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际首次!用量化方法揭示11种哺乳动物灭绝之谜

科技日报记者8日从东北林业大学获悉,北京时间9月3日,由东北林业大学姜广顺教授作为共同第一作者,马建章院士、顾佳音博士作为共同作者的研究论文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文章标题为《历史记录揭示人为干扰和极端季候变化与哺乳动物区域性灭绝的独特关系》。

姜广顺教授与中科院动物所张知彬教授两个科研团队以及国外专家联合攻关,积十年之功,用量化方法,对近3000年来我国11种大中型哺乳动物种群长期时空数据进行了动态重建,在国际上首次用如此长时间的数据揭示了物种灭绝规律,揭示了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对哺乳动物种群衰退和区域灭绝所产生的影响。该研究成果为新一轮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东北林业大学团队重建的我国11种大中型哺乳动物种群的长期时空动态数据

据姜广顺介绍,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在快速下降,物种灭绝速度明显加快。长久以来,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被认为是引起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动因,然而,由于缺乏数据支持,人们一直难以精准量化其影响程度。所以,研究环境变化对动物分布区变化、种群衰退及其灭绝机制等一直是国际最前沿的科学问题。

东北林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密切合作,中外专家联手重建了包括虎在内的我国11种大中型哺乳动物种群长期时空动态数据,揭示了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共同对哺乳动物种群衰退和区域灭绝的驱动效应。


上图体现了11种哺乳动物对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的响应。局地灭绝概率与平均人口密度(A:现代之前;B:现代)和标准化平均夏季温度(C:现代之前;D:现代)的关系

中外专家利用公元前905年至公元2006年中国境内11种中大型哺乳动物的衰退和生存率变化,定量分析了人为干扰(以耕地覆盖率和人口密度为代表)与气候因子的显著相关性。研究发现,在寒冷阶段(中国的现代时期以前),气候变冷与局部灭绝的增加呈正相关态势;而在温暖阶段(现代时期),全球变暖与局部灭绝的增加呈正相关态势;人为干扰和温度变化与大象、犀牛、熊猫和麝的局部灭绝之间存在相关性;大型哺乳动物,如大象、犀牛和熊猫,显示出比小型哺乳动物更早和更大程度的种群减少。这些成果开创性地取得了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对于哺乳动物灭绝影响的定量数据,揭示了物种灭绝的驱动过程。这将对全球变化加速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重要意义,并给野生动物的拯救工作提供全新的思路。

该研究为科学评估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共同驱动物种群的区域灭绝的定量化提供了有效工具,为动物种群衰退和灭绝机制提供了新理解。该研究提出,为避免种群的衰退和灭绝,需要约束人为活动对动物及其栖息地的影响,改善现有保护地分布结构,建立生态廊道,消除动物迁移障碍,有利于其快速适应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所造成的分布区退缩或扩张,以减小灭绝风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研究揭示人类活动干扰和气候变化加剧导致哺乳动物种群衰退及局地灭绝
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趋势
两万年前发生的事件,至今仍在影响着哺乳动物的多样性和分布
研究发现,野生动物数量在50年内减少了69%,到底发生了什么?
[首藏作品](3386)气候变化或致种群破坏骤然发生
科学家:物种至少每6200万年灭绝一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