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锐锋 | 多语言处境中文学交流的意义——在印度国家文学院“印中交流”主题座谈会上的发言

张锐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一级作家。





秘书长先生,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会议的主题是“多语言的挑战”,这是一个人类主题,是世界的历史和现实处境之一,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通往我们面临的众多问题,引发我们重新检视自我的渴望。刚才提到了巴别塔,这是古希伯来人圣经中最有魅力的故事之一。它是关于人类语言的寓言,构思巧妙而富有深意。人类试图建造一座通往天堂的高塔时,上帝感到了被僭越的恐慌。于是变乱了人类的语言,使人们难以理解彼此的意图,完美的合作土崩瓦解,一项伟大的工程计划被一个轻巧的魔术终止了。这一故事反证了一种未来的可能,如果拥有一个统一的语言图景,人类将无所不能。语言是沟通和合作的关键,只有通过深度交流才有可能建立合作的默契,人类才可能获得上帝般的力量,营造自由的生活。



  多语言状况给普遍理解和合作的前景,蒙上了阴影。交流和沟通的道路狭窄了,各个语言区域之间画上了阻隔线,只有基于普遍人性的力量可以突破屏障。事实也是如此,每当我们语言沟通顺畅的时候,世界就充满了安详和平。相反,就会发生冲突、分裂、对抗,甚至残酷的战争。这是因为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语言的差异,导致彼此获得的信息不对称,原表达被扭曲、变形,完整性和准确性被瓦解,理解误差极易于转化为心理抗拒和行为摩擦。从另一方面看,多语言条件也可能产生奇迹般地效果。每一种语言都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的深层沉淀了每一个民族独特的心理基础、文化结构、审美理想、生存经验和认知角度,语言的多样性决定了世界的丰富性,因而会从多个方向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思维方式、更多的智慧,为各种复杂问题的解决开通更多的途径、找到更多算法、供给更多的思想资源。



  某种意义上说,交流的频度决定沟通的有效性。文学的交流更是如此。文学的语言是语言的精华,它具有理性和情感交融的复杂性,它是通往心灵的路径,是窥视基本人性和异质文化的窗户,它不仅展示普遍性,还描绘独特性。它的形象中包含了人们复杂心理引导下的可理解、可阐释的种种细节,这使得文学的交流具有更大的信息量,更好的有效性,更强的感染力,有着其他表达方式不可替代的直抵心灵的魔力。文学交流对于增进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民之间的了解,看起来是缓慢的,实际上是被遮蔽的最佳捷径。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每一种语言都在不同时代涌现出具有不同个性的杰出作家,他们的著作打开了进入异质传统的心灵之门,在我们面前敞开了一个“它者”的色彩纷呈的世界。那些微妙的、暗淡的、常常被忽视的深部景观,因为文学的存在,骤然变得敞亮起来。文学的翻译和改写,是不断体味另一种语言深刻内涵的过程,不同的、不断增多的文学译本使我们不断积累数据,修正认知,接近原著,并重新审视自我。另一种语言持有者的体验,作为我们的镜子,在关照中提升我们的想象活力,培养我们对“他者”无限趋近的敏锐直觉。这对于打破多语言状态带来的沟通阻障,汲取全人类的智慧,增进彼此的爱,缔造和平合作的前提,开创共赢的繁荣前景,具有非凡意义。



  中国和印度都是历史文化深厚的多民族国家,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远在古代就有中国的玄奘和印度的达摩,历尽艰辛寻找两种文化的精神纽带和救世智慧,为我们树立了交流的典范。世界是神奇的,它似乎包含了相互矛盾的真理。就像印度教的三大主神对于创造、破坏和守护的暗示一样,就像中国《易经》中各种卦象所指示的不同元素的奇异组合,复杂性的奇妙混合,构成了化学反应一样充满活力的生活。也许这是辩证法的灵感源泉。我们所面临的多语言交流沟通的困境,也许不在于各个不同领域的技术层面的内容,而是我们是否有能力理解另一种语言和文化的整体困难,是否能够把另一种文化和自己的精神体验结合起来,并完成两个坐标系的变换。这样,我们就能够把文学交流作为了解、理解、进而互相汲取、彼此融合的反应器,用细微的、不同文化中培育的爱,激活我们的传统,把我们的心联系在一起。文学用形象来构造人们对事物的理解,而理解改变我们的偏见。文学改变世界的同时,世界也在不断改变着文学。让中印文学翻越喜马拉雅山脉,敞开更大的视野、更宽广的胸怀,彼此接纳,共享生活的美好意义,让世界在交流中变得更加灿烂,让文学放射出更多爱的光辉。



  中国和印度都是历史文化深厚的多民族国家,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远在古代就有中国的玄奘和印度的达摩,历尽艰辛寻找两种文化的精神纽带和救世智慧,为我们树立了交流的典范。世界是神奇的,它似乎包含了相互矛盾的真理。就像印度教的三大主神对于创造、破坏和守护的暗示一样,就像中国《易经》中各种卦象所指示的不同元素的奇异组合,复杂性的奇妙混合,构成了化学反应一样充满活力的生活。也许这是辩证法的灵感源泉。我们所面临的多语言交流沟通的困境,也许不在于各个不同领域的技术层面的内容,而是我们是否有能力理解另一种语言和文化的整体困难,是否能够把另一种文化和自己的精神体验结合起来,并完成两个坐标系的变换。这样,我们就能够把文学交流作为了解、理解、进而互相汲取、彼此融合的反应器,用细微的、不同文化中培育的爱,激活我们的传统,把我们的心联系在一起。文学用形象来构造人们对事物的理解,而理解改变我们的偏见。文学改变世界的同时,世界也在不断改变着文学。让中印文学翻越喜马拉雅山脉,敞开更大的视野、更宽广的胸怀,彼此接纳,共享生活的美好意义,让世界在交流中变得更加灿烂,让文学放射出更多爱的光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季羡林治学路径管窥
季羡林究竟是什么“家”?其代表作品是什么?
近代以前,中印两国纯文学的交流不多,不仅两国的文化交流主要以佛教为载体,两国的文学交流也主要体现在佛教文学领域
季羡林110周年诞辰|中国翻译界的老兵
SFL迎新季 | 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我和我的外院故事”系列主题讲座(下)
- 读专业 见未来 - 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印地语》-今日头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