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操蛋的不是生活 | 而是高房价背后的真相



生活除了房子,还有诗歌和远方。


我想说,这真尼玛是精神毒药啊!


早在2011年那会,高晓松鼓励年轻人不要买房,说一旦买房,就会打断了生活的节奏。


看看晓松在干嘛?哈哈哈……



而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那些听了所谓不买房,买梦想的人,你们的梦想实现了吗?


黄瓜君也想像高晓松一样,只谈梦想,只谈诗歌,但是现实很残酷,


没有房子,有多少人愿意嫁给你?


没有房子,我还需要交房租;


没有房子,我TMD好像什么都不是,所有的贬义词满天飞!


前段时间,还有一篇文章,黄瓜君也是印象深刻—《你买的不是房子,而是一张北上广深的船票》。


话糙理不糙。有房子就才能诗意,没房子就只能意思一下了。


上海的房子、其他一线城市的房子。热点城市房子恐怕也不是“住的”这么简单,也是一张船票,有了这张船票,这个城市的公共资源和福利你才有更多的分享的资格。


今天黄瓜君就和大家探讨高房价船票的真相背后,是谁在推动他水涨船高?我们认为:高房价就是“房地产价格泡沫”。中国一,二线城市的高房价本质上是“产业集聚、资源集聚导致的特大城市化倾向”(决定需求)与“严控特大城市规模”(决定供给)之间的矛盾。


下面黄瓜君将重点分析主流观点普遍存在的五大误区:


  • 误区一,房地产市场只考虑需求不考虑供给;

  • 误区二,认为“人口流动”可以代表房地产需求;

  • 误区三,认为“老龄化”将导致房价下跌;

  • 误区四,认为中国城镇化接近尾声;

  • 误区五,认为加杠杆必然等于“炒房”和泡沫。


误区一:房地产能只看需求而不看供给吗?



在“人口流动+货币现象”框架中,只从房地产需求的角度出发,而完全忽略了供给因素。


事实上,供给是中国房地产问题的关键之一。最直接的证据是,北京、上海低供给、高房价,重庆则是高供给,低房价。


北京、上海实行了严格的控制土地供给规模政策,而重庆则没有限制土地供给,导致北京、上海2010年以来房地产销售面积维持低位,而重庆房地产销售面积则持续上行。


2016年以来,市场主流的误区出在需求端,这些错误观点包括:“人口流动决定刚性需求”、“老龄化导致房价下跌”、“中国城镇化接近尾声”、“加杠杆就是炒房、泡沫”。



误区二:“人口流动”能决定房地产刚性需求吗?



我们认为,决定房地产刚性需求的并不是“人口流动”,而是“购买力流动”。


在2016年初,很多人将上海“人口净流出”作为上海房价不能上涨的主要依据,但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事实上,2011年以来一线城市人口增速一直在下降,但一线城市房价在全国涨幅仍然位居前列。 


为何人口下降,反而房价大涨?因为我们只关注了人口下降,而没有关注其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大家不渴望北上广的教育、医疗、就业、娱乐条件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一线城市人口增速下降,根本原因有两个:



一是限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是一项基本国策,“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明确写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等重要文件中。北京市人口上限为2300万;上海市人口上限为2500万。


二是一线城市超高的房价使得很多人难以在一线城市体面的生活,不得不“逃离北上广”。


换句话说,一线城市的人口增速下降,是政府政策、高房价阻止了中低收入阶层人口流入的结果。如果人人都能在北上广深买得起房、人人都有购房条件,那一线城市的人口增速有可能下降吗?


我们的核心观点是,衡量一线城市房地产刚性需求,要看的是“购买力流动”,而不是“人口流动”。即使一线城市总人口数量减少,只要买得起房的人口数量在增加,一线城市的刚性需求就是在增加。简单的将“人口流动”等同于“购房需求”,存在严重的问题。


误区三:“老龄化”真的会让房价下跌吗?



在宏观层面,“老龄化”一直是论证中国房地产市场“历史大顶”的重要依据。很多观点认为,“老龄化”导致适龄购房人口占比下降,进而导致房地产需求下降,进而导致房地价格下跌。


从全球数据来看,“老龄化”与房地产价格基本没有关系。


误区四:中国城镇化真的接近尾声了吗?



