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润物细无声,拉开湖南人崛起序幕的千古名臣陶澍(终结篇)

导读:

胡林翼年少放荡,陶澍组织宴会响鼓重捶,并把他带到身边严加管束,指点政务。陶澍运作林则徐就任江苏巡抚,掀开了轰轰烈烈的两江改革大幕。陶澍让林则徐扛起禁烟大旗,扩大影响力,打造“经世派”的另一个阵地。天降噩耗,陶澍临终前鼎力推荐林则徐署理两江总督,稳住“经世派”的改革基地。同时,陶澍在病床前对胡林翼和盘托出第一代“湘军铁三角”的长远规划,让胡林翼继承衣钵扛起“振兴湖湘”的大旗。

(接上期)

响鼓重捶 教导林翼

道光十一年(1831年),胡林翼在家乡无人管束,整天花天酒地、放荡形骸,而在科举上迟迟没有起色。陶澍和胡林翼的父亲胡探花沟通后,终于决定把他带到南京好好地管教一下。

想不到胡林翼一到南京就如鱼得水,结识一群狐朋狗友一头扎进十里秦淮河。他还经常一边摇着折扇一边和朋友感叹:“我在湖广时真是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啊。现在想来那些庸脂俗粉真是没档次,只有现在到南京才知道什么叫人间天堂。感谢老爸!感谢岳父!”

此时,陶澍正处于推动改革的关键时期无暇分身,所以他请了很多名儒来教导胡林翼的学业。胡林翼仗着小聪明欺上瞒下,游刃有余。直到一年以后改革走上轨道,陶澍稍稍有了一些空闲,才私下了解胡林翼的情况,马上大吃一惊。

从多方汇集的信息来看,胡林翼不仅学问进展不大,而且挥金如土,短短一年时间留恋青楼就从账房处支出了一万多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一千多万元)。

子不教,父之过。老胡探花从陶澍处得知胡林翼这么胡作非为,马上赶过来把他胖揍了一顿,严令他必须马上痛改前非。

而陶澍也觉得如果再由胡林翼这么瞎搞下去,不仅会浪费他的一身才华而且会导致他终生一事无成。但是作为一代儒宗和政坛高手,陶澍的手腕则要比老胡探花高明得多。

又是一天休沐日(周末),陶澍专门举行一个大宴会,邀请贺长龄、魏源等人把酒言欢纵谈古今豪杰,胡林翼也被邀请列席。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家谈古论今,气氛热烈。

陶澍看看火候差不多了,就微笑地对旁边的胡林翼说道:“贤婿啊,你来南京一年多时间了。江南的山水和秦淮河的脂粉你也领略得差不多了吧?听说你在账房透支了一万多两银子?

钱是小事,但是男子汉要有所作为就不应该长久地深陷声色犬马之中。我们刚才谈论的古今大人物你看有哪个是这么做的?你天资聪颖,年少有才,我对你是寄予厚望的。

我的儿子资质平庸,未来能够继承我衣钵的人可能是你。过去的事我们就都不提了,今天的宴会作为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从明天开始你要重头再来。我会严格督促你苦读诗书,同时安排你作为我的幕僚处理具体的政务,今天大家在这里做个见证。”

胡林翼想不到岳父组织这么大的阵仗是因为他而起,顿时吓尿了。陶澍长期掌握重权,威信极重,胡林翼每次在他面前都是战战兢兢的。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你任职政治局委员兼省委书记的岳父对于你长期流连青楼不满,搞了一群省部级干部开会专门讨论你的问题,你不吓尿才怪。陶澍能够这么温和而讲究策略,已经称得上是“中国好丈人”了,呵呵。

从此,陶澍严格安排胡林翼在身边认真复习科考、学习政务,毫无保留地指导他的学问以及一些官场潜规则和为人处事之道。

而在陶澍身边学习的这一段经历也让胡林翼收获巨大,锻造了他未来深远布局的格局眼光和游刃有余地处理政务的能力。

双剑合璧 推动改革

道光十二年(1832年),通过陶澍运作林则徐调任江苏巡抚(相当于现在的江苏省省长)。陶澍是“少负经世志,所至山川,必登览形势,访查利弊,主张实学,斯有实行。”

而林则徐求学时师从“经世致用”学者郑光策,“益究经世学,于六朝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综核无遗。”

林则徐在京城时参加过陶澍发起的“宣南诗社”,原本就极为佩服他。两人又都是推崇“经世致用”的有识之士,所以陶澍找林则徐捋思路时一深谈如遇知音,很快达成了高度共识。如伯牙遇子期、管仲遇鲍叔,人生如此,不亦快哉!

