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唐篆《碧落碑》

各位老师,各位书友大家晚上好,过了一个长长的假期,咱们又开始了新的学习,今天咱们继续分享古帖。唐朝作为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时代,各类书体基本上完善,名家辈出,风格百花齐放,而且在书艺评论、技法理论、美学探究方面均有突出的成就。唐朝篆书的复兴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唐朝的割裂与内部战争的结束,使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均发展到鼎盛时期。国力强盛,人民安定团结,南北交流,取长补短,促进了文化的大融合,陈规旧制的打破造就了盛唐的社会氛围。国家的振兴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书家创作愈发活跃,名家辈出,名作不绝于缕。作为古老文字的篆书也在汉魏的波涛平静后出现了新的繁荣景象,生机勃勃。

唐代篆书在秦小篆的端庄之中显流丽,刚健而又含婀娜的古厚之气的基础上,转变为婉转通畅、劲利豪爽的细劲圆匀风格,其载体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多数出现在碑刻、碑额、墓志盖上,出现在这些载体上的篆书充实地代表了唐代篆书的集体面貌与艺术特色。其篆书可分为二种:一是玉箸篆,多见于墓志盖、碑额、摩崖。何为玉箸篆?它又名玉筋篆,因其笔画圆如玉箸而得名,李阳冰擅书。二是悬针篆,其用笔垂直出锋,状若悬针取名,有唐一代悬针之篆,当推瞿令问。

唐朝文化兼容并蓄,展现出泱泱大国的风采,推动了世界文化的繁荣,其书法艺术也达到成熟时期。在楷书、行书和草书上,一大批优秀书家脱颖而出,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特别是楷书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尽管篆书受到官方文字楷书的排挤,但以李阳冰为主的领军人物却推动了唐代篆书的发展,是继秦小篆之后的第二次复兴,显然李阳冰的篆书别出心裁。前面咱们分享了李阳冰的篆书,今天咱们就来继续分享唐篆《碧落碑》,大家一起学习。

《李训等为亡父母造大道尊像》,也叫《碧落碑》,此碑刻于唐咸享元年(670年),位于山西绛州(今绛县)龙兴观(古称碧落观)。它是唐代篆书书法中的一件精美而又风格独特的作品。笔画细挺,线条圆润,字狭长,有的笔画、部首仍然保留了大篆字体的象形特征,让人想到日月、云霜、虫鱼等自然界的事物,显得古朴而有意趣。

此碑因为没有留下撰文、书丹、刻者的署名,以至于流传了如《洛中纪异》中的神话传说:碑文成而未刻,有二道士来请刻之,闭户三日,不闻人声。人怪而破户,由二白鸽飞去,而篆刻宛然。
而且,据史料记载,《碧落碑》似乎有两处,一处在泽州,一处在绛州。《五兑志》云:“绛、泽二州,皆有韩王元嘉子黄公为妣妃荐福作文立石,文虽不同,皆名《碧落碑》。在绛州者,刻于天尊石像之背。在泽州者刻于佛龛之西。”
现存于在山西新绛县龙兴寺的,作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的是绛州碧落碑的唐代翻刻碑。

碧落碑在山西新绛县城内龙兴寺。寺始建于唐朝,原名碧落观。碑在观内,故名。宋太祖寓此,改名龙兴宫,后因僧人占居,又改龙兴寺。
富有传奇色彩的书法名碑——碧落碑为新绛县龙兴寺(原名碧落观)内的国宝级的珍贵文物,不仅因为它有着漫长的历史,更因为它具有无与伦比的书法艺术价值。它是唐代篆书书法中的一件精美而又风格独特的作品。

其字笔画细挺,线条圆润,字体狭长,有的笔画、部首仍然保留了大篆字体的象形特征,让人想到日月、云霜、虫鱼等自然界的事物,显得古朴而有意趣。现存碧落碑,今人多以为其碑刻于唐高宗咸享元年(公元670年),圆首方座,碑高226厘米,宽103厘米,厚21厘米。行文格式为竖排右起,共21行,满行32字,除去空缺,实有630字。其碑文系唐韩王李元嘉之子李训、李谊、李撰、李谌为其母妣妃房氏(房玄龄之女)亡灵造像祈福所刻。

新发现的碧落碑残石,虽残为46厘米见方,但碧落碑文首行前8个字俱在,为竖排右起的行文,以后第二至九行每行的第八个字俱在。依此对照现存国宝之碑,除第一行第八字同为“集”字,位置相同外,其他八行第八个字与今碑都不相同。这足以证明原碑排列每行的字数与今国宝碑字数不同,两碑前十行同一位置同一字排列情况分别是:新发现原碑第二行第八个字为“逮侍真像”之“像”,而今存国宝碑第二行空缺无字,到第三行第八个字才为“像”。
以开元二十四年墓志入土作为下限判断,碧落碑自咸亨元年刻成之后,仅仅66年(或许还更短)就被毁。细究碧落碑存世时几十年的政治风云,极有可能原碑被毁是因为武则天统治时的一次宫庭政变。

