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场临帖展,筑起了培养书法人才的平台(附作品 感言)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倡导传承书法经典,引导当代书法家充分体识书法传统的渊深与博大,从而更好地推动无锡市书法创作与学术研究,有力有效地夯实无锡书法人才队伍基础建设,进一步提升无锡书法创作水平,由无锡市书法家协会主办,无锡市新吴区书法家协会、无锡市新吴区文化馆承办,无锡东方美术馆、无锡汉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的“无锡市第二届书法临帖作品展”日前在无锡市新吴区东方美术馆揭幕,共展出98位入展作者的临创作品196件,其中严春亚等10人、20件作品评为优秀作品。

无锡市文联主席卢敏主持开幕式

无锡市书协主席孙璘介绍展览筹备情况

无锡市文联党组书记杨建宣读获奖名单

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峰枫为获奖作者颁发证书

无锡市副市长、新吴区委书记蒋敏为获奖作者颁发证书


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峰枫,无锡市政府副市长、无锡市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吴区委书记蒋敏,江苏省青联副主席、江苏省青年书协主席李双阳,无锡市文联党组书记杨建,无锡高新区党工委委员、新吴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霞,无锡高新区党工委(新吴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万江,无锡市书协主席孙璘,无锡市书协副主席李春泉、查理达、郁枫、耿明霞、鹿守璋,无锡市美协副主席周胜荣,无锡市书协秘书长王明明,无锡市新吴区书协主席夏俊,无锡汉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蒋荣勋以及获奖、入展作者代表、媒体代表近二百人出席,开幕式由无锡市文联主席卢敏主持。

获奖作者代表严春亚发言

江苏省青联副主席、江苏省青年书协主席李双阳致词

吴峰枫、蒋敏、李双阳、杨建、刘霞共同为展览开幕启动光电球

颁奖领导和获奖作者合影

无锡市第二届书法临帖作品展开幕现场

无锡市第二届书法临帖作品展开幕现场

临帖展,顾名思义,是以“临帖”为主题的展览,旨在倡导广大书法爱好者静下心来,回归传统,提升对传统经典的解读能力。无锡书法历史源远流长,历代大家辈出。受本地人文历史环境影响,当代无锡书家对传统和经典往往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从而形成了无锡书家典雅、俊逸的地域书风。这既是临帖展得以在无锡顺利举办的基础,也希望在全面展示无锡书坛对书法传统经典的学习和研究成果的同时,为无锡书法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为无锡书法队伍的壮大夯实根基。
临帖展是无锡市书协确定的届展之一。三年前,无锡市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在清名桥堍的运河文化艺术馆成功举办。本次展览为第二届,仍然沿袭首届“一临一创”的征稿形式,要求每位参展者提交临摹、创作作品各一件,与此同时,也表现出很多新的特点。


首先,此届展览的应征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比首届有了很大的提升。从数量来看,此次共收到近400人、800件应征作品,远超过首届近200人、近400件的参与规模。从作品的质量来看,最终入展的临摹作品力求精致,展示扎实的基本功,体现对传统经典的理解能力和原味传承;而创作作品则是书家在感悟传统后各自所呈现的内涵和厚度。这也显示出当前无锡书坛注重经典传承的主流风尚。  
其次,本届展览作品的评审过程,比之首届更为严格和规范。展览初审由市书协组织本地评委进行,终评则由无锡市文联、市书协邀请三位全国专家承担,他们是江苏省书协副主席谢少承、安徽省书画院院长刘廷龙和上海《书法》杂志副主编孙稼阜。整个评审过程秉承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评审结果及时在无锡文艺界微信平台上公示,在受到广泛关注的同时,接受社会的监督。


再次,为本次展览而编辑的作品集,比起首届更具学术性。在本届作品集中,不仅收录上海《书法》杂志副主编孙稼阜撰写的评论文章《临帖是创作的基石》,还收入十位获奖者的创作心得和感言。这些文字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意义,相信必将对临帖创作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全力支持刚刚成立的新吴区书协的工作,无锡市书协特意将此次展览放在新吴区举办,也是协会提升服务基层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实践。希望通过不断总结办展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评审程序,提高评审能力,使无锡的办展水平得以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办出特色,创建品牌。
开幕式结束后,太湖对话艺术讲堂开讲,由无锡市书协副主席郁枫主持。邀请江苏省青年书协主席李双阳主讲《草书元素与风格拓展》,他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从草书笔法体系,风格体系与类型,草书的三重境, “参禅”地书写,五体兼修、融于草体五个方面为无锡百余位书法创作骨干和爱好者作了深入的解读,大家纷纷表示,这是一场生动而精彩的讲座,受益匪浅。


