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知识
明代书法美学思想主要特征——崇尚格高雅正的“二王”书风,反对卑俗

【小知识】

明代书家对“二王”书法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赵孟頫书法的再认识与接受,赵孟頫历来被视为传承“二王”书风的典型代表,换句话讲,明人对“二王”书法的认识始终伴随着对赵孟頫书法的评价,赵孟頫的书法也成为了明人学习晋人书法的参照。

明代初期的程朱理学否定北宋苏、黄、米的书法观而回归晋唐的复古路线,与元代的书法复古路线基本一致,因此,元代赵孟頫的书法在明代初中期受到书家的青睐和推崇,明初宋濂就认为赵孟頫的书法“笔意精绝”、“至精至妙”;王鏊认为赵孟頫最得“二王”笔法;文徵明认为赵氏专法“二王”;唐寅直谓赵氏得山阴(王羲之)真谱,对赵孟頫书法最为推崇的当为明代松江的何良俊,何氏在《四友斋书论》中指出:“自唐以前,集书法之成者,王右军也。自唐以后,集书法之大成者,赵集贤也。盖其于篆隶真草无不臻妙,如真书大者法智永,小楷法《黄庭经》,书碑记师李北海,笺启则师二王,皆咄咄逼真。而数者之中,惟笺启为尤妙,盖二王之迹见于诸帖,惟简札最多,松雪朝外临摹。盖已冥会神契,故不但书迹,虽行款亦皆酷似,乃知二王之后更有松雪,其论盖不虚也。”

由于赵孟頫专法“二王”,不涉其他,故后世多有“奴书”之讥,赵孟頫书法中的媚态在明代中期以来多有诟病,如王世贞曾以古雅论赵氏书,然赵氏书中的俗、软之气亦使王世贞不免认为赵氏书法“微俗”,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讲道:“小楷法《黄庭》《洛神》,于精工之内,时有俗笔。碑刻出李北海,北海虽佻而劲,承旨稍厚而软。惟于行书极得二王笔意,然中间逗漏处不少,并不堪观。”王世贞认为赵孟頫书法有俗气、软媚之弊,但赵氏行草书却得“二王”用笔之意趣。明代的项穆认为赵孟頫“骨气弱,酷似其人。”并认为赵氏书法“妍媚纤弱,殊乏大节不夺之气。”

董其昌更是批评赵孟頫用笔太过于熟软,缺少“右军雄秀之气。”董其昌曾把自己的书法与赵孟頫作比较,认为自己的书法胜在生,胜在率意。在明人看来,赵孟頫书法中的“媚俗”之弊,实因用笔过于巧妙造成的,傅山提出了“宁拙毋巧”的观点,以拙求巧,方得大巧。傅山借拙评书,实际上提倡士人气,旨在强调奴颜媚骨的道德批评。明代的谢榛认为拙是一种境界,他在《四溟诗话》中提出:“至于拙,则浑然天成,工巧不足言矣。”拙中所体现的不甜俗,不媚俗,不轻滑等可以说是对俗、媚、滑的舍弃,董其昌提倡拙的审美意味,认为拙就是高逸古淡。

赵孟頫专法“二王”,旨在得右军形迹,于右军书法之风神失之较多,所以,赵孟頫在明代中后期书法的神坛上很快跌落下来,从明代中期直至明末,赵孟頫的书法地位一落千丈,被直接贴上了“熟、俗”的标签,徐渭在《评字》中讲道:“孟頫虽媚,犹可言也。其似算子,率俗书不可言也。”傅山在《霜红龛论》中对赵孟頫的书品、人品直接提出了批评:“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绰约自是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盖自《兰亭》内稍变而至此。与时高下亦由气运,不独文章然也。”明代中期以来,文人书家对赵孟頫书法的接受来看,可反映出明人对格高雅正“二王”书风的追寻,反对卑俗和媚态。强调中国儒士的道德人格力量,展示儒者的道德理性,强调道德与艺术的统一。

唐寅在《跋王右军书绝交书真迹》中认为王羲之的书法“笔笔华润,字字恬愉。”项穆在《书法雅言》中指出:“书不入晋,固非上流;法不宗王,讵称逸品。”在董氏看来,“古法”就是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莫云卿在《论书》中讲道:“书法不由晋人,终成下品。”可见,明代书法美学思想的取法标准依然是“二王”标准,这也成为了明人论书的标准之一,比如,项穆批评米芾书法“矜持骄傲,激扬凌厉”,董其昌批评苏轼“失在用笔”,黄道周批评“宋人书法不师右军”等。从明代整个书法美学思想的发展来看,明代书法推崇晋人书法之韵,崇尚格高雅正的“二王”书风。

附·赵孟頫书法《归去来辞》全卷

【文◎黄辉(博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纵观元、明、清三朝,论书法有人能够到他的膝盖吗?!
古书画鉴定中的「疑难杂症」|古书画|鉴定
趙孟頫書法集
赵孟頫 57岁书行楷书法,看得舒服,赵氏书法之美!
元 赵孟頫书法《太湖石赞》
赵孟頫的复古思想对元代书法的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