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练功习拳的阶段层次
播放GIF

【太极】中国最受欢迎的太极文化类公众号

文 | 陈雄

编辑 | 鹿鸣

练习太极拳,是身心双修又永无止境的过程。一层功一层理,一层技艺一层练法,功夫练明白了,道理自然就清楚了。太极拳明师邓声韵在《随荣华丰老师学推手》文中说:“在同一个层次上,功力越深功夫越强;层次不同时,功力虽深但却吃力不讨好……我用你没法理解的层次和劲道,我天天练而你一下也没练过,一搭手你肯定输。”,我认同上述看法。练到了一定的层次,就会遇到阶段性的“坎”。由于各人的悟性不同,有些人能迈过这道阻碍进步的“坎”;有些人则被“坎”卡住而过不去了,这就需要明师或高人的引导或言传身教。

杨式太极拳明师石明经常强调:“太极拳非常奇特的一点是,练什么扔什么。练着扔着,练劲扔劲,练意扔意。从有形到无形,走向自如,才是太极拳的真谛。” 有个别太极名师说:有形的柔不是太极拳的真柔,有形的刚不是太极拳的真刚。我不大认可这种看法,用辩证的观点来谈这个问题才比较客观,有形的柔未必不是太极拳的真柔,有形的刚未必不是太极拳的真刚,只不过阶段层次不同而已。

心静体松是太极拳技艺较为重要的追求之一,心静无为是实现松的前提和保证,还会带来拳味的灵气与智慧,练拳首要心静。而稳则是静的形体基础,形体不稳身心岂能静。心不守舍,则行拳紊乱,练功散漫,一无是处了。所以体松之前首先是通过调心把心态调整到有位内家拳名师说的“安静、平静、宁静、定静、虚静、空静、明静、灵静”之状态,这也是个修炼层次的问题。看心静细分出八种心静之法,真有那么讲究吗?

其实从推手实践就可看出来了,与技艺功夫低于自己之人推手尚能心静的去放松推,倘若与技艺功夫平于自己之人推手,还能心静的去放松推吗?倘若与技艺功夫高于自己之人推手,还能心静的去放松推吗?倘若与比自己身高体重力大之人推手,还能心静的去放松推吗?如果都能心静的去放松推,那才是真真切切的心静啊!以上所述八大心静的有关意思和培养训练方法,单纯靠功法修为是不够的,还涉及到心性德行。倘若与人推手是横气填胸的争强好胜,这样紧张的心理状态怎能心静的去放松推出“舍己从人则活”呢?

在练习基本功当中,抻筋拔骨是伸筋拔骨的进阶练法。骨是人之架,筋是骨之束。筋缩而骨节粘,筋拔而骨节开。通过伸筋拔骨能将骨架周围的韧带拉开,同时保证了筋的弹性,可以使骨架周围的血循环改善和畅通,骨架能得到充分的营养;同时,可使椎骨周围的神经舒展不受压迫,骨架舒展灵活,为学练太极拳打下相应基础。抻筋拔骨表面上锻炼的是筋骨,实际上也能起到护养肝肾的作用。

肝主筋,肾主骨。肝肾功能被激发.对身体与筋骨的健壮当然是非常积极的因素。“抻”(拼音:chēn)的基本字义是扯、拉长的意思;抻筋拔骨,不是硬性拉伸,要有意识地放长,松开关节。“伸”(拼音:shēn)是舒展开的意思。所以在练法上“抻”与“伸”是有阶段层次的差别。

有一位资深的拳师道出练松有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知松,要么僵,要么懈,说得多了你有了一点体会,但还是不会松。第二个阶段是不敢松,有放松的意识了,但腿上没劲,想松松不了,一开步松沉腿直发抖也松不下来。第三个阶段是不能松,到了一定时间,腿上有劲了,也知道松的好处和怎样松了,但细节做不好。第四个阶段是整体松,身知体悟到肢体节节贯串松开的目的是为了让全身各部位协调起来,更好地重新整合。

