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圣心源”读书笔记》连载(16)
《四圣心源.六气解.太阴湿土》原文:

湿者,太阴土气之所化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从土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戊土从金而化燥。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

太阴主升,己土升则癸水与乙木皆升。土之所以升者,脾阳之发生也。阳虚则土湿而不升,己土不升,则水木陷矣。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于戊土,水木升于己土。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其原总由于湿盛也。

《子华子》:阴阳交,则生湿。湿者,水火之中气。上湿则化火而为热,下湿则化水而为寒。然上亦有湿寒,下亦有湿热。湿旺气郁,津液不行,火盛者,熏蒸而生热痰,火衰者,泛滥而生寒饮,此湿寒之在上者。湿旺水郁,膀胱不利,火衰者,流溢而为白淫,火盛者,梗涩而为赤浊,此湿热之在下者。

便黄者,土色之下传,便赤者,木气之下陷。缘相火在水,一线阳根,温升而化乙木,木中温气,生火之母,升则上达而化火,陷则下郁而生热。木气不达,侵逼土位,以其郁热传于己土,己土受之,于是浸淫于膀胱。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其势然也。

阴易盛而阳易衰,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盛则病,阳绝则死,理之至浅,未尝难知。后世庸愚,补阴助湿,泻火伐阳,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此古今之大祸也。



要点(1) 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也。

土为四维之中气,火金上逆,水木下陷,其原总由于湿盛也。请参考《四圣心源.六气解.六气偏见》章节的相同标题的要点解说。



要点(2) 湿热与湿寒的辩证。

热痰、小便梗涩赤浊为湿热,寒饮、小便流溢白淫为湿寒。这里先说一下湿的理解:就是一气走到那里,因为湿而走不动了。热的理解是:一气在某个部位走不动,因为能量还充足,则停留在那里形成了热的“象”。热的象可以形象的理解为在某个地方堵车了。寒的理解是:一气在某个部位走不动,因为能量不足,则在局部形成了寒的“象。寒的象可以理解为在某个地方虽然道路坏了,车走不动了,但是因为车很少,冷冷清清的样子,就是寒的象。火气还足,人之一气的能量还在的时候,上湿则成湿热,为热痰,下湿也为湿热,为小便梗涩赤浊。火气已衰,人之一气的能量不足,上湿则成湿寒,为寒饮,下湿也为湿寒,小便流溢而为白淫。



要点(3) 生病土湿者众,土燥者寡。

土湿为病者众。土燥为病者,唯伤寒阳明承气证外不多见。请参考《四圣心源.六气解.六气偏见》章节的相同标题的要点解说。



《四圣心源.六气解.阳明燥金》原文:

燥者,阳明金气之所化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大肠。阳明以燥金主令,胃土从令而化燥;太阴以湿土主令,肺金从令而化湿。胃土之燥,子气而非本气,子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阴盛之家,胃土恒湿;肺金之湿,母气而非本气,母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阳盛之家,肺金恒燥。

太阴性湿,阳明性燥,燥湿调停,在乎中气。中气旺,则辛金化气于湿土而肺不伤燥,戊土化气于燥金而胃不伤湿。中气衰,则阴阳不交而燥湿偏见。湿胜其燥,则饮少而食减,溺涩而便滑;燥胜其湿,则疾饥而善渴,水利而便坚。



要点(4) 燥湿调停,在乎中气。

交济水火,燥湿调停,都由中气斡旋,土枢四象是其驱动力也。前面反复强调“土为四维之中气,火金上逆,水木下陷,其原总由于湿盛也”,这里换了一个说法,燥湿调停,在乎中气。



要点(5) 辩证:湿胜其燥,燥胜其湿。

湿胜其燥,则饮少而食减,溺涩而便滑;燥胜其湿,则疾饥而善渴,水利而便坚。这个就是辩证的依据。我们在问诊的过程中,询问大便与小便的情况,询问饮食情况,就是了解燥湿的一个基本途径。



