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个小县城刘伯温说它是中原最后龙脉,险成明朝都城

提及凤阳,

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农村改革的励志神话-小岗村,

这个小县城曾经一度是贫穷的代名词,

然而,不为人知的是

历史上的凤阳,

竟然是中原最后一处“龙眼”

这条龙脉最难判断,

最后是赛诸葛刘伯温发现了它。

果不其然,

凤阳一对乞丐夫妇生下一子,

便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他曾说过“凤阳,朕故乡,黄陵在焉”

为了衣锦还乡、光宗耀祖

朱元璋一直想把凤阳作为首都,

当时还派了百万工匠前去修建中都,

后来却被刘伯温阻止了。

凤阳也就成昙花一现的“废都”。

不然,明朝的首都也就不是后来的南京和北京了,

也许历史会是另一种样子。

1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

就开始盘算都城的选址,

他曾经亲自跑到卞梁考察,

派出太子到关中考察,

派刘伯温考察开封,

朱元璋

后来,朱元璋决定将都城建在老家凤阳,

调遣了百万工匠在凤阳大兴土木营建中都,

营造了中国第一都城—“大明中都皇城”,

成为后来南京、北京故宫的蓝本。

中都皇城故城遗址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神机妙算刘伯温》剧照

明皇陵是朱元璋父母兄弟的陵墓,

当年他父亲下葬时,

连一口棺材都置办不起,

因此他决定父兄尸骨挖出,

建地宫、重新豪华下葬。

也就是迁祖坟。

按照丧葬习俗,

只有家门非常不幸的情况下,

才会考虑迁祖坟改风水。

很显然,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一路顺利地很,

若贸然迁祖坟恐怕好运也没了。

明皇陵

刘伯温上奏说迁坟恐泄山川之灵气、

不利于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

朱元璋听了十分害怕,

迁祖坟的事就此罢工。

而是在原址上建了高大的坟头和豪华的享殿。

正是因为没有迁葬,

明皇陵也成了中国古代唯一没有地宫的皇家陵寝。

但是明皇陵的规制一点也不比北京、南京的差。

只是鲜有人知。

明皇陵

祖坟没有迁成,

营建中都的工程也成了“半拉子工程”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国库财力不足,

另一方面还是风水的问题,

刘伯温推算后觉得此处风水不足以支撑一朝王脉,

他上奏朱元璋“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

建议把都城选址在南京。

其实一开始选址的时候朱元璋就考虑过南京,

不过他觉得南京的“帝王之宅”太多了,

兜兜转转,南京还是成了大明朝的首都。

明中都古楼

2

根据凤阳所处山势,刘伯温推断,

凤阳是中原最后一处“龙眼”

而且是一条非常难以判断的平地龙脉。

“龙眼”是什么来头?

说龙眼必离不开龙脉,

龙善变化,山势就象龙一样变化多端,

故古代风水学上借“龙”来代表山脉的走向、起伏。

龙脉就是指绵延的山脉

是藏风蓄水、大富大贵的风水宝地。

找龙脉其实是找“龙眼”。

一般龙眼多指帝王之气集聚之地。

像我们熟知的古都开封、西安等都是“龙眼”。

虽然凤阳是一处龙脉也出现了天子气象

但是刘伯温却极力劝谏朱元璋不要建都于此。

这是为什么呢?

真正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凤阳所处的平地龙脉属土龙,

土龙耗地力和人气较多,

一旦建都必须厚植培元,

否则一旦被人所断,龙脉也就断了。

且土龙尚德不尚险,难守。

朱元璋杀伐戾气太重,

即便他自己可安稳高居,

让子孙后代守住江山也很困难。

明中都古城墙遗址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

凤阳乡党势力对皇权存在潜在威胁。

自小饥寒交迫的生活使他对家乡一往情深,

有着其他帝王所没有的浓厚的乡里情结。

朝中的文臣武将有许多是从凤阳带出去的。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一旦正式在这里建都,

这些功臣就会利用家乡盘根错节的宗族、

乡里关系拼命地扩大其个人势力,

从而对皇权构成威胁。

加之又都沾亲带故的,

处置重了是六亲不认,

处置轻了是偏袒殉私。

搞得皇帝也里外不是人。

3

凤阳花鼓戏有句戏词流传甚广: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三年水淹三年旱,三年蝗虫闹饥荒……·

人们还有一种普遍的印象,

凤阳多乞丐,凤阳乞丐爱打花鼓。

朱元璋真的是凤阳人民悲惨生活的灾星吗?

其实真实的历史并不是这样,

朱元璋:这个锅我不背!