获奖作品欣赏(附感言)

1

严春亚

严春亚

右  行书  临王羲之《兴福寺断碑》  137.5cm×34cm

左  行书  古人题画诗数首  137.5cm×35cm

前一阵子,执笔突感不知轻重、更无缓急,字竟变得油滑,不禁猛然惊醒:肯定是长期不临帖所致。 
于是,翻开字帖,老老实实一笔一画,仔细观察,用心临摹。恰逢无锡临帖展,于是,我把临摹豆腐块变成了一纸通篇。说实话,之前很少这样临。第一遍下来,不是很满意,感觉有些生硬,于是又临一遍。之前临帖都是走马观花,顺着大感觉。这次静下心来,仔细揣摩,有了一些方法:
第一、观察字的结构,记牢每一个偏旁和部件的写法,学会归纳总结。这样创作起来就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第二、观察每一个字的起、收笔。这一点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你写的字是否精到。孙过庭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细心观察每个字甚至每个笔画的位置、方向、长度、形状、质感等,乃是把握点画精准的基本要素。这也是在观察中与临习时,所要注意的内容。
第三、观察通篇章法,特别是写行草书,尤为重要。我觉得观察比一直闷头临摹来得更有效,很多人可能有这样的体会:临摹的时候感觉顺手自如,可是一到创作就完全没有了方向,不知从何下手。这就是因为在临摹的时候没有动脑去思考:为什么古人要这么创作?这样创作精彩在什么地方?我想,多问几个『为什么?』,带着一些思考去临摹,会更加有利于创作。
我认为,书法创作,首要就是临摹。临帖对于创作者来说,是最好的基本功训练。无论是对临、默临、意临等等,其作用都是学习和积累,也可以说是日后进行创作的储备。临帖最忌死临,就是在具备一定临帖基础的时候,不能再刻意去做毫不走样地模仿、一成不变地模仿;在已经掌握一种或几种书家书写风格的条件下,一定要力争多临一些,多储备一些,不能抱一守终。

2

颜德明

颜德明

右  篆书  节临《石鼓文》  138cm×36cm

左  篆书  沈鹏诗《歌徐姨》  138cm×35cm

中国书法一脉相承,每字之结字、演化都有一定之规,特别强调根植传统。去年以来幸得明师教诲,后一直沉浸在吴昌硕之世界,且乐此不疲。现整理几点临篆感悟,以作分享:
一、初学要取法乎上
学书皆知要取法乎上,更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有名师教诲加不懈努力方可有所成。
二、临习要揣摩精髓
临习吴昌硕篆书,首先要了解《心经》之圆转精熟、刚柔并举;体会《石鼓文》之遒劲凝炼、苍茫老辣;领略《西泠印社记》之烂漫恣肆、气酣势奇。知道各帖差异,加长时间的揣摩及各种形式的临习才可能感受、理解并表达。
其次要把握线条质感。篆之笔法:藏峰与回峰,即便初学,多练几遍,掌握这点还是较为容易,但关键在运笔过程要稳定地控笔,要控制节奏,并尽量放缓。初学者笔速快而易成偏峰,故平时可多画各种线进行训练。
其次,要解决空间分布的难点。画出横竖线将格子分区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稍有经验就用眼睛在格子中『画』出横竖线再下笔,熟练后直接下笔自然就能找到相关点位。
另要练好使转。一是利用手腕,二是适度捻管。可画蚊香线、波浪线等辅助练习。
但仅从笔法、字法上下功夫,最多形似,其神韵当如何学?那就要了解吴昌硕的坎坷人生,感受他那深沉悲郁却又强悍博厚的个性襟怀,才能领悟其线条的苍茫老辣。只有与他的内心世界同频同振,才可能学到他的篆书精髓。
再者,创作要随时潜行。笔墨当随时代,学书者有责任创作出符合时代价值观的作品来反哺社会。在新冠疫情期间,沈鹏先生为拾荒者徐姨捐款事迹赋诗一首,我将此作为书法创作的内容。为了写好作品,我查阅了大量工具书、相关法贴、利用手机APP找到了部分吴昌硕的字。有些字并没有在吴昌硕先生的作品中找到相应的字,则借用其他书家的字形,再用吴昌硕的艺术语言来表达。最难的是查无此篆,就只能自己拼接,这种单字创作对古文字功底薄弱的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我们肯钻研,加上名师指点,就一定能够学好书法。

