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临门一脚】2015年语文高考热点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临门一脚】2015年语文高考热点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点精要】

2015年语文科《考试说明》(新课标)虽然取消了“选考”,但是现代文阅读的备考还是可以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类进行。《考试说明》对该考点的要求是: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它包括“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和“探究(F)”三个层级,共有八条具体的测试要求。

巧点妙拨

在小说文本的考查中,高频考点是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欣赏作品的形象,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内涵,概括作品的内容和主题;中频考点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低频考点是分析作品的结构,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根据以上考点在小说文本考查中的设题形式,可以分为五种题型: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题,情节结构题,环境作用题,主题思想题,探究题。

题型(一)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题

它的设题模式一般有四种:①直接概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②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③分析人物的心理和内心情感题。④分析塑造人物的手法。

它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模式: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首先要听其言、观其行。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进行评价的语句。然后总体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明确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接着再看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分析,不可笼统概括,不可脸谱化、绝对化或人为拔高。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它的答题模式不是固定的,要针对试题设题的角度具体回答,最基本的答题模式是:X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的代表)。他……,表现了他的(性格),反映了(社会现象)

题型(二)情节结构题

它的设题模式一般有四种:①请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加以概括。这种提问要求是概括情节。②文中某段文字(某处描写)对全文(情节)起什么作用?这种提问要求综合分析情节的作用。③小说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小说运用了伏笔,请举例分析。这种提问主要考查情节安排的技巧和妙处。④小说的结局安排是否合理?这种提问是对情节合理性的探究。

它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模式:解答概括情节的题目,要抓住人物、事件等关键信息,采用完整的句式表述出来,避免结构不完整和表述不准确;解答分析情节及其作用的题目时要注意思考的方向:一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二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三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基本的答题模式是:为下文……情节作铺垫(设悬念、埋伏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把……情节推向高潮,使……情节发生了转折),表现了……思想品质,有助于塑造……的形象,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小说主旨。

题型(三)环境作用题

它的设题模式一般有两种:①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作用。②分析文章描写景物的手法及其作用。

它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模式:①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以及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不同的。②概括所描写的环境。概括景物特点时,要特别注意景物的修饰性词语,然后选用很恰当的形容词来概括;分析其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二是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三是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四是对刻画主旨的作用。最基本的答题模式是:……描写了……景色,营造了一种……的气氛,交代了……的背景,烘托了……的思想感情,为下文……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题型(四)主题思想题

它的设题模式一般有四种: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个人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④如何理解小说标题的深刻含义?

它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模式: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四是从作者自己的评论中把握作品的主题。最基本的答题模式是:通过描写(叙述)……,表达了(赞扬了、批判了、揭示了等)……

题型(五)探究题

它的设题模式一般有两种:探究评价题。对文本的某一疑点或难点进行探究,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题干一般出现“探究”字样,有时出现“你的理解”“你的看法”“你如何评价”等字样。②探究拓展题。该题型是对文本内向文本外所延伸的意义、价值的探究。题干中一般出现“有何启示”“有何意义”等字样。

它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模式:解读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大胆质疑。首先要明确探究的对象是什么,然后在文本中找到相关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基本的答题模式是:明确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其中“分析论证”部分是最关键的,它要求就文本的具体内容作合理的分析,并且要从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分层次地列出自己的理由。

   在散文文本的考查中,高频考点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内涵,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内容和主题;中频考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低频考点是欣赏作品的形象,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根据以上考点在散文文本考查中的设题形式,可以分为五种题型:理解含意题,作用(好处)分析题,原因概括题,鉴赏表达特色题,探究题

题型(一)理解含意题

它的设题模式一般有三种:①解释某句话在文中的含意。②赏析某句话。③分析某句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它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模式:解答体会重要句子的含意题时,结合中心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理解关键词,或借助生活的经验理解句子所讲的道理,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我们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针对结构复杂而含意较难理解的句子;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针对在文章中起结构作用的句子;从句子的修辞方法入手,思考其运用的效果或目的。此类题目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但不同的句子还是有各自的答题模式:比喻句要还原,抽象、含蓄句要具体,生动、具体句要概括,结构复杂句要切分主干

题型(二)作用好处题

它的设题模式一般有两种:①画线句子(或开头、结尾)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或者:文章为什么从×××写起?或者:作者写×××的用意是什么?②文章引用×××内容,有什么作用?或者:文章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它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模式: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重点研究所考句、段,同时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最常规的答题模式是: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某某)的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即:手法 + 内容 + 表达作用(好处) + 情感

题型(三)原因概括题

它的设题模式一般有两种:①作者这样说(评价)的理由是什么?②作者为什么要……

它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模式:解答此类题目要有“全局”意识。有人说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复杂的因果关系的复句,作者所阐发的某种哲理,所抒发的某些感情往往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文中的叙事、描写、回忆等就是“因”,所以这类题目的跨度比较大,一般是涉及全文,所以我们要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首先筛选出文中出现的显性要点,还要挖掘文字背后的隐性要点,组织答案时一般是按照原文顺序去归纳、整合,尽可能不要照抄原文。此类题目一般采用“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列化”的原则。最常规的答题模式是:“因为①②③……”

题型(四)鉴赏表达特色题

鉴赏表达特色题主要是针对“分析作品主要的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而设的一种题型。它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语言特色五个方面。它即可局部鉴赏某一句、某一段的表达技巧,也可从整体上去鉴赏整篇文章的表达特色。现在高考试卷侧重在对整篇文章表达特色的考查。

它的设题模式一般有两种:①局部鉴赏。分析画线句子(某一段)的表达特色。②从整体上去鉴赏。作者是如何写……的?

