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未来城市三部曲——海上城市、天空之城和城市森林
                     转眼间,00后已经即将成年,90后成为新的父母一代。面对这个快速变化、所谓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即使表现出了更强的适应能力,大多数90后,仍然不能轻易地建立起一个美丽的家,更不能对于未来的家园抱更大的幻想。
        不过,还是有很多90后,相信未来,相信无限可能,接下来中年时代,无数新的梦想将在他们手中诞生。新生代的崛起,将会彻底改变如今城市的面貌,我们的生活环境,将会焕然一新。               
        未来城市      
        城市,这个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彼此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未来的“城市”概念,将会被“城市群”所取代。现有的城市,将越来越像个小镇,围绕着核心城市,共同组成一个城市群规模的新型“城市”。一句话,未来的城市=现在的城市群。
        
        由于高铁、城铁、地铁等快速交通系统的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范围也将逐步扩展到整个城市群。我们不会再集中于一城一地的CBD集中购物、旅游或在城区学习、工作,而是在城市群的各个节点之间来回穿梭。城市中心并不会消失,只是不会在现有的市中心出现罢了。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会在全新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并成为整个城市群的核心,带动其余卫星城市的发展。一句话,中心城市,是以后的市中心。        
        空中交通的革命,是未来城市变革的关键。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飞行汽车对地面汽车的取代,关键的关键是蓄能电磁反重力发动机对内燃机的取代。飞行汽车的革命,将带来交通意识的全面变革——飞行汽车的飞行、陆行、航行、潜行的空陆海通用性,将彻底颠覆现有的汽车的概念,全球通行,自由飞往任一地点,而且无需驾驶(自主驾驶不过兴趣体验罢了),可由智能系统完全操作。最重要的是,垂直起降的普适性,无论山川河流,平原大海,想要去哪儿,不过是脚尖点地的事儿罢了。

        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第一次不是以马的视角,而是以鸟的视角来自驾游,从起飞到着陆,我们不必再关注水平方向。        
        第一次,我们眺望远方,不再是平视远望,而是抬头注视星空——远去的背影,不再消失在远处的地平线,而是消失在渺远的天空。              

       海上城市        
        未来城市,并不止步于海岸线和山脉沙漠。浩渺的海洋,静谧的水下,都会是城市的新家园,这得益于海上城市的真正实现。        海上城市,即海洋之上的城市。和地面不同,海面虽然也是城市的基面,但生长的方向并不在水上,而是在水下。海面以上,不过是陆地生活的延伸,而水面以下的城市生活,才是海上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        
        水下城市,是海上城市的主体与发展方向。而水上城市,将会是陆海交流与贸易的关键枢纽。
        
        水下城市,最大的变化就是——水中生活。        
        如同陆地城市的地下室,水面城市往下延伸的“水下室”,并不是真正的城市生活解决方案。把空气环境强行送到水下,成本更高,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大规模公共场所,水下空气环境是可行的,但个人生活来说,水下空气室,就像一个水下的牢笼。        
        水下城市的基本生活方式,就是用水环境代替空气环境。人的生活,需要由陆向海的“进化”(也许是退化?)。类似鱼鳃的水下呼吸装置,以及适应长期海水浸泡的人造皮肤,是水下生活的关键。相应地,在此基础之上的水下服装,智能调节系统与随身能量源不可或缺(水下温度偏低,保持体温、水压适应和浮沉调节,都需要能量支持)。这实际上,提供了可穿戴设备的最佳试验场和销售市场,对于水下城市居民来说,智能可穿戴设备,是维持生命的刚需。        
         水下城市,对抗重力的不是一双脚丫,而是本身具有的浮力。同样的“悬浮”,陆地居民只能悬浮于地面,而水下居民可以悬浮于水面以下任一位置,不需要为了“悬浮”提供额外能量(相对于悬停的直升机),但垂直方向的运动,也就是沉浮,还是需要专门控制的,只是要比陆地城市上下楼梯,简单得多。      
        水下的水平运动,要比陆地的水平运动,克服更大的阻力。相对于陆地城市的摩擦力和空气阻力,水下城市水平运动,要克服的水的阻力要大得多。短距离活动,水下城市居民还是很方便的,但长途跋涉,离不开外部能量的支持。类似陆地汽车的“水下汽车”,也是水下居民的必须装备。        
       除了人体的水下生存,水下生活单位,也与陆地上完全不同。每一个人,都需要家,都需要一个美丽温暖的大的生活空间。但是,由于陆地空气环境的不可抗重力影响,传统陆地生活的家,是不可能轻易移动的,陆地城市系统,建立在相对固定的位置关系基础之上。而水下城市的家,借助于浮力,可以轻易地实现不同位置的悬停,甚至可以与“水下汽车”整合一体,随时随地“游”到想去的地方,类似陆地上的“房车”,只是可以在垂直于水平方向上立体运动罢了。
        
