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形容词可与动词相对吗?


关于形容词与动词可否相对的问题
文/雪岭

关于形容词与动词可否相对的问题,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联律通则》已有规定。可能有些人没有把《通则》读懂,只看到《通则》条文,没有看到《通则》解读,其实,只要把《通则解读》读懂了,这个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通则》解读说:“词性对品”,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按现代汉语语法对词性的分类,(即名、动、形、代、数、量、副、介、连、助、叹、拟等),上下联对应的词或词组,其词性要相同而为成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二.《通则》还明确了词性相对的从宽范围,即“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上下联对应的字词,要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即传统的字类虚实相对,或者传统的对偶辞格而成对。古人属对一般把字分作实字、虚字、助字和半虚半实字。其定义是:“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实、虚、死、活”,就是词性概念。与现代汉语语法词性的分类对照,所谓的“实字”都是名词;“半实”是抽象名词;“虚字(活)”是动词;“虚字(死)”是形容词;“助字”就是包括现在所说的连词、介词、助词等虚词;“半虚”,除方位词外,还包括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形容词和时间词。古人属对的要求是:“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符合二者之一者,均可成对。’在楹联创作中,动词和形容词是允许直接互对的,这已经成为楹联界的共识。
(1)从理论上讲,动词和形容词的定义,特征及其分辨,有一定的关联,动中含形,形中含动。动词 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和发展变化,与形容词所表示的形状、性质和动作行为的状态,在给主体的感觉方面有时很接近,很相似,都有动的感觉。“肥”给人以“涨”的感觉;“瘦”给人以“缩”的感觉;“高”给人以“升”的感觉;“低”给人以“降”的感觉。从二者的特征和分辨看,他们都可以受副词的修饰或限制。
(2)实践上看,动词(特别是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相对,古今不乏其例。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其中“阔”为形容词,“流”为动词。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王维《归嵩山作》),其中“荒”为形容词,“落”为动词。
山东烟台《扫叶楼》联:“此处好修身养性,但愿茗常新,叶常扫;其人多佛眼慧心,一如花6不语,水不忙。”其中形容词“新”与动词“扫”自对,动词“语”与形容词“忙”自对。
因此,动词《开》、《归》对形容词【远】是传统的字类虚实相对,是允许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四讲《楹联通则》:词性对品
舒甘来‖词性从宽并非失律
《联律通则》解读(二)
写好对联必须先过语法关
对联基本格律:《联律通则》分类讲解——词性对品
应绿霞讲楹联之第五课(词性对仗-对联和律诗中通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