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自成失败原因一

李自成起义为什么最终失败了?一般认为,一是由于李自成骄傲、自满、轻敌;二是因为没有建立根据地。前一种说法的依据,可能是从李自成进入北京到撤出北京这一期间,他的部队中出现的那种反常现象,另外还有山海关战役的失败。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当时北京城中那种现象,只能是大顺朝内部矛盾的表现,而不是李自成本人及其部队骄傲、腐败的表现。因为李自成部队在北京只驻了43天,要说进京后马上就骄傲腐败到这种不可救药的程度,那是无论怎么推测也无法令人相信的。除非他们以前一直就这样,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就李自成本人来说,它的事业心一直特别强,目的一直十分明确,一切都是为了完成它的大业。当时虽说他占了北京,但在全国还存在着很多的对立面。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他一进北京就骄傲到这种程度?面对那种乱糟糟的局面只顾享受,竟连管一管的心思也没有?如果这样认识,能符合李自成本人的性格吗?

像李自成这样的领袖人物们,在他们的事业发展到高峰时,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骄傲的心理。这实质上是他们在为自己的事业发展而自豪,是一种正常的心态。但有骄傲没自满才是他们本性。在他们没取得全国胜利,没掌握全国政权以前,决不会就此长期骄傲下去,停步不前,直到被消灭,而一定会尽一切努力去继续发展他们的事业。

从历史上看,因骄傲轻敌而招致失败的例子并不少见,但只局限于一时一事、一个战役或一次战斗。这种情况较为正常。然而,并没有因骄傲、自满、轻敌而彻底失败的一个王朝或一个强大的势力集团。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三国时期的赤壁大战了。在这次大战中曹操遭到惨败{除骄傲自满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而这次惨败并未导致曹氏的覆亡,也只是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再就是淝水大战中的苻坚。苻坚的失败更不只是因为骄傲,他就是不骄傲也要失败。

所以李自成的最后失败,无论怎样分析,也不会是因为他骄傲、自满、轻敌、腐化造成的。他进北京后那种反常现象,并不证明他整个部队这么快就腐败到那种程度,而只能是反映出大顺朝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已经达到了高峰。当然,山海关战役的失败,是李自成轻敌所致。但就是这次战役的失利,也不至于导致李自成最后完全失败。所以我认为历史上下的这个结论,理由并不充足。

没有建立根据地,这确实是李自成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不建立根据地,没有地方政权,他的一切关于农民阶级的根本政策,都无法落实到广大农民群众的人头上,使他们得不到物质上的好处,不能改变现状,自然也无法安心生产。同时,不建立根据地,没有地方政权,也建立不起正常的税收制度,而为了解决财政,又难免伤害部分地区农民阶级的利益。这样时间一长,必然会脱离农民群众,使自己变成为孤军,最后只有失败一途。但李自成为什么没有建立根据地?现在一致的说法是他没重视这个问题。笔者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李自成并非不重视这个问题,他也不可能不重视这个问题。理由如下:

 1、李自成本身从事的就是夺权事业,他的目的就是要夺取全国政权。建立根据地也是建立政权,只不过这时的政权小一点,但这与建立全国政权并不矛盾,这一点李自成也能认识到。正因为这样,他绝不会自相矛盾,一边夺取政权,一方面又不注意建立政权。再说他难道连自己打仗的目的是什么也没认识到吗?如果真是这样,除非他本身从来就没有夺取江山的想法,这才说的通。

2、李自成在力量不大的时候,就算想不到建立根据地的问题,但是当他的队伍发展到几十万时,这么多的人马在一起,其中肯定有大量的非战斗人员和后方人员及大量的家属。他的作战部队必须在保护好这些人员的前提下才能到处流动、搬家,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作战部队行动,影响作战效果。这种情况必然会使他感到很大的累赘。到这种程度,建立根据地的问题它就是认识不到,也会深深地感觉到。因为他总不能把这些非战斗人员全部扔掉,一定会想找块地方把这些包袱放下。所以说,就是建立根据地的政治作用它认识不到,军队的实际情况也迫使他不得不去考虑建立根据地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去看,队伍一壮大想建立根据地,如同人到成年想成家立业一样顺理成章。这个问题是绝对不可能被忽视的。

3、李自成本人就是认识不到建立根据地的作用,他也应看到他的对手——明王朝的军队是在什么条件下怎样同自己作战的。也得比较一下对手有后方作战同自己无后方作战有着怎样的天壤之别。按李自成的才识,这一点他也完全能做到。

根据以上这些理由,我认为:李自成当时之所以没有建立根据地,并不是他对此不重视。这里最大的可能是他当时根本就建立不起根据地来。为什么呢?这要从他应当建立根据地时的社会条件,他的根本政策,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况中去找这个原因。