3

周利宗

周利宗

右  行书  临何绍基书黄庭坚诗句  138cm×34cm

左  行书  徐渭诗《题画(梅)》  138cm×34cm

我出生于八十年代,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酷爱书法,书法也伴随了我多年的学习生涯。很幸运自己在孩童时代就受到江阴文联夏国贤、许建铭两位老师的指导,也庆幸于在自己的学书道路上一直有良师益友为伴。
这些年通过对不同风格作品的临摹,我领悟到:古代书法大家在书写中,其人格与书风达到了高度的契合。追求自身的涵养与作品所表现风韵的协调一致,为书法的最高境界。为了提升自己对书法的深刻理解,我不远千里飞去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看颜真卿大展,到辽宁省博物馆看万岁通天贴,到浙江美术馆看王铎展,到北京国家博物馆看伯远帖,到湖南省博物馆看何绍基原作……面对古人的经典,我顿生高山仰止之感。书法的本质在于真情实感的流露,通过笔墨技巧表情达意,这种情感可以穿越千年而依然打动人心,让人潸然泪下。面对古人经典原作,我总觉得我们现在的书法创作多为笔墨技巧而缺少了最重要的东西——情感。
秉承何绍基的临古精神,与古为徒,取其精华,补充其他风格的优秀元素,进而融会贯通,是我近年来临习和创作的努力方向。这次临帖和创作均以何绍基书风为主,取其率意自如,去其抖擞摇晃笔意,辅以颜真卿圆融温厚之笔,通过中锋粗细的对比,将短笔化为短点和长线形成对比,追求整体的错落有致、散淡洒脱;追求节奏的波澜起伏,呈现圆润宽博、雅逸清刚之气。
在未来的书法学习道路上,我将秉承人书合一的目标,不断学习与探索。

4

刘红旗

刘红旗

右  行书  节临颜真卿《争座位帖》  139cm×29.5cm

左  行书  文震亨《长物志》三则  139cm×29.5cm

从无锡市第二届书法临帖作品展评审结果公示得知,我是获奖者之一。在感到荣幸之时,不由地想起了当时临帖创作的过程。
当初看到征稿启示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颜真卿的『三稿』,毫不犹豫决定临颜体。因为从我初学书法时起,就喜爱颜真卿的书法:其书法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更主要的是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体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之美,令人崇拜。
在具体选择『三稿』中的哪一稿时,我也没有特别考虑,只是从字数上进行了选择。感觉《争座位帖》字数较多,适合临成四尺对开的作品,于是就这样开始临写了。但是,《争座位贴》毕竟是草稿,原样照搬显然感到与现代展览的审美不合拍。于是,我在保留颜的基本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艺术加工。力求在章法和节奏上有所变化,使其更接近当今的审美要求。根据这样的设想,几经修改、几番打磨,最终基本体现了自己的意图。
至于创作的作品,笔法上保持了颜体的风格,内容上我选择了《长物志》。《长物志》由明代文震亨撰,记叙了人们的生活文化及精神追求,其内容同样适用于当下人们的生活品味。于是,我节录了几段进行创作。创作过程中,为了更多地渗透时代的气息,我在用笔上时重时轻,在节奏上时快时慢,在结体上时大时小,有时还使用了轻松活泼的笔触,增强了作品的轻松欢快之感。总之,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我尽量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到作品中去,努力展现盛世风貌。
这次入展获奖,是对我的鼓励,同样也是对我的鞭策。今后,我要继续刻苦学习、植根传统、深入经典,为书法的传承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5