陶澍当天谈得很高兴,顺便激励了一下林则徐,郑重地说道:“元抚啊,吏治腐败,弊端丛生,国家危机日益严重,我辈有识之士正应奋起。既然我们对“经世致用”理想达成高度共识,正好可以联手干出一些有影响力的事情,不负此生。”

这个世界上有比超级牛人更厉害的吗?如果有,那就是两个超级牛人联手。

道光十三年(1833年),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年份。不论是对于陶澍还是林则徐来说,他们此时的阅历、手段、精力都处于人生的巅峰阶段。这一年陶澍体系干了几件大事。

第一,运作李彦章署理江苏按察使(相当于现在的江苏省委常委兼政法委书记)。李彦章是林则徐的同年(同学),又是“宣南诗社”的成员。他推崇“经世致用”思想,曾经在广西试种两熟早稻成功。

陶澍此时正计划把两江区域打造成“经世派”的大本营,集中力量干一些大事,树立标杆扩大影响力。所以,他顺势把李彦章拉入“经世派”,运作到江苏任职并让他编撰《江南摧耕课稻编》,抓好政法工作的同时协助改善江苏农业生产状况。

想不到的是,陶澍的这种“包揽把持”思路后来也深深地影响了女婿胡林翼的行事风格,此为后话。

第二,大力赈灾,兴修水利。陶澍认为赈灾只是治标之策,只有大力开展兴修水利才能长治久安。林则徐曾多年在长江、黄河、淮河、汉水流域为官,自称为管理过“江淮河汉”。

有了林则徐这个专家的加盟,陶澍马上决定启动重大的兴修水利工程——“三江治理”(吴淞江、黄浦江、浏河)。他们疏通水道,整治堤坝,同时大胆地否定了历来的“通海口”方案,采用“不通海口的清水长河”方案,有效地解决了潮汐倒灌问题。

这一种新方案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是水利史上的一次重要革新,在江南水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史载“三江治理,吴中地区获数十年之利。”

在赈灾和兴修水利过程中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当时江苏连续两年水灾,民不聊生。林则徐亲自到各处调查研究,发现苏南各地灾情、百姓困苦比想象中的还要严重,于是他想到奏请朝廷减免或缓征灾区漕赋。

然而,这对于官员来说却是一项危及前程的举措。按当时规定,申请因灾缓征或免征漕赋必须在农历九月底之前。但此时已是十一月底,早已超过了期限。

林则徐清楚仅此“违规”必将引起朝中大臣反对,更何况苏南地区历来是清廷的钱仓,仅漕赋一项就占江苏省的十分之九,所以申请减免漕赋甚至可能得罪皇帝。

但林则徐一心要为民请命,为不连累陶澍,他最终决定一个人署名,破格越级上奏。“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朝廷之度支积贮无一不出于民,故下恤民生正所以上筹国计,所谓民为邦本是也。”

果然林则徐的奏章让道光皇帝大怒,把奏折远远地扔到地上,同时下旨密令陶澍追究林的责任。

陶澍收到密旨,一方面私下狠狠地骂了林则徐一顿,让他马上应变;另一方面又在复奏中极力地为林则徐开脱,并极力渲染江苏的灾情,明确表示支持林则徐的建议。

众所周知,清代的总督官阶为从一品,巡抚为正二品,二人均为封疆大吏。从组织架构上来看,两者既有统属关系又有一定相互制衡的考虑,以防止地方铁板一块(类似于现在的省委书记和省长)。

因此,督抚不睦甚至相互攻讦、拆台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也是朝廷默许的规则。如何在互相制衡之下掌控全局?如何把握好有斗有和、斗而不破的大方向?

