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衡传 教学课件
张衡传(释译、批注)
范晔(yè)(选自《后汉书·张衡传》/398—445)
1、(1)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判断句) 字:表字。古代男子二十(20)行冠礼,据本名涵义另立别名,叫做字。南阳:东汉时郡名,郡治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鄂:东汉时县名(今河南省淅川县),属南阳郡。也:表判断语气。【〇介绍传主的姓、名、字和籍贯。开头写这几方面的内容,是我国《史记》等史书记传体裁的通例。】 (2)衡少(shào)善属(zhǔ)文,少:年轻时。善:擅长。属文:写文章。属,连缀,这里有“写”的意思。【〇第一个“善”字,突出张衡的文学才能。】  游于三辅, 游:游历,游学,指考察、学习。于:到。三辅:汉代以京兆尹、左冯(píng)翊(yì)郡、右扶风郡为三辅,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以东至华县西至凤翔一带。“于三辅”,介宾短语后置,译时提前。  因入京师,观(∧于)太学,   因:连词,表顺承关系,可译为“于是”/接着/然后。京师:指东汉首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观:观摩,这里是学习的意思。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西汉武帝开始设立。太学,不是“观”的宾语,它前面省介词“于”(在),“于太学”作“观”的状语,译时提前。/状语后置。 遂通五经,贯六艺。  遂:于是。通:通晓,全面透彻地理解。贯;贯通。五经:汉武帝时将《诗》、《书》、《礼》、《易》、《春秋》定名为“五经”。汉代太学设五经博士分别教授。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〇介绍游历、学习处所和收获,突出张衡学识的渊博。】( 3)虽才高于世,   高于世:比世上的人高明。于:比。“于世”,介宾短语后置,译时提到谓语前。〇突出张衡的才。 而无骄尚之情。  骄尚之情:骄傲自大的情绪。尚:矜夸自大。虽……而……:相当于“虽然……但是(却)……”。
(4)常从(cóng)容淡静,不好(hào)交接俗人。    从容:从容稳重,不急躁。淡静:恬淡宁静,不追慕名利。好:喜欢.交接;结交。俗人:庸俗的人。【〇介绍张衡谦虚和不慕名利的品德.以上从文、学、才、德4方面简介张衡的为人,是全文的纲。下文写实际例证。】  (5)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永元:东汉和帝刘肇的年号(公元89—105年)。举孝廉:被荐举为孝廉。举,用于被动。孝廉,汉朝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的名称:孝,指孝子;廉,指廉洁的人,称孝廉。不行:没有去应荐。【〇例证一。】   连辟(bì∧于)公府不就。 连:屡次;辟:(被)召请(去做官)。公府: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公府”前省介词“于”(被),“(于)公府”,译时提前作状语。不就:不去就职。以上几句的主语“衡”,承前省略。【〇例证二。以上二例,是“从容淡静”的具体表现。】  (6)时天下承平日久,时:当时。承平:太平,指国家持续地太平安定。日久:时间长。     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王侯:封王封侯的大官贵族。莫:无指代词,表示“没有谁”的意思。逾侈:过度奢侈。【〇点明张衡作《二京赋》的背景。】 (7)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之)以讽谏。 进制乃:于是,就。拟:模仿。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着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两都》:指《两都赋》,分《西都赋》、《东都赋》。《二京赋》:指《西京赋》、《东京赋》。西都、西京,指西汉首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都、东京,指东汉首都洛阳。因:介词,通过.后省宾语“之”。以:连词。讽谏:用委婉的语言进行规劝而不直言其事。【〇点明作此赋的目的,突出它的政治意义。】 (8)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精思傅会:精心创作的意思。傅会,亦作“附会”,指文章的命意、材料取舍、布局谋篇、修饰等方面。乃:才。【〇极言创作此赋的艰难与创作态度之严肃。例证三,印证“善属文”,结合写了才德。】
(9)大将军邓骘(zhì)奇其才,累召(∧衡),(∧衡)不应。 邓骘:东汉和帝邓皇后的哥哥,立安帝,以大将军的身份辅佐安帝管理政事。奇其才: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奇,认为……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奇:奇特,少有的。累召:多次召请。应:接受。“累召”句省主语“邓骘”、宾语“衡”。“不应”句省主语“衡”(即前句的宾语)、宾语“召”。省去的宾语“召”,是动词的名物化用法,与前一句作动词的“召”不同。【〇例证四。不行,不就,不应,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动词。三个“不”,充分表现张衡的“从容淡静”。 】
【简介张衡的学识、才能、品德和文学成就。】