武则天32岁当上皇后,逐渐掌握了大权,她杀死了反对她当皇后的政敌——掌管兵马大权的太尉长孙无忌和宰相褚遂良等人。其后高宗多病,由武氏处理朝政。武皇后开始“垂帘听政”,引起了大臣和李唐宗室的不满。公元684年2月,武则天立幼子李旦为帝,是为睿宗,但武后又将其软禁于宫,不得临朝,大权由武后一手独揽。垂拱四年(688)李氏皇族李元嘉、李训父子为中宗诏,督诸王发兵讨武。李冲父子在博州(今山东聊城),越王李贞父子在豫州也相继与李元嘉、李训父子密谋起兵讨武。

但李冲未到约定举兵之日先起事,被武后镇压。李元嘉至京,谋泄,武后逼令李元嘉自杀,其子李训、李谌及余党被同诛清剿。李元嘉的家人都被开除了族籍,并赐冢姓。此次清剿牵涉地域之广、人数之多非同一般。李元嘉15岁时就为潞州刺史,与绛州近在咫尺,其势力党羽也必然难以得免。因此碧落碑与碧落观被毁当在此次大清剿中。
公元六百九十年九月,时年已67岁的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改年号为天授。她执政至公元七〇五年。这一年武皇帝已82岁,身患重病,由她提拔的宰相张柬之等发动政变,逼其退位,又重新拥立中宗李显为皇帝。
李元嘉父子及诸王为李显登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而,李显于神龙元年(705)再次登基后,首先予以记功封赏的就是李元嘉诸王和发动二次宫变、逼武则天退位的宰相张柬之等人。中宗李显二次继位后为李元嘉恢复了族籍和皇姓,并重葬了李显太子。因此,按新发现之碑的时间推断,可以说,碧落碑毁于开元二十四年(736)之前,更确切地讲,还可缩小到垂拱四年(688)李元嘉父子谋反被诛到武则天称帝后至死(705)这个阶段,其间只有17年。而恢复碧落观重刻现今所存的国宝碧落碑,当在中宗二次继位后,即神龙元年(705)至唐隆元年(710)六月少帝李重茂登基前的5年间。中宗二次继位是为二次龙位复兴,分析“碧落观”更名为“龙兴宫”,重刊碧落碑文也在这一段时间内。

线条是秦篆的线条,结构却融合了秦篆与汉篆。
宋董逌《广川书跋》谓其“字法奇古,行笔精绝”;
元代吾丘衍谓其“布置美茂,自有神奇”;
清代汪由敦曰:此碑超出相斯窠臼,笔法亦自深稳。
线条是秦篆的线条,结构却融合了秦篆与汉篆。
宋董逌《广川书跋》谓其“字法奇古,行笔精绝”;
元代吾丘衍谓其“布置美茂,自有神奇”;
清代汪由敦曰:此碑超出相斯窠臼,笔法亦自深稳。

《碧落碑》碑文采用唐初盛行骈文体式,辞藻华丽,对偶工整,结构严谨,想象丰富。
如:玄之又玄,迹超言象之域;惟恍惟惚,理冥视听之端……
当然,让《碧落碑》闻名天下的是前面所述的“字法奇古!'
碧落碑文共630字,小篆字体在一半以上,其余的有甲骨文、金文、古文、籀文、以及古玺和汉印等文字……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人释读,直到二百年后,即公元 870,郑承规才作出了“大致翻译”。
为什么说“大致翻译”?因为到现在还有争议!
这就很折磨人,以至于明代郭宗昌《金石史》云:
此碑独以怪异奥人,以不可解,所以有扃户化鸽之说,而点画形象、结体命意杂乱不理,其高处不能远追上古,下者坠入近代恶趣……
认为此碑结体造形是杜撰炫异,杂乱不理,对其作者表示不屑。
但是得益于金石学的兴起,积垢于《碧落碑》的尘土被剥去,发现于其内的珠玉也越来越多!

