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十六计》----第1计 瞒天过海(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引申:防备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习以为常的事,也常会失去警戒。秘密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形成了最隐秘的潜藏状态。

       所谓瞒天过海,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

瞒天过海阴阳计,欲问前程得设防。
古道西风吹又走,螳螂捕雀莫慌张。


瞒天过海记,要点:伪装到牙齿!

       起句干净利落,点题。次句是为补充一笔,也妥。承句一笔含糊不清,若是单纯指薛仁贵设计哄唐太宗渡海一典有关,未免牵强些,海路并非古道。绝句的表达要明白,让人一看就懂,此诗略有脱节。高手操觚绝知绝句的宛转变化工夫全看第三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之舟矣。诗中第三句和第一、二句有什么关系?看不出来,突兀了。

第01计 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瞒天过海: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瞒天过海 

       庞涓又会见孙膑,说他即使给楚王抄录了兵法,楚王还是不会放过他,不如为他抄写一部兵法,他可以帮助孙膑逃离楚国。孙膑将计就计答应庞涓的要求。按照庞涓和孙膑定下的计策,庞涓离开楚国。庞涓走后,孙膑拜见楚王,说兵法乃兵圣之作,必须找一类似鬼谷的山谷抄写,才可不辱圣灵,否则将受到上天惩罚。楚人一向宠信鬼神,楚王答应了孙膑的要求。 

       孙膑选择了靠近楚魏边境的一条山谷,假意不敢前往。楚王得兵法心切,派军队保护孙膑。 

       庞涓带兵秘密袭击孙膑所在的山谷,意欲劫持孙膑。孙膑乘庞涓与楚军混战之机,在钟离春的帮助下,逃离楚国 


第一计 瞒天过海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原文】  

       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②。太阳,太阴③。

 

【注释】 

       ①备周则意怠: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斗志松懈,削弱战力。

       ②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阳是我国古代传统哲学和文化思想的基点,其思想笼罩着大千宇宙、细末尘埃,并影响到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阴阳学说是把宇宙万物作为对立的统一体来看待,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想。阴、阳二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出现过,但作为阴气、阳气的阴阳学说,最早是由道家始祖楚国人老子所倡导,并非《易经》提出。此计中所讲的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在兵法上是说秘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

   ③太阳,太阴:太,极,极大。此句指非常公开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计谋。 

 

【释

    防备周密,往往容易导致思想麻痹,意志松懈;常见的事情就不会产生疑惑(以致丧失警惕)。秘谋就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之中,并不是与公开行动相对立的。最公开的行动当中往往隐藏着最秘密的计谋。


【释义】

       用谎言或伪装来欺骗对方,背地里偷偷地行动。乃清代无名氏所编《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

       防备得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习以为常的事,也常会失去警戒。秘密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形成了最隐秘的潜藏状态。

 

【浅解】

       所谓瞒天过海,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

 

【按语】

       古人按语说: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如:开皇九年,大举伐陈。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因袭南徐州,拔之。

 

【解析】

       “瞒天过海”之谋略决不可以与“欺上瞒下”、“掩耳盗铃”或者诸如夜中行窃、拖人衣裘、僻处谋命之类等同,也决不是谋略之士所应当做的事情。虽然,这两种在某种程度上都含有欺骗性在内,但其动机、性质、目的是不相同的,自是不可以混为一谈。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探源】

       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 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驾,并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

       帝大喜,便率百官随这豪 民来到海边。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更是绣幔彩锦,茵褥铺地。百官进酒, 宴饮甚乐。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摇动,良久不止。

       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 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原来这豪民是新招壮士 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策划的。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 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成果。

 

                                        三十六计之一: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的计策,古时人们早有使用。瞒天过海”这一词语的形成,或与薛仁贵设计让唐太宗渡海的故事有关。

       清代无名氏编写的《三十六计》,则将“瞒天过海”作为“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

       它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它利用人们司空见惯的错觉、常见不疑的心理,进行伪装,把真正的企图隐藏在有意暴露的事物中,以起到到出其不意地出奇制胜的目的。

1. 出处

      “瞒天过海”的计策,古时人们早有使用。如:春秋时代,齐姜狐偃定计,把晋公子重耳灌醉,打发他离开齐国(见《左传[3] );隋代,隋将贺若弼多次大张旗鼓地进行换防,以麻痹敌军,最后在敌军毫无戒备的情况下,指挥大军偷袭并攻克了陈国南徐州(见《隋书·贺若弼传》)。“瞒天过海”这一词语的形成,或与元初未知人士所撰《薛仁贵征辽事略》中薛仁贵设计让唐太宗渡海的故事有关。清代无名氏编写的《三十六计》,则将“瞒天过海”作为“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


