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说《激荡中国》是一次IP进军纪录片的成功实践?

作者:卢枫

IP改编的影响力仍在影视行业内持续发酵着,优质IP精品化创作的理性回归正在成为后IP时代的主流趋势。按理来说,IP的初始和衍生形态都是多样的。若以媒介产生的顺序为链条,IP作品可以诞生于链条上的任何一个节点,然后再向上下游扩散,在内容为核心的链条上,每一种形式都可以进行多维度开发。

然而鉴于纪录片在整个影视行业中都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加之真实性、客观纪实性、非虚构等相关概念都被作为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来看待,因此纪录片在市场化和商业化主导的IP改编热潮中往往成为了被忽视的一个选择。但这并非不可行,毕竟没有人定论说IP改编一定要局限在虚构文艺创作中。正在热播的纪录片《激荡中国》便是个很好的示例。

提起「激荡」二字,对经济领域稍有关注的读者一定会第一时间想起一个人名——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由巴九灵、深圳卫视、优酷、第一财经、云集将来联手打造的20集大型纪录片《激荡中国》,正是以吴晓波《激荡三十年》和《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两本「激荡」系列书籍作为参考框架,由吴晓波本人担任总策划和总撰稿,围绕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这两个核心概念,以商业视角展现了新中国七十载天翻地覆和日新月异的变化。

纪录片早在开播前就已入选总局「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网络原创节目目录」,并在开播以来收获了口碑和热度的双丰收。美兰德和蓝鹰网络传播数据显示,《激荡中国》在深圳卫视首播后,全网视频热度72.82,美誉度达78.67,位列当日纪录片网络传播综合指数榜第一,并曾分别以第五名和第六名的成绩登上微博纪录片联盟一周报告视频榜。

截至撰稿之时,#激荡中国#微博话题讨论量已超过5800万。豆瓣平台上的观众反馈方面也不乏「致敬伟大祖国」「更加了解这个国家如何一路风雨地走来」「探索者被深深铭记,个体命运得以更深地与时代交织」等走心向好评价。

遵循着原创IP自带粉丝粘性的逻辑,很多书粉因吴晓波而来,却因《激荡中国》留下。可以说,作为非虚构IP改编成为纪录片的先行军,《激荡中国》绝对算得上是一次成功的实践。

尊重原著叙事逻辑

在IP改编中,忠于原著一直都是关键性原则,放在向纪录片衍展上也不例外。这样关于还原度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改编后的作品可以最大化地吸引并保有原作的受众群,这是将文本进行影视转化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虽然秉持着参考框架对待的《激荡中国》,不能够完全算得上对两本原著作品的改编,但它还是抓住了激荡IP的故事内核,即从经济、资本、市场、城市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梳理历史,并站在民间和代表人物的叙事角度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成就。

吴晓波曾在《激荡三十年》中写道,「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类似的表达和抛砖同样出现在了有他担任分集主持人的《激荡中国》中。

吴晓波在首集《七十年,七代人》开篇中介绍到,过去70年,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是运气还是必然?是依靠外力搭了便车,还是源于自身的动力?这些问题一直在吸引着许多学者的关注。有不少人给出了结论,又在不久以后推翻了自己的结论。中国的发展,实在是令人好奇又迷惑的问题。今天的中国,正置身于一个全新而陌生的环境;将要踏出的每一步,结果或许都充满了未知。从过往中得到的启示,是对于今天和未来中国的价值所在,这也是《激荡中国》这部纪录片希望用600分钟影像来进行一番探寻的缘由。

正是同样遵循着以商业视角记录大国崛起的逻辑,我们在纪录片中认识了定义中国企业史的1984年,曾经在北京前门肯德基举行婚礼的李钒、杜迎新夫妇,回顾了沪市和深市在经历重重波折后建立实现的资本破冰,房地产如何成为第一大行业的发展过程,感受了如今叱咤互联网风云的BAT曾经如何打响自己的扬名之战,以及中国是如何成为一个手机上的国家的,等等。