王学锋

王学锋

右  小楷  节临文徵明书《离骚》  139cm×34.5cm

左  小楷  节录老子《道德经》  139cm×33cm

此次书法临帖作品展,我选择的字体是小楷,临帖和临创的作品尺寸均为四尺对开的竖式章法。
我临的帖是明代文徵明的《离骚经》,没有方格的版本。这个版本是文徵明晚年的精品之作,传说是文氏作品当中字形最小的作品,通篇字形大小如一、整体端雅整齐、行气自然流贯、可辨识度极高。文氏字体的结体一贯为横势,于平正之中追求意态神趣。文公曾说:『小字字内间架宜明整开阔,一如大字体段。』其运笔沉稳而灵巧,从容不迫,字里行间足见其技法之炉火纯青。
我临帖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取法,学习古人的技法;其次是要达到『通会』,要得心应手,然其终极目标是为了达到『书我』的状态,通过临习古人,激发自我的灵性。精临,则更要从用笔、结体、章法和神采上做到与原帖高度相似。对于『吃透』一个帖子来说,就是『用最大的力量打进去』。我在临写时对字形适当做了放大,边临写边体会文氏书写的节奏和结字规律(也是为临创积蓄能量)。末尾几行,在章法上,我统一做了下沉、错落处理,使作品整体画面更加明朗、生动。
临创作品的内容,我节录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道德经》。创作时保持临帖时的书写状态,并尽力去接近原帖风貌。尽量用原贴里见过的、练过的笔法来写。当然,没有遇见过的『生』字还是大量存在的,此时,就要总结文氏书写的结字规律,用临帖时的感觉把这些『生』字『创造』出来。
本次书法临帖作品的创作,是对精临和临创的一个训练。通过训练,体会临帖和临创之间的关系、夯实自己的基本功。此次实践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很多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要不断地去体会、去改进,逐步加强自己的书法意识。

6

单江平

单江平

右  隶书  节临赵之谦《张衡灵宪四屏》  138.5cm×32.5cm

左  隶书  节录《管子·君臣上》  138.5cm×32.5cm

七月的一天,我打开微信,收到道友的恭贺,才知晓自己在临帖展中获奖。激动之余,心中感慨颇多!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评委老师的认可及市书协给我提供这样一个展示的机会。   
回想起来,还是蛮惭愧的,我学书也有20多年,但中间断断续续,尤其是大学毕业后受到工作和家庭的牵绊,一度停滞。可能是由于心中的信念之灯始终没有熄灭吧,记得在前年暑假读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后,深受启发,心中定下目标——45岁前入围省新人展。因此,期间接收了几期专业的培训,开始不断用功于隶书和篆书,并尝试投稿。应该说我很幸运,不仅在这次临帖展中获奖,接着又入围省新人展。我以为,这是对我辛苦付出的肯定,同时也是对我不止步于前的一种鞭策!
我这次临摹的是赵之谦的隶书《张衡灵宪四屏》,并以其书风创作了《管子君臣上》。赵之谦隶书参用北碑楷书书意,用笔浑厚、顿挫有致、力透纸背,字里行间笔意顾盼、朝向偃仰,各具意志。平时在临摹时,我往往不是拿笔就写,而是首先读帖,从笔法到字法再到章法,一字一字地用手指比划,仔细推敲,有时甚至拿尺去量笔画的长短、角度以及结体的正畸,力求了熟于心,字字精准临摹。我常想:如果在临摹时就与原帖相差哪怕百分之十,那么背临或是创作时就会相差百分之二十,甚至更多。这样,离经典就会渐行渐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其次,在临摹赵之谦隶书四屏时,我还会去学习他的其余隶书作品,同时了解邓石如、包慎伯、吴让之等对其书风有影响的书家作品,了解其书体形成的来龙去脉,为今后创作做好准备。
对于决定要参加的征稿,我都会认真准备、精选内容,考核字法、设计章法,从初稿到最终成稿,往往要耗费几个月。但时光总是不会辜负努力的人,我终于如愿以偿,喜获奖项。当然,我的作品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深知前方的路还很长,我将在书协前辈的指导下不断地学习,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以不辜负自己的辛苦付出和领导的期许!谢谢!    

