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糖尿病移动医疗项目全景扫描评测报告

慢病管理是移动医疗最有前景的领域,而上千亿的糖尿病市场又是慢病管理中最有代表性的切入点。目前各大应用市场中有近500款糖尿病相关APP,独立第三方研究机构独角兽移动医疗工作室在筛选后挑出目前市场上较活跃的30余款糖尿病APP。经过两个多月的调研,深入全面评测、数据分析以及访谈十余位创始人,基于大量数据分析和研究,并结合市场上的公开商业信息,推出史上最全面的糖尿病APP深度测评报告。

面对如此大基数的糖尿病患者群,现有以大医院为中心的医疗体系并不能满足患者治疗提醒、教育和监测的需要,亟需像移动医疗这样低成本、广覆盖和优质服务的手段来弥补。因此目前糖尿病APP都是从患者社区、信息管理、智能硬件、综合互动四个方向入手来解决用户痛点。

然而理想与实现之间还有一段距离,目前大部分产品的用户黏性与活跃度不高。记录的血糖数据还没有真正地被利用起来,还未产生足够临床治疗价值,暂时也未给患者和医生带来足够的使用动力。血糖检测硬件识别度普遍不稳定,软硬件结合也不太流畅。尽管用户在逐渐增加,但盈利模式还很不成熟。我们相信谁能为医患带来真正利益,谁能坚守到付费者成熟,谁就能在糖尿病这个深埋的大金矿中挖掘到金子,希望史上最全面的糖尿病移动医疗深度测评报告能引发大家思考和行动。

糖尿病移动医疗的意义

2013年全球约有3.82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占90%。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以9840万飙至世界第一。近30年来,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从平均0.67%飙升到了11.6%,其中控制达标者仅占26%。有数据显示2013年糖尿病患者中有60%的人未诊断,23%的未接受治疗,11%未达到疗效,只有6%达到预期疗效。我国的糖尿病治疗和诊断标准已经和国际一致,治疗药物和手段基本成熟,但是从数据中看出来治疗结果不容乐观。究其原因还是在于院外的血糖自我管理失控:大多数患者缺乏对疾病知识的基本了解,很难充分贯彻医务人员的饮食、运动建议和治疗方案,与医护人员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机会,而这些正是糖尿病移动医疗管理发力点。

糖尿病APP分类

目前国内糖尿病移动医疗竞争十分激烈, 各大应用市场中有近500款糖尿病相关APP,独角兽移动医疗工作室对各应用进行筛选后,去除只有单纯信息推送功能和不活跃的部分APP后, 挑出如微糖、掌上糖医、掌控糖尿病、大糖医、糖护士、糖医生等目前市场上较活跃的30余款糖尿病APP进行评测。鉴于目前糖尿病管理APP的设计和功能都比较同质化,独角兽移动医疗工作室根据APP最主要的功能特点,把它们分为患者社区类、信息管理类、智能硬件类、综合互动类等四大门类。

第一类,患者社区类即APP内容以纯社区交流为主的产品,如甜蜜家园、糖帮;

第二类,把拥有自己品牌血糖仪硬件和中间信息传输硬件的APP都归于智能硬件类,如糖护士、掌上糖医、蜜友盒子、糖果云、糖主任、怡诺、糖无忌、U糖、大医生;

第三类,信息管理类以纪录血糖为主的APP,如糖尿病心天地、医到病除、39健康管家、掌糖宝、医随访、悦糖、血糖管家;

第四类,综合互动类,既具有纪录血糖功能等信息管理类功能,同时又有医患互动功能,在功能上相对更全面,如微糖、掌控糖尿病、糖医生、大糖医、血糖高管、诺和关怀、糖尿病护士、糖伴、我医、康迅360、控糖卫士、帮帮糖。

糖尿病APP的使用状况

独角兽移动医疗工作室测评的30余款糖尿病APP基本囊括了市面上活跃的糖尿病移动医疗产品,测评内容包括每款产品的界面、功能、硬件、医患活跃度、运营推广方式、收费模式、创始人访谈等多个角度。独角兽移动医疗工作室从APP设计、核心功能、应用排名、医患活跃度、运营推广、收费及赢利模式来综述这些产品的特点和差异,每个产品的具体情况请参考分产品报告。

1.APP设计

测试的30款糖尿病APP中,总体UI设计风格基本类似,格式布局都比较和谐,功能都比较直观,页面视觉效果都不错。

在测试中发现患者端的用户体验总体较好,功能相对较多,功能设置相对合理,操作也相对流畅;然而医生端的体验性普遍较差,功能也相对较少。其中约有30% 的APP中存在Bug,具体情况欢迎查阅分产品报告。

