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研究

作者:赵慧贤,刘鑫国,田永远,邢金燕,谭建成,王月田,杨丹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常见前庭疾病,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相关眩晕疾病中占首位。大部分BPPV患者表现为阵发性、短暂眩晕发作,同时伴特征性眼震,称客观性BPPVO-BPPV),小部分BPPV患者临床仅表现阵发性短暂眩晕发作,而无特征性眼震出现,称主观性BPPVS-BPPV)。本文分析S-BPPV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随访结果。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19~20159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治各类BPPV患者350例,其中男137例,女213例,年龄15~88岁,平均56岁,病程1~820d,平均29d,其中50例患者符合S-BPPV诊断。就诊后行颅脑CT,颅脑MRA和颈动脉B超,排除颅内、脑血管及颈椎病变,耳鼻咽喉科检查排除引起类似临床表现的疾病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体位性低血压及偏头痛眩晕等。所有患者均排除患有颈椎病、颈动脉狭窄、严重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

 

S-BPPV诊断。S-BPPV诊断标准:①患者因头位变动而出现的阵发性、短暂的发作性眩晕,有些伴有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症状;②Dix-Hallpike试验和滚转试验(rolltest)可以诱发出现阵发性、短暂的发作性眩晕,而未见眼震;③位置性眩晕症状持续至少1个月,无自限趋势,对应的手法复位治疗有效果,或者位置性眩晕症状减轻或消失;④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发作性眩晕,如体位性低血压、梅尼埃病、颈椎病、眩晕性偏头痛,脑血管疾病等。

 

S-BPPV治疗。

上半规管发病很少见,Dix-Hallpike试验诱发出眩晕者按后半规管BPPVEpley管石复位法,复位效果不好者,让患者在家中行Brandt-Daroff习服疗法。Epley管石复位法:患者坐位,头向患侧转45°,保持头位,患者快速躺下,头悬30°,头向健侧旋转90°,然后身体向健侧旋转呈侧卧位,同时头向下转90°(与原仰卧位呈135°),保持患者最后头位坐起,使患者收颌,头前倾20°,保持每个体位1~2min,或眩晕和眼震消失。重复此过程1~6次或至眩晕和眼震完全消失。Brandt-Daroff习服疗法:患者坐床边,由坐位向患侧侧卧位,枕部接触检查床,当眩晕消失后坐起,停留30s,向对侧重复以上运动,整个治疗过程重复12遍,每天3次,可以做7~10d

 

滚转试验诱发出眩晕者,按外半规管S-BPPV采用Barbecue 360°体位翻滚复位法治疗。Barbecue翻滚复位法:患者坐复位床上,迅速平卧位,1min后头向健侧转90°;身体向健侧转180°,头转90°,鼻尖朝下;继续向健侧转,使侧卧于患侧;坐起。治疗过程中保持每个体位1~2min

 

疗效评定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贵阳会议标准。本研究疗效评定标准如下:①痊愈:位置性眩晕完全消失;②有效:位置性眩晕感减轻,但未消失;③无效:在治疗前后位置性眩晕无变化、加剧或转为其他类型的BPPV;④复发:位置性眩晕较首次治疗后1周时加重或者患者首次治疗后3个月时重新出现位置性眩晕。总有效率=[(痊愈 有效)/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确诊50S-BPPV患者,女35例,男15例,年龄18~85岁,平均年龄55岁。左耳22例,右耳28例,未查出双耳同时受累者。因上半规管发病很少见,Dix-Hallpike试验阳性者诊断为后半规管S-BPPV37例后半规管S-BPPV13例外半规管S-BPPV,不同半规管S-BPPV手法复位有效率(表1),治疗1周后和3周后的后半规有效率均较外半规管高(X2=10.95P0.05)。

讨   论

S-BPPV特征性临床表现为患者头部变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眩晕,变位试验中出现眩晕而无眼震。临床实践中对BPPV认识不足,易将S-BPPV误诊为梅尼埃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椎病。大多数临床医师易将患者误诊-确诊-泛化,使之辗转于神经内科、骨科和耳鼻咽喉科之间,延误患者治疗。加深对S-BPPV临床特点的了解,及时采取手法复位治疗对大部分眩晕患者有效。2001Tirelli等首先对有无眼震BPPV患者进行临床对比研究,两者的诊断和治疗无显著差别,证实存在不典型BPPVHaynes等提出主观性BPPV概念,将出现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诱发出特征性眼震,手法复位效果好者称O-BPPV;出现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无诱发出眼震,手法复位效果好者称S-BPPV2007年庄建华等对S-BPPV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推测S-BPPV致病原因可能是:①脱落的耳石是比较微小碳酸钙结晶,漂浮于相应半规管或者黏附于壶腹,位置变动不足以诱发眼震只引起眩晕;②因为受眼震疲劳的影响、眼震持续时间过短、部分患者使用前庭抑制药物或检查手段限制,如一些纤细眼震观察不到,导致BPPV患者出现眼震假阴性。本组诊断S-BPPV患者在手法复位中,有些患者出现强烈眼震和眩晕,将此患者重新诊断为O-BPPV并排除本研究。本组S-BPPV患者发病年龄、性别比例、病程与文献报道O-BPPV相近,采用手法复位的有效率比O-BPPV患者低,此结果较其他报道略低,可能有医师自身水平、经验及患者配合程度的影响。

 

因上半规管发病很少见,对Dix-Hallpike试验诱发出眩晕者均行Epley管石复位法,不影响治疗效果。上半规管与后半规管BPPV诱发体位与临床表现类似,主要是眼震不同,前者是离地扭转向下性眼震,后者是向地扭转向上性眼震;其次受累半规管位置不同,出现离地扭转向下性眼震时为对侧上半规管BPPV,向地扭转向上性眼震为同侧后半规管BPPV。上半规管BPPV用转向患侧的反向耳石复位法,而后半规管BPPV用转向健侧耳石复位法进行复位。

来源: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6年第23卷第12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耳石手法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误诊误治的原因分析
区分头晕和眩晕
【教学】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的诊断和治疗
青年与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特征及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老年单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即时复位效果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