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简史(上、中、下)
userphoto

2022.06.06 安徽

关注

概述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经历过很多朝代,这些朝代不仅有更迭关系,也有并存和分立关系。为了让大家对我国的历史有个基本了解,本文就简单梳理一下我国历史脉络。

【五帝】

对于中华文明的开端,史书中比较统一的看法是始于五帝。五帝时期实际上还处于上古时代,所谓的五帝大概就意味着最强大部落的首领。关于五帝的名称和说法,不同史书有不同的说法,以《史记》来说,五帝从前到后分别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时期实行的是禅让制,即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

【夏朝】

夏朝是我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朝代,帝舜时期黄河发大水,以夏禹治水,最后将君主的位置禅让给了夏禹,这就是夏朝的开始。夏禹以东夷首领伯益为继承人,打算继续实行禅让制。结果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反倒继承了君主位。史书中一说夏启受臣民拥戴,直接继承了君主位;另一说夏启和伯益开战,最终获得了胜利。此时部落首领位置由“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即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叫夏桀,此时夏氏内忧外患,夏桀自己还贪图享乐并连续对外征战,终于招致了其它部落的不满。大约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族部落在首领汤的带领下,击败了夏桀,夏朝灭亡。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 - 公元前1046年】

商朝建立后,国都进行了多次迁移,直到商朝的第十九位君主盘庚,将国都迁移至殷(今河南安阳),国都才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朝或殷商。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叫做帝辛,又称纣王,此人喜欢杀人喝酒淫乐,终于引起天下人的不满。商朝册封为西伯的姬昌(也就是周文王)带领周国不断扩充实力,他死后儿子姬发继承了王位(史称周武王),大约在公元前1046年击败了殷纣王,成立了周王朝。

【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 - 公元前771年】

周朝是我国一个很重要的历史阶段,它的很多制度都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一是分封制,既周王室把一些疆域分封给诸侯,诸侯及其后代按时向周王室进贡以完成义务,这就是“封建”二字的原始含义;二是宗法制,规定了宗庙制度、族墓制度、姓氏名字制度、婚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等;三是礼乐制,通过举行各种礼来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当然,封建朝代总有衰亡的时候,在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一个叫做犬戎的蛮夷部落杀死,一些诸侯国于是立周幽王儿子为周平王。由于周朝的国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离各蛮夷部落太近,且周朝也没什么力量守护国都,周平王将国都转移到了镐京东南方的洛邑(今河南洛阳)。因此,人们将周文王到周幽王的时期称为西周,将周平王东迁以后的时期称为东周。

【东周及春秋战国】

【东周:公元前770年 - 公元前256年】

【春秋:公元前770年 - 公元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周平王东迁后,周朝的国力再也无法约束各诸侯国,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此时百国并立,进入了以兼并和争霸为主题的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叫春秋这个名称呢?是因为鲁国史官撰写的《春秋》记录历史的年代与客观历史阶段相符,于是大家就把这一段时期称为春秋。春秋时期先后有五位国君成为诸侯公认的盟主,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至公元前476年,也就是周敬王四十四年,各诸侯国的兼并已达到顶峰,小诸侯国基本已不复存在,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也就以此为终点。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二十四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

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国初期有齐、楚、晋、越四国实力最强,还有十几个小国。后来越国因为战争和内乱逐渐衰弱,晋国则被其士大夫赵氏、韩氏、魏氏三家瓜分,燕国和秦国慢慢崛起,于是在战国中期形成了以秦、楚、齐、燕、赵、魏、韩为战国七雄的格局。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秦国最终统一了天下。值得一提的是,东周在公元前256年就被秦灭国,而秦国统一天下是在公元前221年,此时才算作战国时期结束。

【秦朝:公元前221年 - 公元前207年】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自春秋战国500多年以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之前,“中国”只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而秦朝则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秦朝国祚虽短,却统一了钱币、文字、衡量尺度、土地、行政等一系列制度或标准,对中华文化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始皇死后,他的儿子胡亥即位,是为二世皇帝。