松沉功夫是太极拳的入门功夫,松是在沉的基础上放松,沉是在松的前提下沉实,松沉有三个阶段层次:初始阶段是形体松沉的层次,在形体上做到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落胯塌胯、尾闾下垂,使之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进阶是丹气松沉的层次,气沉丹田,身体重心下降,使下盘更加稳固。再进阶是内气松沉的层次,内气在意念引导之下像水流、气流一样从上往下经全身慢慢流到脚底,身体是松静的内外沉塌。

有一位太极明师谈到练松阶段时说:“第一个层次——初得内气。打拳一段时间产生内气后,行拳时感觉就像汽车挂上了档位,打拳有阻力感,这是得劲的标志。如果没有练出内气,行拳就像汽车挂空挡,油门加的再大,拳打再多遍,也是空的,毫无东西。在这个阶段感觉主要是前臂发沉,感觉骨头发重,有坚硬之感。第二个层次——内气积累。在初得内气后,除了手上的感觉,接下来就是感觉到小腿发沉,再然后是脊椎骨发重,自己觉得走路旁若两人,感觉身体饱满,精、气、神比以前要好。第三个层次——肉骨分离(这位老练家称“骨肉分离”,我认为不如“肉骨分离”好听一些,故作字间调换的改动)。这个阶段最大的感觉是能感觉自身的骨骼的存在,有肉骨分离之感。这个阶段习拳,外人看感觉沉稳有余而不够流畅。所谓肉骨分离,就是放松的情况下,肌肉开始往下掉,骨骼支撑着。第四个层次——骨骼下沉。肉骨分离到了后期,在放松的情况下,上边的骨骼往下掉,有疼痛之感。由于放松到腿部的原因,这个阶段还会感觉到脚底发虚,打拳得小心翼翼,稍不小心,就会失去平衡,犹如水中行走。第五个层次——骨骼拉牵。再往后,行拳时能感觉全身各关节、各部分之间似乎有很多根橡皮筋互相拉扯,弹性很足。感觉全身筋被绷紧,而肌肉放松。这个阶段习拳,外人看似乎不是很中规中矩,有些随意,感觉好像没什么膨劲,似乎很轻松,实则不然。这个阶段随着合劲质量的提高,外形越随意轻松,合劲越饱满。阶段六:骨粘——我没有到这个阶段,只是偶尔有点感觉。到了这个阶段,感觉到骨头之间像有强力黏胶一样被粘着,感觉奇妙极了。练完之后,有时会感觉象刚练过举重一样,出现筋骨酸涨的感觉(与肌肉酸胀不同),特别是背部两根大筋,还有一些大穴,如肩井穴、手三里、足三里等等会酸胀。”

站桩是练脚下有根、下盘稳固的功夫。先练松沉到脚底的“落地生根”功夫,后练进阶的“去除己根”而“无根之根”功夫,说白了,就是活桩、行桩的功夫。从“有根胜无根”进阶到“无根胜有根”,需要一段练功的过程。依本人愚见,部分人练了多年太极拳而“脚下无根”,这样何以接劲、化劲、发劲?是练法不对;但是练了多年太极拳仍停留在“落地生根”,就会有不自觉、或多或少的犯僵滞顶抗的拳病,进不了阶,乃是练法跟不上所致。太极技击名家杨少侯先生说:练桩不扎桩,实腿能转,虚腿能走、能踢,不要误解桩功之根。传授我杨氏快拳架的老师说:“练时有根,用时无根。”具体一点的说:站马步桩、弓步桩、虚步桩等练出“落地生根”功夫,是初始阶段层次的功课。进阶是步桩合一的层次,把桩功溶入到前进太极步、后退太极步、横走太极步去练。再进阶是拳架桩功合一的层次,把桩功溶入拳架里面去练,做到势中有桩,桩中含势 ,无处不是桩。再进阶是推手桩功合一的层次,其实推桩、守桩、推手都是练活桩的功课。再进阶是散手桩功合一的层次,是练行桩的功课,行走坐卧始终处于桩态。再进阶是化桩的层次,我听师父说:全身任何一点皆具八面支撑和八面转换的劲力,练拳者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太极拳阴阳转换的哲理中进行,大可无外,小可无内,无形无象,只有神意犹存,初步接近后天返先天的境界。

