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国人民为什么爱国家(一)

郑国人民为什么爱国家(一)


 在群雄并起的春秋时期,郑国是个小国。我们知道,那个时代的小国人民大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小国老板更是要装孙子,老婆保不住的大有人在(参见息国“息夫人事件”)。如若不然,轻则割地赔款,重者国破家亡。但是,我们从各种史料中了解到,有那么一段时间,郑国人民总得来说生活的还不错,精神状态也很好。 此外,历史上的“弦高犒师退秦兵”和“渔夫子大义救郑国”的故事,表明郑国人爱国情绪高涨,能够积极主动的保卫国家。  那么问题来了,小小郑国,而且是处于交通要道之地,凭借什么构建了这么一个和谐社会呢?我才疏学浅,从有限的认知里截取了几个片段,期望能跟列位看官一起学习。

 

 

一,言论自由能救国?

 

 

从春秋好声音说开去

原郑国国都——现新郑市城东的黄水河滨,郑韩故城之畔,有一座风光旖旎的诗经主题公园,名叫“郑风苑”。公园里有21个大石头,分别镌刻着21首传世的《郑风》诗篇。黄水河古称溱水,这个名字在读《诗》盛行的千百年来,可是家喻户晓的胜地。为什么这么说呢?缘于《诗经-郑风》中一些颇具话题性的诗歌,比如情诗名篇《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

 

字面上不难看出,诗中吟唱的故事发生时正值郑国风俗中的一个节日,人们经过一个冬天严寒的困扰,冰雪的封锁,从蛰伏般的生活状态中苏醒过来,到野外,到水滨,去欢迎春天的光临。【1】

诗歌大致有这么一个场景:溱洧两条河冰化雪消之后(溱与洧,方涣涣兮),桃花盛开,春风暖人,姑娘小伙子们褪去厚厚的冬衣,换上轻便的春衫,手持兰花(士与女,方秉蕑兮),相遇在河岸上——由此我们大胆推断,这天很有可能是举办集体相亲会的日子。看着“涣涣”的河水,热情活泼的姑娘对心仪的小伙子说:

“去河边玩会?”(女曰观乎?)

小伙子腼腆的说:“我刚才去过了。”(士曰既且)(作者愤慨乱入:这话很没有水平,你是愿意呀还是愿意呀?)

“那就再陪我去玩玩嘛?!”(且往观乎?)姑娘不依不饶的说。

小伙子真虚伪,刚开始还不情愿,后来两人玩得很high(维士与女,伊其相谑),姑娘很高兴,临走还送给他一只郑国玫瑰(赠之以芍药)作为定情信物。相比山盟海誓那种重量级的情感绑架,这轻轻的一支芍药,反而更显清新。

  

我们当今看来,这是一首饶有余味的爱情诗歌,颇具《诗经-郑风》的“激越活泼,抒情细腻”的普遍特质。诗中的适龄青年男女在河边戏水、谈情说爱,有趣的是女孩子比较主动,主动约会男孩,还主动赠送了定情信物——一朵郑国玫瑰花(芍药)。这种自由恋爱的青春赞歌,堪称是最早的中国好声音——春秋好声音!

 

好声音遭遇限娱令

 

然而,这首我们看来是赞歌的《溱洧》却被当时的卫道士们攻击为“淫诗”,恨不得“扫黄”而后快。《溱洧》所代表的“郑风”之所以受到攻击,大概因为诗中的女主人公比较主动、热情。暂且不说女性是否比男性更需要爱情呵护?既使有,也是女孩子敢爱敢恨,追求自己心爱的人,自由恋爱何罪之有?

但是,《郑风》中的女子形象与卫道士们所要求的“大家闺秀”实在相去太远,就是有罪。怎么能和男子这样随便,举止轻佻,仪态尽失;而且不知廉耻,没有父母之言,媒妁之约,就自由恋爱私定终身。大概这就是卫道士们怒火中发,横加指责的原因?亦或者,是担心郑国这一“激越活泼”的新声,会取代周王朝“迟缓凝重”的雅乐,冲击体制内的铁饭碗?

卫道士们一直把《郑风》作为反面典型来谴责和批评,冠之以“淫诗”的恶名,完全扼杀了《郑风》的美学价值。

放在当下,我们重新诵读《郑风》,意境优美、语言质朴,读来朗朗上口、回味隽永。不禁要问,这么美的诗歌,难道夫子们一点都不喜欢吗?

史料记载,春秋时的国际公知季札听了郑风之后不禁脱口赞道:“美哉,其细也甚!”,赞叹《郑风》抒情细腻。季札是孔子推崇的圣人,他赞不绝口的东西能差得了吗?

 

 

朝野齐心言论自由


其实关于《郑风》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在卫道士们对她说三道四的同时,来自民间的声音则认为,这是满怀爱心和激情的诗篇,她记下了人们的的欢娱,肯定和赞美了人们主动表达爱意的纯真人性,不但没有一丝“邪思”,反而诗意明朗、欢快而又清新。

更为重要的是,郑国政府并没有封杀郑风,可以说,《郑风》中追求自由恋爱的秉性,普遍感染了整个社会,为郑人打上了自由开放的烙印。

 

郑国的国相(实权派、类似于今天日本首相在政坛的地位)子产因为“不毁乡校”的保护言论自由所为,在春秋时期的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极大声望。所谓“乡校”,是指当时郑国民众习惯在乡校这样的公共设施(类似于今天的市民活动广场)里,议论国家大事,评论执政者的得失。于是,有些心理不够强大的官员向子产建议:“把乡校毁了吧!这帮平民整天的妄议中央。”子产说出了成就他作为国际领袖的一番话:“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让群众说话,天塌不下来。群众喜欢的,我们继续推行;群众有意见的,我们改正。执政者要容得下尖锐的批评。

 

子产根据公共关系来调整施政行为,努力疏通朝野关系,从而使国家赢得百姓爱戴,社会和谐。后世有学者把子产称为春秋第一人。别的不说,郑国政府在保护言论自由方面确实堪称典范,比古罗马和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范,也是不差。(未完待续)


【1】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两水(即溱水、洧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薛汉《韩诗薛君章句》);


备注: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旅游景区,请新郑市旅游局酌情支付软广费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经·郑风·溱洧》赏析
诗经·国风·郑风·溱洧(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诗经带拼音:国风·郑风·溱洧原文解释翻译
1097期 ||《诗经》课堂:《郑风·溱洧》 /薛红诵读/闻天语赏析
《诗经场景复原》之95:《郑风·溱洧》
简论《诗经·郑风》为何被称为淫风及《郑风》重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