2.核心功能

在核心功能测评过程中发现APP的内容主要包括血糖监测、健康教育、饮食管理、运动管理、药物疗法,但各家的表现形式却多种多样,详情请见下图。

血糖记录:在测试过程扣除硬件传输指标后,有5款糖尿病APP需直接输入血糖数据进行纪录,如蜜友、帮帮糖等;约有10款糖尿病APP的血糖记录为游标形式,如微糖、康讯360等;还有为滚轴形式,如大糖医、掌控糖尿病等。这两种方式记录血糖相对比较方便,而需要直接输入血糖数据的APP记录方式非常枯燥,或许会流失一部分用户。

有硬件的APP会增加硬件自动录入功能,极大提高了便利性和患者体验,但技术上无论是蓝牙还是音频端口录入,数据传输过程容易出现不稳定,各家产品的详细信息可参考分报告。

饮食管理:30款糖尿病APP中有21款带有饮食管理功能,进行推荐食谱以及举办饮食比赛(如微糖、掌上糖医等)。其中“我医APP”的饮食功能中可以计算单个食物的总热量,U糖在记录饮食的时候不仅可以看到每一百克食物所含的热量,同时还可以上传食物照片后由后台自动计算所吃食物的热量。

运动管理:在30款糖尿病APP中,微糖、康讯360等部分APP带计步器功能,还有部分APP需要手动录入运动量,如U糖、我医、掌糖宝等。大糖医和悦糖等APP与苹果健康打通,可以间接记录用户的运动量。

健康教育:在30款糖尿病APP中除4款没有患教平台外,其余均具有健康教育功能,有些是论坛形式(如甜蜜糖尿病)实现等。

药物疗法:目前约30%的APP中包含药物记录功能,包括用药提醒、服用剂量说明、用药记录、药品分类等。

硬件产品:以糖护士为代表的手机血糖仪如糖护士、怡诺,是将血糖仪缩小化并且将传统的数据线传输模式改为音频端口读取;还有一类是掌上糖医为代表的读取硬件,这类硬件需要和别的传统血糖仪链接才能读取数据,本身并不能生成血糖值。部分有硬件产品的APP可以通过硬件将血糖导入到APP中,但是计算血糖值过程中会偶有读取或传输不了的现象。

3.应用下载量排名

安卓市场:在安卓市场下载量排前三名的为微糖(1640万)、糖尿病心天地(1421万)、康讯360(785万)。

iOS指数排名:以下为iOS Store在医疗版块最活跃的APP排名。

通过对照iOS指数与安卓下载量,发现安卓端掌上糖医下载量2万而微糖高达1400万;但在iOS指数中掌上糖医排名第一而微糖仅排名200左右,这种平台间的巨大下载量差异提示在某些市场可能存在刷榜现象。

百度指数:30款糖尿病APP中只有微糖、糖护士、糖尿病心天地和蜜友等5款APP有百度指数。半年内查询量均在100-200之间,表示患者在百度中主动搜索移动医疗产品不多。

4.医患活跃度

医生活跃度:评测数据显示糖尿病移动医疗APP上活跃的医生主要来自 二三线城市,甚至是一些乡镇卫生院。APP上医生回复速度普遍不好,一般能做到即时回复的基本是APP自建团队里的医生,外部医生回复速度普遍较慢。

以下为医生数量排名前十的糖尿病APP:

在医患交流版块,有图文咨询和电话咨询等功能。在医患互动过程中医生图文回复时间普遍大于2小时,不少甚至超过3天回复,还有30%医生根本不回复。但是对于收费的电话咨询,几乎所有产品都能做到在预约时间内进行电话沟通。

患者活跃度:活跃患者用户集中分布在北上广一线大城市。通过访谈创始人得到的第一手日活率情报及分析,领先产品的患者活跃度日均在10%左右。

下图以微糖百度搜索为例,活跃患者主要在北上广。

5.运营推广

患者端运营推广线上活动:

与患者社区甜蜜家园合作:排名前5的糖尿病APP中有4家与甜蜜家园合作;其中微糖与康讯360在甜蜜家园的帖子数不相上下,都维持在1万条;但微糖是用2年的时间达到的,而康讯360只用了1个月的时间就做到了。活动内容主要为抢楼送试纸、送话费等,测评APP后,送话费、送血糖仪等。

参与众筹活动:大部分有硬件的都参与京东等众筹活动,基本都在2个月内达成众筹目标;具体情况请查阅分产品报告。

组建QQ群、微博群

APP内自有活动推广

患者端运营的线下活动:

