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朝歌古城·古镇·古村落·古民居》之朝歌古城(十):北上关

北上关

北上关社区位于朝歌城中山路北段东侧,北关路南侧。北上关地处朝歌古城北门外,官道自南而北通过,是九省通衢之地,为一处虽是城外,胜似城中的热闹繁华地带。

古民居

分布于中山路北段两侧300余米的地段,主要为清代至民国时期民居建筑,规模较大,建造精美的有关家胡同、王家大院、刘家大院、李家大院、秦家大院、陈家大院、何家大院等。这些民居用材讲究,多用太行青石、蓝砖、灰瓦、硬杂木;样式古朴庄重,多为硬山式正脊,以一层为主,兼有两层楼房,临街建有漂亮精致的门楼;做工精细,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一字一画,横平竖直,衔接细密,一丝不苟;注重文化内涵,门额、墀头、檐柱等处,或镌刻教化、立德、诚信、祈福等内容的文字,或雕刻古代人物、戏剧、神话故事,以及麒麟、鹿、蝙蝠、莲花、梅花、竹子等寓意吉祥的动物花草。

关家胡同为清代至民国年间修建的一处很有特色的民居。该胡同位于中山路北段东侧,坐东朝西,东西长100余米,南北宽30余米,占地3000多平方米。东西中轴线两端各建有风格一致的两个门楼,门楼高约5米,进深4米,宽3米余,灰瓦翘檐,青石条铺就高高台阶,门两边有石雕云头纹门当,高门槛,木门。从前门楼进入,一条胡同直通后门楼。胡同长100余米,宽1.3米,路面用形状不规则青石块铺成,因年代久远,石头被踩踏得十分光滑。胡同南侧自西而东坐落着6个院落,北侧坐落着5个院落。院落中的房屋,朝向不一,均为砖瓦房。

据《关氏家谱》记载,清乾隆年间,关氏由洛阳南关迁入淇县北上关定居。始祖带领家人在家门前开办磨坊,辛勤劳作,诚信经营,家境逐渐富裕,之后开办钱庄,积累了丰厚的财富,于是,在北上关中心位置买地皮,大兴土木,建起关家胡同。

关家胡同处处体现出以家族为本,注重血脉亲情,重视安全防御的特点。胡同为干,院落为枝,每个院落有院门与胡同相通,而院落与院落之间亦有侧门相连,可谓枝干相通,枝枝相连。在这条长长的小巷中,关氏合族而居,数世同堂,邻里守望。一旦遇有不测,则将前后街门紧闭,迅速召集族人共同应对,形成一个相对安全的堡垒。

关氏家族注重文化教育,多出人才,光耀门第。光绪年间,出举人关浩然,关家胡同的临街门楼上,高高悬挂起“文魁”匾额,令人瞩目。关裕然于清末任北关里里长,1905年,与人创办白阳寺初等小学,进行新式教育,载入《淇县志》(1996年版)。

几年前,北上关建设三利苑小区,这些古民居被拆除。

商铺

当地人将商铺称为“板的门”。商铺的门有别于屋门,门阔而高,由数块长方形活动木板组成。

北上关沿中山路东西两侧,有商铺数十家。自南而北分别为染坊、澡堂、馍铺、杂货店、木匠铺、皮货店、铁匠铺、钱庄、当铺、磨坊、粮行、酒铺、烧饼火烧铺等。规模较大的有秦家染坊,关家钱庄、当铺、粮行、磨坊,王家馍谱,李家皮货店等。

众多商铺,造就了许多驰名全县家族手艺。如:王家的高桩馍,何家的枣木车轮,崔家的木梳箅子,赵家的锅笼、面罗,陈家的麻糖,马家的火烧,石家的胡辣汤,老道的烤红薯等。其中,李家皮货名气最大,其家族几代人从事缰绳、辔头、皮带等生产皮货加工,规模大,产品好。新中国建立初期,李氏家族李克俊创办皮麻社,为淇县第一家皮货行业联合生产社。

旧时,农村商业不发达,日常生活用品要跑到县城才能买到。北上关商铺多,也就成了顾客云集的地方,特别是年关,赶集上店的,闲逛的,将北上关、过街棚一带挤得水泄不通,异常热闹。

