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咳嗽1
咳嗽是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息道,以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证,又是肺系多种病证的一个症状。咳嗽是内科最为常见的病证之一,发病率甚高,据统计慢性咳嗽的发病率为3%~5%,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可达10%~15%,尤以寒冷地区发病率更高。

  《内经》 对咳嗽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分类、证候转归、治疗等问题已作了较系统的论述,阐述了气候变化、六气影响及肺可以致咳嗽。《素问·宣明五气》 篇曰: “五气所病……肺为咳。” 《素问·咳论》更是一篇论述咳嗽的专篇,指出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肺脏受邪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咳嗽的发生。对咳嗽的症状按脏腑进行分类,分为肺咳、心咳、胃咳、膀胱咳等,并指出了证候转归和治疗原则。张仲景所著 《伤寒论》、《金匮要略》 不仅提出了不少治疗咳嗽行之有效的方剂,还体现了对咳嗽进行辨证论治的思想。张景岳倡 “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认为风邪夹寒者居多。清代陈修园 《医学三字经》 中说: “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 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俞昌 《医门法律》 对燥的病机及其伤肺为病而致咳嗽的证治多有发挥。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

  高老认为,外感咳嗽病程较短,多伴有发热、头痛、恶寒等,起病较急; 内伤咳嗽起病慢、病程长,一般无外感症状,常伴脏腑功能失调的证候。应注意辨痰的颜色、性质。痰少或干咳无痰者,多属肺金燥热、阴虚证; 痰多者,属脾虚痰湿; 痰白清稀者属虚寒证; 痰白而稠厚者属脾湿; 痰黄而黏稠者属肺热。在脏腑辨证上紧扣脾肺,推崇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观点以及土不生金、木火刑金的理论。在临床上见到许多寒热错杂之顽症,常常寒热并用,自拟姜辛五味止咳汤 (党参、麦冬、五味子、干姜、细辛、柴胡、黄芩) 治疗咳嗽疗效颇佳。

  病例1

  郭某,女,51岁。2008年8月28日初诊。

  主诉:?咳嗽10余年,伴大便稀。

  初诊: 患者干咳,每至冬天发病,至春而愈。近半年加重,入秋即咳。到某西医医院就诊,西医诊断为 “慢性支气管炎”,给予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故求治于中医。现症: 干咳无痰,咽痒,大便稀,纳可,小便可。舌质红,苔白,脉弦。既往有慢性阑尾炎病史。

  中医诊断:?咳嗽(气阴两虚)。

  西医诊断: 慢性支气管炎。

  治法: 益气养阴,宣肺止咳。

  处方: 姜辛五味止咳汤加减。党参30g,麦冬10g,五味子12g,干姜15g,细辛4g,柴胡15g,黄芩10g,炙麻黄6g,附子6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15剂,水煎服。

  二诊: 2008年9月21日。咳嗽明显改善,现遇冷咽痒,咳嗽无痰,纳可,二便调。舌淡,苔白,脉弦。以上方加桔梗12g,半夏12g。15剂,水煎服。

  三诊: 2008年10月14日。咳嗽基本止,偶尔咳嗽,无痰,咽中犹如物阻,大便每日一次,便稀。舌淡,苔白,脉弦。上方去桔梗、半夏,加黄芪30g。10剂,水煎服。

  四诊: 2008年10月24日。服上方,咳嗽明显改善,每天偶咳两声。自觉咽有物阻,大便稀,每日1次。舌质淡舌尖红苔白,脉弦。上方加白术10g,茯苓20g,陈皮15g,苏叶12g,桔梗12g。15剂,水煎服。

  【按语】 内伤“咳嗽”一证,多因感冒迁延日久,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作。本案辨治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患者患病日久,气阴耗伤。二是遇冷而发,咽痒,有风邪犯肺之象。三是大便稀,为脾阳虚,清阳下陷之证; 舌质红,脉弦,为气郁化热所致。故在益气养阴之中,加入疏风解表、温补脾阳之品。本方中党参大补脾肺之气,麦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党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燥邪得清。伍炙麻黄发散风寒、开宣肺气,桂枝发汗解肌、助阳化气以行水湿痰饮之邪。细辛既可外散风寒,又可下气消痰、温肺化饮止咳。附子、干姜温补中阳,培土生金,以杜生痰之源。陈皮、桔梗宣肺利咽。柴胡、黄芩疏肝清肝,以制木火刑金。是以咳嗽之治,亦需详审病情,辨析症因,方能切中病机,准确施治。