它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模式:表达特色是作者呈现文章内容,表现题旨、情感或观点的手法(技巧)。它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所以在鉴赏表达特色时必须结合文章的中心,不能片面地就特色论特色。对表达特色题的鉴赏要从多角度切入,即从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语言特色五个角度分析文章的表达特色。为此我们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例如:表达方式是指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方式。修辞方法一般考查比喻、夸张、比拟、对偶、对比、双关、借代、反问、设问等。表现手法一般涉及象征、烘托、用典、虚实、抑扬、赋比兴、以小见大、联想想象等。结构技巧一般指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语言特色一般是含蓄、长短交错,整散结合、韵脚、辞简意丰等。最常规的答题模式是: 首先明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其次要回答这种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在文句中表现了什么内容,最后回答这种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好处或效果,并结合语境加以说明。即明确特色+结合文本阐释+简述效果、好处。

题型(五)探究题

散文探究题是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也可能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或探究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它将是高考命题的趋势所在。具体的设题模式和答题思路同小说的探究题。在此不再赘述。

【典题对应】

(一)(2013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活  

余 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转着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 “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1.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4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进行赏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名师坐堂:本题是对小说阅读形象的考查,这是小说阅读考查的常见题型。小说阅读的命题一定会注重人物形象的分析。这是山东第三次命制小说阅读,2010年考查了老舍《骆驼祥子》的节选,2011年考查了小小说《审丑》。今年是选择了当代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节选)。这表明了山东高考命题人在极力地探索命题的内容与形式,就是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阅读实际。小说阅读的设题,大都集中在人物、情节、环境、语言上。当然也会按照现代文阅读的形式设题,如语句的含义,过渡段的作用等等。

做人物形象题,要注意三点:一是概括性格要全,要分条多答;二是要从直接的与间接的文字中,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来;或者说,就是分析出外在的特点与内在的性格;三是要用简约、明确的语言表达。本题是从老人与老牛的形象相似点设题的,可以从外在的特点与内在的性情具体分析。从“两个老不死”,可以看出年迈年高;从“累死累活干一辈子”“看到老牛哭得那么伤心”等说明活着的痛苦与艰辛;“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等说明生命的坚强与坚韧。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需要从文本中找出体现人物形象特征的相关语言、行为、心理活动、细节描写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进行评价的语句,然后据此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特点的题目应该分要点去答题。

参考答案:①老迈年高;②饱尝活着的痛苦和艰辛;③表现出生命的韧性。

2. 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2分)

(2)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答题时,要注意联系人物心理和小说的主题进行分析。

名师坐堂:重点考查语句的表达手法与表达效果,实际上本题是考查语言理解的。小说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与情感的丰富性,又渗透了作者的语言艺术。

解答此类题目,要仔细分析赏析语句的命题目的,要了解它常规的答题模式。语句赏析=表现手法+具体内容+作用。赏析句子时,不能仅仅分析句子本身,一定要看准题目中的“结合文意”。

第一句话用了比喻,将牛比喻成孩子,说明老人渴望亲情而不得,老人也需要个伴,借牛以慰藉。第二题用了动作细节描写,“两个福贵”显得亲切,“都沾满了泥”说明劳苦,“晃动身子”说明老态之状,表达了老人与牛的甘苦依存。

参考答案:①运用比喻,将牛喻为自己的孩子,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老人对亲人的渴望。②细节描写,通过“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等细节,表现了老人与牛的老态和劳作之后的疲惫。

3. 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命题意图:本题重点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考查的是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小说的环境描写很重要,环境描写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本段是自然环境描写。

名师坐堂:分析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内容上,弄清楚这一环境描写的具体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对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作用;结构上,根据环境描写在全文中的位置及与上下文的关系,考虑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的作用,看其有无“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使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等作用。自然环境描写常见的作用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塑造人物性格,暗示(推动)情节发展,揭示小说主题等作用。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塑造人物的某一特点,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深化小说主题等。

具体到本题的环境描写,既包含自然环境描写,也包含社会环境描写。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内容上,①主要是反映了老人的生活环境,写出了自然而然的乡间生活的特点(风貌)。②这是“我”听了老人的故事后的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小说的结尾,其中蕴含着“我”对老人坚强活着的一些感慨,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也使表达更为含蓄。结构上,结尾“霞光逐渐退去”与开头“充满阳光的下午”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参考答案:(1)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2)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是顺应着自然的规律;(3)由此结束,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4)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4. 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6分)