清代钱侗云:

此碑书体,不必纯用小篆,然其用字结体,偏旁假借,多有根据。……求之于古,皆可征信,不得以寻常篆例视之也。

清代吴玉搢《金石存》亦云:

此碑用字结体,杂出钟鼎古籀诸文,加以省变通借,读者多不易晓

释文:庭,谒群帝于天关,攜列仙于云路。[融]心悬解,宅美希夷。驻仪吅
右下角倒数第二、青色圆圈标记的“群”字,写法类似于楚简;
右下角紫色圆圈标记的“帝”字,写法来源于三国魏的《三体石经》;
中间蓝色圆圈标记的“于”字,熟悉《峄山碑》的朋友一看便知,
中间绿圆圈标记的“云”字,来源于《说文解字》“云”的古文写法,略有变化;

见下图:

《说文解字》“云”字

而其中左下角黄色圆圈标记的,像两只眼睛的字符,学者考证应该来源于甲骨文,只是碑文里多加了两点,具体的释文至今仍有争议(释文来源于网上);
最有意思的是右上角橙色圆圈标记的“夷”字,在《侯马盟书》和《中山王厝器铭文》可以找到相似写法。
《碧落碑》的碑文“求之于古,皆可征信。”
清人孙承泽也曾赞《碧落碑》曰:中有绝佳之字,不让古篆。
当然,碑中仍有部分文字找不到出处,是《碧落碑》独一无二的的,也有人将其称为“碧落碑篆文”。

如宋代郭宗恕在其影响至今的文字学专著《汉简》中就收录了不少“碧落碑篆文”。

《碧落碑》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古文字,其书法也因古文字具有图案之美,更加高古淡远,余味悠长。

不仅求古,《碧落碑》也兼顾求变。

《碧落碑》拓本局部

释文:非可久之致,镕铸为诲盗之先。[肃]奉盅规,图瀈贞质,睟容伊
上面两幅图中的四个“之”字,三种写法,既求变,又不刻意求变,
加上前面所述的碑文既有本,又有变,如前面所举的“云”字,
让人联想到武侠世界里的“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手中无招,心中有招”!
对比李阳冰的小篆大美之谦卦碑“谦”字的一字一变,千变万化。

如果把《谦卦碑》比作当时天下第一的高手,

《碧落碑》则是名不见经传的世外高人!

明代袁中道有诗云:

世名何足曲,留之待来兹;千秋无赝本,惟余《碧落碑》。

碧落碑没有年号月日,没有署名,使其蒙上传奇的色彩。《直隶绛州志》云:其碑文系唐韩王李元嘉之子李训、李谊、李撰、李谌为其先妣房氏太妃(房玄龄之女)造像祈福所刻。为刻碑寻访书法高手刻碑,终不能如愿。一天来了两位道士,言称为天下最高名的篆刻家,刻碑文分文不取,只是提出在刻字期间,要门窗紧闭,不许杂人入内偷看。主人答应他们的要求,三天间无人扰动。第四天当主人打开门时,两只白鸽破门而出,却不见道士的人影,端看碑文已刻成。仔细端详,发现碑文左额上处一个“及”字最后一笔没有刻出,留下仙鸽的双印。

碧落碑是神功所造,天仙所赐,不过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后人瞻仰该碑,临摹该碑,终没有超越。李阳冰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和大书法家,篆刻有“笔虎”之美誉。李阳冰观碧落碑“见而寝处其下,数日不能去”,学之十二年而不成,自愧不如,以槌击之,今碧落碑上部缺处就是见证。
2010年初,新绛县民间收藏爱好者发现了一块奇特的残碑。此碑是唐卫君墓志铭上的盖石,在盖石的四周留有一些残缺的篆字。其字体狭长,线条圆润,有的笔画仍然保留了大篆字体的象形特征,让人可以联想到日月、云霜、虫鱼等自然界的事物,显得古朴而意趣盎然,不失为唐代篆书艺术创作中一件精美且风格独特的作品。经多方考证后得知,这块已被刻为墓志铭的残碑,正是碧落碑的原碑,而现存于新绛龙兴寺内的书法名碑碧落碑是复刻而成。
该碑有一个很大的特点,用了三十多个假借字,而增加了辨识的难度。此碑之中,很多次出现的同一个字,没有相同写法,且字字有源有据。此碑文用小篆笔法书写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这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是创造。也由于它在书法艺术上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显于古今,为后世所重。

《广川书跋》载:“篆字奇古,引笔精绝,不类世篆学。”
“此碑超出相斯窠臼,笔法已自深稳。”以致“前人论书率叹其妙绝”《金石录》。
如没有很好的古文和书法功底,是很难辨识和通读全文。因此在立碑整整二百年后,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有个名叫郑承规的人奉命用正书将碑文释出,刻于另外一石,以便后世识读和临摹。

