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技术】猪免疫抑制及其控制措施

三仪集团技术服务部   李防修  冷寒冰


  当前猪病的发生比较频繁,养殖场(户)采取各种措施来进行预防治疗,效果不甚理想。通过人工免疫各种疫苗发现抗体水平低下,离散度大,整齐度差。这与猪在饲养过程中产生的免疫抑制有很大的关系。


猪产生免疫抑制会引起免疫系统发育不良和损伤,引起免疫抑制病(免疫缺陷病),幼年家畜由于遗传因素从母体中传播下来的病属于原发性免疫抑制病,动物机体对病原体产生的免疫应答也多受遗传控制,如发生先天性免疫缺陷,如染色体异常,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症,先天性脾脏发育不全引起的体液免疫缺陷等,都可导致免疫失败。而生长猪多因感染了病原、中毒等因素导致免疫器官损伤,属于继发性免疫抑制病。实际生产中,真正的原发性免疫抑制病相对较少,而继发性免疫抑制病则是猪群发生免疫抑制现象的主要因素。




一、引起猪免疫抑制的因素


1、霉菌及霉菌毒素引起的机体慢性中毒导致的免疫抑制


众所周知,霉菌广泛存在于饲料原料及成品饲料中,中国由于玉米绝大多数已被污染,饲料中霉菌的存在已成为广大养殖场不可否认的事实。饲料的长期应用,霉菌及其毒素日积月累越来越多,造成内脏多个器官免疫系统的损伤,免疫力下降。导致各种病毒性传染病与细菌性传染病,最终因系统衰竭而死亡。


2、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免疫抑制


猪的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免疫抑制性传染病不仅会造成繁殖障碍和严重的呼吸道病,而且引发死亡,更为严重的是损害猪的免疫功能,导致免疫耐受、免疫麻痹。对疫苗注射不产生免疫应答,致使机体抵抗力低下。


在长期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猪与其它病原微生物已经形成一个“和平共处”的环境。但是当某种应激因素存在时,病原微生物快速繁殖,导致机体平衡被打破,进而发生疾病。而免疫系统功能具有清除外来致病因子或维护机体与病原微生物之间平衡的作用。猪的病原微生物有的与免疫系统比较亲和,免疫系统反而充当了病原微生物的“保护伞”,使病原难以控制。


PRRSV可以在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内复制,抗PRRSV抗体促进了巨噬细胞对PRRSV的吞噬,从而使病毒的复制进一步增强,同时PRRSV又可以让感染细胞凋亡,引起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亚群发生异常改变,对B细胞的功能和体内的细胞因子的生产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猪的免疫抑制。


PCV-2能够抑制淋巴细胞的增生,诱导B淋巴细胞凋亡,造成体液免疫低下或无应答反应。


PRV可以在扁桃体、嗅神经节长期潜伏,还可以在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内复制,使机体的防卫机能下降。


CSFV能够使胸腺萎缩,使细胞免疫受到抑制。


PPV与SIV能够在肺泡巨噬细胞与淋巴细胞内复制并对其吞噬功能造成一定的损伤。


胸膜放线杆菌在体内产生的毒素能够损伤肺泡巨噬细胞、肺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使机体呈现免疫抑制状态。


肺炎支原体能够改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导致免疫抑制。


3、长期不规范使用饲料添加剂及药物导致免疫抑制


有些饲料添加剂长期超剂量使用不但对机体不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反而对机体造成一定损伤。如微量元素,高铜、高硒、高锌会对机体造成伤害。有些药物长期超剂量使用对机体的损伤较为严重,如氯霉素、磺胺类、皮质激素类,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四环素类等抗生素都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如卡那霉素对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转化有明显抑制作用;新霉素和土霉素对某些疫苗也有抑制作用,四环素对巴氏杆菌疫苗免疫产生抑制;地塞米松可减少淋巴细胞的产生,造成免疫抑制。药物与重金属的长期应用导致猪群慢性中毒,影响猪体健康。


4、环境因素引起的猪免疫抑制


环境中有害气体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不但影响猪群健康生长,疾病,同时也可引起免疫抑制现象。


    环境中的氨气浓度达到20μl/L时就会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吸入的氨气与呼吸道黏膜中的水份结合。形成强碱性氨水,致使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纤毛萎缩,脱落,失去了对正常病原微生物的机械阻挡作用,另外氨气还可以抑制巨噬细胞的活性,降低抗病力,与空气中的H2S、尘埃一起引起感染性肺炎导致猪呼吸道疾病。进入血液循环后,对中枢神经、内脏器官、心血管系统等机体组织产生严重的毒害作用,导致免疫抑制。


5、营养因素:抗原进入机体后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需要营养物质作基础,如动物营养缺乏,蛋白质、维生素与微量元素不足,能影响免疫抗体的生成速度和数量,从而导致免疫反应滞后,使免疫应答受到抑制。


6、应激因素:动物机体在各种不良应激因素的作用下,使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可导致出现免疫抑制作用。




二、猪免疫抑制性病的防控技术


要针对当前免疫抑制病隐性感染、持续感染、免疫抑制和继发感染流行新特点,应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


1、饲料中加入高效脱霉剂“梅源清/清梅/梅速清”,清除霉菌及霉菌毒素对机体的伤害,不但可以高效吸附霉菌及霉菌毒素,还可以解决肠道的损伤及机体免疫抑制。


2、饲料中加入高品质微生态制剂“乳丁宝”


保持肠道菌群平衡,修复受损的肠道黏膜;可分泌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多种B族维生素和氨基酸,促进饲料消化吸收、提高饲料转化率;促生长、增强免疫力;改善饲养环境,降低有害气体含量,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提高仔猪成活率,减少僵猪发生等。


3、通过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细胞因子抗病毒与抗菌药物,有效的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减少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母猪产前30 天,妊娠母猪产仔前后各7天,干扰素粉剂1kg 转移因子粉剂500g 免疫球蛋白粉剂500g混入饲料,饲用。


后备母猪配种前20天,保育及育肥猪,每月一次预防干扰素粉1kg 转移因子粉500g 免疫球蛋白粉500g混入饲料,饲用。


在1日龄与4日龄每头肌注1次“免疫球蛋白水针”,每次0.25毫升;可有效增强免疫力,提高抗病力。


断奶前3天干扰素水针 免疫球蛋白水针 白细胞介素-4水针,每头0.5ml。仔猪断奶前后各7天,于每1吨饲料中加“喘束止”500克,黄芪多糖粉400克,连续饲喂12天。


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在猪群中比较普遍存在,使疾病的发生呈双重和多重病原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使病情复杂化,症状多样化,出现严重的病理反应,导致猪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诱发病毒和细菌继发感染,使猪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居高不下,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通过细胞因子与微生态、脱霉剂的合理使用与预防,能够最大限度降低猪病的发生率。


  发病毒和细菌继发感染,使猪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居高不下,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通过细胞因子与微生态、脱霉剂的合理使用与预防,能够最大限度降低猪病的发生率。




一些猪免疫抑制病理图片供参考

泪斑、眼屎


高铜引起的胃出血与胃溃疡



阴唇肿胀


黄曲霉毒素—背部皮肤出血点


伪狂犬病导致流产


圆环病毒感染


腹股沟淋巴结肿胀出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猪免疫抑制病发病机理及其防治
引起猪免疫抑制的常见因素与预防措施
非瘟背景下更应提高猪群免疫力
猪免疫抑制的常见因素与防治措施
鸡腺胃炎及肌胃炎分析
鸡腺肌胃炎防治的临床实践与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