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仲崇玉:重置管理者的注意力

最近,与一位新晋管理者聊天时,谈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他获得提升后,管理了原来和他同级别的同事,碍于情面平时都没怎么多说,只是偶尔提醒一些细节。本以为自己已经够克制了,结果对方仍然很生气。新管理者感觉很困惑:非逼我换人吗?原来的同事难道就管不得了吗?

 

当然管得,但管错了地方。确切地说,管理者的注意力放错了地方。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管理者要有意识地放置自己的注意力。在结果和过程之间,注意力要优先放在结果上;在管理与辅导之间,优先放在管理上;在能力和态度之间,优先放在能力上;在方法和意图之间,优先放在意图上;在资源和理念之间,优先放在资源上;在团队的角色与自我之间,优先放在角色上。

 

总之,管理者要注意到有价值的地方,才能给出有质量的反馈。那么,管理者的注意力与团队成员的注意力有什么不同呢?管理者的注意力,与团队成员的注意力是重叠的,是交叉的,还是平行的?

 

如果只是重叠,就没有额外的价值;如果不重叠,就没有双方的共鸣。那么,在哪些地方不重叠呢?在三个方面:一,在对方的感知(看到,听到,感觉到)之外;二,在对方的意识(觉察,想到)之外;三,在对方的记忆(记住,记录)之外。

 

一,感知之外

管理者角色不同,看事情自然有自己独特的角度。角度不同,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东西也就不同。这样一来,对事情的看法也就有了自己的见解。如果仍旧守着原来的角度,看到的画面与团队没什么两样,就没有额外的价值,也就没有从角色中获得应有的力量。

 

二,意识之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这些习惯决定了与其他人互动的质量,以及各自的业绩。但是,很多习惯并不在当事人的意识当中,需要一面镜子去提醒。如果管理者的注意力只是待在对方的意识范畴,对方就会经常说“我(早就)知道”,或者“这个我懂”,意思是无须你操心。如果能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行为模式,情绪模式。

 

三,记忆之外

每个人的经验都是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反馈,前提是可记忆的行为和看得见的结果。根据经验,我们往往轻易得出结论说做什么有效,做什么没效。管理者要突破经验的局限性,就要有连续的记录方法,来突破记忆的限制。

 

这样说还是有些抽象,具体来说,管理者的分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分清理念与利害关系

 

初级管理者似乎特别喜欢新奇的管理理念,不是因为团队需要,而是因为自己觉得新鲜,并且慷慨之心泛滥,急于分享。新鲜的东西往往用的不好,因为还不太习惯。

 

如果有些理念实在太好,非用不可的时候,可以给个建议:在使用之前,试着把这个理念往利益上靠,看是不是能解释现有的利益格局,或者,是不是能指导现有的利益格局朝着期望的格局上转化;通常来说,任何利益的背后都有成本,所谓有一利也有一害。面对利害,管理者既不要刻意避讳,也不受其约束。相反,用利害来诠释理念,理念才有力量。

 

2. 现实的业绩与预测

 

现有的业绩是一种业绩的推动力,也可能是一种干扰。但是预测一定是检验团队或者下属的唯一重要的标准。每个人对预测都有困难,因为都要面对不确定因素。这也是区分人与人之间能力的重要指标。

 

业绩预测不只是数字,而是预测背后的假设,以及一系列鲜活的信息和数据。

 

3. 资源的分配与使用评估

 

指标永远是一个压力,或多或少有分配的困难。与指标结伴而行的是达成指标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预算。有关预算的讨论,是对市场把握程度的管理。

 

4. 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

(留意:这一段258个字,十分拗口。)

 

要透彻了解任何人或者任何事,必然是要区分的。只有区分到再无可分,进退两难才算是到位。对于对手,对于团队,对于老板,对于客户都是如此,只有一分为二,才能借助其中一方的力量,影响另一方的力量。如果把对方变成铁板一块,我们便无处着手。

 

如果一件事的应对,只有是与否两个选择,就等于让自己处于绝境,实际上无路可走。只有找到第三条路,才算是找到解决方案。在这个维度上思考是失灵的,只有升维才有出路。升维的一个办法是引入有效的目标。一旦有了新的目标,那么现有的选择就变成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且是方法之一。这样就可以轻松逃出两难困境。