杨氏太极拳名家李雅轩先生谈到学练拳架的三个阶段:“1、在初学拳时,就须对于对教者的每个手势动作及神气,要切实注意,并须仔细地体会自身上的感觉,以打下良好的基础,不宜贪多学快。如这样子学法,能学一年,了解一年,虽是学的慢,但在实际上却是很快的。融会贯通,而且要仔细的体会自己身上的感觉,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要贪多求快。这种方法,看起来慢,实际上却是快的,这一点学者必须注意。2、在一套拳学完之后,还不能就算会了,尚须反复地多练些日子,细细体会其味道,并须要将它连贯起来,使其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心神意气成为一个整体,然后身心就会感到愉快,这才算是学会一趟拳。但这也只是大体上会了。学无止境,不能就此满足。3、有了以上的基础之后,就可以进一步的学习行功运气的功夫。这种功夫,就是在练拳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心意来牵动着气息做深长的呼吸,以鼓荡着身体来做拳势动作,一切开合的动作,使其如长江大河之水,有滔滔不绝之势,又要有抽丝挂线,行云流水,绵绵不断之形,还要迈步如猫行,举动轻灵,圆满无缺。”

杨氏太极拳名家董英杰先生谈到学练小乘层次的拳架有四个阶段:一、初学拳时,少理论。但听先生所教,首须不用力。全身放松软。每日一两式,不可过多。三个月后,可以学完全套。二、再三个月,练习与校正姿势。三、再学三个月。学转动路线及太极之意义。四、再三个月,学太极拳之劲气。开始窥视太极拳门径。期约一年,然非高明老师教授,不能达到目的。

全国锦标赛太极推手“五连冠”傅能斌(陈式太极拳名家陈正雷的得意弟子)是与我相好的拳友,聊拳时他告诉我:陈式太极拳把学练拳架分为六个阶段,在学练时要弄清楚每个阶段需要掌握什么内容,需要纠正那些问题,明白自己每个阶段要达到什么程度。第一阶段是学架子,了解规律,熟练套路。第二阶段是正架子,掌握要求,体现特点。第三阶段是捏架子,调整姿势,准确到位。第四阶段是顺架子,顺随自然,突出风格。第五阶段是拆架子,用法明确,变化自如。第六阶段是定架子,拳架定位,久练自成。

练功习拳有着从不累到累再到不累的过程,起初练拳不累是松沉不了又拳势动作不到位,过了一段时间练拳累了是能松沉了又拳势动作比前一段时间到位了,但动作不协调或内外放松和虚实转换之功尚未跟上也会累的。再过了一段时间能弃拙力换劲了,动作协调得更好了,筋骨强度与气血流量提高了,那是自然感到不累了。修炼太极拳的功夫是分层次的,以上现象亦属正常。

有些太极拳爱好者对习练推手贪多学快,几个月就把定步平圆立圆单推手、定步平圆立圆双推手、定步开合推手、定步四正推手、活步四正推手学完了,殊不知这种不分阶段层次的学练还真的带来不好之处,邓声韵在《随荣华丰老师学推手》文中说:“在你没有真正推手推出一定的功夫之前,你就练四正手,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这时你只是练了一个假手,碰到乱来的你就傻眼了,不会推手的你也制服不了他。但是,在你什么角度的推手都尝试过之后,再来到四正手里面找规矩,那就不同了。因为此时你的功夫已经出来了,什么手你都见过了,你也不必什么手都去适应了,你只要在四正手里面练功就行了,在这里面细心雕琢细心体会就行了。因为你已经从复杂回到了简单。怕就怕,你一开始就是一个简单的手,到最后还是简单的手,你根本就不曾复杂过,那就完了。”董英杰谈到学练小乘层次的推手分为四个阶段:一、学拳六个月后就可学推手初步练习。第一个月亦是不用力,先学两人粘黏打圈。二、第二个月,学掤、捋、挤、按四个方法。三、第三个月学化劲。先学肘化,次学腰化。再学两肩化,更要有柔软圆滑。然后学随机应变全身化。四、后再三个月,学掤、捋、挤、按之用法。然后再学运化劲带打法。以上为期一年。