《四圣心源.六气解.阳明燥金》原文:

阴易进而阳易退,湿胜者常多,燥胜者常少。辛金化湿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阳明虽燥,病则太阴每胜而阳明每负,土燥而水亏者,伤寒阳明承气证外,绝无而仅有。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阴负趺阳者为顺。缘火胜则土燥,水胜则土湿,燥则克水,湿则反为水侮。水负则生,土负则死,故少阴宜负,而趺阳宜胜。以土能胜水,则中气不败,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



要点(6) 生病土湿者众,土燥者寡。

土湿为病者众。土燥为病者,唯伤寒阳明承气证外不多见。请参考《四圣心源.六气解.六气偏见》章节的相同标题的要点解说。



要点(7) 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

中医治病或者自我调养身体,要重视对中气的呵护,因为“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这个对我们平时保养自己的身体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对慢性病的调养,有这句话保底,我们就不着急了啊。那些说话还很大声,中气十足的人,虽然可能有很多证状,但是也不着急啊。以前看到一个故事:有一个中医给一个向下老人家看病,老人家说了很多这里痛,那里痛,好像全身上下没有一个地方是好的;家人就很担心老人家是不是时日不多了;结果这个中医说,你看这个老人家,说话中气十足,吐一口痰吐得老远,还有好多年呢,不用担心。这个故事其实是有中医原理在的,这个中医原理其实就是黄师说的: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



《四圣心源.六气解.阳明燥金》原文:

燥为寒热之中气,上燥则化火而为热,下燥则化水而为寒。反胃噎膈之家,便若羊矢,其胃则湿而肠则燥。

湿为阴邪,阴性亲下,故根起于脾土而标见于膝踝;燥为阳邪,阳性亲上,故根起于大肠而标见于肘腕。所谓阴邪居下,阳邪居上,一定之位也。

然上之燥,亦因于下之湿。中风之家,血枯筋缩,其膝踝是湿,而肘腕未尝非燥。使己土不湿,则木荣血畅,骨弱筋柔,风自何来!医家识燥湿之消长,则仲景堂奥可阶而升矣。



要点(8) 燥为寒热之中气。

在厥阴风木的章节我们看到“木为水火之中气”,现在黄师又说“燥为寒热之中气”,其实这从一气周流的角度都很好理解:木火土金水,水生木、木生火,风热暑湿燥寒,热生湿,湿生燥,燥生寒。而“反胃噎膈之家,便若羊矢,其胃则湿而肠则燥”的解释请参考《四圣心源.卷六 杂病解中.便坚根原》。



要点(9) 湿为阴邪,燥为阳邪。

六气之为病则为六邪。六邪中,风热暑燥为阳邪,湿寒为阴邪。阳邪居上,阴邪居下,自然之理也。



要点(10) 上之燥,亦因于下之湿。

上之燥,亦因于下之湿。这里提到了治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看见上燥之象,治病之时要注意到下湿之由。中气不运,水寒土湿,是为人之一气周流不顺畅的根本原因。在少阴君火章节的“方其上热,必有下寒,且上热不敌下寒之剧”是一样的道理。



《四圣心源.六气解.太阳寒水》原文:

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太阳以寒水主令,足太阳膀胱,水也,手太阳小肠,火也,火水异气,而以寒水统之,缘水位于下而生于上。离中之阴,水之根也。离阴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水降于火,是以丙火化气于壬水。火化而为水,则热从寒化,故太阳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寒水名也。

水性本寒,少阳三焦之火,随太阳而下行,水得此火,应当不寒。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盖水以蛰藏为性,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是谓平人。木火主里,自内而生长之,故里气常温;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气常清。血生于木火,故血温而内发;气化于金水,故气清而外敛。人之经脉,厥阴在里,春气之内生也;次则少阴,夏气之内长也;次则阳明,秋气之外收也;太阳在表,冬气之外藏也。阳藏则外清而内温,阳泄则内寒而外热。外易寒水而为热火,内易温泉而为寒冰,外愈热而内愈寒,生气绝根,是以死也。