这些正是朝廷对总督驾驭大局能力的考验,也是官员要走上更重要岗位的必由之路。而林则徐和陶澍之间那种和衷共济、同心同德的关系,在清代督抚之间是极为少见的。

在陶澍力保之下,最终道光皇帝看在陶澍的面子上未再深究此事,同意缓征税赋,林则徐转危为安。

而经过这件事之后,陶、林两人也更加肝胆相照,情谊深厚。消息传开,“疏稿争相传,远迩为之纸贵。小民闻之,皆嗟欢聚泣,庆更生。”此后,江苏“陶青天、林青天”的故事久久相传。

第三,申请改革币制。道光年间,西方鸦片和银元大量进入中国,白银外流,银贵钱贱。陶澍觉得这种情况对清朝的金融很不利,长远来看危害极大。

于是,他跟林则徐商量了一下,决定一起上奏折提出以“自铸银币”为核心的一揽子改革币制方案。该方案是经过陶澍等人详细研究西方金融的模式,博取众家之长提出的。它对币值、形状、重量、损耗、流通等一系列问题都有深刻的思考和应对方案。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带有商业资本色彩的货币理论。它不仅显示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商品经济和资本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带有抵制外国货币入侵、维护中国独立币制的积极意义。

可以说,如果这项改革能够成功推动,陶澍将要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金融之父”,从而开启“经世派”布局金融体系的先河。

很遗憾的是道光皇帝这一次很犹豫,没有听从陶澍的建议,再加上晋商认为这是淮商赤裸裸的挑衅,妄图进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发动自己的朝野力量极力反对。最终,道光皇帝只同意陶澍进行小范围的改革,“为稳定计,不宜大动干戈,宜徐徐图之。”

改革方案被否定后,林则徐极为沮丧。于是,陶澍又找他捋了一下思路,对林则徐说道:“元抚,成就大事哪里一帆风顺的。朝廷的人目光狭隘,晋商私心很重,而圣君被一时蒙蔽,徐徐图之吧。

世事纷杂,我们能做的要做得事情太多了,也不差这一件。你要重新振作精神,我们再干一些其它大事。比如禁止鸦片,这也是很有价值的事情。

鸦片的危害就不要我跟你说了,我们可以江苏省内试点一下禁烟,由你全权负责,元抚,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去沮丧,马上振奋精神吧。”

林则徐闻言精神一振,觉得陶澍说的很有道理,于是马上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第四,在江苏试点禁烟,提出《严禁鸦片章程八条》。因为出于制衡考虑,两江流域并不是“经世派”的铁板一块,为了顺利推动禁烟政策,陶澍决定先在江苏实行禁烟政策。

“鸦片以土易银,可谓谋财害命。引为奇货,害于国计民生,尤为发指。力拿严惩,务为根除流毒。奸商牟利者加倍严惩。”

在陶澍和林则徐、贺长龄、魏源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江苏地区禁烟取得重大成就,然后以此为支点迅速地推广到两江地区。

陶澍隐居幕后,决定把林则徐树立为禁烟英雄的标杆,林则徐对此感到惭愧,觉得自己独占了陶贺等人的大功。

陶澍不以为意,对他说道:“元抚啊,这多大点事?你不要这么小心翼翼的,我们是同气连枝、共成大事的朋友。

‘经世派’体系不能只靠我一个人,而是要源源不断地出现有影响力的督抚,才能够扛起这杆大旗。以后有机会的话我要把你推荐到更重要的岗位上去。所以,现在你需要这一份政绩,而我的功劳已经足够了,多一点少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现在各省鸦片猖獗,我把你树立为‘禁烟英雄’,这是国家大势,未来你一定会有用武之地。雅片危害极大我们都很清楚,所以一定要想办法把它打下去,否则国家中兴的理想就会是镜花水月。”

道光十六年(1836年),通过陶澍的谋划和运作,贺长龄升任贵州巡抚(相当于现在的贵州省长),终于也走上了封疆大吏的位置,成为“经世派”的另一杆大旗。

道光十七年(1837年),湖广总督出缺,由于在江苏巡抚(江苏省长)任上的巨大政绩,再加上陶澍的鼎力推荐和背后运作,林则徐被擢升为湖广总督(相当于现在政治局委员兼湖南、湖北省委书记兼两湖大军区司令),正式进入核心层,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政坛新星。

而赴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极为崇拜和感激陶澍,并未因为离开他的麾下而关系生疏,遇有大事还是经常书信联络听取陶澍的意见。

道光十八年(1838年),恰逢陶澍六十大寿。林则徐也非常高兴,百忙之中赋诗三十首盛赞陶澍一生的事业。写三十首诗祝寿啊???以林则徐的性格来说,这种状况一生绝无仅有。

篇幅所限,只录下林则徐祝寿的第一首诗为例证:“重镇南天半壁雄,干国良臣奏肤功。许身稷契经纶大,度世佺乔位业崇。孤宿联辉依北斗,海筹添算耀江东。廿年开府垂名久,才是平头六十翁。”