         相应地,水下城市的“家”,不会像陆地城市一样方方正正,而是更加自由的立体形状,甚至有点“随心所欲“,”比如圆球形房间,椭球型房间,水滴形房间,蚌形房间,螺形房间,鱼形房间等等。透水的房子,不需要强劲的框架与耐压材料,如果要营造空气环境,那就需要“耐压球壳”这样的材料了。         
        和水下服装的道理类似,水下城市的家的营造,更需要能量的加持、自由运动的能力以及必要时封闭成耐压壳的能力,这就必须要智能物联网系统的融合了。相较于陆地城市地面汽车或者飞行汽车交通,水下汽车由于阻力更大,避让方向更多,速度稍低,倒车方便等因素,智能驾驶系统更容易避免各种交通事故,更有用武之地。        
        水下城市,最繁华的地方,是在水面。相较于陆地城市的高楼大厦,水下城市更容易建得更高更大,不过方向朝着海底罢了。就商业贸易来说,水面一楼就像地面一楼,是客流量最大的地方。一栋水下的“百货大楼”,最繁华的楼层在天花板方向,而不是地板方向。      
        不同的是,水下“百货大楼”的每一个窗口,都可以自由穿梭出入,往来不息,不像陆地高楼的窗户,基本只用来透气观光的。同时,完全立体的空间(房间)划分,会让“楼层”的概念完全模糊化,逛一逛水下城市的百货大楼,更像是一场立体的“迷宫探险”  。用于立体定位的类似“羲和系统”,同样在水下更有实用价值。      
        水面城市(空气环境城市),是陆地城市的延伸,也是水下城市的顶点,作为水下世界和水上世界的联系枢纽,也是水下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水面城市有着更多的交通优势,人口交汇优势和资源交互优势。最终的结果,是水面城市和附属的水下城市,发展成不亚于一般陆地城市的城市群,海上城市珍珠链。        
        海上城市,主体是水下城市和水面城市,但这样的城市系统,资源能源消耗巨大,需要类似陆地“农村与郊区”的发展支持。相较于陆地城市周边农民,海上城市周边的“农民”,需要的是“耕海牧渔”,“种藻养虾”,耕耘并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在保证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之上适当开发,人工生产,并充分消费和回收,将海上城市人居生态系统,整合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大循环之中。学会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的完美结合,是海上城市,特别是水下城市生存的唯一保证,也是下一步太空城市系统和太空生态系统运行的预演。        
        海上城市的军事存在。类似陆地城市空军的太空“天花板”,海上城市的海军力量,唯一的天花板就是海底了。军人需要也能够适应更强的水压和更加贫乏的水下生态供给,以及深水之下黑暗的环境。水下暗战,不仅仅是海军潜艇部队的课题,也是未来海军海战队(对比海军陆战队)的重要使命。在水下城市的“天空”(海底),海军需要履行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义务。适应“水生环境”的海军战舰,未来也将是太空远航战舰的重要发源。星舰内部的液态环境,可能是比气态环境更优的选择,特别是星际远航和高加速度的情况,液态内部环境几乎是星舰唯一的选择。        
        海上城市,是未来太空城市和太空远航的预演,人类必然要进军太空,而海洋,是太空之前必须要征服和适应的一关。如果用“进化”来说,需要进化的不仅是人类的城市系统建设和城市秩序,还有人类自身,从心理、生理都要适应星际时代的变化,变得更强,更“神”化。
      

        天空之城      
        天空之城,即太空城市。 相比于海洋环境,太空城市居民,要面对更加严酷的环境,无论是正负200+的极端温度,还是完全光照或完全黑暗的明暗环境,还是真空负压或者宇航器加速过载,乃至于太空陨石或太空垃圾的威胁......如此严酷的生存环境,如果仅仅依靠人体自身来承受,几乎是不可能的,太空居民,不得不适应全身包裹装备齐身的“重装上阵”的生活,如果要轻装环境,基本上只有靠营造更大的“保护壳”来解决,依靠太空城市本身的防御,来保证内部的轻装“自由”环境。
        
        即使以后技术发展,太空宇航服可以像一层紧身衣一样轻便灵巧,同时还能保证压强、呼吸、温度、光线、营养、运动等等问题的解决,人类也不得不适应“第二层皮肤”的生活。只要在室外,太空居民就必须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这会完全打破我们熟悉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比如人造皮肤(太空服)的信息交互功能出现,听觉的广域定位功能丧失(全靠耳麦),语音交互的减少和肢体动作的增加等等。当然,在室内(太空城市保护壳内部),这些都不成问题,但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的改变是肯定的。           最重要的是心理的变化和生理的变化。在人类能自由而方便地置身于室外(太空城保护壳之外)环境之前, 太空城市居民的绝大部分时光集中于室内(太空城保护壳之内)。太空失重环境,无处着力的“柔和”感,会让太空城市居民身体越来越柔韧。缺乏行走和腰部运动,会让人体爆发力降低  。对居室(太空城保护壳)环境和身外装备的深度依赖,更适合女性心理,而不适合男性心理,长久下去会造成男性居民的生理和心理的“女性化”。 这会对人类社会的文化习惯造成深远影响。      
        随着超大型太空城市和身体改造技术(比如系统的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以及太空大航海时代的来临,这一问题也将逐渐改观,不过这就是更久远的事了。        
         太空城市的建设,最基本的能力就是“反重力”。可以宇宙速度运行,维持在相应轨道,也可以借助反重力能量,在近地面“悬停”。天上天下的太空城市,相差很多,但能够自由上天下天的太空城市,才是真正成熟的“天空之城”。
        