凤阳“十年九荒”其实与朱元璋一点关系也没有。

据 《明史·五行志》记载,

整个明王朝存在的 276年中,

发生水旱蝗雹灾害竟达 428次、年均近 1.6次。

凤阳受灾首当其冲,

其灾荒严重的重要原因是黄河夺淮,

明清两朝为保漕运而牺牲淮河中游利益也使凤阳灾荒加重。

所谓十年倒有九年荒,

应当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

黄河夺淮发生在十二世纪,

此时朱元璋还没有出生。

朱元璋在位的 31年,

淮灾尚处于频发的早期。

凤阳府并无 “十年九荒”的现象。

《元史五行志》也写到

元成宗“大德二年四月,燕南、山东、两淮、江浙、燕南属县百五十处蝗”。

大德六年七月,“大都涿、顺、固安三州及濠州钟离、镇江丹徒二县蝗。”

从中可知,元朝时期,朱元璋的老家

(凤阳最早称钟离)

以及更大范围的安徽一带经常闹大旱饥荒。

还有那句妇孺皆知的凤阳歌

由于朱明王朝推行思想禁锢政策,

不具备产生 《凤阳歌》的政治条件。

至今没有发现明代 《凤阳歌》的任何资料,

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乾隆中叶出版的戏曲唱本《缀白裘》。

其实在明建立之初,

凤阳人民对于朱元璋一直是赞颂的,

原因就是他登基后对乡里恩泽有加,

这一点史籍记载确凿。

但是明朝的200多年间凤阳一直天灾不断,

清朝时政府为了压制“反清复明”的念头,

便在花鼓戏里添加了许多政治成分。

短暂的歌颂后便更多的转为怨声载道了。

凤阳花鼓

4

由于连年灾荒,

打花鼓唱小曲成了百姓活命谋生的手段,

灾民们编唱花鼓的作用是为了讨饭,

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的逆袭神话人尽皆知,

虽然他登基之后扶植家乡,

但是凤阳仍然是出了名的乞丐乡。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跟朱元璋是脱不了干系的。

为了充实家乡,

也为了消灭南方豪强,

他下令迁江南富户到凤阳定居,不准他们离开。

这些人被迫放弃原来优约的生活,

背井离乡、思乡之情日甚,

有人想出了假扮乞丐回到故土的办法,

但是大宅已被别人占据无容身之地,

只好又乞讨回凤阳。

更多人学到了这个办法,

跑回家乡一解乡愁。

于是凤阳的乞丐越来越多。

乞丐剧照

据《明史》记载

洪武八年

“二月甲午,宥杂犯死罪以下及官犯私罪者,谪凤阳输作屯种赎罪。”

把犯罪的人送往凤阳种田赎罪。

洪武九年十一月,

“徙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

迁徙山西和河北真定没有产业的人到凤阳种田,安身立命。

可见朱元璋并非只是把有钱人迁到了凤阳,

还把许多罪犯和无产的穷人也迁了来。

小小的凤阳县,一下子涌入了百万人口,

人口太多导致粮食根本不够吃,

造成了大量的家乡人民被迫外出乞讨。

5

凤阳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古都城,

尽管只是昙花一现,

但是据专家考证,

现存的古中都城遗址的

建筑规模与质量都远超北京、南京的故宫。

历经六百年余载,

中都城内外建筑皆毁,

仅剩皇城午门、西华门台基及1100米长的城墙,

但观其旧址和遗物,

仍可见巍峨壮观之一斑。

古中都城遗址仍有5项雄踞历代都城之首:

午门石雕最多最精致

蟠龙石础最大

皇城护城河最宽

皇陵石像雕刻群最多

鼓楼台基最高

具体见下图

在凤阳城北凤凰山日精峰下有个龙兴寺,

是明朝皇家寺庙建筑,

建于洪武十六年

它的前身是朱元璋出家礼佛的於皇寺,

该寺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发祥之地,

与整个朱明王朝有很大渊源关系.

龙兴寺

来到凤阳,

皇城建筑是必去之地,

此外,凤阳还有许多地方值得一游。

在凤阳县城南有个韭山洞,

因山暖多滋生野韭菜而得名,

距今已经有5亿年历史了

为喀斯特溶洞。

洞中留有许多唐宋题刻。

朱元璋初起义兵时曾在此据山屯兵。

韭山洞

狼巷迷谷风景区距离县城35公里,

风景区包括禅窟寺、禅窟洞和狼巷迷谷三个景区,

整个风景区石灰岩溶地貌是一大特色。

佛教文化浓郁。

禅窟寺初名桃花寺,

汉武帝年间建成

苏轼还曾来此游玩,

取“参禅旁窟居”之意,

正名禅窟寺,并挥毫题写了寺名,

延用至今。

禅窟寺

后寺庙毁于抗日战争战火中

现存的禅窟寺是1993年重修的,

狼巷迷谷古时是野狼经常出没的地方,

当地山民称为狼巷。

其间地形独特、明谷暗涧、沟壑纵横、谷谷相通。

许多人到这里都会迷失方向。

禅窟寺

找禅窟洞是一个天然溶洞,

因古代禅窟寺里的和尚常在此坐禅诵经而得名。

洞内气温常年保持在17度左右。

夏季洞内潮湿,秋、冬、春三季比较干爽。

禅窟洞总长3000多米,

现开发了500多米,

是天然的迷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伯温点破凤阳龙眼,揭出中原最后一条龙脉
放牛娃将双亲遗体丢在山里,却找到风水宝地,23年后成开国皇帝
刘伯温为朱元璋斩99条龙脉,却为何不斩最后一条?
行走丨凤阳皇陵大型动物石雕
凤阳皇陵 从兴盛至荒废,中国规划最奢华的皇城“烂尾”
中国规模最大、规制最高的鼓楼 距今645年 朱元璋题字至今未破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