 

从李自成和他领导的农民军的发展情况看,适合建立根据的时候,是他入河南后,在这以前他并没有这个条件。在他入河南后,势力发展特别快,几个月的时间就由原来少数人马发展到了几十万。当时明朝的主力被张献忠牵向了四川,离河南较远,北方的明军又没多大力量向他进攻,使他在一个时期内能在河南立足而未作较大的流动。这些条件对他建立根据地是有利的。但李自成在这个时期的根本政策是均田、免征。由这个政策决定,在他没把政权建立起来之前,没有正常的税收之前,军费、财政完全得靠打击地主阶级、没收地主阶级的财产来维持。他必须把矛头对准整个地主阶级才能解决问题。这样做既能解决军费开支的困难,又能够唤起农阶级的拥护,有利于他的军事力量的发展。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当时的社会情况。李自成所处的时代和以前的封建社会一样,地主阶级是统治阶级,农民阶级是被统治阶级。地主不但掌握政治、经济权力,就是文化知识的权力也一直掌握在他们的手中。农民阶级一直没有学习文化知识的权力和机会,也一直是处于没有文化知识的环境中。虽说洪武八年朱元璋曾下令全国办“社学”即农村学校,但这个学校最大开放到小地主这一阶层,再以下能够进入学校的就很少。即使这样的学校到后来也是名存实亡,在大多数农村根本没推行开。再就是它的学习内容局限性更大。所以,这个学校就是存在下来,从最好的方面推测,也不会给广大农民群众传播多少文知识。可以肯定,到李自成这个时代,农民阶级还是处于没有文化知识的环境中。

在分析李自成以前,我先解释一下我对根据地认识。根据地有两种,一种是军事根据地,也就是军队的所在地,有时也称军事据点;另一种是政权根据地,就是在占领区内普遍建立起地方政权,在这些地方政权的统治区内,也存在着军事据点或称军事根据地。因为地方政权必须在它的保护下才能开展工作。这种政权根据地也可称政权,但只是军事据点或军事根据地,不能简称根据地。政权究竟什么样子才算健全?它必须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权组织,更重要的是各级政权组织必须具备打倒并取代对方政权的能力。尤其是农村政权,这级政权必须建立起来,而且它必须具备打倒并取代地主阶级的能力和处理各项事务的能力。因为它是中央落实政策的直接执行者,中央所制定的政策大多数都是根据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制定的,又必须落实到广大农民当中去。如果没有这个直接执行者,又通过什么渠道把政策落实到广大农民身上呢?这级政权既是直接执行者,也是任何一个政权的基础。封建王朝也是建立在农村地主政权这个基础上的,农村地主政权也是封建王朝落实各项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它同样也是在王朝军队的保护下开展工作的。正因为封建王朝有这一整套的政权机构,农民政权也必须建立起这一整套的政权机构去摧毁和取代它。如果这一整套机构建立不起来,或者只是建立起来而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力,也取代不了地主政权,农民政权的政策也就落实不下去,这等于农民政权没有基础。这样,农民政权就没有长期存在下去的可能。如果只是军队在占领区执行中央的政策,这不能说是地方政权在落实政策,更不能简称是政权在落实政策。因为军队由其自身的性质决定,它必须集中。它能驻扎和到达地方只是一些“点”,并没有长期普遍开花去落实政策的可能。即便是有这种情况,也只能局限在少数部队、少数地区和短时间内,尤其在战争年月更是这样。从各方面分析,军队都没有能力单独完成地方政权的任务。因为军队能占据的地方只是一些“点”,而在封建社会中所谓的农民政权又都是这种形式。所以我后边有时称它为“点政权”或军事的“点政权”。

以上是我对于根据地的认识,下面再谈李自成建立根据地的问题。

李自成在河南有建立根据地的条件,也就是说,它具备了在军队保护下建立地方政权的条件,他应当赶快把占领区内的地方政权建立健全起来,用地方政权把他的政策落实到广大农民身上。只有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得到农民阶级的支持,更有利于发展势力;同时也便于安置非战斗人员,更有利于作战部队的行动,增强战斗力。但是,他要想把各级政权建立健全起来,并使其发挥应有的效力,除去军队的保护作用外,还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干部队伍才行。

