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响堂山石窟访古记



响堂山石窟,既是石窟也是帝陵
时间|2021年3月28日
造访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
交通方式|公交、徒步
文字|张淼淼 · 图片|张淼淼 · 视频|张淼淼
字数|5654字
推荐阅读时间|5-10分钟
图片|共34张 · 表格|共2张 · 视频|共0个

不知道是不是天公给我开了个玩笑,去响堂山的当天,邯郸恰遇恶劣的浮尘扬沙天气,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呛人的味道,十米之内人狗不分。很难想象,1400多年的某天,东魏权臣高氏家族一队人马经过这里的时候,彼时绿树成荫,阳光明媚。在人类进入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岁月里,气候应该不像今天这么差,高洋一众应该就是在春天的某一天惯例经过这里,花熏草绿,蜂飞蝶舞,天净云白,这让他心情非常愉悦,不知道是不是就在这个时候,高洋心里隐隐产生了某个念头。


上2图:秀美的鼓山风光(张淼淼/拍摄)

北响堂山最早也叫鼓山。“响堂'这个名字来自人们在山腰石窟中走动、谈笑发出响亮的声音。也有人考证认为,“响堂”的名字其实是“享堂”的讹传,而“享堂”是汉代以后人们祭祀死者的场所。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解释,至于为何如此,我会在后文提到。

响堂山所在的地方,是连接东魏北齐国都邺城和别都晋阳的交通要道。实际上,当时的东魏北齐形成了以邺城为上都和以晋阳为下都的两个政治中心,而出于政治的需要,当时高氏家族就经常往返于邺城和晋阳之间,在这里建寺庙和行宫,方便停留、避暑和游乐。很多次,高洋在鼓山脚下,勒马久思。又过了几年,也就是公元550年,高洋废掉东魏末帝元善见,建国大齐,史称 “北齐”。

上4图:山下的常乐寺遗址(张淼淼/拍摄)

高洋的父亲高欢,是一个曹操式的人物,但在中国历史上的知名度却远不如曹操。有人说过,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和南梁(南陈)三国之间的争霸,在权术的运用、谋略的策划、权力的对抗、战争的惨烈、尔虞我诈亦或者纵横捭阖上,其程度完全不亚于三国,但因为涉及到复杂的民族纷争,以及后代鲜有类似《三国演员》的通俗小说的流传,导致其知名度大为降低。 

北魏分裂后,东魏将国都从洛阳迁到邺城(今安阳北、临漳南),但朝政大权却完全掌握在高欢手中。高欢去世后,高澄未及代魏自立就被暗杀,高澄的弟弟、也就是上文提到的高洋,用一杯毒酒毒死了东魏孝静帝元善,如愿以偿地坐上了皇帝宝座。很多年前,在鼓山下的那个隐隐产生的念头,终于变成了现实,但另外一个念头也在滋长。

南北朝是中国佛教兴盛的时期,各国君主也大多崇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北朝也不遑多让。据统计,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仅洛阳城的佛寺就有一千三百余座;北魏分裂后,邺城地区附近的佛寺也有四千多座。除了兴建佛寺,大型石窟的开凿也在中国历史上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兴盛、大繁荣时期。北魏皇室在云冈开凿石窟的余热还没散去,迁都洛阳的孝文帝也开始了在龙门山上继续开窟建寺,继而又修建了巩县石窟。高洋建立北齐后,北中国开窟建寺的风潮不减。而地处太行八陉之一滏口陉的鼓山,位于两都之间的交通要道,地形优越,风景秀美,鼓山石质优良,在这里开凿石窟,再合适不过了。


 

响堂山石窟分为三处:北响堂石窟、南响堂石窟、水峪寺石窟(小响堂石窟)。北响堂和南响堂相距15公里。其中,北响堂山石窟最为知名,开凿时间从东魏北齐延续到明代,精华部分基本上都集中在北齐。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只去了北响堂山,南响堂和水峪寺不在本文的表述范围之内。

上图:响堂山(张淼淼/制作)

北响堂山石窟现存洞窟22座,分为南区、中区、北区和九条洞区,但九条洞区洞窟较小且破坏严重,佛像已不存,因此忽略不计。余下三区有9窟是保存相对完好的,其中北区的大佛洞、中区的释迦洞、南区的刻经洞是北响堂山石窟最重要的三个洞窟,而北区的大佛洞,又是重中之重。


在洞窟的编号上,一些研究者自己做了一个编号,但是和景区的编号对不上。在这里我采用的是响堂山景区自己设置的编号:第一窟为隋佛龙、第二窟文官洞、第三窟大佛洞、第四窟七佛洞、第五窟关帝洞、第六窟释迦洞、第七窟双佛洞、第八窟刻经洞、第九窟大业洞。

上2图:登山路左侧的'九条洞区',共10窟,窟内清代尚有造像,如今不存 

上3图:北响堂山石窟的三大洞窟(张淼淼/拍摄)