  病例2

  杜某,男,18岁。1998年11月24日初诊。

  主诉: 间断性咳嗽、胸闷4年,再发并加重1周。

  初诊: 病人4年前因感冒后引起咳嗽、吐痰、胸闷,寒冷天气加重,服用感冒清、克咳敏、复方甘草片可减轻,但缠绵难愈,每到冬天即反复发作,多次中西药治疗效果欠佳。1周前,因感寒再次出现咳嗽、吐痰量多黏稠色白,夜间加重,咳甚则胸腹疼痛,胸闷,气短,纳差乏力,口干烦躁。静脉点滴青霉素3天无明显效果,多种止咳药服之无效。舌淡稍暗,苔薄白根部稍厚,脉浮紧。听诊两肺可闻及痰鸣音。X线透视: 两肺纹理增粗,支气管炎。

  中医诊断:?咳嗽?(内寒外热)。

  西医诊断: 支气管炎。

  治法: 温化寒饮,解表宣肺。

  处方: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合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

  生石膏30g,炙麻黄3g,杏仁10g,炙甘草10g,茯苓30g,干姜10g,五味子10g,细辛3g,陈皮20g,枳实10g,厚朴20g,桂枝15g,白芍15g,罂粟壳3g,生姜10g,大枣3个。日1剂,连服4天。

  二诊: 1998年12月8日。病人服上方4剂,咳喘、胸闷等症状已消失,随之停药。近2天因受寒后上述症状复发,但症状轻微,又咳喘、胸闷,无初诊时严重,吐痰黏腻不爽,食欲、大便正常,小便色黄,常有黏稠鼻涕,舌淡红稍暗,苔薄黄,脉缓。治以温化寒饮,疏风宣肺。

  拟方苓甘五味姜辛汤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减。处方: 茯苓30g,炙甘草10g,五味子10g,干姜10g,细辛3g,半夏15g,桂枝10g,白芍10g,杏仁10g,厚朴10g,荆芥10g,紫菀30g,陈皮20g,竹茹15g。3剂,水煎服。

  三诊: 1998年12月11日。病人服上方3剂,咳喘、胸闷减轻明显,咳痰减少,鼻涕黏稠仍有鼻塞,病人自述病已去其八成,要求巩固治本,舌淡红稍暗,苔薄黄,脉缓。上方去陈皮、竹茹,加柴胡15g,黄芩10g。水煎服,日1剂,连服3天。

  【按语】 感冒后引起咳嗽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类疾病,可分为风寒、风热、燥热、痰湿等。病人病史达4年,因感冒后引起咳嗽、吐痰、胸闷,寒冷天气加重,缠绵难愈,每到冬天即反复发作,多处中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是因寒饮内停,积宿久留,外感寒邪,郁而化热,形成本寒标热之证。苓甘五味姜辛汤为治寒痰的常用方剂,以咳嗽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浮紧为证治要点。《金匮要略》原文曰: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本案病人外邪 (风邪)与宿疾 (寒痰) 相合,胶着不去,波及太阳太阴少阳同病,故用桂枝汤入太阳,干姜、茯苓、甘草入太阴,柴胡、黄芩入少阳,各归其所,各司其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属寒饮而咳痰清稀者可用本方。

  病例3

  梁某,男,47岁。2009年1月2日初诊。

  主诉: 气喘10年余,加重2年。

  初诊: 患者于10年前出现咳嗽、气喘症状,晨起吸烟后症状加重,伴咳嗽、吐白痰,未予治疗。近2年症状日渐加重,遂来诊。现症: 阵发性咳嗽、气喘,吐白痰,鼻塞,活动后气喘加剧,心慌、胸闷,饮食尚可,便溏,一日3~4次。舌质暗,舌苔黄腻,脉细数。过敏原: 橡胶、冷空气。心电图提示: ①窦性心动过速: 心率103次/分;②侧壁及下壁缺血,T波改变。胸片提示: 支气管炎性改变 (肺纹理增粗,模糊,肺中下野点状阴影)。