推出健康讲座

推出亲子游玩活动

举办与糖尿病相关竞赛

与医院进行诊疗服务

自建诊所进行诊疗服务

与保险公司合作(平安、泰康)

此外还有一些独特的推广形式可以在分产品报告中找到答案。

医生端推广主要形式:

参加学术会议

赞助学术论坛

线下扫码

推荐医生注册送礼

医患互动现金补贴

6.收费及盈利模式

纵观30款糖尿病APP收费模式有以下两种形式:

a.咨询收费:包括患者电话咨询医生,医生收取咨询费用等,此部分费用由医生自主定价。另外,患者通过图文咨询医生也是其中收费的一种形式。

b.硬件销售:部分以硬件为主打的APP公司,直接通过APP、官网、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销售硬件。

而APP的盈利模式各方还在探索中,以下5种方式都有可能成为APP未来的盈利模式。

a.定制化服务:目前患者付费在模式上是成立的,但是付费意愿普遍较低。一旦对患者的定制化服务展现价值,而患者数量又达到一定规模,这部分即可成为可观的赢利点。

b.硬件:硬件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智能血糖仪硬件的APP,此类产品一定程度树立了技术壁垒,可直接销售硬件来赢利;另外一种血糖信息采集智能硬件,通过把数据传输至智能手机使血糖数据实现自动传输,目前看来它在测血糖后多加一个步骤,患者未必有意愿为此买单。或许需与传统血糖仪厂家合作,采取搭配销售等方式来实现盈利。

c.电商:基于糖尿病患者需长期治疗和随访,形成了医药品、保健品、器械、耗材的持续购买机会。建立患者黏性后,使用交叉补贴可以让用户流量通过电商获得变现机会。

d.药企:患者教育是药企最重视的环节,糖尿病APP产品用户数量和用户活跃度到一定程度后,为药企做患者教育与依从性管理提供绝佳机会。这其中包括广告、真实世界研究、患者大数据挖掘等机会。

e.保险:各大保险公司都推出了相关的保险比如糖尿病险或者慢性病险,需要一个专业的平台来管理患者和确认理赔标准,这也正是糖尿病APP的机会所在。如泰康人寿旗下专业健康管理子公司推出的 “泰康甜蜜人生A款”糖尿病健康关爱计划,首次为糖尿病患者提供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保险。泰康与糖护士合作,提供了从“防”到“治”的整体健康管理解决方案。糖护士借助泰康渠道,让保险客户通过使用手机血糖仪和APP,提供给糖尿病患者全面的血糖管控方案。

挑战与思考

独角兽移动医疗工作室发现糖尿病移动医疗还存在不少挑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糖尿病患者端活跃度低

就院外管理而言,糖尿病APP依然面临着培养用户依从性的难题。慢病管理类APP最大的考验不在于如何管理,而在于用户是否愿意让你管。毕竟强制改变用户的生活习惯本身就是违背人性的,无法解决这一矛盾,糖尿病APP很难继续前行。目前这30款糖尿病APP普遍宣称日活率10%左右,但是很多产品的实际日活率要低得多。具体产品的患者活跃情况可以查阅分产品报告。

思考:调研中发现使用APP的人群相对年轻,其中不少是1型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极少使用APP。这些APP到底是做老年患者还是做年轻患者?1型糖尿病患者的依从性更高,自我管理意识更强,是否会是移动互联网更好的切入口?

2、患者数据的临床诊疗价值未体现

糖尿病APP是无法摆脱自身的医疗属性的。对迷茫懒散的患者,权威的医生指导也许更能增强其依从性。做好医生端,可能是增强患者端黏性的一条路径。

可惜目前糖尿病APP的医生端绝大多数设计雷同、功能单一,没有跳出血糖闭环管理的窠臼。不过我们也发现少数产品在医生端的亮点,相信会帮助这些APP未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目前app医生端的问答内容来看,并非一定需要由医生完成,有些问题护士、病友甚至智能知识库就可以给到很好的建议。

目前糖尿病APP的使用者主要来自一线城市,而线上提供咨询的医生数量不少,但真正活跃医生数量不多,而且即时回复很少。再者二、三线城市小医院医生也对患者缺少吸引力。能否吸引大城市高级别医生使用APP做患者管理也是运营者的问题之一。

通过对内分泌科医生调研发现很多被当下APP所忽视的医生需求。例如对当前病情和并发症风险的正确评估,对各种风险因素的记录和应对、对干预措施的再评估和个性化建议等。在医生眼中,片面关注血糖的APP只能叫做“智能血糖仪”,而不能算“糖尿病管理”。大多数糖尿病APP都会在产品问世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推出医生端,如果医生端活跃度长期低迷的问题难解,是否一定要推出医生端?在美国有专门的糖尿病护士专业,医生并不需要负责患者院外管理。