        天空之城,像是能够飞行的水下城市。完全的多维立体环境,连水下城市要考虑的水压和上下,也几乎完全无关。太空城市,如果不是要刻意营造自转“重力”,空间造型几乎随心所欲了。无论是个人家居,还是城市设计,球形,椭球型,环形,碟形,正六面体,正八面体,圆柱体,不规则体等等,真的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了。        
        最重要的保障,是太空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除了水和气,土的基础,金的框架,火的消化,也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太空城市,不可能将人的系统和生态系统完全隔离开,人的生存生活,融入整个生态系统,才是正途。如果将农民定义成生态系统的调节和使用者,那么太空农民,将会是太空城市最伟大最关键的角色。        
        太空是无限的,太空城市的发展也是无限的。400千米之外,我们可以建设太空城市;38万千米之外,我们可以建设月球城市;1亿千米之外,我们可以建设火星城市。即使是更远的小行星带、木星、土星、柯伊伯带、奥尔特星云,人类的脚步,也终有一天会到达。
        

         城市森林       
         将目光拉回地球陆地,我们还在生长的地方。无论是海上城市,还是太空城市,这里都是源头。陆地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是海上城市和太空城市诞生的前提,也是新兴城市建设的样板。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基本完成,以及各个城市群融合发展的“中华城市群组”的成形,平面化的、以地面为基础的城市建设基本就绪。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成为城市的普遍情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空中发展,向立体发展,会是下一阶段的基本趋势。      
        同时,城市高消耗,高消费,高废弃的模式将会被抛弃,城市,将会回归生态轨道。未来城市,是城市森林的时代,是城市完全融入甚至带领生态系统发展的时代,是城乡联动融合的时代。        
        飞行汽车的变革,会极大地改变未来城市的面貌。随着人们随意空中悬停进出的轻易实现,现有的树桩式的高楼,将会逐渐把交通出入口和人流出入口挪到空中,出现大量的飞行汽车停靠点。原有的底端开口,上部封闭的“一对多”的建筑模式,会逐渐演变成“多对多”的立体交互模式。        
        空中交通的发展,会带动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中联系,两座高楼空中相互连通的情景,会越来越多,甚至是多座建筑空中连廊交叠成网。如果做个比方,如今的直立式高楼,就像一根根树干,未来的空中汽车停靠码头和空中连廊等设施,就像一根根枝杈。这样的城市形态,组成了“城市森林”的基本骨架。        
        城市将承接生态生产功能。人工类光合作用的普遍应用,比如太阳能发电(高效方式)、太阳能聚热、太阳能植物培育等等,将会让城市森林“长出”叶片。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绿色“生产”的“叶片”的大面积覆盖,会让钢筋水泥的丛林,披上绿装,彻底变成“绿色森林”。
        
        城市森林的基本形态,就是类似自然森林的立体结构。居民家园像挂在枝杈、长在树干上的一个个“果实”。类似于水下城市的自由空间,城市森林的家,也是一个个自由设计的空间形状,正方体、球体,椭球体,正多面体等等,都会是未来城市居民的选择。                   城市森林,分为林上空间,林下空间和地下空间。林上空间为主要的居住、生产、工作、学习、商贸等场所,以及空中交通的出发站。林下空间,以及地面交通,将会被极大地缓解出行压力,变成无足轻重的“公园小径”和特殊交通的承载地,以及较大面积的公共活动空间、历史文化空间。地下空间,为公共交通空间以及公共商贸空间,为出城入城的主要公共交通集散地。        
        城市森林之外,仍然是广袤的“农村”环绕,不过,之所以称之为农村,不过是因为平面发展罢了。农村的发展仍然很完备,就像现在的一般城市,只是不那么高度集中。农民的主要任务,不光是农业生产,还有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以及太空生态系统培育基地的角色。城市森林区,大多是新兴城市,原有的旧城区,大多已经属于观念上的“农村”片区。农业生态、历史文化、广域空间,成为“农村”地区的最大价值。      
        城市化的脚步,不是把每一个村庄、每一个角落都变成钢筋水泥和人工植草,而是通过城市的枢纽和平台,优化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最终的目的,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生物圈的融合统一。
        
          征服人类自己,才能“征服”自然,才能将自然为我所大用,扩展到整个太阳系,从而扩展人类社会的宇宙边界。在陆地城市森林的基础之上,建设“太阳系生物圈”,人类才能真正进军宇宙,建设海上城市,建设太空城市,将地球文明的边界,推向更远的星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让森林生态系统更好地服务人民
中国城市生态空间:范围、规模、成分与布局
关于加快推进福建省森林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到2050年森林可能从“碳汇”转变为“碳源”
森林公园,让城市深呼吸
人类的自然资源取之不竭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