命题意图:本题是探究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性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同时又考查了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名师坐堂:探究题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写法上的探究;一种是内容上的探究。而本题是内容方面的探究题,分析小说的题目,探究主题思想。回答文学性很强的探究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整体考虑:一是表层意蕴;二是深层意蕴。表层意蕴主要是指写了什么;深层意蕴主要是指主题、思想、意义等等。结合为何以“活着”为题来看,表层意蕴,主要展现了两个方面:一是展现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况;二是题目简洁形象,涵盖面全,令人回味。深层意蕴含两个方面,是从读者阅读的角度思考的:一是让读者思考活着的滋味与意义;二是如何对待活着,如何对待生活。

对小说题目的赏析,注意从内容、写法、表达效果三方面去分析。如果小说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的作用。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

   解答本题,应注意从题目与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及艺术效果等方面分析。“活着”恰恰是小说中两个主要形象——老人和老牛的生存状态,其中蕴含的对生命的思考正是本文的主题所在,它引导读者去体味“活着”的意蕴,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从艺术效果来看,这个题目形象生动、言简意赅而又耐人回味。

参考答案:①“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②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③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④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二、(2014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8分)

浣花草堂

黄裳

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朱鹤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在成都的西郊为他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历代经过十次以上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

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又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拜谒的地方。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颜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安静的气韵。

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

穿过花径,我走到工部祠去。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用石坛围起来的大树,洁净无尘。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

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好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

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草堂简朴却也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的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年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

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这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

坐在水槛上休息。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发出幽香的红蕖,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

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杜甫写出了许多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可也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大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成都

(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

5. 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4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名师坐堂:分析作者以杜诗开头的原因,一般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维度去思考。分析内容上的作用时需注意杜甫的身份和后文描写的内容;分析结构上的作用时,要注意这篇游记所写的杜诗位于文章的开头部分,文章起始句段的作用一般是统摄全文,或引出下文。

参考答案:①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②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③引出浣花草堂。

6. 理解文中划线句的含义(4分)

(1)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

(2)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名师坐堂:分析画线句子的含意需要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同时结合文章主旨进行。(1)句中“清疏”“仙气”等是理解的重点,同时还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这样是“难得”。(2)句中“梦游者”“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具体内涵,同时还要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及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1)①塑像虽然艺术水平一般,但还是清疏的,没有把杜甫仙化;②能够表现诗人本色,这是值得肯定的。

(2)①作者将自己复诵草堂诗比喻成“梦游”,写出了作者沉迷于草堂诗意境中的情态;②凸显了杜诗中描写自然风物诗歌的意境之美,表现作者对杜诗的新感受。

7.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请加以概括。(4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名师坐堂:本题的答案区间在第一段、第九段和最后一段。第一段开头写蜀道重读杜诗带来新鲜的感觉:“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第九段,概括了草堂的环境:“草堂简朴却也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由此我们得到对杜甫的新的认识。最后一段的“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杜甫写出了许多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等语句也是写作者对杜甫的新的认识。

参考答案:①杜甫有惊人的才华和严肃的创作态度。

②杜甫具有清疏、朴实的精神气质。

③杜甫是一个勤恳的诗人。

④杜甫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与安宁的和平的生活。

⑤杜甫描写自然风物的诗歌同样具有巨大成就。

(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

8.要全面地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6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名师坐堂:解答此题,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作者的做法;二是给我们的启示。首先要分析概括作者在全面认识杜甫的做法是怎样的,在此基础上阐述这些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在游记里,作者从别人对杜甫诗歌的介绍、评价,后人对杜甫草堂的修建,个人杜甫诗歌的理解及他人对诗歌的误解等方面全面介绍了杜甫,我们便可从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写出带给自己的启示。

参考答案:①反复研读诗人的作品。②深入了解诗人生活的环境和诗歌所描写的对象。

③不盲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④不片面理解诗人作品,不凭主观随意取舍。(答出其中任意3点即可)

【命题趋向】

在山东省的高考中,小说阅读已经在2010、2011、2013年考查了三年,命题形式及难易度把握都已经趋向成熟。作为文体样式的轮考原则,2012年和2014年山东省的高考考查了散文阅读。在2015年的高考中,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材重回小说的可能性比较大,大多选择3—4个考点进行考查,其中“人物形象”“文本探究”“语言特色”将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提醒考生可多关注山东籍作家作品。如果2015年山东高考继续钟情于对散文文体的考查,应更倾向于“理解句意、理解标题、文本探究、思想感情和文本结构”几个方面。

【直击高考】

一、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4题。

进 山 东

贾平凹

①第一回进山东,春正在发生,出潼关沿着黄河古道走,同车里有着几个和尚——和尚使我们与古代亲近——恍惚里,春秋战国的风云依然演义,我这是去了鲁国之境了。鲁国的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礼仪,狼虎的秦人能被接纳吗?沉沉的胡琴声从那一簇蓝瓦黄墙里传来,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现在。

②我的祖先,那个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书坑儒过的,但居山高为秦城,秦城已坏,凿池深为秦坑,自坑其国。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子。其实,秦嬴政在统一天下后也来过鲁国旧地,他在泰山上祀天,封禅是帝王们举行的,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接待我的朋友说:哈,你终于来了!我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轼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唯是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