2. 按语及译文

按语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①。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②,非谋士之所为也③。

注译
①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背时,趁着没人在的时候。秘处,隐秘之处。全句意为:(机密的谋略)不能在背着人的时候或隐蔽的地方进行。
②愚俗之行:愚,愚蠢。俗,庸俗,鄙俗。全句意为:这是愚蠢、鄙俗的行为。
③谋士:智谋之士。

按语及译文
施行秘密的谋略,不能在背着人的时候或隐蔽的地方进行。趁黑夜行窃,钻进僻静的巷子里杀人,(这些)都是愚蠢、鄙俗的行为,这类行为也决不是真正的智谋之士所应当做的。


3. 简介

《瞒天过海》选自《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4. 典故

4.1 薛仁贵哄帝渡海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汪洋无穷,即向众官问及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驾,并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

       帝大喜,便率百官随这豪民来到海边。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更是绣幔彩锦,茵褥铺地。百官进酒,宴饮甚乐。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摇动,良久不止。

       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浩荡无际。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 原来这豪民是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 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策划的。(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


4.2 贺若弼换防造势

       公元589年,隋朝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

       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

       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一带)。


5. 瞒天过海故事

5.1
       公元583年,陈叔宝当了陈朝皇帝。他整日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奸臣乘机为非作歹,欺压百姓,搞得民不聊生,陈朝危在旦夕。
  当时,隋文帝统一了北方,国力强盛,斗志正旺。他分析局势,深知陈朝国力空虚,已不堪一击,便派兵南下,想一举攻灭陈朝。
  可是,隔着一条滔滔长江,如何进攻才能万无一失?老臣高颎悄悄向他献了一条妙计。
  隋文帝依着高颎的计策,一声令下,几路大军浩浩荡荡一齐进攻,首先切断了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军的联络,使他们不能相互照应。
  与此同时,隋朝大将贺若弼率大队人马向陈朝国都健康进军。兵马来到长江北岸驻扎下来。只见帐篷林立,军旗飘扬,人喊马嘶,一派战前景象。
  江南陈朝将领见这阵势,以为隋军即将渡江攻城,顿时紧张起来,召集全部人马,抖擞精神,准备与隋军决一死战。
  谁知剑拔弩张地等了几天,隋军不但没有渡江攻城,反而撤了回去,渡口只留了一些破旧小船。陈朝将士以为隋军水上力量不足,不敢轻易进攻,上上下下都松了口气。
  可是不久,隋军又集结江北,安营扎寨。陈军慌忙再度备战。这样反复折腾了几次,弄得陈军人困马乏,加上粮食又被隋军间谍烧毁陈军更是人心惶惶,进退两难。
  就在这时,隋军突然发起总攻。浩浩长江之上,万船齐发,金鼓震天,陈军哪里还有还击之力?连陈后主也乖乖地当了俘虏。
  隋文帝笑逐颜开,重奖有功将士。他夸赞高颎道:“好一个瞒天过海之计!若不是如此麻痹敌军,我们怎会不费吹灰之力轻易取胜?姜,到底还是老的辣嘛!”

5.2 

唐朝开元年间,契丹叛乱,多次侵犯唐朝。朝廷派张守圭为幽州节度使,平定契丹之乱。契丹大将可突干几次攻幽州,未能攻下。可突干想探听唐军虚实,派使者到幽州,假意表示愿意重新归顺朝廷,永不进犯。

张守圭知道契丹势力正旺,主动求和,必定有诈。他将计就计,客气地接待了来使。第二天,他派王悔代表朝廷到可突干营中宣抚,并命王悔一定要探明契丹内部的底细。王悔在契丹营中受到热情接待,他在招待酒宴上仔细观察契丹众将的一举一动。他发现,契丹全将在对朝廷的态度上并不一致。他又从一个小兵口中探听到分掌兵权的李过折一向与可突干有矛盾,两人貌合神离.互不服气。

王悔特意去拜访李过折,装作不了解他和可突干之间的矛盾,当着李过折的面,假意大肆夸奖可突干的才干。李过折听罢,怒火中烧,说可突干主张反唐,使契丹陷于战乱,人民十分怨恨。并告诉王悔,契丹这次求和完全是假意,可突干已向突厥借兵,不日就要攻打幽州。王悔乘机劝说李过折,唐军势力浩大,可突汗肯定失败。他如脱离可突汗,建功立业,朝廷保证一定会重用他。