7

徐兴国

徐兴国

右  行书  临苏轼《黄州寒食二首》  30.5cm×34.5cm×3

左  行书  薛瑄《寄海宁李太守》  138cm×22cm

自无锡市第二届书法临帖作品展征稿启事刊登出来,我就给自己大概定了一个方向:从宋代苏、米二家选择作为重点临摹对象。考虑到去年市青书协举办过一次临摹结业展,我选了米芾三幅手札作为作业,这次临帖展,我就想改变一下平日写米书作为日课,选定平时很少写的苏东坡《黄州寒食帖》作为主攻方向。临帖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先静下心来读帖,了解字型结构、笔画特点、章法布局,要做到能够总结出每个笔画的书写特点、每个字的结体特点,同时还要关注同样笔画的不同处理,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等。先做好读帖笔记,再开始动笔,心中手数,下笔才能更有把握。
在临摹当中尽量不做无目的地抄写,要将学习的目的前置,学以致用是前提!黄山谷有『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之语。我通过分单元的练习解析进行实践,体会古人的用笔精妙,或感受范本结构奇巧,或沉浸于神采流动一气呵成。我将每一次的临摹书写时间和精力做小板块的分割,做到学习目的明确。个人认为,在我们今天的书法学习中这种做法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临写时尽可能地放弃自己的个性语言和原有的书写习惯,融入帖中把原先笔下的一些个人习气涤荡干净,使笔法、结字等纯净起来。
从临摹到创作的初期,虽然当时只用临摹苏东坡时所学到的风格来表达,但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往日学过、看过的各种风格都会冒出来,但我尽可能地表现纯粹书写的一面。这也是自己学习和理解苏东坡《黄州寒食帖》的升华!这时候哪怕你对于所学的范本所得只有百分之十,但还是能将其近百分之百地表达出来,或许这就是我们在某一段临帖学习当中学到的。在不断地将类似方式运用熟练之后,逐渐将自己所见所感、古今诸家精妙、个人生活修养阅历,经过长时间地靠近古人,尝试表达汇于笔下,我想,做到这些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创作吧。
在临、创作品过程中,我在选纸、形式以及章法上作了许多的尝试,同时尽可能对用笔、结字、布白、用墨、作品形式等整体因素进行全面思考。在一次一次地调整、改进中完成了最后的定稿作品。
清人蒋骥言『学书莫难于临古』,临摹对于学书者而言,是一辈子的功课。

8

蒋玲娣

蒋玲娣

右  行书  临王铎《忆中条山语轴》  137.5cm×33.5cm

左  行书  毛泽东诗《送瘟神其二》  137.5cm×32.5cm

参加无锡市第二届临贴展能够获奖,我感到十分幸运,也非常高兴。感谢评委老师对我作品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感谢所有关心和指导过我的老师!我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你们的关心、指导和帮助!下面是我对这次投展的一点感想,向大家汇报。
我觉得对于书法的学习或投展要常备以下'三心':
首先是平常心。无论是书法的学习或投展,我们都要有一颗平常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书法要取得一点成绩也非一日之功。这需要我们对书法抱有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并能持之以恒、不断进取。只有这样,方能以一颗平常心来学习和投展,也才能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其次是钻研心。书法是艺术,对一个潜心学习书法的人来讲,首先要学会欣赏,其次要学会临摹与创作,要不断钻研书写技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对于临贴展,我的体会是:
一要学会读帖。首先要读通经典碑帖的文字内容;其次要学会分析和研究,对所临经典碑帖从用笔特征、字形结构到章法特点都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要学会临摹。我这次投稿的作品是临摹王铎的《过中条语》行书轴。对这件作品的临摹,我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单字临摹,把握主要的字形结构、用笔特征;第二步是字组临摹,在对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组临摹,把握字与字之间的关系;第三步是通临,把握章法布局,墨色变化等。
三要学会创作。要能运用所临碑帖的经典元素进行创作,并加入自己对所临碑帖的理解,适度夸张相关特征,这样才能既有自己的想法,又能保持原帖的风格特征。
最后是谦虚心。作品完成后,要多虚心向身边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现在网络发达,可以上传照片进行网络请教,方便的话也可以当面请教,取长补短,纠正不足,这样才能写出较为满意的作品。
以上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9