③在曲阜,我已经无法觅寻到孔子当年真正生活过的环境。如今以孔庙孔府孔林组合的这个城市,看到的是历朝历代皇帝营造起来的孔家的赫赫然大势。一个文人,身后能达到如此的豪华气派,在整个地球上怕再也没有第二个了。这是文人的骄傲,但看看孔子的身世,他的生前凄凄惶惶的形状,又让我们文人感到一份心酸。司马迁是这样的,曹雪芹也是这样的,文人都是与富贵无缘,都是生前得不到公正的。在济宁,意外地得知,李白竟也是在济宁住过二十余年啊!遥想在四川参观杜甫草堂,听那里人在说,流离失所的杜甫到成都去拜会他的一位已经做了大官的昔日朋友,门子却怎么也不传禀,好不容易见着了朋友,朋友正宴请上司,只是冷冷地让他先去客栈里住下好了。杜甫蒙受羞辱,就出城到郊外,仰躺在田埂上对天浩叹。尊诗圣的是因为需要诗圣,做诗圣的只能贫困潦倒。我是多么崇拜英雄豪杰呀,但英雄豪杰辈出的朝代,斯文是扫地的。孔庙里,我并不感兴趣那些大大小小的皇帝为孔子树立的石碑,独对那面藏书墙钟情,孔老夫子当周之衰则否,属鲁之乱则晦,及秦之暴则废,遇汉之王则兴,乾坤不可久否,日月不可久晦,文籍不可久废啊!

④当我立于藏书墙下留影拍照时,我吟诵的是米芾的赞词: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⑤我在泰山上觅寻我的祖先遏雨而避的山崖和古松,遗憾地没有找到这个景点。听导游的人解说,我的祖先毕竟还是登上了山顶,在那里燃起了熊熊大火与天接通,天给了他什么昭示,后人恐怕不可得知。而事实是秦亡后,就在泰山之下,孔庙孔府孔林如皇宫一样矗起而千万年里香火不绝。孔子就是五岳独尊的泰山吗?泰山就是永远的孔子吗?登泰山者,人多如蚁,而几多人真正配得上登泰山呢?我站在拱北石下向北面的峰头上看,我许下了我的宏愿,如果我有了完成夙命的能力和机会,我就要在那个峰头上造一个大庙的。我抚摩着拱北石,我以为这块石头是高贵的,坚强的,是一个拳头,是一个冲天的惊叹号。

⑥古人讲:登泰山而一览众山小。周围的山确实是小的,小的不仅仅是周围的山,也小的是天下。我这时是懂得了当年孔子登山时的心境,也知道了他之所以惶惶如丧家之犬一样到处游说的那一份自信。

⑦我带回了一块石头,泰山上的石头。过去的皇帝自以为他们是天之骄子,一旦登基了就来泰山封禅的,但有的定都远,他们可以采泰山石祀天,也可以自家门前筑一个土丘作为泰山来祀,而我只带回一块石头——泰山石是敢当的——泰山就永远属于我,给我拔地通天的信仰了。

1.简要赏析文章第①段中对“胡琴声”描写的妙处及作用。

                                                                                     

                                                                                     

2.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

含义:                                                                           

(2)英雄豪杰辈出的朝代,斯文是扫地的。

含义:                                                                           

3.文章第⑤段中说“登泰山者,人多如蚁,而几多人真正配得上登泰山呢”,请简要分析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才真正配得上登泰山。

                                                                                     

                                                                                     

4.结合全文探究一下作者带回泰山石的用意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魂  归

龙应台

这是他十六岁时离开的山沟沟里的家乡。“爱己”要他挑着两个箩筐到市场买菜,市场里刚好有人在招少年兵,他放下扁担就跟着走了。  

今天带他回来,刚好是七十年后。  

有两个人在门前挖井。一个人在地面上,接地面下那个人挖出来的泥土,泥土用一个辘轳拉上来,倾倒到一只竹畚箕里,两个满了,他就用扁担挑走。很重,他摇摇晃晃地走,肩头被扁担压出两条肉的深沟。地面下那个人,太深太黑了,看不见,只隐隐听见他咳嗽的声音,从井底传来。“缺水,”挑土的人气喘喘地说,“两个多月了。没水喝了。”

“你们两个人,”你问,“一天挣多少钱?”