大佛洞高12.5米,宽13米,纵深12.5米,窟门上方开有3扇明窗。大佛洞从整体上近似方形,中间为方柱,方柱后壁上部与山体相连,在下部形成一个低矮的甬道,供礼佛时通行。方柱三面开帐形大龛,龛上及两侧装饰帐形帷幕、山花蕉叶和宝珠纹等。正龛内正中雕刻有一尊高达3.5米的释迦牟尼佛,大佛结跏趺坐于圆形莲花座上,双手已经损坏,双腿为清代重新补修。衣着上,大佛敷搭双肩式袈裟,佛衣线纹厚重而紧致。大佛面相丰满,略带笑意;体态宽大,肩厚膀圆,这与孝文帝迁都洛阳汉化改革后逐渐盛行的“瘦骨清像”“褒衣博带”相去甚远。这是为何?

有研究认为,“六镇起义”后,北朝军功阶层有过强烈的“逆汉化”趋势。实际上,北魏后期的混乱,乃可以归结于一直抗拒汉化的六镇鲜卑与倾向汉化的南迁鲜卑贵族之间的斗争。北魏分裂后,作为鲜卑化汉人统治者的高氏家族,又推行“鲜卑化”政策,穿鲜卑服,说鲜卑话,试图巩固鲜卑人的团结,汉人则位于社会的最底层,备受歧视,这种歧视在北齐后期达到了顶峰。北齐权臣韩凤就曾说过“恨不得剉汉狗饲马”“刀止可刈贼汉头,不可刈草”“狗汉大不可耐,唯须杀却”等极度仇视汉人的言论。虽然出于统治的需要,高欢多次三令五申“不可欺汉儿”,但收效甚微。所以,在北齐开凿的石窟当中,又可重见北魏“汉化改革”之前的的那种异域化的胡人风格,这就不难理解了。


上3图:大佛洞及大佛(张淼淼/拍摄)

除了大佛本身外,大佛的背光值得注意。背光共四层,每层用联珠纹隔开。第一层为不同颜色的光环;第二层为莲花忍冬卷草纹;第三层是火焰纹,焰叶非常宽大,焰叶与焰叶之间采用留白方式,造成火焰旺盛的视觉印象;火焰纹四周也就是第四层,有云气纹或者是卷草纹。在火焰纹和云气纹之间有7条形态各异的龙纹,似乎从火焰中穿越而出。

 
上图:大佛背光(张淼淼/拍摄制作)

上2图:大佛洞内部(访古记/拍摄)

上图:作者在大佛洞里

大佛左右的各有一尊菩萨,不过破坏严重。方柱的左右也各有一龛,造像内容分别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值得一说的是,据文献记载,在方柱的上方面有一窟,是高欢的墓穴。《资治通鉴》记载:“东魏武定五年……虚葬齐献武王(高欢)于漳水西,潜凿成(武)安鼓山石窟寺之旁边为穴,纳期柩而塞之……”《北齐书》中也记载了高欢的墓葬地址:“(东魏)武定五年正月朔……丙午……(高欢)崩于晋阳,时年五十二,秘不发丧。六月壬午,魏帝于东堂举哀……谥献武王。八月甲申,葬于邺西北漳水之西,魏帝临送于紫陌。天保初,追崇为献武帝,庙号太祖,陵曰'义平’。”《北齐书》和《资治通鉴》所述内容大致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资治通鉴》对高欢的具体葬址进行了“补充”,认为高欢其实并没有真实地葬在漳水西,而是“潜凿成(武)安鼓山石窟寺之旁边为穴,纳期柩而塞之”——悄悄地葬在了石窟寺中了。这实际上是一种“虚葬”制度,避免被人盗墓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曹操死后便有七十二疑冢之说,这说明,虚葬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邺城地区是相当普遍的。很多专家也采信“虚葬说”,如果这样,这将是中国唯一以石窟寺做为墓葬的帝陵,意义非同小可。

大佛洞左右后三壁上分布有塔形龛共16个。这是我认为大佛洞乃至整个石窟区最精彩的部分。塔形龛由基座、塔身、塔刹组成。覆钵丘上三个火焰宝珠纹托起塔刹,塔刹上又有三组火焰宝珠纹,左右两边的火焰宝珠纹以卷展的忍冬纹和中间的塔刹相连,共同顶起最上面的火焰宝珠纹。塔身部分为圆楣圆拱龛,楣下吊帐形纹,龛内像原已不存,现在的为新塑。
上3图:大佛洞塔形龛列龛(张淼淼/拍摄)
 