《碧落碑》因过去坐落在碧落观而得名,另一说是文中有“栖真碧落”而称之。
“碧落”指天空,也指美好的极乐世界,由此便知它是一通儿女祈福母亲升仙到极乐世界的一篇祈祷福文,是李渊第十一个儿子韩王元嘉的四个儿子为母亲房氏(房玄龄的女儿)敬立的。整篇文章是诔文,用的是骈体文,讲究对仗声律。文章以深厚的感情,感恩母亲,相信会得到因果报应。又以人神结合手法描绘天地初形混沌,大道蕴含于寥廓太空。其母生前是藩王的正妃,唐代伟大宰相房玄龄的女儿,美丽大方、温柔端庄、待人真诚、品德高尚,有修养学问,与人相处和睦,其德行为母仪之首。母亲升天后,栖真碧落,飞步黄庭,在天堂宫阙之中,见到天帝,与众神仙往来。这种注入深厚情感、充满想象力、融道儒佛为一体的奇特手法,对后来文坛有一定影响。

欧阳修《集古录》写道:“《碧落碑》在绛州龙兴宫。宫有碧落尊像,篆文刻其背,故世传为《碧落碑》。”“碑文言'有唐五十三祀,龙集敦牂’,乃高宗总章三年,岁在庚午也。又云哀子李训、谊、譔、谌,为妣妃造石像。”
《集古录》是一部最早的金石学著作,所述《碧落碑》在绛州龙兴宫,即今之山西新绛龙兴寺。碑文所言有唐五十三年、唐高宗总章三年,即670年,这年三月改元,更为咸亨元年。“龙集敦牂”,意谓岁次午年,古有“在午之年,万物茂壮”之说。唐代韩王李元嘉的夫人房妃去世后,其子李训等为妣妃祈福,造“碧落尊像”,即道教的天尊像,并刻碑文于像背后,这就是绛州《碧落碑》的来历。

欧阳修之后,赵明诚与其妻李清照撰考古名著《金石录》,除绛州《碧落碑》外,并载有“司马山弥勒石像碑”,曰“永淳二年,篆书,旧在泽州府”,仅寥寥十数字。后人考其所记弥勒石像碑,即是泽州的《碧落碑》。金明昌五年(1194),泽州刺史许安仁撰有《碧落寺磨崖碑记》,文中写道:“唐高宗永淳二年,太尉韩王诸子训、谊、譔、谌,为妣妃祈福,因石壁刻弥勒像,磨崖碑其事于侧。”许安仁亲睹山崖石刻,并访问泽州儒生故老,检阅旧存书传,所记尤为确凿。
泽州造弥勒佛像于山崖,碑文刻在像侧;绛州造道教天尊像,碑文刻在像背。两地分别造像立碑,为何?因碑文中有“祗奉严训”一语,可知其虽然以孝子名义立碑,实际是奉李元嘉之命,前后刻碑过程与元嘉的官职迁徙密切相关。

元嘉的夫人,是唐太宗的重臣、名相房玄龄的女儿。《新唐书》说元嘉有六子,《碧落碑》提到的四子,应是房妃所生前四子,即:李训,封颖川王,早卒;李谊,封武陵王,官濮州刺史;李譔,黄国公,官通州刺史;李谌,上党公。咸亨元年即是唐朝开国第五十三年,房妃辞世。以四孝子为母妃祈祷为由,永淳二年在泽州刻弥勒像,像侧摩崖刻碑。元嘉徙任绛州后,于垂拱二至三年(686、687)造天尊像,在神像背后又刻祀福碑文。两碑相隔不过三四年时间,前者多佛教语,后者多道家语,碑文有异,篆字相同。

元嘉父子遇害之后大约不长时间,他们在绛州立的天尊像就被州将击毁,碑文另刻一石。过去历代金石学者,大多只是看过绛州碑的摹本,因为摹本没有刻碑年月的下款,因而容易将碑文所谓“有唐五十三祀”误为刻碑时间。泽州碑留有刻碑年款,宋、金著作中明确记载为永淳二年刻。绛州碑若是刻于有唐五十三年(咸亨元年),便早于泽碑十三年,而元嘉的任职是先泽后绛,显然矛盾。王世贞、顾炎武的跋文中,都曾指出:《碧落碑》云有唐五十三年,而《唐书》说“垂拱中,元嘉徙绛州刺史”,所说时间不合。这就成为长期以来的一个不解的谜阵。
房妃随同李元嘉居潞州多年,病逝于潞州,但元嘉父子并没有在潞州为之立碑,为何等到十多年后,才在泽、绛两地祈福?通常人死葬毕,墓前并不一定当即树碑,相隔多年之后才为死者立碑建祠,这种情况并非罕见。《碧落碑》非是墓碑,而是供奉神像的祀福碑,立碑的时间与地址并无一定。就元嘉父子的皇室地位而言,凡事须合皇家礼仪,亦必关乎政局。房妃去世那些年,因唐高宗长期患病,武则天垂帘听政,元嘉父子不能不时刻牵念朝政。泽州造弥勒像、刻摩崖碑之时,高宗已命在旦夕,到绛州造立天尊像碑更是在他们策划反武则天起事之时。纪念前人,所关注的其实是后人的运遇。从两度造像立碑的时机来看,显然别有深意。元嘉父子作为唐王贵胄,为其帝业的兴衰而焦虑。从《碧落碑》碑文中亦可窥见玄机,虽以祭祀房妃为由,真实意思则是为李唐王朝的祚命祀祷。