要点(11) 阳藏则外清而内温,阳泄则内寒而外热。

少阳三焦之火,宜随太阳而下行,蛰藏于水中,蛰藏顺利,则人不病。若阳气不能顺利蛰藏在水里,则在外则容易发热,在内在肾水寒冷,不能生长木火,人就容易出问题。所谓:外易寒水而为热火,内易温泉而为寒冰,外愈热而内愈寒,生气绝根,是以死也。从这个角度来思考,那些经常没有原因的发低烧的人,实际上是生命很危险的人,因为相火能量不能蛰藏到水中而耗散掉了。按照中医的说法,发热之证,都是三焦之火不能蛰藏到水中,其根本原因在于甲木之不降。所以我思考,是不是坚持敲打胆经会有效果呢?当然这需要辩证,严重者需要药物治疗。



《四圣心源.六气解.太阳寒水》原文:

癸水温而壬水寒则治,癸水寒而壬水热则病。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以丁火化于癸水,故少阴之藏,最易病寒;壬水化于丙火,故太阳之府,最易病热。是以病寒者,独责癸水而不责壬水;病热者,独责壬水而不责癸水也。



要点(12) 癸水温而壬水寒。

癸水温而壬水寒则治,癸水寒而壬水热则病。黄师继续说相火必须蛰藏到水里。相火蛰藏在水中者,蛰藏在癸水也。水分壬水与癸水,壬水(足太阳膀胱)为阳主降,癸水(足少阴肾)为阴主升,木火之所以生长者,相火蛰藏在癸水中也。癸水温而壬水寒则治,癸水寒而壬水热则病。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



《四圣心源.六气解.太阳寒水》原文:

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证。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此义魏晋而后,绝无解者。先圣之法,一线莫传,凌夷至于今日,不堪问矣。



要点(13) 《伤寒》六经立法,从六气也。

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作为六气解的结尾语,黄师再次强调了六气乃百病之源,与六气解的序言“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六气了彻,百病莫逃,义至简而法至精也”相呼应。仔细阅读仲景《伤寒》的目录,其以六经分篇者,而六经从六气也。六经与六气是仲景先师与黄师学术的纲领,不可不融会贯通也。所以说理解了《四圣心源.六气解》,再看仲景先师的《伤寒杂病论》也就可以效率更高了。我个人推荐是《四圣心源》的天人解与六气解作为中医入门的第一课。这也是为什么我写作本书的原因之一。



要点(14) 六气致病的内容总结。

六气致病的核心内容是:

(1) 厥阴风木风易多,少阳相火火易衰,足太阳寒水易化热,手少阴君火易化寒,手太阴易化湿而足阳明难化燥。六气之病,虽然有可能呈现主令之气的本气,也有可能呈现从化之气的本气。但是其经常出现的情况可以概括为上面的六句话。

(2) 上热者,相火之逆也,其缘由总是甲木之不降。相火以蛰藏到水中为顺。若相火可以顺利蛰藏,则无形的能量与信息将顺利蛰藏到水中,自然就没有上热。所谓上热者,相火不能顺利蛰藏。

(3) 上热为标,下寒为本;上燥为标,下湿为本。方其上热,易生下寒,且上热不敌下寒之剧。同样,上之燥,亦因于下之湿。

(4) 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者,服从一气周流的原理也。相克者,制其太过也;土性濡湿,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而六气不病不现,一经之气病则一经之气现,则一气流行陷于所病之经的缘故也。木气病则郁而不达,木气郁而不达则不能疏通土气,故木气病自然就传递到土气中。

(5) 呵护中气是养生与治病的第一原则。中气不败则人不死,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所说的“少阳病″。少阳指的是什么?
六气解
伤寒六经与六气三阴三阳
一气四象六经续
在天为寒
王四进老师经方中医讲堂(2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