重要的是,与书籍一样,纪录片同样关照的主体是人,是不同商业领域的时代推动者。在主创团队看来,过去70年,是一代代人共同经历、共同见证和共同创造的70年。因此纪录片特别注重对人物的探访以及采访对象的多样性。

在全片超过200位的受访对象中,既有包括王石、柳传志、俞敏洪、陈忠伟等在内的商业大佬,也有来自相关研究机构和媒体方面的评析专家,更有诸如首集串联全集的哈电汽轮机冷作分厂质量管理员李效益、小镇青年刘辉这样普通却不平凡的时代见证者和亲历者。从人物的命运转折中呈现大时代的变迁,《激荡中国》很好地通过个体式表述及其所产生的关于细节和情感的层次化铺垫,实现了对中国壮阔发展的70年历程的反思和审视。

展现影像语言优势

IP改编必然面临的一个两难问题就是,如何遵循原著视角同时又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换句话说,影像语言需要利用自身综合画面冲击力的优势扩大阅读外延。特别地,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激荡中国》有着与出版于改革开放三十年和四十年的两本原著不同的时间落点。因此,纪录片一定有着独属于自己的优势在。

一则,主题式、层次化的节目框架。与两本原著一以贯之的企业史人物录不同的是,纪录片遵循着配乐式引片、吴晓波棚内出镜引言和带有旁白穿插的各色人物口述和历史文献资料展示。

这样的操作使得分集与分集之间虽同属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却各自具有独立精神和独立观点,这一点在20集体量的大型纪录片制作上显得十分重要。即使你没有看过讲述中国高铁发展的《梦想加速》,依旧不影响在下一集《转型之路中》感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企业的转型升级。

二则,画面的直观性。把书里的文字变成画面,无疑会给观众带来更强的即视感。特别地,当纵向视角放眼于七十年的历史发展中,经历全程的人实为少数。更多习惯于视频消费的年轻观众,他们能乐于在现实纪录与历史影像相结合的呈现中,感受曾经亚细亚商场的行业改革,和如今与他们相伴的互联网时代。

三则,配乐带来的情感共鸣。《激荡中国》的配乐使用绝对是纪录片在制作过程中的一大亮点。不同于很多传统的文献纪录片,《激荡中国》虽立题为用影像回顾新中国壮丽70年,却鲜少采用气势传统宏大磅礴的背景音乐。

它一面参与叙事节奏采用与所述时代相贴合的经典歌曲,如首集开篇使用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又一面主打舒缓悠扬的钢琴声,配合吴晓波娓娓道来的观点叙述,反映每一个平凡你我眼中稳步发展的中国征程。特别是在这样的重大时间节点上,音乐的抒情特性在纪录片中尽显无遗,强化纪录片所想要传递的「平凡人书写伟大故事」的思想情感。

正是通过独属于《激荡中国》影像式语言的讲述,每一个充满力量的人物形象得以跃然屏幕,人物身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得以更为生动地呈现,使得整个叙事具有了更强的观赏性和感受性。《激荡中国》总制片人、云集将来制片部总监韩芸表示,「这个项目不仅是波澜壮阔的经济发展史,同时也是社会变迁、人民生活变化的荣光史。它凝聚着我们每一个人与祖国同在的中国心,彰显着我们代代相传、坚定不移的民族自信和民族底气。」

1号结语

吴晓波曾在《激荡十年,水大鱼大》的序言中写道,「当一代人用自己的方式去创造和记录历史的时候,历史本身也许有他的思考和评价逻辑。就如同这条大运河,它的历史性和当代性在不同的空间和语境中,一定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解读。」顺势借用过来形容纪录片《激荡中国》的时代价值似乎再合适不过了。它既是对于国家和时代在当下经济发展环境中的致敬,也必将成为历史长河下独特的影像资料,释放出IP改编作品的更大价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晓波:十年后的中国可能会是这样……
吴晓波:未来十年,中国最值得投资的是这两方面
吴晓波:十年后的中国可能是这样
吴晓波:2021年中国将重启世界
吴晓波:中国“老虎”进化史
强烈推荐【吴晓波:未来5-10年,中国商业世界会被80后颠覆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