从宏观层面, 城镇化率接近尾声也一直是看空中国房地产的重要理由。但真实情况是,从国际比较看,完全得不出“中国城镇化接近尾声”的结论。


如果看户籍城镇化率,中国户籍城镇化率不足40,显然距离城镇化结束还有相当相当远的距离。


如果不看户籍城镇化率,而是看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中国2015年城镇化率也仅为56%,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之下,美国城镇化率80%,日本城镇化率93%,德国城镇化率75%,法国城镇化率80%,英国城镇化率82%,韩国城镇化率82%。即使看发展中国家,俄罗斯城镇化率75%,巴西城镇化率86%,南非城镇化率64%,中国城镇化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依然算低的。


如果按照70%作为中国城镇化的终点,则还有10-15年的城镇化时间。目前中国为56%,距离70%还有14%的距离。中国过去平均每年城镇化率提高不超过1.5%,这意味着中国距离城镇化结束至少还有10年的时间。如果按照1%的城镇化率增速计算,则还有将近15年的时间。


难道10-15年是一个很短的时间吗?中国过去10-15年发生了多少变化?房价在过去10-15年又涨了多少?“中国城镇化接近尾声”的结论到底怎么得出来的?



误区五:加杠杆就一定是“炒房”吗?



前面四个误区都是围绕刚性供需或者真实供需,最后一个误区讨论货币因素。中国高房价真的是货币超发或者加杠杆炒房的结果吗?


首先要讨论的问题是,房价上涨与货币超发,孰因孰果?从数据上看,中国确实存在所谓“货币超发”,即“M2增速”高于“GDP+CPI增速”,很多人认为货币超发是房地产泡沫的原因。


但事实可能恰好相反,房价上涨是货币供应的原因,而不是结果。并不是每年央行印好钞票,然后大家拿着钞票去买房子;而是在买房子贷款的过程中,才创造了M2。从时间先后顺序看,只能是先有买房子的行为,才有货币供应的增长。这就意味着,是高房价导致了高M2,而不是高M2导致了高房价。


我们认为,2014-2016年的货币宽松降低资金成本、放松首付比例,是加剧房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但这是否意味着全国范围存在泡沫?我们持怀疑态度。


我们认为,对于全国房地产市场不能一概而论,而必须分类讨论。


首先是一线城市,我们认为一线城市“炒房”的可能性并不大,一线城市加杠杆不等于炒房。主要原因是,2014-2015年全国取消限购潮中,所有一线城市均没有取消限购。2011年以来,一线城市均限制购买两套或以上住房,这使得炒房的难度极高。一线城市的加杠杆只能用于首套或者二套,对应的是居住或者改善需求;除非该购房人未来永久离开中国一线城市,否则加杠杆买房最多算是刚性需求的提前释放,而非以未来卖出为目的的“炒房”。


其次是三四线城市,高库存下“炒房”的可能性也不大。三四线城市尽管没有限购,但是一直处于供给过剩的状态,即使到现在,库存去化周期一般都在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还没有听说过有“炒家”会炒供给严重过剩的东西。


真正可能存在“炒房”的是所谓热点二线城市。一方面,这些城市在2014-2015年取消了限购,使得“炒房”成为了可能;另一方面,这些城市存在阶段性的土地供给不足、住房库存不足,为“炒房”提供了空间。从历史上看,每一轮房地产价格上涨都是一线城市涨幅最高,而2015-2016年部分热点二线城市涨幅超过一线城市,也从侧面反映其存在过热或者泡沫的可能。如果二线城市采取了“限购抑制需求+加大土地供给”,则“炒房”部分将退潮,存在重演当年温州或者鄂尔多斯房价大跌的可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未来5年还有多少人买房?
2018年至2020年房地产价格走势是涨是落?
【檀热点】逃离北上广?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中国不应陷入“城镇化”的误区
澄泓财经: 未来12年房地产的终极演绎! 一、行业生命周期 1.房地产行业正步入成熟期 我国房地产经...
李铁: 房地产库存积压,倒逼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