李过折果然心动,表示愿意归顺朝廷。王悔任务完成,立即辞别契丹王返回幽州。第二天晚上,李过折率领本部人马,突袭可突干的中军大帐。可突干毫无防备,被李过折斩于营中,这一下,契丹营大乱。

忠于可突干的大将涅礼召集人马,与李过折展开激战,杀了李过折。张守圭探得消息,立即亲率人马赶来接应李过折的部从。唐军火速冲入契丹军营,契丹军内正在火并,混乱不堪。张守圭乘势发动猛攻,生擒涅礼,大破契丹军。从此,契丹叛乱被平息。


6. 商战案例

  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施展瞒天过海之计,出其不意取胜的战例不胜枚举.在商战中,巧用此计获胜者,也不乏其人.

  日本一味精商,为其味精销路不畅而苦恼.一天,他突发奇想,将味精瓶盖上用来倒味精的孔,有直径1毫米,加大到1.5毫米.用户不知道,用时一倒就多了.消费多了,销量自然也大了.这个商人用的是什么计谋?就是瞒天过海的计谋.他利用人们经常使用此味精,常用不疑的心理,促进了消费.
 
  当然,用这种办法促销是不符合经商道德的.但是作为一种计谋,我们需要了解,而且和外商打交道时要提高警惕.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第一计: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一、计名:

瞒天过海,原意是指“瞒骗皇帝,使其安全渡海”。这个典故讲唐朝薛仁贵把海船伪装成大房子的模样,哄骗惧怕渡海的唐太宗上了船,使其于不知不觉中安全抵达彼岸。此处用作计名,经过对卦理的分析,便演变成了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法,主要用于战役伪装,以隐蔽军队的集结、发起进攻的时间等,达到出其不意的目的。

 

二、解语:

自以为军事防备极其周密时,其斗志就容易松懈,麻痹轻敌;平时看惯了的就不容易引起怀疑。阴晦的计谋与公开的形式并不互相排斥,相反,它往往深藏在张扬暴露的行为之中。这就是易理中阴阳交互为用的原则。

 

三、易解:

1、“太阴,太阳”是指两仪四象中的二象。太阳是指乾、兑二卦(太阳上加一阳爻为乾卦,太阳上加一阴爻为兑卦);太阴是指艮、坤二卦(太阴上加一阳爻为艮卦,太阴上加一阴爻为坤卦)。卦皆由下往上装,乾上加兑是泽天夬卦,夬卦的卦画是(111 110);艮上加坤是地山谦卦,谦卦的卦画是(001 000)。即以夬卦为主占,以谦卦为参考。

2、夬卦卦辞为:“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历,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夬卦象征决战,决战之前先在朝廷上公布小人的罪恶,心怀诚信地号令众人戒备危险;告知自己领地的人,不可立即动用武力,这样就利于前进。

3、夬卦五阳一阴,象征君子势力强大,仅有少数小人有待驱除。既然阳盛阴衰,举五阳以逐一阴,易如摧枯拉朽,而且卦意又是决战,何以卦辞却说不宜立即进军呢?因为从上下两个经卦的性质来看,下卦乾就是健,上卦兑就是悦。其含义为:虽然可以刚健地勇往直前,但在做法上须使人心悦诚服。可见“不利即戎”的原因,不是指军事上的,而是指政治上的。所以在战争之前,要先在朝廷上宣布小人的罪恶,以诚信号召天下,强调小人的危险性,这样就会使君子的行动显得光明正大,还要告诫自己领地的人,立即以武力攻击是不利的,只崇尚武力不能取信于天下,就这样才会无往而不胜,最终消灭一阴,成为纯阳乾卦。

4、在一般性的战争中,内卦代表自己,外卦代表敌人;两个经卦的居中之爻,分别象征双方的主帅或实力。夬卦的内外卦都各有两个阳爻发动,卦意又是决战,表明双方都虎视眈眈,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上卦兑为悦,其九五爻居中而当位,当位者思保全地位,行动上往往趋于保守,再加上性格和悦,表明在战争中是防御的一方。下卦乾为健,其九二刚爻虽居中而不当位,不当位者思当位,必然要采取积极行动,再加上性格刚健,表明在战争中是进攻的一方。然而,在双方力量对比上,内卦虽然一派阳刚之气,毕竟因九二爻不当位,敌不过当位之九五,更何况九五爻又在君位,表明敌人的势力更强大,此时若贸然进攻,损失的只能是自己,所以“不利即戎”在这儿,就是军事上的原因了。