思考:在国外的糖尿病诊疗中心,医生、护士、营养师分别负责病人诊治、健康管理、行为干预等不同方向,三者相互之间的工作无重叠也不可代替。这种模式在国内市场上仍比较少见。

在不断强调“移动医疗的核心资源是医生”的今天,糖尿病APP市场是否可以跳出传统的医生视野,发挥护士、疾病管理师或营养师的作用也许能另辟蹊径。毕竟此类人群的碎片化时间更多,商业化合作的难度比医生更低。

3、盈利模式迷失

目前糖尿病患者通过APP获得专业服务,却几乎不必支付费用,公司基本依靠风投买单,当然不会长久。患者也许乐意为某次具体医疗咨询付费,却不会只为“预防并发症发生”这个听上去“虚无缥缈”的目标长期、持续付费。少有人能真正意识到,一旦并发症出现,医疗支出将呈数量级的增长。

同时,目前APP圈医生的普遍做法就是贴钱让医生被动咨询,此方法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圈到一些医生,但长此以往地烧钱并不能完全留住医生。如果患者管理费用不能得到保险支付,不能为医生提供有价值的临床数据,一旦补贴没了这些医生很快就会流失。

思考:引入保险也许会是一个解决思路。在保险产品的购买成本中,应包含慢病管理APP的使用费用,同时患者也获得相应服务。而患者使用APP的频度、以及医生对患者治疗依从性的评价,应成为保费浮动和赔付额度的参考因素。

与之相对应的,医生的劳动报酬不仅与工作量成正比,也与所管理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医疗支出等指标挂钩。让医生有足够的动力主动发起医患交流,降低患者不必要的药物和检查费用,并有效延缓并发症发生发展。

4、国外糖尿病APP运营模式

WellDoc的糖尿病管理系统分四个部分:患者辅导、社会参与、临床决策支持和自动化专家分析系统。初看它的产品Bluestar和其他糖尿病APP没有本质差别,但它却是首个通过大型临床试验证实临床效果并获得FDA批准的APP,可以像处方药一样由医生开出。它已经被纳入并得到保险公司费用支付。医生给患者开具BlueStar之后,处方的副本会传递到WellDoc,WellDoc根据患者具体病历档案将BlueStar个性化,与此同时,药店中的药剂师需要对处方进行核准。在这里可以看出为何需要Rita Aid连锁药店作为合作伙伴了,这个流程确保了操作合规。药剂师审核之后WellDoc则派专人上门帮助患者下载与熟悉应用。在运营推广上它也非常接近处方药,由销售代表面对面的向医生推广或出席各种医学会议。

通过糖尿病管理APP搭建的平台,患者可以更加便捷地了解疾病知识,优化生活方式,及时调整治疗。最终实现预防并发症、降低医疗成本、提高生活质量的终极目标。医生可以方便、高效地了解患者的实时病情,及时给予线上建议或线下干预。

糖尿病管理APP不能仅仅作为软件孤立存在,必须要有与之配套的各种硬件支持。

Glooko拥有自己的血糖仪和 APP,与一般糖尿病管理平台不同的是,它并不是将产品直接卖给病人,而是推广给医生和诊所等医疗系统成员,再由医生们提供给患者来搜集血糖数据。而另一款硬件产品 Sync Meters 则帮助用户搜集从不同硬件产品上获得的血糖读数,据说已经覆盖市面上 90%的产品。目前,Glooko打算将血糖监测设备与胰岛素泵结合,研发出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未来趋势

移动互联网已经深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移动医疗也必然会重塑医疗体系的各个环节。对于糖尿病管理来说,移动医疗可以极大地弥补目前医疗体制存在的院外管理不足、分级诊疗缺失、医患互动困难、患者依从性不佳等问题,显示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而糖尿病APP目前并未能达到上述目标,它在产品功能、使用便利性、临床价值、推广模式和盈利前景上都有重大缺陷。需要创投双方的长期探索,不能盲目去烧钱,也无法照搬国外经验。谁能为医患带来真正利益,谁能坚守到付费者成熟,谁就能在糖尿病这个深埋的大金矿中挖掘到金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糖护士:专注院外市场,如何将用户从42万做到200万?
糖医生推出“瞬感伴侣”,整合硬件、数据与服务构建糖尿病管理闭环
微糖冯燕飞:各种糖XX,其实目标都是一致的 | 雷锋网
慢病管理APP: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是关键
糖尿病患者诊后跟踪应用“U糖”发布2.0版本,将发力深耕用户数据
做了「慢病管理」,我走过的这五个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