  中医诊断: ①咳嗽; ②喘证 (气阴两虚)。

  西医诊断: 慢性支气管炎。

  治法: 益气养阴,宣肺化痰。

  处方: 生脉饮合小青龙汤。党参30g,麦冬10g,五味子10g,陈皮20g,杏仁10g,炙麻黄6g,桂枝15g,炙甘草10g,干姜12g,细辛3g,白芍15g,附子6g,茯苓30g,厚朴20g,白芥子12g,苏子15g,莱菔子15g,柴胡15g,黄芩12g,生姜30g。6剂,水煎服。

  二诊: 2009年1月9日。咳嗽减轻,仍有活动后气喘,大便稀薄,1日3次。舌质红,舌苔腻,脉细数。上方炙麻黄9g,干姜18g,附子9g,黄芩10g,加入白僵蚕15g,白术10g。6剂,水煎服。

  三诊: 2009年1月13日。仍有活动后气喘,咳嗽吐白痰,大便稀薄,1日3次。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

  上方干姜25g,细辛5g,附子12g,白芥子15g,加入地龙15g,石菖蒲15g,肉桂6g。6剂,水煎服。

  【按语】 本案为气阴两虚之咳嗽、喘证。患者先天不足,肺脾气虚,脾气虚弱,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肺气受阻,气津失布,痰浊更盛,上阻肺气,肃降失常,发为喘促。肺系久病,咳伤肺气,肺之气阴不足,以致气失所主而反复发作。久病及肾,肾不纳气,则喘促亦甚。肺气不足,无力驱邪,遇冷风及烟雾刺激则咳嗽、气喘、鼻塞;肺脾气虚,寒痰伏肺,则吐白痰; 气阴两虚,心失血养,则活动后气喘加重、心慌、胸闷; 脾虚湿盛,则大便溏薄。

  治疗上以益气养阴、宣肺化痰为主,同时温补脾肾。方选小青龙汤合生脉散加味。方中党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 小青龙汤配以干姜、附子温肺化饮,温补脾肾; 茯苓、陈皮、厚朴健脾行气; 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 柴胡、黄芩清疏肝木,以清肺热。如此标本兼顾,肺肝脾肾同调,则喘证自消。

  病例4

  金某,男,14岁。2008年10月26日初诊。

  主诉:?咳嗽半月余。

  初诊: 因感受风寒引起,发热、恶寒、咳嗽。到某西医院,给予常规治疗,其他症状缓解,咳嗽未愈,遂来诊。

  饮食生冷或不节则胃痛,恶心。现症:?咳嗽,咽痒,时胃痛,恶心。舌质红,舌苔白,脉缓。

  中医诊断:?咳嗽?(脾肺气虚)。

  西医诊断: 急性支气管炎。

  治法: 滋阴润肺,调脾和胃。

  处方: 姜辛五味止咳汤、桑杏汤合柴胡桂枝鳖甲汤加减。党参25g,麦冬10g,五味子12g,干姜15g,细辛4g,桑叶12g,杏仁10g,柴胡15g,黄芩12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5g,茯苓30g,鳖甲12g,黄连10g,吴茱萸3g,木香15g,砂仁10g。3剂,水煎服。

  医嘱: 慎食生冷食物,避风寒,调情志。

  二诊: 2008年11月2日。服药后咳嗽明显减轻,晨起偶咳两声。胃痛止,恶心消失,食纳可,二便正常,精神可。舌质淡,尖红,舌苔白厚,脉沉缓。疏风清肺,润燥止咳,加入温阳解表之剂以清余邪。处方: 党参25g,麦冬10g,五味子12g,干姜15g,细辛5g,炙麻黄5g,附子3g,柴胡15g,黄芩12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5g,桑叶12g,杏仁10g,桔梗12g,白僵蚕12g。6剂,水煎服。