李    璕

李  璕

右  魏碑  节临《乐安王元绪墓志》  138.5cm×34cm

左  魏碑  苏轼诗词数首  138.5cm×34cm

时间荏苒,季节交替,今年已经是学习书法的第五个年头,在这么多个日日夜夜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书法的魅力和深厚的文韵,同时也在学习中磨练了耐心和心性,可以更加理智地看待在生活中人和事。
今年6月,我参加『无锡市第二届书法临帖作品展』并侥幸获奖。首先要感谢周老师及汉风堂同仁的指导和帮助:我取得的成绩与汉风堂这一团队及引路人是分不开,同时,也离不开这样的学习平台和学习气氛。
我临的帖是《魏洛州刺史乐安王墓志》。它刻于北魏正始四年,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少有斑驳,是元氏墓志中很具代表性的一方墓志。它的风格鲜明、笔画丰富、笔法多变,极具技巧。在刚开始临帖的过程中,我感到枯燥和无趣,感觉毛笔不听指挥,写出来的字和自己所想的不一样,致使我一度想放弃。但在父亲的鼓励下还是坚持了下来,坚持每日练习。伴随着老师悉心的教导,每日进步一点,有了长时间的积累,我有了长足的进步。
老师告诉我临帖是书法的基础。临帖是学习,是借鉴,是对比,是一门学习书法的必修课。如果说创作是造房子,那么临帖就是你造房子是所需的砖,只有把基础练扎实了,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书法是一门深不可测且值得一生学习的学问。我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刚开始,我会把现在看作新的开始,比以前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继续成长,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10

初    荔

初  荔

右  篆刻  摹古  138cm×33.5cm

左  篆刻  制印  138cm×34.5cm

我是一名英语老师,从事课外英语培训辅导工作。工作的性质给了我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在这个『微信多用于付款、电话多半是外卖、刷抖音熬夜』的时代,女性最光鲜亮丽的战场已经不经意间转移到各大直播平台,但我骨子里那份专注似乎一直在等待着什么。这个年龄身边不免有些画友、玉友、壶友。而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背后都离不开小小的一方印。也就是那个时候,我的那份专注透过眼神洒落在变化万千的印章上,仿佛看到那个『钢刀书青春、寸印显芳华』的自己。
有幸在大卫老师的启蒙下,我开始系统地学习篆刻。后又得到长沙李加林老师的指导,便全身心投入到篆刻的临创中。每位老师都会强调『秦汉为宗』。汉印在中国篆刻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按着其中的规矩与程式,篆刻学习陪伴我走过三个春秋年华,每临摹一方印作像是穿越时空和古人进行了一场心灵对话。体会战场沙点兵的雄壮,体会别离两相思的忧伤,体会家书祖训的庄严。从中,我看到了一个更好的我、更多面的我。
看到无锡市第二届书法临帖作品征稿启事后,我萌生了去投展的想法,纯粹只想证明一下自己三年来的学习成果。喜于有这样一次征稿能证明自己的同时,又担心自己的实力和经验不足。准备作品的每一步都是对我学习篆刻过程中的一场考试。我临摹部分的汉印均选自《汉印精华》,创作部分每个细节都要思考良久,取法于原印。通过每个相同字之间的变化去揣摩刻印人当时的胸怀气度。通过不同的石材反馈的细节感受印字的适合性,通过不同字的排布表达汉印的整体气息。完成印面部分后,边款也是一大难点。以刀代笔来表达出书法作品中的苍劲与柔美。在练习中进步,在进步中总结经验,一气呵成后的个中滋味不是那种受到赞誉的浮夸,而是自我沉淀的满足感。
当知道获奖的消息时,注视着获奖栏里自己的名字,着实有些不敢相信。此时此刻只有感谢溢于言表,感谢篆刻选择了我,感谢评委老师选择了我,感谢老师们的悉心指导!篆刻之路道阻且长,但因为热爱,所以,我依然会坚持。

部分入展作品欣赏

以下每张图片包含两件作品

或上下组合,或左右组合

一张为临摹,一张为创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一现场】'问道江南”翟万益书法作品展在无锡博物馆隆重开幕(打造年度甲骨文最美书法盛宴)
第三届“无锡书法奖”来了,附高清获奖入展作品!
一场走心的篆刻展:名家点评、创作漫谈与入展者现场面对面分享
《书法导报》访谈 | 孙璘:梁溪水濡毫,太湖风正劲
《人民政协报》:学书琐忆|书家|书法作品|书法家|书画|人民政协报|隶书
虎墨沉香·潘文海、陈加林、朱培尔书法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