【参考译文1】(1)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2)他年轻时就善于写文章,到三辅地区游学,接着进入京城,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3)他虽然才能比世人高,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4平)时举止行动稳重,恬淡宁静,不喜欢结交庸俗的人。(5)汉和帝)永元年间,被荐举为孝廉,他不去应荐,屡次被公府聘请,他不去就职。(6)当时国家长期太平,自王侯以下的贵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7)张衡便模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借(通过)它进行讽喻和规劝。(8)精心创作,十年才完成。(9)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能出众,多次召聘,他不去应聘。
2、(1)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机巧:设计制造机械的技艺。巧,技巧、技艺。致思:用心思/极力钻研。致,极,尽。阴阳:指日月运行规律。历算:指推算年月日和节气。于:对于。“于……”,介宾短语后置,译时提前作状语。【〇第2个“善”字,突出张衡的科学才能。“尤”字突出他科学研究方面的特长。这一句总叙,下文将分别介绍他科学方面的成就。】 (2)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闻:常听说。雅,副词,素来,常。术学:关于术数方面的学问,指天文、历算等。【〇三用“善”字,从侧面突出张衡在科学方面的成就。】  公车特征,拜郎中,  公车:汉代官署名称,设公车令。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特征:对有特出才德的人指名征召,为的与平常的乡举里选相区别,故称特征。拜:任命,授给官职。郎中:官名。“公车特征”句,承前省主语“安帝”、宾语“衡”,“安帝”后还省了谓语“命”。“公车”是兼语。   再迁为太史令。  再:第二次,两次。迁:调动官职。再迁:经过两次升迁。太史令:东汉时掌管天文、历数的官,与西汉以前掌管天象历法兼有修史之责的太史令职责不完全相同。【〇这是根据张衡的特长授予官职,又有利于发挥他的特长。】 (3)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xuánjī)之正,  遂乃:于是、就。研核:研究考验。阴阳:哲学名词,指两种对立的事物,如日月,寒暑等,这里指天象、历算.妙尽:精妙地研究透了。璇玑:玉饰的测天仪器。正:道理。       作浑天仪,着《灵宪》、《算罔(wǎng)论》,言甚详明。  浑天仪:一种用来表示天象的仪器,类似现在的天球仪。《灵宪》:一部历法书。《算罔》:一部算术书。详明:详悉明确。
【记张衡在第一次任太史令期中科技方面的成就。】
【参考译文2】(1)张衡擅长制造机械的技艺,对天文、阴阳、历算方面尤其尽力钻研。(2)安帝常听说张衡擅长天文、历算等方面的学问,命公车令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作郎中,两次调动官职后,担任太史令。(3)于是就对天象,历算等进行研究考察,透彻研究了测天仪器的原理,创造了浑天仪,撰写了《灵宪》、《算罔论》,(道理)说得详细明白。
3、(1)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再转:两次调动官职。第一次由太史令调任公车司马令,第二次由公车司马令又调任太史令。复:又。【〇复,与上文“为太史令”相应。】 (2)衡不慕当世,不趋附权贵,     当世,指权臣大官。【〇遥应“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又是下句说的“积年不徙”的原因。】 所居之官辄(zhé)积年不徒。  辄:常常,总是。积年:多年。徙:指提升官职。  (3)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自:自从,表时间。去:解除官职。史职:指太史令。复:又。还:指恢复原任官职。【〇称颂张衡“不慕当世”的品质,表达对他怀才不被重用的同情。上文出现的拜、迁、转、徙、去、还,都是与任命、调动官职有关的动词,无一重复。】
【参考译文3】(1)顺帝初年,两次调动官职,又担任太史令。(2)张衡不羡慕权贵,担任什么官职,常常是多年不得提升。(3)自从解除太史令的职务,五年之后又恢复原职。
4、(1)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阳嘉:东汉顺帝刘保的年号(公元132~~135)。候风地动仪:测验地震的仪器。据竺可桢考证,这是两种仪器,一是测验风向的候风仪,一是测验地震的地动仪。【〇发明创造之二。先总提一句,介绍名称和创制时间,下文分几个方面具体进行介绍。“复造”二字与上文“作浑天仪”相应。】(2) 以精铜铸成,   以:用。【〇一、材料。】 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员径:圆的直径。员,通“圆”。合盖隆起: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隆,高。尊:同“樽”,古代盛酒器。 饰(∧之)『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饰:装饰。“饰”后省宾语“之”,“之”代候风地动仪。以:用。据有人研究,候风地动仪外部八方书写不同的篆文以表明方位,脚部装饰山形,东南西北分别绘画代表四方的龙、朱雀、虎、玄武(龟蛇)。“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介宾短语后置,译时提前作状语。