“九十块,两个人分。”  

“挖井危险啊,”你说,“有时会碰到沼气。”  

那人笑笑,露出缺牙,“没办法啊。”  

灰扑扑的客运车卷起一股尘土而来,停住,一个人背着一个花圈下了车。花圈都是纸扎的,金碧辉煌,艳丽无比,但是轻,背起来像个巨大的纸风车。乡人穿着洗得灰白的蓝布褂,破旧的鞋子布满尘土。

父亲的照片放在厅堂中央,苍蝇到处飞舞,粘在挽联上,猛一看以为是小楷。  

大哥,那被历史绑架了的长子,唤你。“族长们,”他说,“要和你说话。”  

你跟着他走到屋后,空地上已经围坐着一圈乡人。母亲也坐着,冰冷着脸。  

像公审一样,一张小凳子,等着你去坐下。  

女人蹲在地上洗菜,本来大声喧嚣的,现在安静下来。一种尴尬又紧张的气氛,连狗都不叫了。看起来辈分最高的乡人清清喉咙,吸了口烟,开始说话:“我们明白你们不想铺张的意思,但是我们认为既然回到家乡安葬,我们还是有我们的习俗同规矩。我们是要三天三夜的。不能没有道士道场,不能没有花鼓队,而且,家乡的习俗,儿女不能亲手埋了父母的,那骨灰要由八个人或者十二个人抬到山上去,要雇人的。不这么做就是违背家族传统。”  

十几张脸孔,极其严肃地对着你,讨一个道理。十几张脸孔,黝黑的、劳苦的、满是生活磨难的脸孔,对着你。这些人,你心里说,都是他的族人。如果他十六岁那年没走,他就是这些人的伙伴了。  

母亲寒着脸,说:“他也可以不回来。”你赶忙握紧她的手。  

你极尽温柔地解释,佛事已在岛上做过,父亲一生反对繁文缛节,若要铺张,是违背他的意愿,你不敢相从。花鼓若是湘楚风俗,当然尊重。至于雇别人送上山,“对不起,做儿女的不舍得。我们要亲自捧着父亲的骨灰,用自己的手带他入土。”  

“最后一次接触父亲的机会,我们不会以任何理由给任何别人代劳。”  

你清朗地注视他们的眼睛,想从那古老的眼睛里看见父亲的神情。  

这一天清晨,是他上山的日子。天灰灰的,竟然有点湿润的雨意。乡人奔走相告,苦旱之后,如望云霓。来到这陌生的地方,你一滴眼泪都不掉。但是当司仪用湘音唱起“上──香”,你震惊了。那是他与“爱己”说话的声音,那是他教你念“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腔调,那是他的湘楚之音。当司仪长长地唱“拜──”时,你深深跪下,眼泪决堤。是,千古以来,他们就一定是以这样悲怆的楚音招魂的:  

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归来归来,往恐危身些……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约,其角些……归来归来,恐自遗灭些……魂兮归来,反故居些。  

当他说闽南语而引得人们哈哈大笑时,当他说北京话而令人们面面相觑时,他为什么不曾为自己辩护:在这里,他的楚音与天地山川一样幽深,与苍天鬼神一样宏大?司仪的每一个音,都像父亲念《陈情表》的音,婉转凄楚,每一个音都重创你。此时此刻,你方才理解了他灵魂的漂泊,此时此刻,你方才明白他何以为《四郎探母》泪下,此时此刻你方才明白:他是真的回到家了。  

花鼓队都是面带沧桑的中年妇女,一身素白,立在风中,衣袂飘扬。由远而近传来唢呐的声音,混着锣鼓。走得够近了,你看清了乐师,是十来个老人,戴着蓝布帽,穿着农民的蓝布褂,佝偻着背,铿锵铿锵吹打而来。那最老的,他们指给你看,是他的儿时玩伴。十六岁那年两个人一起去了市场,一个走了,一个回来。  

天空飘起微微雨丝,湿润的空气混了泥土的气息。花鼓队开始上路,兄长捧着骨灰坛,你扶着母亲,两公里的路她坚持用走的。从很远就可以看见田埂上有人在奔跑,从红砖砌成的农舍跑出,往大路奔来,手里环抱着一大卷沉重的鞭炮。队伍经过田埂与大路的接口时,她也已跑到了路口,点起鞭炮,劈里啪啦的炮声激起一阵浓烟。长孙在路口对那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妇女跪下深深一拜。你远远看见,下一个田埂上又有人在奔跑。每一个路口都响起一阵明亮的炮声,一阵烟雾弥漫。两公里的路,此起彼落的鞭炮夹杂着“咚咚”鼓声,竟像是一种喜庆。  

到最后一个路口,鞭炮震耳响起,长孙跪在泥土中向村人行礼,在烟雾弥漫中,你终于知晓:对这山沟里的人而言,今天,村里走失的那个十六岁的孩子,终于回来了。七十年的天翻地覆,物换星移,不过是一个下午去市场买菜的时间。              

(选自《目送》,三联书店2009年9月出版,有删改)

[注]①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文中的“你”即作者本人。②“爱己”:湖南方言,即“娭毑(奶奶)”。

5. 在写父亲的葬礼前,着意描写两个挖井人,有何用意?

                                                                                     

                                                                                     

6. 请从手法与主旨的角度分析,文章对“湘楚之音”是如何表现的?