历史遗迹

殷花红园。位于北上关神农庙东南,面积约50余亩,相传为纣王的花红园。清末,改成农田,当地人称“花红园地”。上世纪90年代建成民房。

莲花池。当地人称“莲花坑”,位于殷花红园西南,面积70余亩,古代,在此种植荷藕。后来池水干涸,被填平,现上面建成民房。

古校场及烽火台。位于云梦大道中段北侧,现馨祥苑小区西,面积100余亩,当地人称之为“校场地”。据传为纣王操练兵马之处,民国25年尚存,后成为农田。校场西北有烽火台,高约3米,柱状,当地人称“烟墩”。

白衣堂。当地人称“白堂”,位于神农庙西南,民国年间做过学校。

农神庙。位于北上关东北,云梦大道中段南侧,创建于清代,祀奉神农氏。每年立春之日,县官与百姓在此举行隆重祭祀活动。县官备纸牛1头作为祭品,牛肚里放花生、核桃等果品。祭祀完毕,人们用鞭子抽打纸牛,谓之“打春”。纸牛被打毁之后,牛肚里的果品散落,人们纷纷抢食,据说,吃到这些果品的人,能遇到好运。民国十年前后,每年农历二月二十四,县官到农神庙,祭祀之后,在庙附近的田地里亲自赶牛扶犁,以示重视农业生产。清宣统二年(1910),淇县在北上关农神庙创建农业学堂,也称桑蚕学堂。每年春天,农神庙举办庙会,四面八方善男信女纷纷前来赶庙会、上香祭祀,一派热闹景象。民国15年后,连年战乱,庙被毁,现在旧址附近重建农神庙。

过街棚。位于县城北门外,即现在中山路与红旗路十字路口,为出入淇县北城门必经之处。过街棚建筑样式独特,有4个石砌塔形之台做支撑,上面用灰瓦做顶,四角微翘,状如飞翼,下有通道。日本侵占淇县期间,因嫌汽车行驶不便,将过街棚西南石台推翻,用木柱代替,以增加路面宽度。1958年,拓宽街道,将其拆除。

北上关的背阁

清末至民国年间,尽管社会动荡不安,但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二月二,北上关均出阁表演。

背阁为民间自发娱乐活动,有会首,副会首,会员等。每年腊月,会首向各家各户派阁,大户人家出一架或两架阁,小户可与其他人家联合出阁,出阁道具及其花销自理。阁用铁棍焊接,2米多高。一架阁有5人组成,扛阁2人,叉手看护2人,站阁1人。扛阁为身强力壮的男性,叉手一般为年纪稍大的中年男性,站阁为2岁—6岁男女儿童。因站阁具有危险性,为确保儿童安全,扛阁、叉手均为儿童亲人。背阁有单背双背之分,单背背一个儿童表演,双背背两个儿童表演。演员穿戏服,抹花脸,打扮成传统戏剧中的人物。扛阁多扮演丑角,如老猪、法海等,站阁儿童多打扮成英俊美丽的旦角小生,如青蛇、白蛇、穆桂英、杨宗保等。阁前有彩旗开道,锣鼓敲点,扛阁演员根据锣鼓节奏不时调整步态,变换队形,站阁小演员也随节奏舞动腰肢表演。

背阁不单是文娱表演,也是一种祭祀活动,人们将出阁看做积德行善的事情。据说,小孩站阁会吉星高照,健康长命。小孩站阁要连续三年或四年,其间不能中断,即三年满四年圆。另有小孩站阁不哭不闹,不拉不尿不睡觉的包含神秘色彩的说法。 (撰文:杜永沛   摄影:王之珩、纪翔、杜培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大江胡同(东段)
我喜欢卫辉道西街,不是因为当年这条街上曾挂过几块显赫的牌子
关于忻州古城开发改造与保护的调研报告
户部山古建筑群——古城徐州明清数百年的见证
看了人家砖雕门楼这颜值,才知道现在的大门装饰俗到家了
沧桑保定,百年建筑:隐于市井的沉默的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