山龟鸟兽,作“形”的定语。之:的。【〇二、外形及装饰。】  (3)中有都柱,傍(páng)行八道,    都柱:大铜柱。都,大。“都柱”就是地动仪中心的震摆,它是一根上大下小的柱子,哪个方向发生地震,柱子便倒向哪边。傍,同“旁”,旁边。傍行八道:大意是在都柱周围排列八组杠杆机械,分别指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和八个龙头相衔接。   施关发机。施,设置。关,枢纽、关键。发,拨动。设置关键(用来)拔动机件。意思是每组杠杆都装上关键,关键可以拨动机件(指下句所说的“龙”)。     (4)外有八龙,首衔铜丸,   龙:指龙形的机件。首:头。   下有蟾蜍(chánchú),张口承之。   下:指龙首下面。蟾蜍:蛤蟆形的机件。承:承接。之:它,代“铜丸”。 (5)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牙机巧制:互相咬合制作精巧的部件。尊中:酒樽形的仪器里面。 覆盖周密无际。     指仪器盖子与樽形仪器相接处没有缝隙。际:交接处。【〇三、内外机械装置。中、傍、外、下等字,准确地写出了各种机件的位置及其联系。以上为第一层,介绍候风地动仪的构造。】 (6)如有地动,尊则振龙,  地动:地震。则:就。振:振动。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机发:机件拨动。而:顺承连词,不必译出。 (7)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激扬:这里指声音响亮。伺者:守候观察候风地动仪的人。【〇由铜丸响声知道发生地震。】  (8)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发机:拨动了机件。七首:指其余七龙之首。龙、首,互文,都指龙首。其:它,代拨动了机件的那个龙首。方面:方向。乃:就。震之所在:地震发生的地方。【〇由拨动机件的那条龙的方向得知地震发生在什么地方。】
(9)验之以事,    即“以事验之”/状语后置。验:检验,验证。以:用。事:实际情况,事实。   合契若神。合契:(实际情况与侯风地动仪所显示的)完全符合。若神:象神那么灵验。【〇总括以上两句所说的情况。四、介绍候风地动仪的功能、作用。以上四个方面,均为客观记述。】   (10)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自:在,可译为“在……中”。书典:书籍、文献,泛指书籍。未之有:即“未有之”。否定句,代词宾语“之”前置。“之”代上文“如有地动,……合契若神”几句的内容,即用候风地动仪准确地测报地震的事。【〇赞颂创制候风地动仪的历史意义,小结上文。以上记一般情况。】   (11)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尝:曾经,曾有一次。而:可是。地不觉动:(人们)没有觉察到发生地震。咸:都。怪其无征:因为它没有得到证明而感到奇怪。怪: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是怪事,感到奇怪。其:代上两句所说的内容。无征:没有应验。   (12)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陇西,   驿:驿使,古时驿站上传递文书的人。至:指来到京师。果:果然。陇西:汉朝郡名,在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陇西县一带。“陇西”前省介词“于”(在)。  于是皆服其妙。   其:它,代候风地动仪。妙:巧妙,神奇。【〇五、用突出事例,进一步说明候风地动仪的科学价值。“皆服其妙”,与“合契若神”相呼应,与“咸怪其无征”相映成趣。】   (13)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乃:便。地动:地震。所从方起:从哪个方位发生。【〇六、记候风地动仪的正式使用,肯定它的实用价值。】
【介绍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的构造和科学价值。】
【参考译文4】(1)(汉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创造了候风地动仪。(2)它用精铜铸成,(大小是)圆径八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形状象个酒尊,(外面)用篆字和山龟、鸟、兽的图形装饰它。(3)里面根很粗大的铜柱,向周围伸出八条横杆,横杆上装置机关,(用来)拨动机件。(4)外面有八条龙,龙头衔着铜丸。(每条龙)下面有只铜蛤蟆,蛤蟆张着口,(可以)承接(从龙头上落下的)铜丸。(5)那些制作精巧的枢纽和部件,都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没有缝隙。(6)如果发生地震,尊就振动龙,(龙头里的)机关拨动,吐出铜丸,(下边的)蛤蟆就衔住它。(7)(铜丸)振击的响声宏亮,守候仪器的人因此知道(发生了地震)。(8)虽然一条龙拨动了机关,其它七条龙的头却仍然不动,按振动的方向去寻找,就会察知地震发生的方位。(9)拿(地震的)实际情况来检验它,彼此符合,灵验如神。(10)在所有书籍文献的记载中,都不曾有过这样的事。(11)曾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拨动了,人们却没觉察到地有震动,京城里的学者都因为它不灵验而感到奇怪。(12)过了几天,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到(京城),果然在陇西郡发生了地震,于是人们都信服地动仪的巧妙。(13)从此朝廷就命令史官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5、(1)时政事渐损, 当时皇帝处理政事日渐减少。