                                                                                     

                                                                                     

 

7.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8.有人认为,中国的丧葬仪式有太多形式主义的规矩,应一切从简。也有人认为,这些仪式体现着悠久的中华文明,应该继承。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仪式”的看法。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9~12题。

生死之间

雷抒雁

①突然有一天,你发现那一个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走了,就像水被蒸发了,永远地永远地从你的身边消失了,消失了。那叫你乳名时亲切柔软的声音;那抚摸你面颊时,一双枯瘦的手;那在你出门远行时,久久注视着你,充满关爱和嘱咐的目光,都消失了。

②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或者让你习惯了的熟悉面孔。没有出现,你会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为孩子们在做晚饭?或者专注地看一幕有趣的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响应。每一间房子都是空的,她不在。

③我不能再走进母亲常年居住的房间,我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一任灰尘去封存。唉,那每一件遗物,都会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割伤你的神经。

④生命怎么会如此奇异?只是因为血缘吗?像通常所说的,我是那个生命体上掉下的一块肉,便血脉相通,情感相连,有了一种切割不断的联结。有形的,以及无形的;可以解释的,以及神秘得难以解释的千丝万缕的联结。我永远不会忘记2001年9月6日下午5时。在中国作协十楼会议室的学习讨论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打的”回到母亲的住处。快到家时,我又打电话过去,想尽快和母亲说话。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

⑤推开门,像住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后边一个房间。妈妈呻吟着躺在地上。我看着床上被撕扯的被单,看着母亲揉皱了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一切挣扎都无用。左边身子已经瘫了,无法坐住。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曾经十分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会变得如此脆弱!-

⑥我明白了那个下午我焦灼、急切、不安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扯着我的心,没有听见妈妈的呼喊声,可我的心却如紊乱的钟摆,失去平衡,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去。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告别了她生活了81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走了,随着她,被带走了。

⑦没有医药可以医治心灵的伤痛。也许只有“忘记”。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何其难!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血流。那些关于生与死的说教,曾经让我厌恶过,现在却像必不可少的药物。

⑧有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说有一位母亲,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陀,希望能拯救她的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任何一户没有亲人死过的人家要回一粒芥菜子给我。那被痛苦折磨愚钝了的妇人去了。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找回一粒芥菜子。因为,尘世上没有没失去过亲人的家庭。佛说,你要准备学习痛苦。

⑨痛苦,需要学习吗?是的。快乐,像鲜花,任你怎么呵护,不经意间就凋零了。痛苦,却如野草,随你怎么刈割,铲除,终会顽强地滋生。你得准备,学习迎接痛苦、医治痛苦、化解痛苦。让痛苦“钙化”,成为你坚强生命的一部分。

⑩不过,你得忍住泪水。                                            (有删改)

9.文章第一段有何表达特色及其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10.从文章看,作者的哪些叙述可以体现作者与母亲“一种切割不断的联结”?

                                                                                                          

                                                                                               

11.文章第⑧段叙述了一个宗教故事,请谈谈这段文字的作用。

                                                                                            

                                                                                             

12.文章题为“生死之间”,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面对亲人去世的深刻感悟。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麦 子

⑴我的白领朋友们,如果我是一个初中没毕业就来沪打工的民工,你会和我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吗?不会,肯定不会。

⑵比较我们的成长历程,你会发现,为了一些在你看来唾手可得的东西,我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从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的身份就与你有了天壤之别,因为我只能报农村户口,而你是城市户口。如果我长大以后一直保持农村户口,那么我就无法在城市中找到一份正式工作,无法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⑷考上大学是我跳出农门的惟一机会。我要刻苦学习,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我在独木桥上奋勇捕杀,眼看着周围的同学一批批的落马,前面的道路越来越窄,我这个佼佼者不知是喜是忧。激烈的竞争让我不敢疏忽,除了学习功课,我无法顾及业余爱好,学校也没有这些发展个人特长的课程。进入高中的第一天,校长就告诉我们这三年只有一个目标——高考。于是我披星戴月,早上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睡觉,就连中秋节的晚上,我还在路灯下背政治题。

⑸而你的升学压力要小得多,竟争不是那么激烈,功课也不是很沉重,你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发展个人爱好,去读课外读物,去球场挥汗如雨,去野外享受蓝天白云。如果你不想那么辛苦去参加高考,只要成绩不是太差,你在高三时会有机会获得保送名额,就算成绩忒差,也会被“扫”进一所本地三流大学。而那所三流大学我可能也要考到很高的分数才能进去,因为按地区分配的名额中留给上海本地的名额太多了。

⑺我们的考卷一样,我们的分数线却不一样,但是当我们都获得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所交的学费是一样的。

⑻这就意味着四年学费,再加上其它费用,就需要六万六千元。六万六千元对于一个上海城市家庭来说也许算不上沉重的负担,可是对于一个农村的家庭,这简直是一辈子的积蓄。我的家乡在东部沿海开放省份,是一个农业大省,相比西部内陆省份应该说经济水平还算比较好,但一年辛苦劳作也剩不了几个钱。以供养两个孩子的四口家庭为例,除去各种日常必须的开支,一个家庭每年最多积蓄三千元,那么六万六千元上大学的费用就意味着二十二年的积蓄!前提是任何一个家庭成员都不能生大病,而且另一个孩子无论学习成绩多么优秀,都必须剥夺他上大学的权利,因为家里只能提供这么多的钱。我属于比较幸运的,东拼西凑加上助学贷款终于交齐了第一年的学费,看着那些手握着录取通知书却愁苦不堪,全家几近绝望的同学,我的心中真的不是滋味。

⑼大学四年,我努力学习获得奖学金,假期打工挣点儿生活费,我实在不忍心多拿父母一分钱,那每一分钱都是汗珠掉在地上摔成八瓣挣来的血汗钱啊!