  【按语】 患者食欲不振,遇生冷则胃痛,脾阳虚损。土不生金,加之土不培木,木火刑金,致肺气失宣。咽痒、咳嗽无痰,为燥邪犯肺,耗津灼液,肺失清肃。证属脾肺气虚。治当滋阴润肺,调脾和胃。方选姜辛五味止咳汤、桑杏汤合柴胡桂枝鳖甲汤加减。方中桑叶清宣燥热,透邪外出; 杏仁宣利肺气,止咳化痰。柴胡、桂枝、鳖甲、白芍、黄芩入肝胆疏木达郁; 茯苓、甘草入脾胃培土渗湿;加吴茱萸、干姜温中散寒,温胃止呕。砂仁、木香行气健脾止痛。加入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温阳解表。如此表邪得解,肺金得养,肝胆疏达,脾胃调和则诸症自除。

  病例5

  王某,男,32岁。1997年8月1日初诊。

  主诉:?咳嗽、吐痰黄稠1月余。

  初诊: 1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咽痒、咳嗽,吐黄稠痰,咳甚则胸痛,善太息,无发热,服用西药螺旋霉素及中成药急支糖浆等效果欠佳,且咳嗽日益加重伴干哕,口渴。现症:?咳嗽频繁,吐黄稠痰,咽痒,咳甚则胸痛,善太息,口渴,形体消瘦,咽喉无红肿。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血常规: WBC 6.8×109/L,N0.68,L 0.32。X线透视: 肺纹理增粗。

  中医诊断:?咳嗽?(肺经郁热)。

  西医诊断: 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 清利肝胆,宣肺化痰。

  处方: 姜辛五味止咳汤加减。柴胡15g,黄芩10g,干姜10g,细辛5g,五味子10g,紫菀30g,白前15g,荆芥10g,百部12g,陈皮20g,桔梗10g,罂粟壳3g,川贝母10g,炙甘草15g,生地15g。3剂,水煎服。

  医嘱: 避风寒。

  二诊: 1997年8月4日。咳嗽明显减轻,痰量减少,色白,咽痒亦随之减轻,口干,余无不适。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治以清利肝胆,清热养阴,宣肺化痰止咳。拟方姜辛五味止咳汤合白虎汤加减。处方: 柴胡15g,黄芩10g,干姜10g,细辛5g,五味子10g,紫菀30g,白前15g,荆芥10g,百部12g,陈皮20g,桔梗10g,罂粟壳3g,川贝母10g,炙甘草15g,生地黄15g,生石膏20g,知母10g。3剂,水煎服。

  三诊: 1997年8月8日。咳嗽止,精神尚可,咽喉清利,痰量明显减少,口微渴。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患者病情进一步减轻,药证相符,继服原方6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 本病病机为外感风邪不解,内陷少阳,致枢机不利,胆木郁而化热,木火刑金致咳嗽。方中柴胡、黄芩清肝利胆; 百部、生地黄、五味子清热养阴; 紫菀、白前、荆芥、陈皮、桔梗、罂粟壳、川贝母宣肺化痰止咳,共奏清肝利胆、清热养阴、宣肺化痰止咳之功。痰为阴邪,“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用干姜、细辛增强化痰之力。

  初期热象不明显,二诊后咳嗽及其他症状均减轻,自觉口干,故加生石膏、知母以清泻内热。

  病例6

  姚某,女,25岁。2008年11月18日初诊。

  主诉: 干咳、咽痒1月余。

  初诊: 患者1个月前因鼻炎复发,后出现咳嗽,门诊给予消炎、抗感冒治疗,效果不佳,咳嗽依旧,遂来诊。

  现症: 干咳,咽中如有异物,无痰,口干,饮食尚可,眠可,时有腹痛,腰部困痛。闻诊时有咳嗽,咳声气促音低。

  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缓。既往史: 2008年4月发现过敏性鼻炎。

  中医诊断:?咳嗽?(肺脾气虚)。

  西医诊断: 呼吸道感染。

  治法: 益气养阴,宣肺温脾。

  处方: 姜辛五味止咳汤合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加减。

  党参30g,麦冬10g,五味子15g,干姜15g,细辛5g,炙麻黄6g,附子5g,柴胡15g,黄芩15g,杏仁10g,生石膏20g,炙甘草10g,地龙20g,玄参15g,生地黄15g,桔梗12g,桂枝15g,白芍15g。4剂,水煎服。