做工作需要文化知识,当领导干部更要有较多文化知识。就是最低级农村政权的领导干部,他所具备的文化知识,也得达到这级政权开展工作的需要。虽然各级政权组织不一定完全由有文化知识的干部组成,但必须得有有文化知识的干部作为中坚力量。那些没有文化的干部也必须补习文化知识,以求适应工作的需要。从总的方面来说,整个干部队伍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如果整个干部队伍完全没有文化知识,或者绝大多数没有文化知识,那么,这样的干部队伍就不可能组织起来;即使勉强组织起来,也根本无法完成打倒地主政权、取代地主政权的任务。要完成取代地主政权这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建设一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水平的干部队伍,并且这支干部队伍就其庞大性来说,不会小于任何一个政治集团用于第一线的作战部队的数量,而它的质量又得远远超过作战部队的质量。

 

 

由此我们联想一下,在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的时代,他所代表的农民阶级可以说整个都没有文化知识。他所领导的农民军也是产生在农民阶级当中,可以说绝大多数没有文化知识。这样,建立根据地所需要的这支庞大的干部队伍,这大批的干部人才,又怎能在当时的农民阶级和农民军当中产生出来呢?正因为在当时的农民阶级中产生不出这样一支本阶级的庞大的干部队伍,李自成也就无法建立起代表农民阶级利益的地方政权,当然也就无法建立起根据地来。这个实际问题李自成就是注意到了,他也解决不了,因为这样一支干部队伍,不是在短期内就可以造就出来的。

建立根据地,建设地方政权所需的干部,在当时的农民阶级中不能产生,那么可不可以从军队中抽调出一批干部人才呢?回答也是否定的。靠从军队中抽调干部人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再说李自成的队伍也是由农民组成的,它就是收容几个失意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军队中也不一定够用,更无从抽调大批的有文化知识的人才去组建地方政权。他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找到大批的有文化知识的干部人才,在当时的社会中,只有到地主阶级中去找,去彻底地与地主阶级合作,从根本上去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但这又与他当时的根本政策相违背,也与农民军的性质相对立。如果要改变政策、改变性质,这又是李自成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不能做到的。

所以,李自成当时没有建立根据地,实际是由于他所处的时代农民阶级没有文化知识,由此产生不出本阶级的干部队伍;又由于李自成当时的政策是打击地主阶级,没有可能去与地主阶级合作。这样,他手中没有建立政权所必需的干部队伍,也就没法建立起一块能够立足的根据地。

李自成没有干部队伍这个问题,从他起义的发展过程中也能看出来。他后来建立的大顺朝中央政权,其中的文官绝大多数是明朝的降官。这种任用降官的做法固然有分化明朝统治阶级上层的成分。但这不会是主要的。如果李自成这样做真是在给明朝的官员们树立榜样,那么明朝不仅有文官,还有武将,在动乱年月里武将的作用岂不更大?他也更应当多给明朝的武将树榜样而将那些降将吸收进最高领导层。但李自成恰恰没有这样做。当时收降陈永福,李自成没有杀他,还继续重用他,这可以说是在给明朝的武将树立一个榜样。陈永福在当时是明王朝的一流将才,但李自成对他再重用,也只是让他继续带兵留守一城,并没有让他进入中央政府。这些事实足以证明,当时的大顺王朝中出现这种文官武官处境不一样的现象,主要的并不是李自成分化明朝的一种手段,而实际上是由于在当时的农民军中产生不出这样的文官,李自成无奈,只有借助那些有文化知识的降官去充当各个角色,处理各种必不可少的政务。如果在当时的农民军中和当时的农民阶级中能产生这些人才,这种大批任用降服文官的现象就不会出现。即使为了给明朝官员树榜样,分化他们,也只会吸收极少数的降官进入中央政府,并且进入中央政府的也不会让他们担任重要角色。明朝降服的武将没有文官走运,是因为农民阶级当中能够产生这些军事干部,农民军中能产生这些高级将才,无须再让明朝的降将进入高级军事领导集团。

还有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在短短的43天中举行了3次科举考试,其目的肯定也是为了选拔新政人才。这从一个侧面也能证明他当时缺乏干部到了多么严重的程度。但使用这些办法选拔干部,与建立全国政权所需的干部数量相差仍然太远,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干部奇缺的问题。

总之,从河南到北京,李自成由于手中没有干部队伍,因此不能建立起一个根据地,不能建立起一个真正的政权实体。大顺朝的建立,只能说是组成了一个中央政权,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政权实体,也不能真正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不过大顺朝作为历史上农民起义典型的悲剧,这个中央政权较侧重于农民政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历史解密:李自成为何最终起义失败?
暴风骤雨
李自成失败原因新解
李自成明明能超过朱元璋成一代圣君,却因一个显著错误,兵败身亡
中国宋朝以后著名的农民起义
刘邦、朱元璋、李自成,三人都是农民,为何唯独李自成失败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