塔形龛是响堂山常见的一种龛制,在中国其他极大石窟中反而很少见。我决定多拍一些照片,结果被一个工作人员的中年男子呵止了,问原因,说是他们家石窟不允许拍照,如果拍照需要下山找领导特批。我于是下山。他们的办公室在山下的一个院子里,只有几个办事人员,办事人员回答说他们领导去见另外一个领导了,不在这里。我等了很久后不见领导回来,就让办事人员给领导打了个电话,结果对方很爽快地拒绝了,并问我是做什么的,我说我是研究文化传播的,需要照片。被拒绝后,我感到很不开心,因为我现在又要爬山了,响堂山石窟是在鼓山的半山腰,加上扬沙浮尘,让我气喘吁吁。我到山上后有点想骂娘,这他妈的领导也太多了。而且不允许拍照这件事情本身就很匪夷所思,中国四大石窟,龙门和麦积山都是可以拍的,云冈石窟允许有限度地拍照。石刻作品不是壁画,并不惧光,况且它们本身就风吹日晒了上千年,对他们的保护是基于现有科技水平的综合应用,而不是一刀切地拒绝拍照。中国现在很多景区要管理水平没有管理水平,拒绝拍照却是水平高超,问原因,说领导就这么说的。把国民共有的财产当做自己的私产,是当下中国很多部门的一个大问题。

那个呵止我拍照的工作人员可能大小也算是一个领导,后来给我使了一个颜色,在旁下没人的时候告诉我,如果我给佛贡献100元,会帮我守着别人……我一听,简直惊掉了下巴,这里的文物竟然成为了他们敛财的手段。不说还好,既然如此,那我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拍了。


来我又去了释迦洞和刻经洞,那个男的也时不时地地跑过来看看有没有人拍照,然后顺手把信徒们捐献的钱收走。

释迦洞和刻经洞是仅次于大佛洞的洞窟,这三个洞窟(大佛洞、释迦洞、刻经洞)的主佛也被人们认为代表着高欢、高澄和高洋。以佛象征皇帝,并不少见,中国很多地方的大佛被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象征当时的皇帝或掌权者,如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代表武则天,云冈石窟的昙曜五窟代表北魏前期的五位皇帝,彬州市的大佛寺大佛代表李世民等。

上2图:释迦洞前廊(张淼淼/拍摄)

上3图:释迦洞后室(张淼淼/拍摄)

释迦洞开凿时间和大佛洞同期,在形制上属于前廊后室的塔庙窟。前廊也可以看做是前室,四柱三开间;后室正中雕方柱,方柱左、右、后壁上部与山体相连,下部形成甬道,是为信徒礼佛而设。方柱仅正中开大龛,左右后壁不开龛。正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大佛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座上,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残缺,佛头乌黑发亮,应该是新装上的,背光为火焰纹。二弟子头部不存。菩萨保存相对完好,具有典型的北齐风格,丰硕圆厚,刀法自然流畅。拱门两侧南北壁各雕菩萨,菩萨头部不存,跣足立于莲花台之上,颈带项圈,璎珞缠身。前廊四根束腰六棱莲花柱,柱头装饰火焰宝珠。

 
上5图:刻经洞(张淼淼/拍摄)

刻经洞外立面属于塔形窟,这种窟制也同样仅存响堂山。窟内分内外两室,后室为三壁三龛佛殿窟,呈平面方形,平顶,顶部雕刻莲花藻井。正壁及左右壁开帐形大龛,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缘觉七身像,龛下壸门内雕刻神王像。前壁甬门两侧刻《无量义经》。前室两侧为窟廊,内刻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的《维摩诘经》全本。窟外右侧崖面上有唐邕刻经碑。碑文曰:“眷言法宝是所归依,以为缣缃有坏,简策非久,金牒难求,皮纸易灭。于是发七处之印,开七宝之函,访莲花之书,命银钩之迹,一音所说,尽勒名山。”文字介绍了刻经的缘由,是为了保存佛经而不至于遭到毁灭。北齐之前,北朝历经魏道武帝灭佛和北周武帝灭佛两次大规模灭佛运动,鉴于此种形势,将佛经刻于石头之上,其意明显。

上2图:刻经洞内的刻经(访古记/拍摄)

响堂山石窟被非公开地认为是中国的第五大石窟,也有人认为第五大石窟应该是大足石刻或者是克孜尔石窟。但相比较而言,响堂山石窟的破坏程度还是让人震惊的,连他们的工作人员都一脸自豪地说,这里如果不被破坏严重,应该是世界第一大石窟(我:……)。不过我个人觉得,在中国排名前几的石窟当中,论神秘程度,响堂山可以说是第一的,这主要是因为东魏北齐存在时间太短,人们对于这个鲜卑化的王朝充满了陌生,因为这个缘故,响堂山石窟虽然早在1961年就和龙门、云冈一道被国务院列入了第一批文保单位,但其名气却远不如龙门云冈。但是,富丽堂皇的大佛洞,是我迄今浏览过的石窟当中,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我甚至一度很自私地保守这份秘密,就让大家觉得这里不过如此。当然,对于不能拍照这件事,以及它确实因为太小众而带来的管理问题,是应该加以思考的。

本文完成时间:2022年2月16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邯郸响堂石窟(摘录笔记)Ⅰ
北齐最大石窟 在这儿
中国的灿烂文化:石窟艺术
【景咖故事】她是女皇的化身,已慈悲凝眸了千年
北齐石窟文化
张春景||在残缺的缝隙里凝望遥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