  医嘱: 饮食宜清淡,少食寒凉,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二诊: 2008年11月23日。咳嗽、腰部困痛减轻,口苦、口干、咽痛减轻,鼻炎好转,仍时有咳嗽,咽痒,口干渴,晨起口苦。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细滑。处方:党参30g,麦冬10g,五味子15g,桑叶10g,杏仁10g,桂枝12g,炙甘草10g,干姜15g,细辛5g,炙麻黄6g,附子6g,玄参15g,生地黄15g,赤白芍各15g,薄荷6g,牡丹皮15g,桂枝15g,地龙20g。6剂,水煎服。

  三诊: 2008年12月2日。基本治愈,咳嗽基本消失,仅下午4~5点偶有咳嗽,咽痒,气短。舌尖红,舌苔白腻,脉弦细。上方桑叶12g,干姜18g,去赤芍、牡丹皮、薄荷,加入茯苓30g,白僵蚕15g。6剂,水煎服。

  【按语】 本案为肺脾气虚、肺失宣肃之咳嗽。患者素体肺脾气虚,鼻鼽时作,肺气虚寒,卫表不固,风寒乘袭,肺失宣肃而作咳; 脾气虚弱,土不生金,肺气亦虚,咳嗽愈甚;?咳嗽日久,耗气伤阴,肺阴亏耗,肺失清润,肺气上逆,咳嗽迁延不愈; 脾肾阳虚,寒水侮土,土不培木,肝郁化火,木火刑金,亦为咳嗽。

  肺之气阴两虚,则干咳、无痰; 肝火上炎,而口干、口苦; 脾虚肝郁,痰气交阻,则咽中如有异物; 脾胃虚寒,寒湿内生,则时有腹痛,腰部困痛。故本案之咳嗽病位在肺,但与肝脾关系密切。《诸病源候论·久咳逆候》 云:“久咳嗽者,是肺极虚故也。”故治以益气养阴,宣肺温脾,兼以疏肝清热。全方以姜辛五味止咳汤为主方,取其益气养阴、润肺止咳、肺脾同调之功,使气阴两复,肺润津生;配以玄参、生地黄养阴清热; 附子、干姜、炙甘草温补脾肾,培土生金; 炙麻黄、细辛、杏仁、桔梗宣肺散寒,开宣肺气; 柴胡、黄芩清疏肝胆,桂枝、白芍、地龙补肝疏肝; 伍以生石膏清泻肺热。诸药合用,补肺宣肺,清疏补肝,温补脾肾,使肺能主气,肾能纳气,宣降有权,咳嗽自愈。

  病例7

  颜某,女,31岁。2009年2月6日初诊。

  主诉:?咳嗽5年,加重10天。

  初诊: 患者近5年来因工作劳累,出现感冒后咳嗽持续不解,最多达3个月之久,近日发作频繁。10天前,因受寒感冒,自觉发热、鼻塞、吐清痰,应用抗生素等治疗,稍有好转,5日前出现咳嗽、胸闷、吐浊痰。曾服用中药,无明显改善,遂来诊。现症:咳嗽、胸闷、吐浊痰、咽痒、口干,口渴喜热饮,食欲尚可,平素月经量少,色暗。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沉细。过敏原: 胸腺肽、冷空气。

  中医诊断:?咳嗽?(脾肺气虚)。

  西医诊断: 支气管炎。

  治法: 温补脾肺,养血疏肝,宣肺止咳。

  处方: 姜辛五味止咳汤合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加减。

  党参30g,麦冬10g,五味子15g,茯苓20g,干姜15g,细辛5g,柴胡15g,黄芩15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白术10g,橘红20g,鱼腥草30g,炙麻黄6g,附子3g,杏仁10g,生石膏20g,白僵蚕15g,地龙20g。6剂,水煎服。