太极拳有“用意不用力”、“重意不重形”、“不在形式在气势,不在外面在内中”等说法和练法,其实,是对中、高阶而言。凡学习,皆如上台阶,需先达而后进高也,这是常理。习练太极拳的过程,应是一个先练外形、再形意兼练、进而形神合一的过程。初始阶段是“用意不用力”的层次,进阶是“重意不重形”的层次,再进阶是“不在形式在气势,不在外面在内中”的层次。

杨氏太极拳名家李雅轩先生将太极拳功夫从劲的角度分五级:硬劲、僵柔劲、松沉劲、轻灵劲、虚无劲。又说:“硬劲不如僵柔劲、僵柔劲不如松沉劲、松沉劲不如轻灵劲、轻灵劲不如虚无劲。” 其中僵柔劲就是会柔了,但是僵劲又没去完,所以叫僵柔劲。轻灵劲在松沉的基础上练出来,没有了松沉功夫的基础,这个轻灵劲就算练出也是假的。

听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是骨感听之的层次,何谓骨感?骨感是之初学者皮感不灵,待拿、挤、按受制时,才知自己已经被动,方才紧急应变。进阶是皮感听之的层次,何谓皮感?皮感是指以心意为统率,以沾、粘、连、随为根本,以肌肤为主导,在推手时,以肌肤感触觉察彼之左旋右转、上起下落及轻重变化。带拳练到相当高级阶段时,内气非常充足,能体现出周身空灵,周身各处皮感相当灵敏。此时与人交手,定是先有毫感传至皮感,在毫感传到皮感的一瞬间,已能做出极端灵敏准确的反应。再进阶是毫感听之的层次。所谓毫感,就是工夫达到五阴无阳(阴阳相等)的境界时,周身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身心进入遗篇灵境、化境,那时毫毛皆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之劲初触我毫毛,我之劲以如彼之骨髓,所以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常见有两种拿法和拿劲。一种是在粘的基础上用手拿住对方臂、肘、腕、指关节处,使之进入死角,因不能转动关节而被制服,或拿采结合见机发放,这种拿法和拿劲多被陈式太极拳爱好者使用。另一种拿法和拿劲为跟踪控制对方变化之劲力,出手接触对方身躯的某一部位,对方为摆脱被动,不断变换身形、步伐,改变着力点反抗力的方向和大小,我则跟踪对方变化的力,使其始终在我控制之下,这种拿法和拿劲多被杨式太极拳爱好者使用。太极拳名家于志钧把拿的水平可以表现为三个层次:“初级、中级和高级。拿劲全凭功力深厚,初级水平拿对方身躯中轴线,对方尚能左右转动;中级水平拿对方的腰枢纽,对方尚能后退;高级水平拿对方足根,对方不能进退。发挥拿的效果,全在推手双方功力水平的较大差距,对于水平相差不大的对手是难以取得拿的理想效果。拿劲的关键是听劲,即通过双方接触的力点查觉对方劲的方向和大小,掌握对方的劲欲发而未发、欲变而未变的时机,我发劲跟踪。”

按发放击打用劲而言:初始阶段是长劲的层次,长劲作用于人体身上可将人弹发出去,但对方身体不会觉得疼痛。所谓长劲,是发劲的路线比较长,一是接触点作用时间长,二是重心在两脚间变换、移动距离长。长劲又再分两个层次:初始阶段是手腰腿的长劲层次,以腰腿摧手发劲,伸手较长。进阶是腰胯丹田气的长劲层次,以松腰沉胯整合丹田气摧手发劲,未见明显伸手就把对方弹发出去了。长劲熟练了,进阶是鞭劲的层次,可伤人表皮,如同软鞭作用在人身上,打得皮肉辣痛。再进阶是短劲的层次,也称寸劲,劲力透到了对方身体内部而受损受伤,但皮肉不会辣痛。所谓短劲,是发劲的路线短,一是发劲时人体重心不变,一般在单脚圈内,二是接触点作用时间短,一触即发。再进阶是可控短劲的层次,是击发自如的短劲,就是打入对方身体内有多深、有多重的劲力可由自己意念引导控制。再进阶是透劲的层次,松透劲的种类分为柔性透劲和刚性透劲。我师兄王建业训练时把掌握太极松透劲者分为三层,功夫中者:手臂击打碰撞时响声较大,其劲能透入对手皮里、骨膜,能使对手的皮肉当场见红肿。功夫高者:手臂击打碰撞时响声沉闷不大,其劲能透入对手皮里入骨髓,碰撞处当时不见对手的皮肉红肿,一般二、三天、一周后从骨里散发出乌血到皮肉表面,慢慢扩大。若此透劲进入内脏,外表不见青红伤,但已成内伤、内痛。功夫低者:手臂击打着时,虽然两臂同时接触,总感到如同打在棉花堆上,打不实在,其劲只能到对手的皮里膜外。再进阶是贴身按劲的层次,就是用手贴住对方身体按击,劲力入内透里。