损,减少。    权移于下,权力移落到臣下之手。从下文“阉竖恐终为其患”看,这里的“下”,当指阉宦。      衡因上疏陈事。   疏:封建社会中,给最高统治者的奏议。陈:陈述。  后迁侍中,侍中:是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应对顾问的官员。    (2)帝引在帷幄,    皇帝招请他在内宫。引,招请。帷幄,原指帐幕,因为古代帝王吃饭、休息时,都张帷帐以为宫,所以“帷幄”在这里特指皇帝身边或内宫。  讽议(∧于)左右。   在皇帝的身边对政事提出批评或建议。讽,以婉言规劝在上位的人。议,建议。    (3)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   天下所疾恶者:天下人痛恨的事情。疾恶,痛恨。    (4)宦官惧其毁己,  毁:讲别人的过错。  皆共目之,  目之:用眼睛盯着他,即“怒视他”的意思。目,用作动词,用眼睛看。  衡乃诡对而出。   诡对:诡言相对,不用实话对答。诡,不实在。   (5)阉竖恐终为其患,阉竖:对宦官的鄙贱称呼。为其患:遭受他的祸害。   遂共谗之。谗:用言语陷害别人。   (6)衡常思图身之事,  图身之事:谋求(保全)自身的安全的事。图,谋虑。  以为吉凶倚伏,  吉凶倚伏:语出《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意思是,吉和凶都是互相依存的。   幽微难明,      幽微:幽深微妙。难明:难以知晓。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宣寄情志:表达寄托感情的抱负。宣,示,表达。情志,感情和志向。
【参考译文5】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利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6、(1)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永和:也是东汉顺帝的年号(公元136~~142)。出:指离开京师去外地做官。河间:汉代一个王国的名称,辖今河北省东南部献县附近诸县。这里指河间王刘政。相:官名,由汉朝皇帝派出管理王国的行政,职权与郡太守相当。【〇担任新的官职。】    (2)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 时:当时。国王:即河间王刘政。典宪:制度法令。 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豪右:豪族大户,指权势盛大的家族。不轨:指行动越出常轨的事,即违反法纪的事。【〇介绍河间政治情况的恶劣,为下文写张衡的政绩作反衬。】  (3)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下车:官员初到任/古今义不同。治威严:治理严厉。治,整治。整法度:整顿法纪制度。【〇记为相的主要措施。】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阴知:暗中查知。奸党:指上文所说“共为不轨”的人。一时:即时.收禽:逮捕拘押。禽:同“擒”。“收禽”的宾语“之”(奸党),承前省略。【〇严惩奸党,突出张衡雷厉风行敢与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 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肃然:这里是敬畏恭顺不敢为非做歹的意思。称:称颂,赞扬。为:是。政理:政治清明。政理,不是一个词,是主谓短语充当“为”的宾语。【〇取得卓越的政绩,是张衡才德的另一方面的表现。以上写了几个方面的情况及其变化,用语简练而明确。】  (4)视事三年,上书乞骸(hái)骨, 视事:这里指官员到职工作。乞骸骨:封建时代因年老自请辞职的习惯用语,意思是担任官职,即以身许君,身非己有,因而称请求辞职为乞骸骨。以上两句,主语“衡”承前省略。   征拜尚书。征:召,指召回京城。尚书:官名,不同朝代的尚书职权不一样,东汉时是在宫廷中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
(5)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zú)。   卒:死。【〇简介张衡最后担任的官职和去世时间等。】
【记叙张衡担任行政官职的情况,反映他的政治才能。】
【参考译文6】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国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那里)又有许多豪门大户,伙同干违犯法纪的事。张衡一到任,就树立威信,整顿法纪制度,暗中探知奸党分子的姓名,即时把他们逮捕关押起来,(于是)河间官民上下,都敬畏恭顺,(人们)称赞河间政治清明。张衡(在河间)任职三(3)年之后,上书请求退职回家,皇帝召回他,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62)岁,于永和四(4)年去世。
○郭沫若曾评价张衡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课外收集资料,联系课文,以“我看张衡”为题,在班里做一次3分钟演讲。
□□文言句式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他)却不去应荐,多次被公府征召,(他)也没有去就任。——“举”、“辟”为被动用法,“不行”、“不就”省略主语“他”,即张衡。“连辟公府”是“连辟于公府”,省略“于”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能奇特,累次召请(他),(他)没有应召。——“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省略“召”的宾语和“不应”的主语(即兼语)“其”