5、在“不利即戎”的情况下,自己又急于与敌人决一雌雄,那该怎么办呢?此时应参考其变卦谦卦了。谦卦上卦为坤为地,下卦为艮为山,本来应该是山高地底,但山却假作谦卑,把自己贬抑在地的下面。变卦谦卦之艮是从本卦(夬卦)之乾变来的(用夬卦的内卦“乾”与谦卦的内卦“艮”相对比),而乾在本卦中又代表自己;艮的矫情就是暗示自己不要尽呈阳刚之勇,而应该装模作样,亦即运用计谋。

乾为纯阳之体,按常情绝无计谋可言,正因为如此,一旦用计敌人就不容易识破,这就是“阴在阳之内的奇妙效果。既然是“阴在阳之内”,计谋便应当出于纯阳之卦乾中。内卦乾,其初九、九二爻频频而动,偏偏处于边境线上的九三爻安静不动,既然是自己急于交战,九三爻作为先锋部队,就应当是动爻,否则未免不合情理,如上卦九四爻便是动爻,象征敌人戒备森严,然而表面上看起来不合情理的事,往往有深机隐伏其中,九三爻便是如此。

变卦谦之下卦艮暗示自己要装模作样,所需装的就是九三爻的安静模样。要千方百计地使敌人相信,我方没有进攻的意图。

6、按照阴阳互变的原理,夬卦(本卦)之内卦“乾”和谦卦(变卦)之内卦“艮”共有四个动爻,动静要互相为用,使动变为静,静变为动,让九三静爻动起来,呈现进攻的态势(由乾之九三阳爻变为艮之九三阳爻),让初九、九二动爻静下来(使乾之初九、九二两个阳爻分别变为艮之初六、六二两个阴爻),表明九三爻之动是假象,实际上并没有进攻。

九三爻一动,敌人必定紧张,立即会严阵以待,而剑拔弩张的结果却是虚惊一场,这样反复几次,敌人习以为常,警戒心就会慢慢松懈。

从两军对峙的方位来看,夬卦(本卦)之外卦“兑”的九四爻是边境线,而上六爻则是敌人的大本营。从卦形上来看,夬卦(本卦)的上六与九五阴阳相比,这是卦中唯一的一对相比之爻,表明九五统帅对上六非常宠信。内卦九三爻与外卦上六爻阴阳相应,而这又是卦中唯一的一对相应之爻。相应则有情,表明九三爻显示的假象,上六会深信不疑。上六信了,告知九五,九五亦必轻信,再加上内卦乾卦纯阳刚健的性格,又为九五与上六的轻信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这样,久而久之,敌人就会由麻痹松懈进而到毫无防备,等到时机成熟,我方大举进攻,待九四爻象征的敌人前沿部队清醒过来时,我方九三爻先锋部队已经抢占了上六,把敌人的大本营给占领了。夬卦(本卦)之上卦“兑”变为谦卦(变卦)之上卦“坤”,坤为纯阴散漫之象,表明敌人斗志崩溃,一败涂地。

7、在一般的战争中,夬卦的卦辞应该解释为:决战是不可避免的,但眼下敌强我弱,不宜立即进入决战阶段。要使象征敌方朝廷的九五爻相信,我方没有进攻的意图,要告知自己的部队,克制住急于交战的焦躁情绪,这样,战争最终会赢得胜利。

 

四、按语:

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大举进攻陈国。作战前,隋将贺若弼下令:所有沿江守备部队每次调防,都要在历阳(今安徽省和县地区)集中,插上很多旗帜,在野外搭建许多帐篷,陈国以为隋军要来进犯,便马上集结国内全部兵力进行防御,事后才知道是隋军的守备部队调防,于是又把部队撤了回去,以后陈国对隋军的做法习以为常,也就不再防备了,等到隋之将领带领大军渡过长江,陈国人甚至还没有察觉,隋军便很顺利地袭击并占领了南徐州(今江苏省镇江市)。

 
 

三十六计故事之第一计——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在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渡过了大海。意思是用伪装的手段作掩护,暗中活动。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一条江河,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江河之一,长江从西往东流入大海,流了一载又一载,流了一年又一年,当它流到公元581年的时候,隋文帝杨坚统一了中国北方,建立了隋朝。


      后来他想打过长江去,统一全中国。那时候,在长江南边的王朝叫陈朝,黄帝叫陈叔宝,隋文帝要去攻打陈朝,有一件事情特别让他发愁,什么事?就是,怎么能过江?


