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二三事:聊聊投资上焦虑感

期待我们成为朋友


01


在北京,跟网贷行业朋友见了面,一方面是看看平台情况叙叙旧,一方面是听听行业内的朋友对于网贷现状的理解。


聊天的时候,一家平台的负责人很形象地描绘了一类小散们有趣的投资认知,他们的敏感度很神奇,假设投资某一家平台,长时间看到平台不做活动,在群里嚷嚷是不是要跑路了,要是平台做大规模的福利活动,又觉得这是圈钱要跑路啊,看到平台有负面消息,讨论要跑路了,看到平台有正面消息,怀疑是烟雾弹又要跑路了。


按理说,如果担忧,完全是没有必要去投资,不懂的事情不做嘛,然而在投资这个领域却非常的逆常规。因为人在“收益率”面前,很难保持冷静,也很少愿意花点时间做分析,这直接导致投资行为的轨迹是,先拿钱去投资,好像要把高收益的产品抢到手,然后投资之后,遇到各种风吹草动的消息,再开始纠结和烦心。这样的行为模式会周而复始地出现。


仅有很少的一部人会回归常规思维模式,先去弄懂产品能不能投资,或者公司好不好,然后再拿钱投资,这之后即便会遇到风吹草动的各种消息,但不会引发巨大的担忧和恐慌。


02


这次在北京,有位朋友问我该如何消解投资中的恐慌问题,她说自己无论是买理财产品还是定投基金,都很容易处于焦虑状态,一听到什么负面消息,就很容易睡不着,到处抓着人问自己的产品是否安全,常常会扛不住焦虑,要么是提前赎回产品,要么是在低点卖掉基金。


这样的情况无限循环,永远不知道自己哪里出了问题,但投资就是亏损,生活心情受到极大的影响。


在我看来,这位朋友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投资能力的匮乏”,而是“她一直没有搞清楚自己的焦虑根源”,不投资不焦虑,一投资就焦虑,这本身就颇值得好好琢磨下。


我说说自己的想法,不一定放之四海皆准,仅供参考。


03


投资上容易焦虑,从根源来看:


一是对自己的投资行为根本不了解,或者对投资产品本身的属性不清楚。


打个比方,我们把钱拿去存银行定期,估计没有一个人会有焦虑感,因为我们对于银行定期这个投资行为有一定的认知,定期是保本保息的,中国的银行们是大概率不会破产的,这个投资行为是安全的。


那么朋友这边呢,她定投基金的时候,只看好的一面,想着基金在牛市的时候可能带来翻倍的收益,而选择性忽视基金在熊市会处于浮亏的劣势。此外,她对于基金定投这个方式本身也不了解,只知道基金定投有利于减少波动,但根本不明白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减少波动的逻辑。


还有更糟糕的是,她只是听了银行经理的推荐,买了去年的明星基金,不知道这只基金的持仓逻辑,投资风格等等。那么当基金在熊市狂跌的时候,除了感受到账户直线缩水,对原因一无所知,也无法甄别网络上的各种消息解读,能不焦虑嘛。


二是过于盲目追求投资上的收益。


过去我写理财文章会强调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是成正比的,收益越高,风险会越大。就像银行定存让所有人都安心,但同时它的收益总是垫底的。后来我发现,其实很多人对于投资收益这个东西,是没有直观感受的,越缺乏经验的人,越动不动就要20%以上的年化收益,而说得特别自信。


这位朋友就是典型的对于“投资收益”无概念,她只能看到短期之内谁谁谁资产翻了好几倍,却根本意识不到短期的收益率说明不了任何问题。事实上,在百年投资历史中,大师们用几十年的投资经历证明了15%以上的年化收益率就是相当之高了。


那么投资上之所以会产生巨大的焦虑,就在于投资之前,自己理想化的收益是某个数值,但实际操作起来就肯定不会如愿,出现巨大的波动,导致现实和理想出现落差,这个落差空间就滋生各种愤怒、质疑、害怕等负面情绪。


三是对于投资本质的不了解。


换句话来说就是“太认为自己的投资就应该刚性兑付,由平台兜底”。坦率地说,这就是甩锅的无理心态,也是这些年国家兜底兜惯了,把风险意识很差的大多数人放进了高风险投资领域,再给惯坏了。


投资就是有风险的,投资就是有浮亏的,以定存和货币基金这两类最安全的投资产品为界限,高于他们收益率的产品,本身就要承担一定的投资风险。我们只要想一下投资的逻辑就会明白。


先说基金定投,我们把钱拿去买基金,钱通过基金这个大篮子,最终流向了股市,买入了很多份额的股票,单一只股票的价格每天都有波动,不可能永远涨,也不可能永远跌,更何况基金定投会涉及到非常多的股票,这么一来,肯定是浮亏和浮盈交替存在。


再说网贷投资,我们把钱给平台,属于出借方,平台作为中介方,通过系统算法以及风控,把钱给网络上有借款需求的另一拨人。平台风控再怎么牛逼,算法再怎么精准,也不可能保证成千上万的出借方都百分百到期还钱吧。我们就算用常识来看,在现实生活中做个生意还有亏和赔,更何况社会层面了。


只有搞清楚网贷投资的模式,才会在投资之前意识到风险是必然存在,然后带着这个思维,去考察平台的资产端是否ok,逾期率是否可控,平台资金实力是否雄厚等等方面。


我一直是希望“刚性兑付”这个概念越早实质性地打破,对于投资领域而言越好。因为有投资能力和理念的人,会自己承担投资风险,但这毕竟是非常少数的。


更多的人处在小白阶段,总认为银行会兜底,平台会兜底,这个“刚性兑付”的自我催眠,让他们完全忽视“投资风险”,也不可能主动去认识投资本质,这就导致大量“没有高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能力”的人涌进来,人为搞出了很多悲惨故事。


投资上的焦虑,总结一下:


就是投资者并没有认清楚自己在整个投资行为中所站的位置,当把自己放在迷雾中,分不清方向,看不见道路的时候,脚边一点点风,都能把自己吓得半死。


03


那么回到网贷这事情上,行业内朋友提到最多的就是“投资者焦虑”,平台很郁闷,无论自己做什么,都会有很多人指责,投资者也郁闷,因为永远不知道自己的钱安不安全。


那么,从目前行业的发展来看,备案延迟,行业内的解读就是未来网贷准入门槛会标高,如果真的从国家层面来制定游戏规则,会让这个行业慢慢趋向“牌照”这个方向。拿“牌照”并不是有了免死金牌,而是强化行业的规范性,让国家更好的监管。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优胜劣汰的速度加快。


现在这个观望期是干嘛呢,我个人是觉得,国家主动留出空间,让大平台消化过去积累的不合规项目,让实力不够的小平台主动稳定地退出,或者选择并购。


此外,朋友还是觉得未来网贷行业的刚性兑付也会慢慢打破,毕竟这个领域的收益率是相对高的,风险不可能一直有平台来兜底,只有打破了刚性兑付,有高收益,也允许存在亏损,才会让符合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进入,他们有投资能力和分析能力,面对波动才能合理面对,长期看,这才是良性发展。


这就是北京之行中,关于投资的一些认识。我希望每一位朋友在学习理财投资的时候,不把投资关注点仅仅放在收益率上,而是先认清自己的位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会净值理财投资,再不怕降息降准丨理财
高端人士弃银行追高收益
老年人理财回避五种方式 防骗更重要
高富帅走屌丝路线 信托门槛低至10万靠谱吗?
银行理财为啥越来越像基金?
后资管新规时代,“保本保息”理财消失还能投资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