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制造转型的刚需是什么



国民产品总数


因为人口总数是有限的,国民总时间是有限的,每个人消费使用的各种产品的总数,其实也应该是有限的。比如有多少人会同时有 2~3 部以上的手机呢?...... 所以,每种产品的国民需求总数,也一定是有个上限的。



很多年前,当社会物资还很匮乏的时候,我们几乎感觉不到这个上限的存在;好像工厂永远都造不够,生产线有着无限的提速空间,不论生产多少产品都不用愁卖不掉。那会儿,我们对成功企业的定义好像就是一个字:大,两个字:规模。


可是时代终究还是变了,随着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产能的不断提升,我们开始感受、触碰到了上面这个“玻璃盖”。用户没法拥有更多数量的产品了,因为 TA 们的世界早已经被各种产品和服务填满了。很多人说的“人口红利”,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可,这真的是个问题么?



罗胖当时还预见了未来的 5 只黑天鹅,其中一只叫做:


消费升级


就是说消费者需求在继续增长,从获得产品的最基本功能,到追求服务品质。同时,这个品质的定义对于每个人来说又都是不同的。


于是,摆在制造企业面前的,不再是大量同类型消费人群的单一化需求,而是无数不同类型用户个体的多元个性化需求。




我们可以按照两个维度来划分用户的这种个性化需求差异:

  • 基于消费能力而带来的功能级别差异;

  • 因为个人兴趣爱好而带来的品类差异;


而面对这样的多样化差异需求,传统成功企业的立足之本“规模”二字,在这里就绝对是个累赘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多品类、小批量生产,和单品(少品种)、大规模生产完全不是一回事情。


过去,我们可以为一种产品耗资(甚至赤字)造一条(甚至多条)生产线,只要批量足够大,产线的成本就不是问题,因为固定的产线投资和运营成本都被摊薄了。



可现在不同了,在产品总量不变(或者很少增长)的情况下,用户需求的差异化细分,使得我们需要为用户生产越来越多不同品类的产品,而与此同时每个品类的产品批量却正在变得越来越小。


这时,我们就很难再为每个(个别)品类的产品都造一条产线了,因批量太小了,根本无法将产线成本摊薄。我们当然可以选择将这个成本转嫁到产品价格上去,可是用户会在多大程度上愿意为了这个“个性化”需求买单呢?而且,要知道,用户的需求增长是不会停止的,产品细分品类只会越来越多,因而这样的个性化产品将会越来越贵,几乎是肯定的。


⚠️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点击链接回看之前有关「设备性价比与投资收益」的内容。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听上去特别简单,就是用一条(或者少数)生产线去生产多品种的产品。


实际操作起来,就是将产品制造配方化。



产品类型是通过不同产品属性来区分的,例如:颜色、形状...等,如果产线上每个与属性相对应的工位(如:喷漆、压模...等),都能够在保持(甚至高于)原有生产速度的情况下,根据生产配方中规定的属性选项(如:红、黄、蓝...等)执行相应的操作,那么经过生产过程中多个工位的不同动作的组合,生产出的产品也就具备了各种不同的属性,换言之就是可以在不降低总产能的同时,还能生产出很多种不同类型的产品。


让产线上的各个工位,不再是像原来那样只完成固定不变的动作,而是能够根据产品型号的不同,选择与之相应的属性操作,高效的完成大量不同品类产品的生产制造。


这应该就是大家常说的“柔性化生产”吧。



不过我个人更倾向于用“大规模定制化 Mass Customization”这个提法,而且我觉得这其实是当今工业制造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刚需。


有了这个刚需的概念,我们就不会为了转型而转型或是人云亦云的升级,而是会为我们自己的制造转型升级赋予一个重大意义,那就是:


推动消费升级

让消费者购买到高性价比的个性化产品


在此基础之上,我甚至觉得,根本用不着谁告诉,我们就能够立刻明白各种所谓的智能制造技术其价值所在。



产线的制造系统应能够记录和储存每个产品型号的规格属性以及相应的制造参数,因此需要有配方管理


产线上的每个与产品属性相关的工位,都能够依据配方参数执行相应的操作动作,同时可以灵活快速的调整运行动作,如:与运动曲线。因此,那些原来只能完成固定机械动作的设备和工位,被电子传动和运控等自动化系统替代,就只是时间的问题。3D 打印受到广泛的关注,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需要管理的产品品类越来越多,尤其是不断增加的产品属性以及相应的配方数据,生产制造的信息化则是必然的趋势;



为了能够快速精准的向市场投放各种不同品类的产品,需要将产品营销社交化,并基于此获得用户行为的数据分析,作为产品制造指令的依据;也需要把生产设备物联网化,以在此基础上获得设备运营数据的反馈,推动设备运营效率的提升。而所有这些“分析”,都一定是建立在一个统一的长时间持续积累的数据管理平台上的,这就是云计算和大数据



设备的运营系统需要根据用户需求(也就是产品销售端数据)频繁的向各个工位下达各种特定的运行指令;反过来,用户也需要能够实时了解与产品相关的各种运营情况,如库存、货期、品管...等等信息;又,为了提升用户的个性化体验,在传统的“营销系统”与“制造系统”之间,是需要有越来越多的信息数据交互的,这就是 IT (信息系统)与 OT(运营系统)的融合


......




所以,当所有人都在说我们的制造业是因为遇到了问题才被迫转型时,你有没有发现这其实是个巨大的机会呢?


单纯追求效率和产能的时代结束了


多维度成长才刚刚开始......


mcrazy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卖效率比你快10倍,跨境电商“效率”战争开始了
小红书超详细分析
从「买量」到「造量」
美的,从“制造”到“智造”
《精细化工产品配方与制造》(8册)朱洪法 编著
经销商走向哪里?4张图看懂未来行业格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