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作文:管仲之后,再无管仲

全国1卷

题目:班级计划举办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标题:管仲之后,再无管仲

文 | 华商韬略 宇刚

老师、同学们,在今天的读书会上,很多同学都表达对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的赞许。善于用人、史上第一丞相、唯才是举,似乎已经成为了这三个人的标签。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此三人之间的权利与制衡,我的看法发生逐渐开始改变。

小学时代,我欣赏齐桓公,面对曾经刺杀自己的管仲,居然能放下成见,接纳和重用这位曾经的对手,是为“明君”。而提到鲍叔牙和管仲,则是我中学时代更喜爱的人设。鲍叔牙的这种对朋友足够信任,甘于人下的“贤友”品格,总能令我为之所动。

但是今天,再次重读此文,心中却不禁多了一丝深思。如果从那个烽火的年代跳脱出来,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我们会恍然发现——在春秋之后数千年间,尽管出现过无数位名相,但是像管仲这般前半生经历极富戏剧性,巅峰时代大权独揽,后又得以善终,后世被誉为圣贤之人,除了管仲,恐怕绝无第二人。正所谓“管仲之后,再无管仲”。

迷雾之中逐层分析,最终我发现,更多是历史造就人,管仲充分的诠释了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如无鲍叔,便无管仲;如无养士,便无管仲;如无春秋战国的分裂动荡,便无管仲……管仲之后,再无管仲。

首先,从管仲的履历我们不难发现,管仲要想成为齐国的国相,三个关键因素缺一不可,幸运的是,他都具备了。其一是他难得遇到桓公这样的明君,其二是身边有鲍叔这样的贤友,其三是管仲本人真的有治国安邦的本领。这三个因素但凡缺少一个,绝无我们看到的管仲。所以这是管仲的经历很难复制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那个风云际会的特殊时代。春秋战国,名人辈出,不仅有屈原、蔺相如、管仲、晏婴等文臣,也有孙膑、廉颇、吴起等武将,更有孔子、墨子、老子、荀子等大家。我们能看到的是,春秋战国的大动荡、大变革,对人才的需求可谓是“后无来者”。但同时,我们会忽略那个时代独有的养士制度。正因为养士制度的存在,才有了春秋战国对人才尊重,不问出身、不问过往、自由流动、破格提拔的极端的人才启用方式。在这种社会氛围下,管仲的“幸运”才能有的放矢,即便曾经刺杀齐王,依旧可以被举荐纳贤。可以想象,管仲、鲍叔、桓公三位即便同时投胎到后世其他朝代,也很难再造当年的佳话。

再次,便是中国存在几千年的“君权”与“相权”关系。随着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君权和相权的关系逐渐达到平衡和成熟。处于封建社会初期的齐国,正是发展出“国相”的第一人,成为该制度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齐桓公时期,齐国日益强盛,国土面积与日俱增。需要处理的外交、军事、经济等事务已经增长到君主无法完成的地步了。这时候,齐桓公的“劳动力”必须得到释放,从而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第一个“相”。但是配套的分工制度并不完善,于是越来越多的权力集中到了管仲手中。基于整个时代对礼教的信奉,齐桓公对管仲完全信任,也乐得当甩手掌柜,管仲最终几乎独揽国家大权。可见,今天我们看到的管仲的光芒之所以如此夺目,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当时所处的特殊历史阶段。随着历史的发展,相权制度的逐渐完善,即便管仲再世,无论是获得权力的难度,还是君权对相权的制衡力,抑或是官僚集团对相权的牵制,都很难再造一个管仲。

今天,当我们在传颂管鲍之交,或在歌颂齐桓公的心胸和眼光的同时,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社会环境、风气、价值观乃至政治体制都变化了,那个时代的豪杰,只可能属于那个时代。

正所谓“管仲之后,再无管仲”。

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也说“管鲍之交”
春秋战国 群星灿烂的时代
管仲齐桓公之死
怎样识小人,怎样用小人,管仲如是说
每天认识一位古圣先贤59:管仲
齐桓公之霸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