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赫鲁晓夫最得意的政绩之一,曾借此回怼尼克松,但最终成落后代表

文|黄金生

如今,赫鲁晓夫楼已经成了贫民区的代称,变成俄罗斯各城市政规划的一大沉重负担。不过在建造当初,虽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它毕竟圆了很多人的住房梦,很多人也曾因能住进赫鲁晓夫楼而自豪,为解决苏联的住房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9年7月23日,美国国家博览会在苏联首都莫斯科开幕,这是美苏和好的一大信号,时任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出席了开幕式。因为是美国国家博览会,展会上都是美国的住房模型和家用电器,尼克松想借此向观众展示美国市场经济治下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和多样化,遭到了赫鲁晓夫的反驳。当两人缓步走到一栋美国样板间设备先进的厨房前时,尼克松有些得意,说:“这是一所典型的美国住宅,几乎任何美国工人都能住得起这样的或类似的房屋。”赫鲁晓夫则不屑地回答:“你以为我们会被惊得目瞪口呆?事实上我们新建的房屋也将有这些设备。”他接着说:“在美国要得到这样的房子得有钱才行,而在我们这里,只要是苏联公民,都有权获得分配——可是如果美国人民没有钱,那他只有权睡人行横道。”

赫鲁晓夫时期,工人们正在位于俄罗斯南部的克拉斯诺达尔市建造公寓楼

厨房辩论中,赫鲁晓夫自认为有回怼尼克松的资本。“赫鲁晓夫楼”圆了很多人的住房梦,到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时,近1/4(约5400万)的苏联人住进了新居。拜其所赐,1961年,苏联的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1.27亿。1967年,一位美国国家标准局官员表示,“苏联人想发明世界上唯一的大规模廉价住宅建设模式,他们所做的一切让人吃惊。”

与今天相比,当时的苏联民众对赫鲁晓夫楼十分欢迎,因为这解决了困扰他们很长时间的住房紧张问题。大批棚户区居民乔迁新居,找到了安身之所。为照顾苏联人民的“审美情趣”,使这些“火柴盒”看上去不那么压抑,赫鲁晓夫下令在楼与楼之间装点绿植、人造山丘和池塘。由此,这些新式社区成了空间开阔、象征美好生活的时代标志。

苏联解体后,赫鲁晓夫楼越来越跟不上现代居住标准,成了落后的代名词,有条件的人搬进了新公寓,离开了赫鲁晓夫楼。它的优点渐渐不明显,而弊端越发暴露出来:面积太小,房屋结构严重不合理,抗震性很差,居住其中生活很不方便。这些狭窄的房屋过于集中,很快成为脏乱差城区的典型,既影响市容,又不利人们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些楼都是突击建造,时间仓促,工程质量问题堪忧,许多历经多年使用已成了危房。住在里头不免人心惶惶。很多居民搬迁到新建公寓,老房子也面临遗弃、拆迁的命运,出现在《命运的捉弄》中男主所在的那栋赫鲁晓夫楼据说已经于2012年拆除。

1959 年,展览中的苏联装配式住宅模型

俄罗斯传记作家叶梅利亚诺夫在这种赫鲁晓夫楼第五层居住过16年。他写道:“(赫鲁晓夫)为一家人提供了一套独立的单元房,这比它的很多缺点更重要。因此,我们为自家的屋子感到骄傲,经常在里面接待客人,其中也包括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他们常说我们住得有些局促。⋯⋯但我对它的爱是非常真诚的。当我们从中搬出去以后,这种感觉变得特别明显。”2010年,曾在赫鲁晓夫楼长大的俄国总理梅德韦杰夫在与大学生座谈时说,虽然赫鲁晓夫楼不好,面积又小,但应给予赫鲁晓夫和他当时的决定应有的评价。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们国家的大部分居民搬进了这种楼房内,虽说居室窄小,舒适度低,但毕竟有了属于个人的、自己的房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不同制度生活水平的较量——厨房辩论|世界历史
赫鲁晓夫和尼克松的精彩辩论
美苏“厨房辩论”,赫鲁晓夫扬言:要尼克松的孙子活在共产主义下
世界历史
厨房辩论
谭天宇:留俄手记之十七——圣彼得堡住房状况调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