 

5. 觉察自己,更要留意对方

 

1)看对方的预测,而不只是看业绩。

看预测,可以让管理提前,看业绩只能得到事后的解释。所以,与其被结果干扰,更要看重对方达成结果的思路。

 

2)看对方资源分配的依据。

不要轻易批评对方的资源分配,而是要看对方怎么分配,为什么那样分配。如果对方对你提问的意图没有疑虑,实际上是在帮助对方觉察自己的习惯。

 

3)看对方客户数量与结构。

多少目标客户,这个问题还算好说;客户类型的划分,弹性就很大了。简单的划分,比如重点客户占比是多大?复杂一些,比如产品使用量相同的两个客户,是不是同一类型?

 

4)留意对方的注意力

对方的注意力,不是一个容易留意的地方,因为注意力是无形的。但是,只要把对方的注意力列为自己的观察范围,很快就可以发现很多。从小的地方看,对方一个提问一句点评,就能发现对方正在留意什么;一个口头禅,一个紧张的表情,一次情绪的流露,都是明白无误地透露自己的注意力。一个人所擅长的,往往是平时注意力的焦点。

 

5)留意对方的情绪。

职场中有人崇尚喜怒不形于色,叫做城府。于是,很多人有样学样,可惜难以掩饰自己的内心。有人称自己暴脾气,性子急,实际上并不常发火。所谓脾气是一个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模式,所以,每个人的情绪状态都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夸张地说,只要看一个人的情绪反应,就知道他曾经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6)留意对方的行为习惯

留意对方的行为不难,难的是看到习惯。每个人都有习惯,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描述自己的习惯。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错觉,认为自己每一个言行举止都在自己的掌控当中。实际上我们能够掌控的只是对自己行为的解释权。最真诚的解释,也未必是真相。

 

7)听到对方的口头禅

劝你别听对方的口头禅,否则有人认为你太较真。但是,对于了解对方,口头禅是有一定意义的。“我不知道自己讲的对不对”,这不是谦虚,只是担心被挑战;“我知道”“道理我懂”,意思是不用教育我;“我早说过”,是说看你下次还敢忽视我的建议;“我尽量吧”算是某种程度上的拒绝,就算这次完成了,也没有下次了。就别说“讲真”“老实说”,To be honest,我不懂。

 

8)留意对方的日程。

很多人说自己没有日程,当然有,每个人都有日程,只是未必写出来,或者写出来也未必给别人看,或者亮出来的未必真实而已。真实的日程是存在的,而且真实的日程里透露太多的东西,甚至可以预测一个人的将来。反过来,一个管理者要有意识地打造一份高效的日程,才是达到目标的关键。

 

9)发现对方的意图。

对方的意图,当然是好意。好意也有多种,关键是要明确。有人在微博上说了一句话,引来无数口水,都不是攻击那句话的,而是那句话背后的意图。可是那人只是说了一句话,人们怎么就发现了意图呢?有人做了一件事,比如慈善,也会让人饱受诟病,让当事人有口难辩。这样的事,本来是启发留意自己的意图,怎么会要求自己留意对方的意图呢?这是因为,留意到对方的,也是自己的。团队,就是管理者的镜子。

 

10) 打开天窗说亮话。

藏着掖着,可能是一种习惯,藏得住当然是一种能力;透亮地说话,是另外一种能力。两种能力,哪一种更大?有人说这两句话的场景不明,很难判断,这就对了。让打开窗户说亮话,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选择,这是实力的彰显。

 

11) 划清接受与拒绝的边界

管理者对于任何反馈都要听进去,但不等于接受;同时,不接受不等于拒绝;拒绝也不等于是惩罚对方。这里面要分清的边界不只是接受与拒绝,而是角色与自我。

 

12) 厘清批评与表扬的分野

有人喜欢批评不太表扬,有人喜欢表扬不太批评。当管理者对这两种方法加以选择的时候,就提示没有完整理解批评与表扬的内在一致性。这两种方法都是为了激励,只是方式不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情商,也许你还不懂
​六条识人术,通过对方口头禅看清他是什么性格
【管理智慧】我们应该怎样倾听,才能更好地明白员工的意图呢?
成为高情商管理者,这6点习惯必不可少
七个管理薪酬的好习惯
令人极其舒服的赞美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