唐朝是三教并隆的时代。因唐皇与老子李聃同姓,太宗李世民特立老子在释迦牟尼之上,高宗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又改令佛教高于道教之上,僧尼地位提升在道士女冠之前。绛州的碧落观后来改为僧寺,据地方志记,开元年间更名龙兴寺。北宋时因赵匡胤住过,一度名为龙兴宫。靖康年间官国子监司业的董逌,号广川,撰有《广川书跋》说:“余至绛州龙兴宫,考其记,知旧为碧落观。”并说:“绛州《碧落》篆刻天尊背,州将不欲,以槌击石像,乃摹别石,因封其旧石像。今世所得,皆摹本也。”何时毁去天尊神像,碑文何人何时另刻,无从稽考,所谓“州将不欲”亦含糊其辞。“不欲”即是不喜好,然州衙的将吏为何不喜此石像,或许与元嘉父子犯事有涉。明代人的《石墨镌华》则说:“篆文原刻像背,州将以不便摹拓,别刻置庙中。”
唐武宗会昌年曾经大举拆除佛寺,龙兴寺几成废墟,而据当时旨令,石刻是容许保留的。唐懿宗咸通年间,摹刻的篆书《碧落碑》仍在龙兴寺,碑阴加刻了郑承规的正书释文,这时已经是元嘉父子被害二百年之后。为李元嘉平反、恢复封号时,以他的五子李讷继承为韩王,后裔改封恽王,唐懿宗正是以恽王即位。郑承规的正书释文碑,刻于咸通十一年(870),这时唐懿宗作为李元嘉的嫡传后人登基做了皇帝,因而《碧落碑》重新得到了尊崇。后人所撰的《金石萃编》中说:“懿宗建号咸通,此碑殆以韩王复嗣,而追崇其先祖之功德,及于遗碑,因加以释文也。”

北宋之前,《碧落碑》的碑名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因碑文中有“碧落”二字,故称《碧落碑》;二说,先有碧落观,后有《碧落碑》,碑由观名。欧阳修《集古录》的说法是:所刻为“碧落天尊像”,故世传为《碧落碑》。董广川亲自到绛州考察,检阅旧记,才确知在《碧落碑》之前已有碧落观,其说遂为后人认同。清雍正进士、乾隆吏部尚书汪由敦,所撰《松泉文集》中说:以《碧落碑》篆文验之,立像为“大道天尊”,并不是“碧落天尊”;文中仅有“栖真碧落”一语,既非全文结束,亦非文中要语。因此,碑名缘于文中有“碧落”二字的说法显然谬误。先有碧落观而后为碑名,可为定论。

泽州的《碧落碑》,宋代之前不曾以碧落名之。查《泽州府志》,将近晚唐时,约在元和至长庆年间(820年前后),皇甫曙任泽州刺史,留有《石佛谷》诗。这是在元嘉父子泽州刻碑一百四十年之后,石雕弥勒佛像与摩崖碑依然完好。皇甫诗描写佛像曰:“金仙琢灵像,相好依北壁。花座五云扶,玉毫六虚射。”可见雕刻精美非常。诗中对篆书碑也极力赞赏。但写到石佛寺,却说:“土僧何为者,老苍毛发白。寝处容身龛,足膝隐成迹。”看来唐代时那个石佛寺很小,僧庵仅有容身之地。百余年后到了五代晚期,后周广顺年间(951——953)有普龙和尚从五台山来,扩建佛寺,徒众日增,但仍然没有碧落寺这个名称。又百年后,到了北宋庆历、皇祐年间(1050年前后),泽州名儒刘羲叟携拓本赴京辨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泽州摩崖石刻,这时才得以走出荒山。
刘羲叟是泽州一位奇才,当时称他“博涉经史,明于治乱”,“尤长于星历、术数”,“通天人祸福”,观察天象,预测世事,所言很准。庆历年间,欧阳修在朝任职谏院时,因麟州(今晋西北与陕西交界一带)存废一事,奉命到山西考察,路经泽州,偶尔发现羲叟其人,即给朝廷上了《举刘羲叟札子》。经欧阳修力荐,羲叟被起用为编修官,升秘书省著作郎,参与修撰《唐书》,专修《律历》《天文》和《五行志》。