⑽来到上海这个大都市,与我的同学相比,我真是土得掉渣。我不会作画,不会演奏乐器,不认识港台明星,没有看过武侠小说,不认得mp3,为了弄明白营销管理课上讲的“仓储式超市”的概念,我在“麦德隆”好奇地看了一天,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丰富的商品。我没摸过计算机,为此我花了半年时间泡在学校机房里学习你在中学里就学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我的英语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我的发音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听不懂,这也不能怪我,我们家乡没有外教,老师自己都读不准,怎么可以教会学生正确发音?基础没打好,我只能再花一年时间矫正我的发音。

⑾我可以忍受城市同学的嘲笑,可以几个星期不吃一份荤菜,可以周六、周日全天泡在图书馆和自习室,可以在周末自习回来的路上羡慕地看着校园里成双成对的男女,可以在寂寞无聊的深夜在操场上一圈圈地奔跑。我想我有一天毕业,能在这个大都市挣一份工资的时候,我会和你这个生长在都市里的同龄人一样,做一个上海市民,而我的父母也会为我骄傲,因为他们的孩子在大上海工作!

⑿在上海工作难找,回到家乡更没有就业机会。能幸运地在上海找到工作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只有两千元左右的工资,也许你认为这点儿钱只够你零花的了,可是对我来说,还要租房,还要交水、电、煤气、电话费,还要还助学贷款,还想给家里寄点儿钱让弟妹继续读书,剩下的钱只够我每顿吃盖浇饭,我还是不能与你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

⒀我继续努力,我考研,我成功了!

⒁在上海读硕士的时候,曾经讨论过一个维达纸业的营销案例,我的一位当时曾经有三年工作经验的同学,提出一个方案:应该让维达纸业开发高档面巾纸产品推向9亿农民。我惊讶于她提出这个方案的勇气,当时我问她是否知道农民兄弟吃过饭后如何处理面部油腻,她疑惑地看着我,我用手背在两侧嘴角抹了两下,对如此不雅的动作她投以鄙夷的神色。

⒂如今的我在上海读完了硕士,现在有一份年薪七八万的工作。我奋斗了18年,现在终于可以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了。我已经融入到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中了,与周围的白领朋友没有什么差别。可是我无法忘记奋斗历程中那些艰苦的岁月,无法忘记那些曾经的同学和他们永远无法实现的夙愿。

⒃我花了18年的时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啊!

(摘自:中华英才网 有删节)

13.作者说“从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的身份就与你有了天壤之别”,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出“我”与“你”的“天壤之别”。

                                                                                     

                                                                                     

14. 文章使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采用这种人称叙述的好处。

                                                                                     

                                                                                     

15. 文章第14段写了“我”的同学的一个案例,结合全文来看,有何作用?

                                                                                     

                                                                                     

16.作者18年的奋斗,难道仅仅是“和你一起坐在一起喝咖啡”吗?请结合文章主旨,联系现实,说一说你的看法。

                                                                                     

                                                                                     

五、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7~20题。

清  

梁晓声

子诚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小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老妪慢慢离去,我不禁向那83岁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便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说春”,基本上是以唱代说,不仅要记忆好,还要嗓子好。她的丈夫有另一本事,便是脱口成秀。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在人们,那是享受了娱乐的回报。

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83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后者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不料子诚却说:“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县里的一位副县长,名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原来不是个东西,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我又失语,不复再问什么,只默默听子诚说:“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按当日茶价的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成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珊,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有一天傍晚下雨,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

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令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选自作者同题小说,有删改)

17.请简要分析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

                                                                                              

                                                                                      

18.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徐阿婆“竭力挺直身板”,有何用意?

                                                                                              

                                                                                      

19.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毕竟那么的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

                                                                                              

                                                                                      

(2)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20.作者在谈到他的写作体会时说,这篇文章不单是写给农民看的。作者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请联系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

1.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胡琴声的悠扬邈远;用悠扬的琴声引出孔子关于“逝者如斯夫”的慨叹和下文对孔子的介绍。

2.(1)江海可以干涸,乾坤可以倾倒,可是儒家文化和孔子的精神之光不会熄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替,唯有以孔子为代表的文化精神之光不熄,代代相传。)

(2)在英雄豪杰辈出的动荡年代里,像孔子、杜甫这样的文人是不被重视的。(像孔子、杜甫等人在动荡的年代里,生活凄凄惶惶,无缘富贵,贫困潦倒,甚至蒙受羞辱。)

3.作者认为像孔子、秦始皇那样胸怀天下、有宏伟抱负、充满自信的人,还有那些景仰泰山文化的人才真正配得上登泰山。

4.作者带泰山石的用意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泰山石高贵坚强,甚至是孔子和儒家文化的象征;二是泰山石是泰山的象征,能够给我自信和拔地通天的信仰;三是泰山石能够给我带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

