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后一位中顾委常委,副国级,101岁去世,终生憾事未报祖母恩

1982年,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成立了。因为中顾委的成员多为重量级的党内元老,在当时的地位很高,社会认可度高,人人都尊敬。

中顾委共持续了10年之久,总计成员将近300人,其中一位就是当时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张劲夫。

张劲夫在任期间,对中科院的发展影响很大,他本人也非常长寿,活了101岁,是中顾委当年的常委中最后一位离世的。

他的离世,意味着这一组织永远地隐没到了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其曾经的重要性并不会因此淡去,而张劲夫本人为我国革命、科技发展事业做出的卓越功绩,也是不容抹去的。

早年经历

张劲夫是1914年6月出生,一生跨越了两个世纪,经历过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重大的历史事件,过惯了风雨飘摇、激情燃烧的日子,所以他这辈子做人、做事总是遇强则强,激情满怀的。

张劲夫是安徽合肥肥东人,距离江苏的省会城市南京市比较近,所以16岁的时候,就在一位私立国文补习学校校长的提议下,去到了被毛主席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南京晓庄学校读书。

晓庄学校不收学费,吃住也都可以在当地的农户家里解决,不花费什么钱,很适合家境并不富裕的张劲夫。

当时,正是民族危亡,全民抗日救亡的年代。

张劲夫到了南京之后,也投身到了革命的浪潮当中,参与编辑《生活教育》杂志,积极宣传,很快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这一过程中,陶行知对张劲夫的观念和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行知和张劲夫是同乡。抗战爆发之后,张劲夫就是追随着陶行知的步伐,在上海的宝山大场创办了“山海工学团”,一开始是做陶行知的副手,后来就自己成为了团长。

后来,他还推动建立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基金会等,身体力行地继承了陶行知先生的思想。

张劲夫跟着陶行知4年,正是在他身上学到了做人做事的诸多道理。

那时候,“山海工学团”以宝山的山,上海的海作名,有山呼海啸的意思,意义深远。

山海工学团有3个手工工场,分别以做木工、藤工,还有袜工为主。

张劲夫做老师,也做组织者,上午安排团员们学习科学、文化、政治方面的知识,下午还要参加工农业生产活动,一边读书,一边劳动,每个月可以拿到八九块钱,作为生活学习补助,生活忙碌而充实。

抗日战争中,“山海工学团”在对农民、妇女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他们做宣传活动,总是用老百姓听得懂的简单歌谣,结合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再教育,让老百姓也可以尽可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参与到抗日救亡当中。

看到大场地区有很多菜农,而当地的菜价又因为战争原因不断贬值,他们便编写了歌谣,专门来说这个情况,让老百姓意识到,只有战争胜利了,才能够重新过上好日子。

那时的歌谣有很多,比如“从前洋钿三块半,现在勿满一块。一家老小,养勿活快哉!”听上去朗朗上口,也发挥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张劲夫对儿童在抗战,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有很独到的认识。

他说,儿童并不是没有力量的,也不是所谓的“成人的预备”,不是只能在以后才能派上用场的,现在只能坐在教室里面安安静静地读书。

在他看来,儿童也是有力量的,也应该参与到宣传抗日的队伍中,他们是小先生,也可以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救亡图存的斗争当中。

张劲夫对儿童的这一认识,是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有着同等地位的,这也反映了他作为大教育家的思想风格。

