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有的人身体长大了,心还卡在幼年?

在心理学领域里,创伤经验因为具有人类心理上的共性而形成了一个现象级概念,要理解创伤经验,就需要理解它出现的整个心理轨迹。

如果从现象来定义它,创伤经验是指由于创伤性事件于内在形成的某个情绪记忆点,在未来以强迫性重复的形式反复表现出来,成为一种经验性行为方式。

创伤经验是怎样形成的?

心理创伤往往指超出一般常人经验的事件(比如地震、火灾、重大事故、离婚、暴力等具有强大破坏性的经历),这些事件在一定时间内,会形成应激性心理障碍,令人极度无力,产生严重的创伤。

虽然创伤经验来自于心理创伤,但它的重点不在于创伤,而在于创伤给人造成了一种强迫式经验。如果要处理创伤经验,先了解到自己的行为模式来自于强迫式经验,远比找到创伤根源本身更加重要。

创伤经验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人年纪很小的时候。精神分析学派理论认为,3岁之前人格初步形成,6岁之前基本定型,在这阶段所形成的心理基础会伴随人的一生,中国有句老话叫做「3岁看大,7岁看老」,说的就是同样的意思。

人类在婴儿时期已经具有情绪,并可以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那时的情绪结构单一,婴儿会很直接地用哭笑吵闹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当过了情绪单一的时期,或这个时期情绪受到巨大的冲击,内心的波动会逐渐加大,开始出现情绪叠加,比如又惊又怕、恼羞成怒、悲喜交加。

为了处理复杂的情绪,人们会自行启动心理防御机制,随着心理逐渐成熟的过程,心理防御机制也会跟着变得更加高级,帮助内在更好地恢复平衡,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然而心理成熟程度较低时,内在如果受到影响和冲击,就比较容易形成创伤经验,未解决的情绪就停留了下来,无法画出一个完整的心理地图,最终变成了一个记忆点,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地反复出现,向人们提示着它的存在。

为什么他已经长大,却还像小时候一样?

小梓的成长中就留存着这样的记忆点,他的父亲是个酒鬼,每次喝完酒都会殴打他的母亲,如果他去拉架,父亲甚至会连他一块打。

父亲下手很重,每次看着母亲被打得死去活来,他都感觉非常无助;母亲不敢离婚,他也没有办法解决这种情况,内心充满了无力感。就这样,他被打时产生的这种兼具无助、无力感和恐惧的情绪,成为了他儿时最强烈的情绪记忆点。

现在小梓已经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人又长得高大,照旁人的视角,他已经完全有力量保护自己和母亲不再被打,也可以通过各种办法让父亲意识到自己打人的行为有问题。

然而他不是旁人,那些未处理的无助和恐惧依然存在,当他父亲一旦有打过来的动作,就会重新唤起他记忆中的情绪,让他瞬间变得毫无招架之力。

创伤经验就是这样无奈的产物,我们可以把它写成一个简单的公式:创伤情绪记忆点+创伤时使用自我防御机制模式=创伤经验。

小梓的创伤经验形成的时期较早,因此处理的方式较为低级。具有这种创伤经验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目前的行为是来自于经验,他会不自觉的重复过去处理事情的行为,尽管理智上明白不合适,可是又控制不了自己。

当情绪未能被处理,就容易产生创伤经验

形成创伤经验并不一定要挨打或者承受特别大的冲击,比如,有一类母亲特别爱指责他人,遇到一点小问题也会不停地唠叨,不停地给他人施压。

伴随这种类型母亲成长的孩子,由于小时候心理防御机制比较低级,就容易让这种不断的指责攻击到内心,造成自我的破坏,不断地承受被攻击和自我攻击的压力。

那些细细小小的指责,像细软的皮鞭不断地抽打在身上,看似不着痕迹,实则伤痕累累,这些创伤会让孩子变得被动,变得讨好,因为这样的模式为他换来了暂时的平静和安全。

当心理防御机制不够成熟时,这种处理方式就变成了他的经验,以后遭遇到任何指责时,他都会先进行自我否定,不自觉地妥协和讨好,久而久之,这就变成了他骨子里的一部分,最终成为人格。

因为是创伤经验,是情绪的记忆点,是自动形成的自我防御机制模式,所以往往已经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人们会为它的存在而无数次挣扎和痛苦,它却像躲在后背上吸吮的蚂蟥一般,看不见却让人实实在在的痛着。

很多人往往都不再记得那些事件,就算忘了事件本身也没关系,因为情绪的名字不会忘。有时为了避免来访者的二次痛苦,我并不会去挖掘事件本身,而是直接去寻找那些操控着他行为背后的情绪到底是什么。

在描述情绪时,不能用「我很痛苦」「我很难受」之类概括形容的词语,因为创伤经验是一种复合情绪,当你能准确的一一叫出它们的名字,那些在你体内暗暗作祟的情绪就会曝于光下,无处可藏。

举个例子,孩子在全班人面前遭到了他人的欺负,当他向家人倾诉时,家人却没有当回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说不清自己是什么感受,那么当时的情绪就变成了未完成的记忆点停留了下来。

如果准确来说的话,孩子当时的情绪有三种——

  • 被欺负时产生的恐惧感;

  • 全班人围观自己被欺负时产生的羞耻感;

  • 家人没把这件事当回事时产生的被忽略感。

如果这三种情绪在当时能够得到有效处理,并学习了该如何应对(求助老师、锻炼身体强壮自身等),这个事件不但不会形成创伤,还会让人具有更强的处理事情的能力。

如果事情和情绪积压下来没有得到处理,就会出现情绪泛化,当恐惧感、羞耻感和被忽略感同时出现,就容易造成受害者心态,受害者要么就持续软弱可欺,要么就可能变成偏激的复仇之心,无论哪一种,都很棘手。

写在后面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成人身上都有固定的创伤经验,自己本身就已经在苦苦挣扎,更别说帮着孩子处理新的情绪问题了,然后大人小孩都一起不快乐。

对于创伤经验,最好是早发现、早处理,这场心理上的「手术」,往往要经过五个阶段——

  • 领悟到自己的行为模式来自于创伤经验(明白这创伤是个问题);

  • 创伤经验令自己感到痛苦,下定决心有意志去解决(决心手术);

  • 了解创伤背后的情绪记忆点,找到最初情绪的名字,为它正名(清淤);

  • 学习更高级的、适合自身的自我防御机制(缝合);

  • 改变处理事情的模式,形成新的经验(长出新肉,康复)。

无论是哪一种创伤形成的情绪记忆点,都不是无解的;无论形成的时候防御机制再低级,也都会有再次成长的机会。

因为划开伤口很痛,很多人可能觉得就算维持现状也没什么不好,甚至会依赖那些让自己已经习惯的模式。

不要放弃,人生经味百般,不过就是要让自己更了解自己,勇敢起来跟那些痛「打架」,再可怕、再狼狈的都经历了,勇敢起来的模样怎么也不会比那时差。

一切心理上的处理,不过是希望我们活得更好、成为自己罢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走近孩子,拆解防御(下)|2023年9月20日
带着情绪的“沟通”,结果往往是吵一架……
中医心理学家肖然:疾病,可能是你曾经的心理创伤
【糖·现场直击】李小龙:突发事件中的心理危机干预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潜意识它不想让你知道
无能为力 习得无助 破罐子破摔现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