林则徐一生对陶澍极为敬仰,评价极高。他不仅认为陶澍才能、谋略远超自己,而且认为即使是放到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陶澍的才学、功业也可与东晋谢安、明朝李东阳等超级牛人鼎足前三甲,把他称为“清朝良臣第一人”毋庸置疑。此为题外话,呵呵。

经过布局多年,陶澍捋了一下“经世派”政坛人脉关系,认为可以提出禁烟主张,于是决定放出一颗棋子试一下深浅。

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胪寺卿(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委员兼外交部部长)黄爵滋得到陶澍的暗示,专折上奏提出“严禁鸦片”的主张(黄爵滋是“宣南诗社”的成员,是经世派的骨干之一)。

道光皇帝把黄爵滋的奏折发给各督抚讨论,陶澍和林则徐顺势提出禁烟主张,并大加造势。想不到最后结果出来,主张严禁鸦片的督抚仅为八人,占少数,而反对禁烟的督抚人数为十三人,占大多数。

陶澍听到结果后,恼怒之余也有些警醒。他心想:“经世派”的实力确实还是不足,还好这一次只是让人试一下火力。

那些中间派的墙头草中有几个鬼人当面答应得好好的,背后却搞另一套。现在看来,举起“经世派”改革大旗的时机还不成熟,还需要继续积蓄力量。

于是,陶澍给林则徐写了一封长信,激励他继续扛起禁烟大旗,但不可操之过急。而是要采用第二套方案,想办法搞定皇帝,从顶层开始着手寻找支持力量,自上而下地扫除禁烟障碍。

林则徐扛起了禁烟大旗,所以道光皇帝决定召林则徐进京聊一下,看看他们到底是什么想法。面对天赐良机,林则徐和陶澍通过书信紧密地商量各种应对方案,最后达成共识。

在与道光皇帝的会面中,林则徐把目前各省鸦片泛滥的现状、未来的发展趋势、江苏禁烟的经验教训以及可以未来在广东等省可以推广的禁烟措施等向他做了一个详细的汇报。

道光皇帝终于意识到鸦片的危害比自己想象的更严重,决定支持“经世派”开始禁烟。

道光十九年(1839年)一月,林则徐被任命为禁烟大臣,前往广东禁烟。“经世派”经过苦苦谋划,群策群力,终于取得暂时的关键性胜利。

林则徐胸怀壮志,意气风发,决心此次前往广东一定要禁绝鸦片,为国除害,扛起“经世派”的大旗。赴任途中,林则徐写了一封信给陶澍,既表达了自己愿意为禁烟付出一切代价的决心,也让陶澍在关键时候要掌好舵,大方向上时时提醒自己。

却想不到天妒英才,此时的陶澍因多年的积劳成疾,在两江总督任上却重病缠身,开始走向了人生的终点。

陶澍逝世 规划未来

病危时,陶澍振作最后的精神做了两件事:

第一,写了一封长信给林则徐做了一些人事布局和后事安排的叮嘱。陶澍经过斟酌,希望林则徐能够快速地处理完广东的禁烟事务,回到两江地区稳固“经世派”的老巢,继续扛起“经世派”的大旗。

同时,陶澍又写了最后的奏折《恭谢恩准开缺折子》,向道光皇帝鼎力推荐林则徐继任两江总督(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委员兼江苏、江西、安徽省委书记兼两江大军区司令)。

奏折中陶澍对林则徐的能力和品行高度评价,“才长心细,识力十倍于臣”。道光皇帝听闻陶澍病重也是大惊,感念于陶澍的功德,马上任命林则徐署理两江总督。

第二,把女婿胡林翼叫到自己床前,进行后事交代。陶澍在病床前对胡林翼和盘托出自己与贺长龄、魏源“打造湘军铁三角、振兴湖湘”的长远规划。

同时,他对于“经世派”的未来布局思路和一些关键人物如林则徐、贺长龄、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黄爵滋等人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并把自己多年思考而写下的日记文札全部传给胡林翼,勉励胡林翼要继承他的衣钵,扛起“振兴湖湘”的大旗。

道光十九年(1839年)六月初二,陶澍收到皇帝的密旨,含笑而去,病逝于两江总督任所,终年61岁。

林则徐听闻此噩耗如五雷轰顶,泪流满面,呆坐书房一晚未眠。但是此时已到广东禁烟运动的关键时刻,为了大局着想,林则徐一刻都不能离开。

他只能把痛苦深藏心底,洒泪写下挽联派亲信送去“大度领江淮,宠辱胥忘,美谥终凭公论定;前型重山斗,步趋靡及,遗章惭负替人期。”