  二诊: 2009年2月13日。服上方咳嗽明显减轻,痰量减少,自诉胸口部憋闷,咽痒,遇冷加重,夜间加重,饮食二便尚可。舌质红,舌苔黄厚,脉弦细。处方: 党参30g,麦冬10g,五味子15g,茯苓20g,干姜15g,细辛5g,柴胡15g,黄芩15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白术10g,橘红20g,鱼腥草30g,炙麻黄6g,附子6g,杏仁10g,白僵蚕15g,地龙20g,鳖甲10g,枳实15g。6剂,水煎服。

  三诊: 2009年2月20日。服上方咳嗽止,痰明显减少,时有闷气。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处方: 党参30g,麦冬10g,五味子15g,茯苓20g,干姜15g,细辛5g,柴胡15g,黄芩15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白术10g,橘红20g,鱼腥草30g,炙麻黄6g,附子3g,杏仁10g,鳖甲10g,枳实15g,当归20g,川芎20g,生地黄15g。6剂,水煎服。

  四诊: 2009年2月27日。服上方咳嗽止,现呼吸欠通畅。舌质暗,舌苔薄黄,脉沉缓。处方: 党参30g,麦冬10g,五味子15g,茯苓20g,干姜20g,细辛5g,柴胡15g,黄芩15g,炙甘草10g,杏仁10g,橘红15g,枳壳15g,炙麻黄6g,附子6g,当归15g,赤白芍各15g,吴茱萸6g,川芎15g,牡丹皮15g,桂枝15g,阿胶10g。6剂,水煎服。

  【按语】 本案为肺脾气虚、肝火犯肺之咳嗽。患者因外感风寒,营卫受伤,卫虚内陷,加之素体脾胃受伤,土不生金,肺气虚弱,湿痰内生; 脾胃虚弱,土不制水,寒水侮土,脾肾阳虚,寒从中生; 土不培木,水不涵木,肝失疏泄,木郁化火,木火刑金,致肺失宣降,而成咳嗽。风寒束肺,肺脾气虚,肝火犯肺,三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咳嗽,吐浊痰,且迁延不愈; 肺失宣肃,中焦失运,气机壅滞,故胸闷; 风寒袭肺,肺失宣肃,则咽痒; 脾失运化,中焦虚寒,肝郁化热,则口干,口渴喜热饮; 脾胃虚寒,肝气郁结,则月经量少,色暗。治当温补脾肺,养血疏肝,宣肺止咳。用药以姜辛五味止咳汤加味。方中生脉散大补肺脾之气,养肺阴,敛肺气。重用干姜,既温肺散寒以化饮,又温运脾阳以化湿。配以茯苓、白术健脾渗湿,化饮利水,一以导水饮之邪从小便而去,一以杜绝生饮之源,合干姜温中化饮,健脾助运。麻黄、附子、细辛,取其辛散之性,温肺散寒,助干姜温肺散寒化饮之力,且干姜与附子合用温补肺脾肾三脏,使水暖土和,寒湿自除; 为防干姜、细辛耗伤肺气,又以五味子敛肺止咳,与干姜、细辛相伍,一温一散一敛,使散不伤正,敛不留邪,且能调节肺司开合之职,为仲景用以温肺化饮的常用组合。柴胡、黄芩、桂枝、白芍养肝疏肝,以疏泄脾之壅滞。橘红、鱼腥草、杏仁、石膏宣肺清热,止咳化痰。白僵蚕、地龙疏肝化痰通络。综观全方,具有温散并行、开合相济、肺脾肾同治、标本兼顾的配伍特点,堪称温化寒饮之良剂。二诊,咳嗽明显减轻,痰量减少,胸口憋闷,遇冷加重,夜重昼轻,为脾肾虚寒、气机郁滞之故,加附子至6g,加鳖甲、枳实各15g。三诊,咳嗽止,痰明显减少,时有闷气,为肝气不舒,气机不畅,因患者素体脾胃虚寒,气虚血少,肝失血养而肝气郁结,故加当归、川芎、生地黄以养血调肝。四诊,咳嗽止,但呼吸欠通畅,脉沉缓,故加吴茱萸、牡丹皮、阿胶,调肝温脾,以善其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姜辛五味止咳汤治疗痰湿壅滞型咳嗽
胡翘武辨治喘证经验举要
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止咳
小青龙汤和射干麻黄汤的比较
关于白肺20230904
​苓甘五味姜辛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