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33】“无一事无来处”,从《漫话东坡》看学者如何写通俗读物

本人认为做学问的态度,最重要的是求真。既然求真,就不能道听途说,更不能信口开河,胡编乱造。

最近读完莫砺锋先生的《漫话东坡》(共十二章,出自《莫砺锋文集》第六卷)。在此之前读过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相比较而言,《漫话东坡》要严谨多了。但既然是《漫话东坡》,到底是按照什么风格来把握呢?

《漫话东坡》到底是学术著作,还是通俗读物,作者曾专门解释过这个问题:

“说它是通俗读物吧,书中却有不少考证性质的内容,还出现了许多注释。有的读者也许要会心而笑:毕竟是写惯了学术论著的大学教授写的通俗读物,写着写着就原形毕露了。说它是学术著作吧,它的主要篇幅是叙述而非论证。(此段先说这本书的定位问题,到底是学术著作还是通俗读物,容易引起误解。

书中涉及的许多材料也不注明出处,完全不合时下的'学术规范’。我把这本书写成了这种非驴非马的状态,完全是有意为之。我本是惯了学术论著的人,关于东坡的学术论文也已写过八篇,我在学校里指导研究生时也一再要求他们严格遵照学术规范来写论文。(此段说,自己对学术规范非常熟悉,并且身体力行。)

然而我并不想把本书写成学术著作,我甚至有意避免让有些章节显得太像论文,因为我觉得严肃的学术著作无法充分展现东坡的音容笑貌。(此句的意思是,因太严肃,不利于展示东坡活泼生动的形象。)

当然我也不愿意把本书写得太'通俗’,尤其不愿有丝毫'戏说’的倾向,因为我想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真实的东坡,我应该做到言必有据。(出于对读者和对东坡本人的尊重,不愿意让东坡变成一个民间形象中的人物,更不符合一个学者事必求真的态度。)

前面说过,本书中对东坡生平的把握基本上都是依据《苏轼年谱》等书的,但我也有一些自己的发现,有些地方甚至与成说南辕北辙。如果我在这些地方不把自己的考证过程写出来,读者肯定要怀疑我是信口开河,从而影响他们对东坡的接受。为了让读者了解新的说法依据何在,我必须把考证的过程做些简单的交代。(考证的必要性)

至于书中的注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注释的必要性)

我自信本书的全部叙述都是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上的,虽不敢说'无一字无来处’,但基本上能说'无一字无来处’。我当然可能考核欠精或理解有误,但绝没有向壁虚构。非学术性质的读物本不能容纳太多的注释,况且太多的材料来源,也使我注不胜注,但是有些罕见的材料要是不注出处的话,也会使读者心生疑惑。为了让读者消除疑惑,并免去自行寻找那些冷僻材料的麻烦,我只好加上必要的注释。(做到了真,行文谦虚)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我引述东坡或其他古人所说的话语时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方式:对于一般的话语就撮其大意迻译成语体文以合全书的行文风格,但对那些特别精警的言语则照录原文以免减损其韵味。这些做法定会产生文风不统一的缺点,我这样做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希望读者能理解我的苦衷。”(今天的人写古人的传记,恐怕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吧。完全的文言文肯定不是普及读物,完全的考证也不会是普及读物。这恐怕是所有学者写普及读物的时候一种苦恼吧。)

关于古代人物普及读物的写作,大概会面临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大人物,一般而言是早有人写过了,要想突破前人,必须在某些局部或者整体上有所突破。如果没有突破,价值也就不大了。

《漫话东坡》之前已经有多人写过苏东坡的通俗读物,该书的突破是体例上从传统的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变成了专题性质的研讨。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某一个问题的深入探讨,缺点是不利于初级入门的读者。因为初级入门的读者,更喜欢代入感,把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主人公。

第二个突破是学术严谨态度的介入。正如桐城派的散文受到了清代考据风气的影响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一样,一位一向严谨的学者,肯定是无法写出那种戏说类的文字的。这既是长时间的论文规范训练使之然,也是一种人生观的体现。这样一来,对于一部分具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而言,既富有叙事性,又可以按图索骥,找到相关的材料,是较为理想的通俗读物。

二是风格问题。没有文言基础的人,很难掌握那么多古代用文言文写成的材料;有文言基础的人,在行文过程中,又往往呈现出一种过于简洁的语言风格,或者喜欢用典。能少用一个字,不多写一个字。而今天绝大部分并不能接受这种文言、半文言,或典故太多的通俗读物。这就要求,作者既要满足能看得懂古文,又写得了白话文。

更何况有些人根本就不求甚解,从只言片语中得出结论呢。如只知道父母在,不远游,不知道后面有游必有方;只知道量小非君子,把无度不丈夫,讹传为无度不丈夫等等,真是贻害人间。

三是思想观点问题。古人所受的教育和学科知识体系和我们今天的交集很少。除了四书五经这些经部最低的门槛,他们还研究周易,抄史记和汉书,大段大段地背诵《文选》,观测天象,研究书法,自己写对联、写律诗、写赋······,从知识体系而言,说句不客气的话,古代即便是秀才级别的人(如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体现出来的知识总量)在今天的文科领域内,都是大师级别的存在。

如果说学科知识体系的差距通过时间还可以弥补,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差距就像闰土和周树人的差距,让我们理解古人的时候有一层无形的厚障壁。他们修齐治平的观念、万物有灵的观念,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因果轮回地狱观念,真情至上的观念是错综复杂地融合在一起的,这些观念与我们有着巨大的差距或我们知之甚浅。这样就造成了我们在理解古人的时候总有些误差。这是要解决的“走得进去”的问题。

接着就要面临思想上“走得出来”的问题,文化是变化的,传统文化中也不是都好,有些在当时有存在的合理性,今天就应该抛弃了。宦官的存在好吗?凡是说宦官好的,你自己先去练《葵花宝典》。裹小脚好吗?,凡是说裹小脚好的,让你自己的女儿裹小脚试试。肉刑好吗?奴仆的存在好吗?一样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以我们弘扬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家庭中尊老爱幼,个人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困难时自强不息,求学上精益求精,对人能做到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过日子勤俭节约、居安思危,人与人相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关键时刻能舍生取义,对未来能追求大同······

附:

于上师读书时,有幸得以听莫先生讲座。全场讲座娓娓道来,无一字讲稿,所背诵之诗出自《全唐诗》多少册多少页,一一道之,十分惊讶。

讲座毕,有生问,若考硕于南大,是否排斥。莫先生答曰:如果外校的学生考南大和本校的学生是一样的分数,肯定会优先录取外校。因为外校学生考到这个分数,一定比本校生水平要高。听完此论,十分佩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牟林:《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六十多年来深受读者青睐,《论语译注》到底好在哪儿
《万历十五年》是本什么书?
莫砺锋:将灵魂安顿在唐宋时代
陈引驰×朱刚×张继海:《苏东坡和他的世界》读者见面会实录
通俗历史写作也是学术活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