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志中董其昌传的诖误(沈敖大)

 董其昌是明代松江书画大家,也是明代中国的书画大家。其画为当世所重;其书法为外国所重。于画,他开创南北宗之说,并成云间画派执牛耳者;于书法,提出“字须熟外熟”说,也颇有见。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大书画家,他的传记,各本史志所载却不尽允当,都有诖误,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就拿所谓正史《明史》来说,关于董其昌的传记就有该载不载之漏。《明史》称董为华亭人,固然不错,但考之未详。董本系上海人,这一点似不可不载,至少也应记录下来,以备一说,方称允当。至于康熙《松江府志》则记载为“上海人”,然也有漏,因为董其昌后来“且别其籍”为华亭,所以严谨的提法应为“董其昌,上海县人,后别其籍为华亭”,这样就比较完整。康熙《松江府志》另一诖误之处是“崇祯六年,召拜礼部尚书”。在大明朝,成祖篡位以后未久,迁都北京,形成了两个“朝廷”,北京是一个,南京也是一个。南京的朝廷,史书统称南都。两个朝廷都设一套政府机构,北京的政府机构是真正掌握权力的中央政府。南京的班子,则权力有限,有点像“影子内阁”。康熙《松江府志》直书“礼部尚书”就有些“葫芦提”——含糊。大家不妨去查明史职官志,中央政府的历届礼部尚书名录中,就是没有董其昌的大名,准确的记载应为“崇祯六年,起为南京礼部尚书”;这一方面的记载,倒是《明史》正确。《明史》记董其昌“拜南京礼部尚书”之后,又记“崇祯四年(或有误)起故官”,这“起”的意思就是“起复”,也就是再度起用担任原来的职务(南京礼部尚书)。
   嘉庆《上海县志》记董其昌任礼部尚书时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崇祯六年,召拜礼部尚书”,但它的好处是载明董其昌为华亭人的同时,又附记董其昌为上海人,“后登翰苑,且别其籍,不敢认为上海人”,原因是董在上海时很穷,负担不起徭役,“弃家远遁”。这一条记载是弥足珍贵的。同治《上海县志》也有同样的记录。
   乾隆《娄县志》董其昌传更有意思,干脆不提董的籍贯,大概以为是娄县人了吧;关于董两任礼部尚书的表述,也是含糊不清,第一次称“(天启)五年,迁南京礼部尚书”,第二次是“崇祯六年,召拜礼部尚书”。犯了与康熙《松江府志》同样的错误。
   至于其他一些文本,关于董其昌的传记,也有一些乱象。《明画录》董其昌传还有明显的低级错误,据王永顺先生主编的《董其昌史料》(华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所载:“其曾祖母乃高尚书克恭云孙女”,这就让人一头雾水。我手头无《明画录》,无法查核,但这“云孙女”肯定有误。高克恭(1248~1310)是元朝至元时期人,曾任兵部尚书,“高尚书克恭”的提法没错,去世后245年,董其昌遂生。高克恭“云孙女”是董“曾祖母”,则相隔4代,按年代推算,董之“曾祖母”应该是高克恭之第五代孙女,所以这“云孙女”,当是“玄孙女”之误。
   上述所引志书的成书年代排序,当为康熙《松江府志》、《明史》、 《娄县乾隆志》、 《上海县志》。据此,嘉庆我们可以发现康熙《松江府志》称董为“上海人”,但《明史》不取,这没错,《明史》错在未列“上海人”以备一说,不周全。康熙《松江府志》载董第二次任“礼部尚书”有误,《明史》作了纠正,有眼光。
   而乾隆《娄县志》未提董之籍贯,那是出于心虚,因娄县之置在清顺治十三年(1656),其时董已去世19年。可见董生时未有娄县,所以只能回避了,但“礼部尚书”一说,恐是照抄前史之误。至于嘉庆《上海县志》,是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成书,可资参考的前志较多,所以对董的籍贯表述较为完备。可惜的是关于董任“礼部尚书”一说,也囿于前志,出了差错。
   可见,编志书,是个精细活,所谓才、学、识,缺一不可,前人学富五车,也难免有误,吾辈功底差多了,一定要审慎。虽说“天下文章一大抄”,但“抄”也得有眼光。

资料来源:《松江报》2012年7月17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寻访董其昌墓
董其昌其人其事
董其昌临王羲之《十七帖》《兰亭序》
《狯园·仙幻卷》:飞剑斩湖蛟
明代礼部尚书董其昌临淳化阁帖卷八
明朝尚书谱[51]:礼部尚书董其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