把恩情写成书

除了陶行知,祖母对张劲夫的影响也是很深的。

他出生在肥东的农村,父亲远在外地做生意,祖父又早早地离开了人世,他便只能和祖母相依为命。

祖母对张劲夫的学业是很重视的,和他的父亲有过约定,要供他读书,让他出人头地。

那时节,张劲夫还小,父亲每每过年回家,都要亲自教他读书写字。

后来,他长到8岁,进了村里新办的小学学习,因为有家里给他打下的良好基础,他学习起来也是比同龄人要更加顺手的。

就拿国文来说,张劲夫是有些天赋在的。他用一年的时间就学完了人家要学4年的内容,后来就转去读了私塾。

私塾先生对学生的功课要求比较高,让他们背诵课文内容,背不出来还要打板子,张劲夫表现很出色,从来没有因此受过罚。

祖母看着张劲夫在学校学得这么好,也是很开心的,觉得并没有辜负她多年来的栽培和期待。

生活中,祖母对这个小孙子也是十分关心的。

张劲夫是家里的大儿子,父母难免会对他有更多的期望,也觉得他这个做大哥的,应该多照顾一点弟弟妹妹,所以并没有把他带在身边,而是让他在祖母身边野蛮生长。

祖母对这个孩子,更多的是隔辈亲的情感,见不得他受委屈。

她是老人,身边只有这么一个孩子,所以什么好吃的,好喝的,都紧着他,对他很好。

张劲夫属老虎,她就常管他叫“虎仔”。这个“虎仔”听祖母这么叫唤他,心里也是开心的,在家里总是活蹦乱跳,祖孙二人关系很好。

张劲夫是拿这位祖母当做母亲看待的,后来他在外剿匪打战,思乡情切,也每每会想到祖母。

他给祖母写过诗,也写过书,字里行间都寄寓着他对祖母恩情的无尽感激。

1947年7月,他33岁,在打仗胜利后回到营地,听到了新华社放送的广播《红军的母亲》,便第一次提笔给祖母写了一首诗。

后来,他年届八十,到了曾经祖母的年纪,而祖母早就已经离开人世了,他又写下了一本书,名叫《祖母的爱心》,来悼念亡人,表达天人两隔的祖孙情。

张劲夫离开家乡后,工作一直兢兢业业,这是祖母愿意看到的,但他也因此忽略了对祖母的陪伴,觉得没有常伴左右,报答她的养育之恩,心里很是亏欠。

他还说,自己虽然是个唯物主义者,但还是希望祖母能够感受到他迟到的心意,能够在九泉之下安息。

以实际行动回报

后来,张劲夫成为中科院的副院长,官至副国级。

但他从不摆官架子,而是一心一意把我国的科技事业搞好,这背后显然也得益于陶行知,以及他祖母,这双方面的教诲。

1956年,张劲夫开始担任中科院的副院长,成为郭沫若的助手。

此时,他还已经担任过浙江省委常委、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地方工业部副部长等职务,积累了很多的专业和管理经验。

1950年代中期,正是我国、我党准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时候,而郭沫若又只是中科院名义上的院长,实际的情况不怎么接触,张劲夫便等于是一人担当了这方面的重任,付出很多,很是辛苦。

当时,全世界都处在科技飞速发展的阶段,不断有高新技术成果在各国涌现,特别是核武器成为了大国之间较量的一种重要的威慑性力量。

我国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着眼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也在努力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争取进入到世界前列,避免长期生活在他国核威慑的阴影中。

当时,《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这样的重要文件也应运而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劲夫肩膀上的担子可谓是很重的,但是他抗住了压力,尽显领导者的担当。

为了把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好,增强我国的国防能力,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劲夫想了很多的办法。

他主张,将中科院的研究工作和国防部结合起来,也因此助力了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等“两弹一星”研究项目的推进和实现。

他对科学人才也是十分保护,在中科院的体制机制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给科研人员提供了十分宽松、高效的研究环境,确保他们可以心无挂碍地做研究,出成果。

他还努力帮助解决科研人员生活和工作上的问题,让他们身处最困难的时期,最艰难的条件,也不会放弃。

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教授王渝生回忆他眼中的张劲夫,称他有着文人的细腻,也有着军人的果敢,总是弹尽竭虑地做工作,所以才能把工作完成地那么出色。

张劲夫的人生信条就是“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总是能飞快地传达中央的指示和决议,又很有创造性地完成它,也成为了党联系群众,发展群众工作的一条重要桥梁。

那时候,中科院是归国务院管理,所以张劲夫调到中科院的第一天,就去找周总理讨教工作了。

他问,自己没有什么科学管理经验,该怎么开展工作呢?

周总理听了,就说不懂不要紧,让他先定个远景规划,看看我们国家接下来怎么向科学进军。

他到了中科院,看见那里已经有很多的科学家,意见不一,争论很大。

他看在眼里,也有了工作的热情,因为有意见是好事情,说明大家都很积极。

在他看来,科学家们就是国宝,是纵通专家,而他是杂家,起到的主要是联系、牵线方面的工作,应该帮助好他们。

他抓政治,抓科研,也抓后勤保障,正是这三个方面都达标了,才让科学家们不断产出成果,也让我国的科技事业越来越好了。

中科院工作期间,张劲夫和很多科学家都有过接触,比如钱学森。

钱学森是我国的导弹之父,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早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在麻省理工学院也当过教授,回国后开始了更进一步的工作。

有一天晚上,他就找到了张劲夫,说自己想要加入共产党,张劲夫就告诉他需要他找两个介绍人。

当时,杜润生正在中科院当秘书长,钱学森就找到了他,另外一位是杨刚毅。钱学森请他们为自己介绍,便正式加入了共产党。

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有着突出的贡献,他曾建议过张劲夫写作关于“两弹一星”的回忆文章,对中科院在这方面的工作做专门的整理。

后来,这份回忆文章也得到了中央的重视,不仅要在《人民日报》发,新华社也要同步播出、发表。

张劲夫不仅和科学家交往,也和一线作业的工人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他们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相当重视的,论功行赏分毫不懈怠。

当时,苏联专家刚刚撤走,用于生产的浓缩铀机器险些运转不了,多亏了上海漕河泾一家小葡萄糖厂的厂长生产出了“氟油”,才有惊无险。

这位厂长本来是工人出生,没有什么名头,但张劲夫知道他做出的突出贡献后,就极力主张给他晋升,最后让他连升了3级,成了17级干部,甚至可以听到重要中央文件的传达。

张劲夫重视人才,把人才真正当作人看待,这是与陶行知、祖母早年间对他的教养观念分不开的。

陶行知说,“人民第一,人民至上,一切为人民”“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祖母则是,给他百般照护,无论如何,让他一定把书念好,告诉他有知识,才有出路。

所以,他后来为科技人才工作才会那么废寝忘食,弹尽竭虑,一心把人才、知识分子服务好,成了陈毅元帅口中的“劲夫有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后的中顾委常委是谁?曾主政安徽,活了101岁,却因祖母去世憾终生
最后一位中顾委常委张劲夫,副国级,101岁去世,终生憾事未报祖母恩
张劲夫保护科学家
中国农工民主党领导成员
他当选为中科院院士,系安庆人,原同济大学副校长
山理工与中科院广州能源所、淄博经开区签约共建淄博能源研究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