      原来,那时候,长江上一座桥都没有,架桥吧,长江的江水流的特别急,江水又特别深,江面还特别宽,这桥啊,没办法架。再说了,陈朝的军队防守的又特别严,这桥也不好架。


      天黑了,月亮升起来了,整片大地一片寂静,隋文帝在宫殿里来回的走着,不停的思索着:“架桥不行,造船行不行呢?啧,也不大行,过江作战需要很多战船,一时半会怎么能造出那么多战船呢?”


      隋文帝越想越发愁,不由得长叹了一声,“唉!”


      忽然,有个卫兵走进来,轻轻地走到隋文帝的身边,“皇上,贺将军求见。”隋文帝一听“哦,快请快请”这个贺将军呢,名字叫贺若弼,是隋朝很有名的一位大将,有勇有谋,为隋文帝立下过很多战功。


      他走进宫殿,看见隋文帝满脸发愁的样子,“皇上,您还在为过江的事情发愁吗?”“是啊,贺将军,你有什么好主意吗?””皇上,前几天我的部下抓到几个陈军的士兵。”“哦?他们到江北来干什么?”“皇上,他们是来买马的。”


      原来,南方的马长得都比较矮小,陈军的大将都想弄匹北方的高头大马来骑骑,那该多神气啊。所以,他们就派了几个士兵过江来买马。“皇上,咱们要是派几名士兵化装成商人到江南去,用马换陈军的船不就可以搞到一些战船了么?另外,”他趴到隋文帝的耳朵旁边又说出了一条计策,隋文帝连连点头,“嗯,好,好,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


      第二天,贺若弼命令放了陈军士兵,又挑了十几个隋军士兵化装成商人和他们去做买卖,然后隋军士兵坐着他们的船带着好些战马到江南。过了几天,隋军士兵果然带回了几十艘战船,贺若弼命令把这些战船藏到江边的芦苇丛里,又在船上蒙了一层泥土和茅草,接着,她就开始进行对隋文帝说的那个计策了。


      现在,再来说说陈军,一天早晨,天刚蒙蒙亮,陈军的官兵们还在睡觉呢,突然,从江北传来一阵人喊马叫的声音,陈军官兵一下被惊醒了,“哎呀,是不是隋军要打过来啦?”“谁知道啊。”


      等他们慌慌张张穿上衣服,拿着刀枪,走到江边往对面一看哪,咳,隋军根本没在过江,是在岸边打猎呢,到了中午,隋军官兵带着打来的野羊、野鹿,高高兴兴的回军营去了,陈军官兵呢,守在江边没吃一口饭,没喝一口水,早就不耐烦了,他们,也都垂头丧气的走了。


      第二天,陈军官兵又被对面的响声惊醒了,“呀,今天隋军准保要打过来。”可是他们爬起来,睁大眼睛仔细一看,这会啊,隋军是在进行调防呢,一只隋军开走了,一只隋军驻守下来,还是没有过江的意思,就这样,贺若弼隔着三五田就带着官兵打一回猎,隔上十天半月就进行一次调防。


      开头,陈军非常紧张的防备着,到了后来,不管隋军在江北怎么喊怎么吵,他们都不上心了,索性连江边都不去了。其实,这正是贺若弼对隋帝说的那个计策,陈军中计了。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到了公元589年的春节,陈军的官兵们辛苦了一年,想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美美的喝上一顿酒,结果,你一杯,我一杯营里边酒气熏天,大将们喝的东倒西歪,士兵们喝的胡说八道。可就在这个时候,贺若弼带着隋军,登上战船,神不知鬼不觉的过了长江,像一股旋风似的冲进了陈军的军营,陈军的官兵们听到喊杀声,以为隋军不是在打猎就是在调防。“哎,别管他,接着喝酒吧。”


      等隋军把明晃晃的刀枪放在他们的脖子上,他们才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可是,已经晚了, 不一会,陈军官兵就被隋军杀得死伤无数,活着的只好乖乖的投降了,这么着,别的隋朝大将也带着人马渡过长江,贺若弼和他们一块终于打败了陈军。


      陈朝灭亡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贺若弼对隋朝有什么样的贡献
陈后主若采纳此人计策,则隋文帝统一天下未可知期
孙膑学会孙子兵法,只用七计名扬天下!其中一招更让魏国由强变弱
原创 | 律师三十六计
潇洒播诵|《三十六计》开篇
新中易解《三十六计》之十七 抛砖引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