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杜鹏 | 石之美(一)

石头是美的一种阐释,而且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早石头作为人类的生产工具出现,我们见到的早期文化中的石铲,石斧,石镰等等,都体现了劳动之美。

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

早在石器时代,石头便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先人刀耕火种,石器自然是最直接的沟通人与自然的桥梁,就像在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出现的黑色石碑预言一样,片中人类每一次对石碑的触碰都会使文明产生重大变革。似乎在人类的基因中对石头有着天然崇拜和好感。

示初见于商代甲骨文,作左旁时写作礻,用示作意符的字多与崇拜、祷祝有关,如祇、祥、福等。“示”又有“以事相告”的意思,所以又引申为显示、表示。

至青铜时代,金属工具逐渐代替了原始石器的实用功能,但石头依然没有退出人类文明的进程,它的功能更多的由实用功能转向精神层面,成为文化符号。

古人称石之美者为玉,距今约四千至六千年之间的这段历史时期被史学家称为玉器时代。玉器时代包括了仰韶中晚期、大溪中晚期文化 ,以及大汶口、红山、屈家岭、龙山、良渚等相应时期的其它文化并存的共生代。玉的神化,成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现象。

丝绸之路—新疆和田玉

而后直至三皇五帝,期间出现了大量的玉礼器。玉在中国人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从周礼中特别使用玉制的礼器「六瑞」 来礼拜神明,许多朝代的帝王皆以玉制其印玺,可以看出玉的地位和其受欢迎的程度。

东汉许慎概括玉石之美,将玉拟人化,概括为「仁、义、智、勇、洁」五德。

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温和滋润具有光泽,表明玉善施恩泽,富有仁爱之心。

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玉有较高的透明度,从外部可以看出来其内部具有的特征纹理,表明玉竭尽忠义之心。

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如果敲击玉石,会发出清亮悠扬悦耳的声音,并能传到很远的地方,表明玉具有智慧并传达给四周的人。

不挠而折,勇之方也——具有极高的韧性和硬度,表明玉具有超人的勇气。

锐廉而不伎,洁之方也——有断口但边缘却不锋利,表明玉自身廉洁、自我约束且并不伤害他人。

《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孔子也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

《红楼梦》开篇以神话形式介绍作品的由来,说女娲补天之石剩一块未用,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经过此地,施法使其有了灵性,携带下凡。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见石上刻录了一段故事,便受石之托,抄写下来传世。辗转传到曹雪芹手中,经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书。所以《红楼梦》又名《石头记》,而古人也有用女娲补天石来形容美石的传统,石之美历尽数千年传唱,至今方兴未艾。

中古时代,自南北朝以来,文学艺术迎来大发展,儒释道三家争雄,更促进了中国哲学思想的进步,积淀至宋代,文学艺术呈现井喷态势,中国人崇尚自然之美的标准更加明显,据说,「文人石」这个概念,来源于「文人画」,而「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专有名词,泛指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宋朝苏东坡先提出「士夫画」,明董其昌称之为「文人之画」。

米芾绘研山图

宋代,徽宗皇帝醉心文艺,酷爱赏石,曾令人搜集天下奇石,运输部门称为「花石纲」。「纲」意指一个运输团队,往往是十艘船称一「纲」。当时指挥花石纲的有杭州「造作局」,苏州「应奉局」等,为表现自然山水的形态和神韵,古人叠石造境,挖地为湖,所谓:「明湖一碧,青山四围。」其对于园林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影响至今,可见文化既昌,石运更盛。文人赏石的传统由来已久。

宋徽宗绘祥龙石图

唐朝诗人白居易,撰写《太湖石记》,还提出评石标准「以太湖石为甲等,罗浮石、天竺石次之」;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提出相石四法「皱、瘦、漏、透」,奠定了中国古代赏石理论基础;苏东坡继相石四法之后,又提出「石文而丑」的「丑石观」;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书画家郑板桥,进一步提出了「丑而雄,丑而秀」,完善了苏东坡的「丑石观」。

郑板桥认为,石丑方臻佳品,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佳处。如何是「丑」呢?郑板桥说,「一块元气结而石成」,成为一块怪石,看似凹凸不平,蛮横险怪,绝难以寻常审美观视之,却是「陋劣之中有至妙也」。

这样的石头,别有洞天,耐人寻味,让人产生遐想,百看不厌。所谓的丑,其实指的是不同于一般见识的美,丑即是不俗,借用那句:「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实在是对石和爱石之人很好的评说。

林散之书联

唐宋以来,中国最有名的赏石家群体都由最著名的文人组成。唐朝最有名的宰相、藏石家李德裕、牛僧儒,纵然在政治上轮番执政,势不两立,然而在赏石爱好方面却惊人的意趣相投。牛僧儒酷爱收藏太湖石,白居易的赏石名篇《太湖石记》即为牛僧儒的藏石所写。

中国古代的赏石家,几乎都经过数十年漫长的儒释道等传统人文思想的熏陶,对艺术欣赏具有很高的修养。故他们在寄情赏石时,能妙语连珠、诗情喷涌,进入画境。

如:白居易《太湖石》:「方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苏轼《壶中九华诗》:「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戴复古《灵璧石歌为方岩王侍郎作》:「声如青铜色碧玉,透润四时岚翠湿」等。

古代真正的赏石家都是文化精英,都是深谙赏石文化奥秘的谦谦君子、人文学者。他们把每一块赏石,当做一座山峰、一片悬崖、一堵峭壁之缩影,在恭恭敬敬的赏石活动中,显露出心灵深处的山岳情结。

如庄子所说:「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在天人合一的情境里,他们赏石、拜石、咏石、书石、画石,把「诗书画石」融合成一种东方特有的人文现象。

文:杜 鹏 图:吕东泽 陈 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园林中的焦点——文人爱石(一)
倔强、虬曲的“丑石”,为何能在拍卖会频频夺魁?
片石有致 | 寸玉生情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石头是什么?古代文人趣事多!
【征途推荐】太湖石的讲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