迁碑》评价甚高,于是转而再学《张迁碑》。在李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大胆尝试大字,也是为了让自己尽快从只写小字中脱离出来,逼迫自己快速寻找新的书写感,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顿悟少许古拙刚健之意。

临摹 248cm×129cm

创作 234cm×53cm

栾梦圆

      隶书的临创课程在我看来似乎很紧张,不同于往前的临摹的思维那样来进行写字,这就给我一定的思考空间。在老师的思维引导中,我选择对汉代张迁碑进行临创学习。

      汉代隶书是一个顶峰时期,作为标准书体所具有的宏大气象以及沉稳端庄姿态是其特征之一,我所看到的张迁碑是一种憨厚端重,线条沉实有力。在每个字中充满趣味性,与庙堂隶书相比又多了几分变化。张迁碑通过笔画方向的转变和结构的欹侧来丰富。放大书写之后关注的是整体气势,线条切记过度扭动,在这放大书写中,我所存在的笔法问题就暴露更加明显。对临创风格的把握仍然没有完成转换,学习碑刻隶书也要参考简牍书法的书写性,我将朝着更加高古和轻松的书写方式所努力,提高线条的丰富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临摹 97cmx180cm

创作 64cmx180cm

刘坤瑾

      五周的隶书临创学习,收获满满。从礼器入手,学习其中正典雅,法度森严,飘逸而不失沉着,规整而不失畅快之感。这学期主要学习张迁碑,它严谨丰腴不失板刻,朴厚灵动,书风端正朴茂,方劲雄浑。初看似乎稚拙,细细品味才见精巧。在李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大字小字的交替临习,体味到汉隶别样的风趣。临摹不是一味的抄帖,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结构,解读章法。在今后的临摹学习中要多加思考,勤于练习,希望取得更大的进步。

临摹 180cmx97cm

 创作 180cmx30cmx2

李昭怿

      这一个多月的隶书临创学习,过的是充实而忙碌,聆听老师的讲解,让我收获了很多。刚开始写《张迁碑》大字过于拘谨,在老师悉心的指导下,我知道了笔画的变化是由于要保持中锋行笔而捻动笔杆造成的。虽然学习时间短,但初步领略了写大字的魅力。刚开始写《张迁碑》小字不够精致,起收略有粗糙。《张迁碑》—大巧若拙,在众多的汉代碑刻中,此碑以古朴、厚重、典雅取胜,字里行间流露出率真之意,具有民间朴质之风,格调峻实稳重,堪称神品。《张迁碑》是学习汉隶的必学之碑,清孙退谷评其书云“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

临摹 180cm×97cm

创作 100cm×45cm

心雨

      临摹与创作是习书最重要的实践,此次隶书临创转换学习,我选择临习礼器碑并以此初尝创作。学习礼器既是学习它的法度,又是学习它丰富的变化。《礼器碑》通过线条的律动强化书写节奏,极具律动感,笔画间有流动性。陈方既先生所著《书法美学思想史》有言:“书法运用的点画符号,创造的却是具有生命的形象。它反映了生命运动的节律,人们常常赞赏点画运动具有乐律般的美,因为它是心灵节律的外化。”在临摹过程中我学习到它重心上移的灵动之美和曲线的流动之美。如何将其更好的融入创作,是我今后在隶书学习中要思考的。

临摹 180cm×97cm

创作 118cm×68cm

胡曼玥

      此次课程为隶书临创,我认为,创作的本质是情感的表达,临摹碑帖即是与古人对话交流,这样的过程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同时也是创作,因此,临摹与创作是相辅相成的。

      临摹取法与审美更不应该对立,因为审美特征就在具体的笔法结构之中。技进乎道,没有游离于审美特征之外的技法。

      书法临摹应该紧紧围绕艺术本体进行,“写像”也就是把字写正确,平整好看是最基本的要求。找到表现审美特征的笔法、结构章法规律,才是即得“位置”,又得“笔意”的正确理念与办法,真正做到临创合一。

 临摹 180cm×80cm

 创作 180cm×68cm

陈晨曦

      汉碑临创是自我入学以来第一次接触的创作课程,虽然说之前已经上过汉碑临摹的程,但是当时是大一刚开学的第一门课,以至于对汉碑的学习有了一些断层。一下是李老师上课讲的一些主要内容和我自己的思考:

      汉碑临摹顾名思义就是要把临摹融入到创作中去,在这里就牵扯到临摹向创作转化的问题,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要学习经典,向上取法,正如马老师所讲“清隶不能作为长期的追求,学习清人会让你的笔下越来越简单。你没有笔法写不好《张迁碑》,没有结构写不好《石门颂》。”“把汉碑全集翻一个遍,你才会对汉碑有一些简单的理解”。

      李老师也告诉我们“要取法经典碑帖,尝试着把字写大,直径15cm以上,或者把字写小像小楷一样。”同时李老师还告诉我们要全方位理解中锋用笔,怎样写出扎实有质感的线条。最后李老师给我们指定了创作内容,这也大大加深了创作的难度,各位同学同台竞技,更加展现了李老师教学丰富的特点。

      老师也说,大字隶书讲究的是一个宏大的气象,有的同学没有把这种感觉表现出来,我也是其中之一,我也在思考,怎么能让自己的作品有大气象,更加古朴、雄浑、壮阔的气息,这就是我需要努力的方向,也是要一直努力的方向。顾老师还讲到,我们学习要开阔自己的视野,这点与马老师讲的不谋而合,不能把自己的眼界局限在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碑帖上,要多看书,多发现,多尝试,从而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

      最后,在我自己看来,隶书的学习这只是刚刚开始,眼下最需要解决的就是气象和气息的问题,针对这点我会多去请教老师和同学,尽快让自己的隶书水平得到一个突破。也要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多去翻阅古代的经典碑帖,把这些作为自己主要学习的对象。再一个就是对线条质量的把控,这点就需要多理解,多思考,自己从书写中慢慢体会。

临摹 180cm×48cm×4

创作 180cm×32cm×2

曹骞帆

      这次写隶书创作的难度很大,我再三思考后还是选择了周正方整的乙瑛碑。通过大小字的临摹转换,我感受到了许多未曾发现的特征,乙瑛碑结构中存在不少俏皮的变化,细笔画线方向的不确定性,重笔画轻重变化的大胆,共同组合出了肃正庙堂气的汉隶。我也将临摹期间的各种发现融入了创作过程,加入更多墨色变化,虽然创作的表现力还很稚嫩,不过通过这样持之以恒的经验积累,我相信一定能作出满意的作品。

临摹 245cm×120cm

创作 126cm×62cm

END

院团委青年传媒中心

指导老师| 李逸峰

图片| 张艳昭

 文案| 2020级3班

排版| 魏瑶 

校对| 2020级3班

审稿 |张珂老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郑州大学书法学院2020级4班隶书临创结课展
书法不神秘,但也绝不是随心所欲的自然,而是从有法到无法的自然 #肖老师书法 #隶书 #礼器碑
隶书大家章柏年老师书法视频,临礼器碑,古朴遒劲,儒雅俊逸
柳老师隶书书法写八个大字教我们怎样学习
《礼器碑》临摹秘笈,看完你就懂了!
大字书法艺术—善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