太极拳名师李万斌 、李文晶在《谈太极拳技击功夫层次及其训练阶段》文中把太极拳功夫计分十层。一至三层功夫是化僵硬劲阶段,是进行“不受制于人”的训练。“不受制于人”即“舍己从人”,“人刚我柔”,“随人而动”,这是入门功夫,它是在拳架已初步练到使形体比较轻柔、圆活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训练,要求和人推手时处处不和对方发生顶撞或脱离的现象,自己根据对方接触点上力量的大小、方向、速率的虚实变换而变换,使对方的力始终不要落到我的身体重心上。四至六层功夫开始逐渐“控制人”。所谓“控制人”就是指和对方推手时,在不受力的基础上,时时处处用心通过双方的接触点,寻找对方的重心点,控制对方的重心变化。它的关键在于自己的意念处处在对方之先,他一动我就找到他的重心,通过接触点能始终将对方的力源或重心支撑腿的脚根控制住。这一时期的拳架练习已具备了轻灵、圆满、均匀的浑圆感,形体转动更为灵活、敏捷,意念想怎么控制对方形体就自然能做得出来,并且协调而自如。至四层功夫以上,则是拳经上所谓“是时功夫一日,技进一日”阶段,也是“功夫无息法自修”的开始。是时“入门引路需口授”阶段已基本结束,即使不推手,个人单练仍能增加技击功夫。六层功夫是“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阶段,是太极拳已登堂入室,运用自如,左右逢源,开始步入随心所欲阶段。到了“豁然贯通”,就能一通百通。七层功夫是太极拳技击功夫修炼的关键阶段,也是由中乘功夫进入上乘功夫的过渡阶段,无处不柔,无处不刚,处处能化,处处能发,挨着何处何处击,练成自身感觉的高度灵敏协调,并通过松紧转换,培养了整体的弹劲,浑身都是手,无处不弹发,搭上就放,接触就发。同时,自己的拳架已练到周身一家,形体完全具备了极好的整体劲力。此时,意有所思,形有所动,为从推手步入散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本达到使“犯者应手即仆”的境界。此时内劲非常充足,全身形成的体系比较巩固,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提高,身体每一块肌肉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体现出一种混元整体爆发力,所发出的劲极速极猛、一触即发,与对手练习时,双方两手一接触对方立即跌出。在推手技击上,一至三层是外圈化,四至五层是内圈化,六层功夫是贴身化,可以将对方力点引向自身泄力而转化发出。至七层功夫时即是无圈打法,即不仅具有一般打法,而且可以将对方劲引向自身不化而发。此时在推手中,立不摆架,打不露形,沾着即打,一点之处有化有发,变化莫测。八至十层功夫是谓上乘功夫。是时太极拳已入化境,所谓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拳法已登峰造极。机体的反应,由有意识变为高级的无意识,即“下意识”,只要与敌稍接触即能使敌飞出,已形成自然的本能反应,即使是突然刺激也不会破坏这种协调关系。此时,拳术上甚至不练外形,而只炼气养神炼意,讲求悟“道”。

(广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级阶段心静体松的功夫层次
何为“神明”?
太极拳技击的三个阶段
陈式太极拳推手技击法初探(摘转)
太极拳技击需做到的阶段
太极拳修炼的阶段知多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