秦二世奢侈残暴,人民水深火热,最终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各路人马纷纷响应,于是中国又乱了起来。后来经过角逐,只剩下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争夺天下,这段历史大家应该耳熟能详。“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暗度陈仓”、“霸王别姬”、“鸿门宴”等故事均出自这段时期。而最终刘邦在公元前202年称帝,建立汉朝。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汉朝最初定都为洛阳,后来长安经过修整,汉高祖刘邦又迁都长安。而为了区别于两百多年后刘秀重新统一国家沿用汉这个国号,历史上将刘邦建立的汉叫做西汉,将刘秀建立的汉叫做东汉。现在我们先说西汉。西汉实际上起始年份是公元前206年,从刘邦封王算起。

西汉初期一直坚持无为而治,恢复国力。尤其是汉文帝至汉景帝时期轻徭薄赋、减少刑罚,国力显著增强,史称“文景之治”。汉武帝则凭借数十年积蓄的国力,开疆扩土,建立了震古烁今的伟业。除武功外,汉武帝在文治上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式,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远击匈奴的威名仍然流传至今,让人膜拜。

后来汉朝国力衰退,汉哀帝死后,外戚王莽任大司马专政,并于公元8年即天子位,改国号叫“新”,西汉于是宣告灭亡。

【新朝:公元8年 - 23年】

王莽此人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即位后,对政治和经济制度采取了一系列变革,但他的变革,如把官名全部修改,定货币为六大类二十八品,花样繁多,反倒增加了国家和人民的负担,同时王莽还和匈奴等开展,国力虚耗,之后国内又连年发生旱灾和蝗灾,天时、人和都已不再。于是爆发了“赤眉”、“绿林”为首的各路起义军。公元23年,汉室支裔刘玄被大家拥立为帝,改元更始,一路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结束。

【更始:公元23年 - 25年】

更始帝刘玄御众无方,政治紊乱,百姓反倒想念王莽。当初跟着刘玄一起起兵的还有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刘秀,刘秀为人宽厚,深得民心,更始对他也有了猜疑。刘秀收拢势力后也开始独立,于25年称帝,仍以汉为国号,是为光武帝。同年,更始帝被赤眉所杀。光武帝趁机攻下洛阳,并定都于此,史称“东汉”或“后汉”,以区别于建都长安的“西汉”或“前汉”。

【东汉:公元25年 - 220年】

刘秀称帝后,整个中国包括赤眉军在内还有若干割据势力,刘秀花了十三年才完全统一了国家。光武帝对政治制度与西汉时期并无太大变革,主要是安定民生、发展经济,后来汉明帝、汉章帝也继承了光武遗教,大力发展民生,是东汉的鼎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在此期间,东汉对外如窦固伐北匈奴,班超出使西域等,也都是历史上的大事。

到了桓帝、灵帝,他们昏庸无道、横征暴敛、卖官鬻爵,农民在多重残酷压榨下不堪重负,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黄巾之乱,各路军阀趁机拥兵自重,《三国演义》的故事就从这时开始。经过一系列的角逐,曹操于196年成为汉朝的大将军,挟汉献帝以令诸侯。但曹操在世时一直未称帝,直到220年曹丕即魏王位后,汉献帝“禅位”,于是曹丕称帝,是为魏文帝,东汉正式灭亡。

【三国:公元220年 - 280年】

【曹魏:公元220年 - 265年】

【蜀汉:公元221年 - 263年】

【东吴:公元229年 - 280年】

这里曹魏、蜀汉、东吴都是后世的称号,称曹魏是为了区别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东魏和西魏,称蜀汉是为了区别于西汉和东汉,称东吴是因为吴国位于魏、汉之东。实际上,三国在220年以前已经形成,但在历史上仍然属于东汉时期,所以三国的起始时间以君主称帝算起。那东吴君主孙权称帝为什么远远晚于曹魏和蜀汉呢?这是因为孙权在221年为了全力应对刘备因关羽死而伐吴的情况下,向魏国称臣,被魏封为吴王,直到229年时机成熟才称帝。

蜀汉在263年被曹魏所灭,而曹魏和东吴却不是对方所亡,而都是被司马家所灭。司马懿自魏明帝死后逐渐掌握大权,司马懿死后长子司马师掌权,司马师死后其弟司马昭继续掌权,进而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典故。在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位,曹魏灭亡,晋朝建立。这一幕让人想起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命运终究有轮回。