约在金、元之间,泽州碧落寺遭山火,摩崖碑随后亦毁。明嘉靖十二年(1533)张宗明撰有《碧落寺西阁记》,记述了正德到嘉靖年间的一次寺院大修。此文前一部分写道:
寺坐连氏村下,西北有水界山,经寺南流门稍东,双桥其上。上桥,下路,入寺,房数楹为南殿,复道桥北稍东为旧阁。阁对松栝几万株,苍翠铺于殿。之后为东西阁,望此寺之奇观处也。阁旧为殿,殿旧为石龛,龛前石壁,直立数仞,磨崖碑刻其上,火毁,今不复存,文亦鲜传,吾家仅储楮本耳,惜哉!龛左右,石如镜,存篆隶行草字十数种,书咸如法,此寺之奇玩处也。

明清两朝,碧落寺极为兴隆,既得山水幽胜,寺庙建筑亦蔚为大观。张宗明所说佛龛左右篆隶行草十数种,为元、明文人留题。元代泽州名儒李俊民有诗写道:“何人开山祖,妙处发天秘。悠悠岁月深,剥落磨崖字。”可知元代摩崖碑虽经山火,又为风雨剥落,残字尚见。清康熙朝名臣陈廷敬游碧落寺时,却已陈迹杳然,不禁有惆怅之感,其诗云:“碧落天边寺,青山有梦寻。”“到来想陈迹,黄叶满前林。”
《泽州府志》纂于明代,增修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其《山川·凤台县》记云:“碧落山,县西北十五里。覆岭千松,寒翠弥谷。每阴晦,云即离离然。一名卧云山,下临碧落寺,后石佛谷。东接司马山,二山缀属,城堞屏翳。”又记:“司马山,县北十里,魏司马懿封长平侯,尝登此山。”志书中所绘地图,亦分别标有两山。但查宋金以前的诗文,却未见有碧落山之称。赵明诚记摩崖碑所在为司马山,许安仁所记仍是司马山,明嘉靖年张宗明记碧落寺所在“乃司马山西一支山也”。可知司马山由来已久,邻山统称司马山,明代之后因碧落寺隆兴,才有碧落山之名。

新绛龙兴寺、晋城碧落寺都已成为旅游胜地。观光之同时,更值得我们尊崇的是《碧落碑》的文化价值。
其一,关于文字。研究《碧落碑》,涉及古文字问题。除专家外,对古文字这门学问似乎大多不甚了解。我也是因近年涉猎金石,才悟出保存古文字的意义。一是学术意义,古籍和古文字是古文化的载体,要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就不能把古文字丢失。古文字学可能关系多种学科,不啻是考古和历史。二是国粹意义,方块汉字是我们祖先的天才创造,缘于文字统一而有民族统一,而有几千年未能中断的中华文明。保留古文字,研究先人造字的方法,及深凝其中的思想内涵,可以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从而增强传统理念和爱国感情。三是审美意义,汉字起源于图画,扩展为“六书”,形、音、义的构成饶有趣味,加之悠久历史的沉淀和泽润,古文字虽然不再为我们写作使用,它却成为了富于美感、可资欣赏的艺术品类。

宋代郭宗恕著《汗简》,至今为学术界所推崇的一部文字学专著,其中收录了《碧落碑》的古字。清初闵齐伋、毕弘述编撰的《六书通》,也把《碧落碑》作为字源之一。《六书通》所搜集古文字的来源包括钟鼎、古石刻、秦汉印章等,是一部流行很广的古文字字汇。从《汗简》到《六书通》足以证明,《碧落碑》对于我国古文字的保存,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
其二,关于书法。以周钟鼎、秦刻石为标志的古雅篆书,汉魏以后已趋衰微。到了唐代,唐太宗嗜好王羲之,极誉《兰亭序》,形成了法书风尚,行、楷、草名家迭出,而对于钟鼎款识几无人问津,李斯刻石也大抵毁于唐时。《碧落碑》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显得卓然高大,具有独特的书法艺术价值。汪由敦《松泉文集》中,还有一段关于《碧落碑》的评骘,值得玩味:
自汉以来,草隶盛行,篆法惟习《说文解字》。古文、籀书几于中绝。所传阳冰、二徐及梦英辈,大率皆《峄山》一种,以匀圆齐整为上,不知古人繁简参差,惟意所适。按之《石鼓》及夏周以来器物款识,尚可推其遗意。此碑超出相斯窠臼,笔法亦自深稳。意训、譔弟兄皆振奇好古之士,杂取籀文,兼及小篆,加以诡辞标置,骇动世俗,如道士白鸽神异,故有名当代尔。
此文说到唐代李阳冰,五代后唐的徐铉、徐锴兄弟,北宋高僧梦英,这几位长于篆书的书法家,都是一味学李斯《峄山碑》小篆,步其后尘,虽然“匀圆齐整”,却已失去了《石鼓文》以至钟鼎款识那种随心适意、淳朴古雅的遗韵。《碧落碑》脱出了李斯的窠臼,而且笔法深稳,可证其作者李譔必是振古好奇之士,加之“道士白鸽神异”的传说,而使此碑声闻惊世。

