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题金山画像[北宋] 苏轼

自题金山画像

[北宋]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

      这首短诗,是垂垂老矣的苏轼回首自己这一生时发出的感慨。

      我们常说“盖棺定论”,评价一个人的生平,往往要等到他迟暮之年,等到他过世之后,才能有一个功过论调。古代文人常常会有给他人撰写墓志铭的习惯。比如苏轼本人就曾给司马光写过墓志铭。不过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评价别人的一生往往比评价自己的要容易得多,因为我们常常很难正确而清晰地认识自己。

       但苏轼是一个通透的人,这首《自题金山画像》正是他在去世前两个月写下的。诗名中的金山画像,是北宋画家李公麟在金山寺为苏轼所作的肖像画。根据《金山志》记载:“李龙眠(即李公麟)画东坡像留金山寺,后东坡过金山寺,自题。”这里的金山寺,就是我们熟悉的《白蛇传》里水漫金山的那个金山寺,又叫金山龙游寺,在今天的江苏镇江。不过在苏轼那个时代,金山寺所在的地界,按照行政划分是在真州。这里简单解释一下,镇江古称润州,和扬州、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靠的很近。真州也在润、扬的地界周围,也就是今天的江苏仪征。我们这里还是按照苏轼那个年代的地名来解释。

       北宋画家李公麟在真州的金山寺为苏轼作了一幅肖像画。公元1101年,请记住这个年份,三月苏轼从虔州(今江西赣州)出发,经过南昌、金陵,同年五月到达真州,在这里,他游览了金山寺,并在李公麟的这幅画旁提下了这首诗。

      这是一首六言绝句。全诗短短二十四个字,延续了苏轼清新豪健的风格,言浅意深,前两句一写“心”,一写“身”。心如死灰和不系之舟,这两个比喻都出自《庄子》。《庄子·齐物论》中说:“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身体可以如干枯的树木一般,那心是不是也像死灰一样呢?

     熟悉苏轼的朋友都知道,他一向是个乐观豁达的人,很少在诗文中流露出悲观的情绪。这次为什么开篇第一句,就说自己“心似已灰之木”呢?先让我们读完全诗,因为在下文,他用无奈又自嘲的口气向我们做了解释。

     “不系之舟”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列御寇》:“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也比喻自由无拘的状态。纵观苏轼生平,他的确辗转在各州,有的是赴任地方官职,有的是被贬流落他乡。从西蜀到东南,甚至远到岭南,处处都有他生活过的痕迹。

      而你要问他,敢问苏先生,您觉得自己生平的功业在何处呢?白发苍苍的东坡居士半是自嘲半是潇洒地告诉你三个地方:黄州、惠州、。既不是杭州、也不是徐州、更不是密州,不是他担任知州、颇有政绩的地方,也不是他在朝中做到礼部尚书时意气风发的时刻,而恰恰是他被贬谪的这三个地方。

     说到这里,再次被苏轼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让我们摸着良心自问,有谁会在评述自己这一生时,专挑那些挫折的、失意的、落魄的时刻来回顾呢?但是潇洒豪放的苏东坡会。那么,他真的没有一些遗憾吗?我想,应该是有的。否则,也不会在诗的第一句就说自己心如死灰。

      这里,心如死灰未必是沮丧到极点的意思,它还包含了一种“寂静无情”的意味在,度过人生大半光阴的苏轼,或许已经达到了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或许他就像庄子《逍遥游》里描述的那样,无所依凭,逍遥自在。所以心中不再因外物产生波动,忘却是非,独任天真。

      而他豁达的天性仍在,即使宦海沉浮,漂泊不定,但他仍然还是那个浪漫诙谐、常常自我调侃的苏东坡。所以,诗的后两句庄中有谐,微妙含蓄,让人读完在莞尔一笑的同时,又不禁细想,他是不是将这一生的无可奈何都隐没在这自嘲的背后呢?

     可惜,这个答案我们永远不知道了。因为公元1101年,正是我们上文提到的年份,就在苏轼游览过金龙寺,写下这首诗后的两个多月,这位光芒万丈的文人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

    今夜,我们在千年之后再次读到这首诗,希望能在心灵之上重新贴近这位魅力无边的诗人。好了,梦里再会,东坡居士。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读诗词|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去世前看到自己年轻画像,写下一首不像诗的诗,狂得不可救药
《自题金山画像》苏轼
苏轼题在画像上的一首诗,把一生的经历都写进去了,令人感慨万千
苏轼诗《自题金山画像》楷书全文,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苏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