3、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用篆字山、龟、鸟、兽等图案雕饰。——介词结构后置
4、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这句中的“未之有”即“未有之”,没有过这样的事。但文言里必得说“未之有”而不说“未有之”,这叫做“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词“未”,是否定句,宾语“之”是代词,具备这两个条件,宾语便要置于动词谓语的前边。“所记”,“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5、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这一句要注意的是“所从方起”。“所从”与动词相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起始的处所。这可与《察今》一文中的“是吾剑之所从坠”相比较。“所从坠”是“掉下去的地方”,“所”指代“地方”。“所从方起”是“(地震)发生的方位”,这里既在介词“从”后用了“方”作它的宾语,又用“所”来指代“方位”,“所”和“方”在意思上是相重复的,如果省去“方”字,说成“所从起”,表达的意思完全一样。
search
search
【关于人物传记】传、传记,记叙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
传记要突出传的特点,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叙述其为人及对社会的影响。传记记述一个人的生平,但并不等于也不可能把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进文章去,而只能记述人物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同时显示出这个人的品格特点。
传记基本特点:详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
传记种类:自传、传、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本文属评传(既记叙人物事迹,有评介与探讨人物思想状况、所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
文言文中有关官职变动的几个词语
一.表示征召、举荐官职的
1.举(举荐)辟(招用)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2.征(征召。特指君召臣)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二.表示任命官职的
1.拜(授予官职)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三.表示提升官职的
1.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
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梁启超《谭嗣同》)
2.陟(提升、提拔)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3.升(提升)
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
四.表示降低、罢免官职的
1.谪(贬官,降职并外放)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2.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
3.黜(罢免官职)
台臣惭,迫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高启《书博鸡者事》)
4.夺(削去、罢免)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
五.表示官职调动的
1.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2.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衡不慕当年,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3.调(调动、调迁)
调为陇西都府。(班固《汉书·袁盎传》)
4.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
公车特拜征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
5.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梁启超《谭嗣同》)
6.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putongVideo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衡传》注解
张衡传
一个全面发展的伟人——《张衡传》赏析
《张衡传》 PPT课件
张衡传 教案
《张衡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