唐代皇甫曙的诗中写道:“鸟趾巧均分,龙骸极癯瘠。枯松阔槎蘖,猛兽恣腾掷。蛣屈虫食从,悬垂露凝滴。精艺贯古今,穷岩谁爱惜?托师禅诵余,勿使尘埃积!”此诗赞美石刻篆书用了几个形象的比喻:鸟趾和龙骸比喻高古奇异,枯松和猛兽比喻苍劲雄浑,蛇虫和垂露比喻婉转圆润。皇甫曙作为泽州刺史,还想到了保护碑刻的责任,诗末写道:如此精美绝伦的碑刻,融贯了古今的书法艺术,只是留在那深山石崖上,有谁来爱惜呢?嘱托僧人在诵经之余,注意保护碑壁,不要让尘埃污损了字迹啊!许安仁《碧落寺磨崖碑记》一文,赞叹道:“写以玉箸法,精深奥隐。梦得记之为嘉话,李监睹之而心醉。”“书翰双美,孰可当此!”梦得即刘禹锡,曾客游泽州。李监即李阳冰,官至将作监。
李阳冰是唐代最负盛名的篆书家,学李斯《峄山碑》,因他笔力豪骏,时人称他为“笔虎”。他本人很自信地说:李斯之后,就是我了,其他书家都不足言也!但他惟独仰慕《碧落碑》,见此碑字法奇古,自恨不如。据说他寝卧于《碧落碑》处,“览之七日而不肯去,习之十二年不成其妙”。这一事迹记载于多种旧籍中,但历来以为只是传说,赵明诚即持否定态度。这是因为金石家们看到的只是绛碑的摹本,误以为李阳冰“览之七日而不肯去”是在绛州,而李阳冰何时去过绛州又别无实据,所以不信者多。殊不知李阳冰当年曾任高平县令,他所看的正是泽州的摩崖石刻。

《山西通志》《泽州府志》记曰:

李阳冰,乾元间为高平令。忧民之忧,志切休养,有惠政。性明敏,事至谈笔处无艰巨也。博学,善书,尤工篆隶,时号笔虎。
唐肃宗乾元年间(759—760年),距元嘉父子造立摩崖像碑仅七十余年,碑字犹新。高平为泽州属县,距离只有四十余公里。李阳冰既攻篆书,又近在高平为官,绝不可能不去泽州观其刻石。他学的是小篆,看了崖壁上籀文的气势而自愧,也是真实情形,而且他最终也确实没有学到《碧落碑》的高古风致。

《碧落碑》原刻之瑰伟,是我们今人所难以想象的。不但泽碑无缘存世,绛碑也是一毁再毁了。《绛州志》称:“《碧落碑》石刻在州仪门内。碑阴刻郑成规释文。遭宋元兵燹缺裂。有后人所刻一碑,仅存形似。”据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说:该碑“明中叶拓本石未断,明末清初拓,碑自首行'龙’字至末行'书’字中断,损数十字。”现存碑刻所损数十字,仍如其言。但《绛州志》之说不知有何依据,“仅存形似”语似过武断。即使摹刻于元代,元代学者并不会轻易为之,必依旧拓精本,摹勒上石者亦必当时名家。此碑今已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毕竟可以使我们略见唐人遗风。