5.写出了家乡人的勤劳与纯朴,从他们肩负扁担的身上可以看到当年“父亲”的影子。突出“久旱”,为后文写出殡时“天空飘起微微雨丝”做铺垫。

6.正面侧面结合:既从正面写楚音的“悲怆”,同时又借闽南话、北京话从侧面烘托楚楚音对于父亲的特殊意义。虚实结合:实写司仪招魂时的语音,虚写父亲念《陈情表》时的婉转凄楚。

主旨方面:湘楚之音是故乡的象征,也是父亲灵魂的象征。将司仪的语音和父亲的语音结合,象征着父亲的灵魂真正地回归了故土,点明了“魂归”的主题。

7.虽然父亲的人已远离故土七十年,但心从来没有走远过。这七十年的经历,在父亲与乡里人的眼中都可以忽略,“回家”才是最重要的。

8.任何一种仪式都是形式与文化的结合,而丧葬仪式同时也是生者对逝者的情感表达。文中的族人提到的“三天三夜”“道士道场”“花鼓队”等都是湘楚风俗,它本身就代表着对逝者的尊重。但是家属的反对也是有道理的,他们尊重父亲的意愿,反对铺张,同时想“用自己的手带他入土”,这同样是一种感情的表达方式。在“仪式”与“感情”发生矛盾的时候,“规矩”和“传统”应该合理地作出让步。因为从根本上来讲,双方其实是统一的,都是为了表达一种“怀念”与“尊重”。 

文中的族人和家属之间最终找到了一种和谐的处理方式。尤其是对于远离了故乡七十年的游子来说,尊重家乡的传统风俗还有着一层特殊的意义。完全不照顾家乡风俗,或者让族人与家属完全对立,都是不可取的。

9.运用排比、比喻、反复的手法,列举生活细节,抒发了亲人逝去的感伤情怀,奠定了全文情感的基调。

10.(1)每天回家期待见到母亲那熟悉的面孔;(2)母亲摔倒时,在开会的我莫名地感到焦灼、急切与不安;(3)母亲去世后我不愿触动她遗留下的衣物;(4)母亲的死给我留下无法弥补的创伤。

11.从内容上看,说明亲人丧失的哀痛不仅是个别的,而且是普遍性的,并点出“要准备学习痛苦”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从结构上看,承接上文的“曾经让我厌恶过,现在却像必不可少的药物。”,同时引起下文关于如何面对失去亲人痛苦的思考。

12.(1)母亲两天之间从“生”到“死”,体现生命的脆弱。

(2)生者对死者的怀念,展现亲人之间难以割舍的亲情。

(3)生死相隔的痛苦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要学会“钙化”痛苦。

13.(1)“我”,农村户口,家境贫寒;“你”,城市户口,生活富足。

(2)“我”竞争激烈,没有个人特长,只想着成绩;“你”压力很小,兴趣爱好广泛,活得自在。

(3)“我”生活艰辛,却坚强、踏实、上进;“你”脱离生活,无知、骄傲、虚妄。

14.(1)自叙其事,有亲和力,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2)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使“我”的形象更加丰满。

15.(1)内容上:写出了城市人对生活的无知,以及骄傲、虚妄的态度;衬托出“我”的坚强、踏实、上进。(2)结构上:照应了开头的问题,证实了这个答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16.(1)不是。首先,“坐在一起喝咖啡”更深层的含义是指能够获得一种价值认同,而非仅仅指“喝咖啡”。(2)其次,生命的存在只是一个过程,生命意义和价值在于不断的自我完善和追求。“我”喝不喝咖啡又有什么打紧呢?生活姿态的优雅与否,不取决于你所坐的位置、所持的器皿、所付的茶资,而取决于你品茗的态度。

17.清明季节正是采摘春茶的时节,把故事放在这样的时节展开,为下文作者多次见到徐阿婆,了解徐阿婆做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把故事放在一个景色秀美的茶村,为塑造人物提供一幅清丽背景,衬托文中主人公优秀品质像茶村一样美丽动人。)

18.(1)写出徐阿婆面临生活重负,表现出的顽强的承受力。(2)突出了徐阿婆正直、清白的形象特点。(3)暗示了徐阿婆病情越来越重,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19.(1)徐阿婆外表衰老,步行蹒跚,但是虔诚执着。

(2)对徐阿婆的去世感到痛苦、惋惜;挂念徐阿婆是否已经“还”清了钱,保持了清名。

20.文章在称赞正直清白的徐阿婆的同时,也揭露了某些官员追名逐利的腐败行为;我们这个社会存在不少这种耽于名利,不注重自己清名的现象;作者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引发了我们对当今道德沦丧和价值缺失的现象的反思,呼吁人们要重视道德的修养,保持为人的清名。(言之成理即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现代文客观选择题解题技巧详解
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楹联欣赏
顾复初对联集 - 西部枪手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认请设题陷阱,巧练论述类文本
中学生需要了解的名人与对联
阅读理解的不同设题类型的应对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