意思就是把陶澍比作泰山北斗一样高大,而自己将要继承他的遗志扛起“经世派”大旗继续前进。

贺长龄、魏源等人更是如丧考妣,悲痛欲绝。此时贺长龄已经升任贵州巡抚(相当于现在的贵州省长),不在两江区域内。而因为一直幕府任首席智囊,参赞政务,所以在陶澍重病时一直在他身边,充分地知道以后的布局。

陶澍逝世后,魏源一人含泪撰写了《太子太保两江总督陶文毅公行状》和神道碑铭、墓志铭等。

他在《行状》中说:“公自任督抚以来,如漕务之创海运,三江三修水利,淮南之裁浮费、截粮私,淮北之裁坝杠、改票税,皆恒情所动色相戒,公奋不顾身,力排群议,卒能创始善终,可久可大,而海运、票盐尤百世之利,后之筹国者必将取法焉。”

这可说是对陶澍创行海运、改革盐政和治理三江等卓著功绩高度概括的客观中肯之论。

南山君曰:文毅公陶澍的系列文章至此终于完结,掩卷长思,久久不能平静。自从十五年前第一次看到关于陶澍的传记,就被他的雄才伟略和深谋远虑所折服。

作为末学后进,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他的文章以资纪念,却因各种原因迟迟未能如愿。这次借着开公众号的东风终于完成这个十余载的心愿,不亦快哉!

跟曾国藩相比,陶澍的能力和谋略远在其上。从政治能力上说,曾国藩虽然和陶澍同为寒门子弟,但他进入仕途之时已经有许多的湖南乡党人脉可用,而陶澍才是真正的湖湘系白手起家之人。

陶澍改革漕运、改革盐政、改革水利、改革金融、严禁鸦片、开眼看世界、构建湖湘系扛起“经世派”大旗等等,不论是哪一项都是能够载入史册的功绩。

而曾国藩在政绩上却乏善可陈,除了打仗、修身、用人之外,不论是参与发起“洋务运动”还是天津教案的处理都是让人感觉煮了一锅夹生饭,棋差一招。

跟左宗棠相比,陶澍除了没有机会证明自己的军事能力之外,更是完胜于他。

真正继承了陶澍衣钵的是胡林翼,不论是研究地理、军事,治理政务、财务的能力,还是经世致用、谋篇布局的抱负,胡林翼可以说是得到陶澍的九成真传。

他后来能够把湖北饱受战火的残破之地建设成闻名全国的富庶名省,并把它打造成湘军后勤基地就是一个力证。只是胡林翼年轻时自律能力太差,导致能力未完全发挥就英年早逝,让人慨叹!

以南山君的肤浅看法,陶澍的谥号只是“文毅”窃以为远远不足以筹其功。以陶澍的能力、功绩而言,可算是清朝第一人,肯定是要谥号“文正”的。至于为什么会谥号“文毅”?具体原因还有待未来再去探究。

陶澍之所以名声不显,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当代历史把1840年作为近代史的起点,而陶公恰巧于1839年逝世。悲剧乎?天意乎?陶澍种树,林则徐、魏源、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乘凉,这也许就是历史的不可捉摸之处。

但是无论如何,历史不应该忘记陶澍,湖南人、江苏人更不应该忘记陶澍。公之伟业,震古烁今,当浮一大白!(全文终)

鉴于往事,资以治道。这里是南山煮酒,欢迎你的阅读。

下期导读:

历史是由人谱写的,既有客观性,也有其主观性。我们想要鉴于往事,资以治道,那么评价历史人物时就更需要从多个角度、多种维度进行综合考量。对一生褒贬不一的曾国藩来说尤其如此。现在很多人对他顶礼膜拜,誉为圣人。其实他的一生也不完全是高大上,受过许多挫折,也做过很多看起来极其幼稚的事情。在此,南山君把他的一些“糗事”给大家娓娓道来,揭开历史的真正面纱,多角度展示一个真实的曾国藩。

请看下期文章《曾国藩的人生“滑铁卢”(一)》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由南山煮酒原创,转载请注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光禁烟
鸦片战争时军机处在干什么?在表演节目|文史宴
道光皇帝连续八天宣召林则徐,他感到事态严重性,立即起身去广州
林则徐的另一面:每到一处,治水一方
林则徐南下禁烟经停安徽考证(上)
林则徐“十无益格言”(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