其三,关于文学。说到唐代文学,都知道以唐诗与韩愈、柳宗元的古文为代表。但在韩柳古文运动之前,曾经盛行骈体文学。骈文多用四字、六字句,讲究谐和声律,排列对语。我们现在对这种四六文读之不多,《碧落碑》是典型的初唐骈文,从文学价值上也是值得研究的。全篇行文华丽典雅,俪偶章句读来饶有别趣,碑文中间一段写道:
土木非可久之质,熔铸为诲盗之先。肃奉冲规,图辉贞质。睟容伊穆,元仪有炜。金真摛耀,凝金阙之易奔;琳华扬采,若琳房之可觐。霓裳交映,歘驾斯留。帝宸饰翠云之美,香童散朱陵之馥。
塑像如果用泥土或木料来做,不能耐久;如果用金铜来铸,又会引诱人来盗窃。因而,遵从朴素的风范,造像用了贞石之质。这是本小段前几句的意思,说明其像为何不以范金、而以石刻。接着,“睟容伊穆,元仪有炜”两句,意谓温和慈祥,容光焕发,作者显然是在描写其母妃的形象。“金阙”“琳房”指神仙的居所,“金真摛耀”“琳华扬采”意即铺陈华采、放射光芒,“易奔”“可觐”表示在仙宫中的自在和显耀。“霓裳”是仙人的衣装,“欻驾”是仙驾的轻车,一派飘拂轻柔之态。“帝宸”指帝王的宫苑,“朱陵”是道家的洞天,如翠云飘绕,有芳香馥郁,俨然一个福乐之地。作者在这里展开想象,状写天宫的美好情景,表达了对母妃在天之灵的祝愿。

上引仅一小段文字,文词简练,内容充满浪漫色彩。如果用现在的通俗语言来写,很难达到这样的文学效果。尤需提到的一点,此碑虽是骈文,其中已夹有散句,如前面引过的“旷矣哉!道之韫也!其寄于寥廓之场焉!”这样精警的排比语,显示了碑文不落凡俗的写作艺术。
《碧落碑》不仅隐藏着一段政治斗争的逸事,当以历史文献视之,而且文篆俱佳,不愧为绽放在中华文化史上的一枝奇葩。

释文

有唐(是唐的同音字)五十弎祀(禩),龙集敦牂。哀子李训、谊、譔、谌,衔恤在疚,寘怀靡所,永言报德,思树良因,敬立大道天尊及侍真像。
粤若乩古,藐觌遂初,真宰鼑乎得壹,混成表于沖用。玄之又玄,蹟超言象之域;惟怳隹忽,理冥视听之椯。是以峒山顺飌,劳乎靡索;汾崵驭辩,杳然自丧。旷矣哉,道之韫也,其寄于寥廓之场焉。至于玉笈宣徽,琅函吐秘,方壶神阙,蒙榖霝斿,倏忽九陔,导飞廉而从敦圉,頫仰六敆,戴列星而乘云氜。固亦昭彰逸轨,肹向孤飌,淳化其瞭,幽栔无爽。伏以先妃含贞载德,克懋瑈仪,延庆台华,正位藩阃。动容资于典礼,发言光乎鍼训。故紘綖是肃,粢宬无违;大当叶曜,中闺以睦。况倚闾分甘之泽,徙居昃眄之规,羛戉人伦,恩深振古。重以凝神道域,抗志澄源。淮馆仪仙,掺鸿宝之灵术;楚坛敷教,畅微言之盛笵。儒玄兼洞,真俗两该。

德冠母仪,事高嫔则。岂图昊天不惠,积善亡徵,咎罚奄銿,荼蓼俄集。训等痛廛过隙,感切风枝,泣血攀号,自期傎殒。袛奉严训,慈勉备隆,偷存视息,遄迻炁序。几筵寂漠,瞻望长违。创巨徒琛,寄哀何地。所以贪及馀屚,祈福玄宗,敬写真容,庶几冬古。而土木非可久之致,镕铸为诲盗之先。肃奉盅规,图瀈贞质,睟容伊穆,玄仪有炜。金真摛耀,疑金阙之易奔;琳华敭彩,若琳房之可观。霓裳交映,卉驾斯留。帝晨饰翠云之美,香童散絑陵之馥。载彫爰毕,式展诚祈。以此胜捆,上资神理。伏愿栖禛碧落,飞步黄庭,谒群帝于天关,攜列仙于云路。融心悬解,宅美希夷。驻仪吅以洞馆,指乾坤而齐极。介兹多祉,藩垞琟隆。如山作固,永播熊章之烈;循陔自勔,冀申乌鸟之志。孔明在鉴,匪曰道徦,昌言叫阍,庶思无拔。昔人衔哀罔极,铅椠腾声。鍒纷可劭,义切张慿之诔;至德兴思,痛深陆机之赋。况清辉懋笵,宛若前踪,瞻言景行,敢忘刊纪?馀魂溺喘,情不逮文,谨侂真禉,植书心事。音仪日远,风烈空传。敂心感慕,终天柯及!

重校《碧落碑释文》

唐·郑承规 撰

这周的学习就到这里,谢谢,大家晚安,周末愉快。

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汇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开《碧落碑》的千年迷云
《碧落碑》--篆书
山西学者解开碧落碑千年之谜
难得一见唐代篆书——《碧落碑》
历史悠久的---山西新绛
千字文.篆书文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