东吴反倒是三国中国祚最久的,直到280年才被晋武帝所灭。

【两晋南北朝:公元265年 - 589年】

【西晋:公元265年 - 316年】

【东晋:公元317年 - 420年】

【五胡十六国:公元304年 - 439年】

【南朝:公元420年 - 589年】

【北朝:公元439年 - 581年】

【概述】

两晋南北朝共计300余年,前前后后涉及国家三十余个,关系错综复杂,无法割裂,所以历史上往往把这段时期合并来看。

简单来说,西晋篡曹魏立国,亡国后晋室支裔在建康称帝,东晋立,此期间五胡开始在北方开启战乱。

东晋后来被大臣篡国,改国号为宋,南朝时期开始。南朝是宋、齐、梁、陈四朝的统称,四朝均是大臣篡国自立,是取代关系。

而北方后来被北魏统一,北朝时期开始。北魏后因内乱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又被大臣篡国改号为齐(为与南朝齐国区分,史称北齐),西魏也被大臣篡国改号为周(史称北周),周又灭齐重新统一北方。北方从北魏到北周时期的五个朝代统称为北朝。

南北朝历经九个朝代,南北双方基本以淮河为界长期对峙,所以历史上称作南北朝。北朝时期的结束是从北周臣杨坚篡北周改号为隋算起,后来隋又南下灭陈统一全国,南北朝时期才算正式结束。


【西晋】

晋武帝于280年灭吴后统一了全国,国家人民逐渐从战乱中恢复。晋武帝死后,晋惠帝即位,他昏庸无能,历史上著名的那句“何不食肉糜”就出自晋惠帝之口。晋惠帝期间政治败坏,发生了贾后干政八王之乱,从而引起了后来一百多年的五胡乱华,给当时的中国造成极大灾难。后来晋愍帝于317年被害,西晋宣告灭亡。

镇守建康(今南京)的晋宗室琅琊王司马睿被拥立为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史书称晋武帝至晋愍帝这段时期为西晋,因为西晋先后在洛阳和长安定都,都是在建康的西边。

【五胡】(本段摘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五胡于晋惠帝末期开始大规模叛乱,十余年后便掩有整个北方。从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匈奴刘渊称王起,下至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止,在这一百三十六年间,它们陆续在北方建立了十几个国家,与南方的汉族传统政权相对峙。期间汉人也曾在北方先后建立了几个小国,但它们只是胡族世界中的一种点缀而已。

史家把这段时间在中国境内,汉族传统政权版图以外的地区中所建立的国家,统称为“十六国”。这些国家大部为胡族所建,汉人所建者仅有三国。

【十六国】(本段摘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十六国的名称,是匈奴所建的前赵、北凉、夏;羯所建的后赵;鲜卑所建的前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氐所建的前秦、后凉、成(即汉),羌所建的后秦,和汉人所建的前凉、西凉、北燕。十六国中只有前秦曾一度完全统一北方,但为时非常短暂,此外始终处于分裂的状态中。

在同一时间内,常有两个以上的国家并立,但从无十六国并立的事。事实上在此期间兴起的国家,并不止十六国,例如鲜卑所建的西燕、辽西、代(北魏的前身),氐所建的仇池以及汉人所建的冉魏等,都不在十六国之列。这是因为十六国剧地较大,国祚较长,并且遗有较多史料的缘故。十六国本身不但经常相互攻伐,其中若干国并与南方的晋发生过多次战争。

其后晋为宋所篡,北方也继而为鲜卑人的北魏所统一,历史又步入一个新阶段。

【东晋】

东晋自江南立国后,曾多次发动对外战争,试图收复中原,但大都失败而归。不过还是有一些战役取得了胜利,如从小“闻鸡起舞”的祖逖收复河南,桓温在淝水之战击溃前秦等,都非常振奋人心。由于东晋国力不强,加之政治昏暗,这些胜利没有让国家更加强大,就像一两颗石子投进滚滚长河中,只能掀起一点波澜,但长河依然奔流不息。东晋愈加衰弱,终于在420年,晋大臣刘裕篡晋自立,国号宋,南北朝时代开始。

【南北朝】

北魏拓跋氏于398年建国,于439年灭掉“十六国”中最后一个国家北凉,北方自此完全被北魏统一,北朝时代开始(还有一种说法,北朝是从北魏建国即398年开始)。南朝宋国初期,轻徭薄赋、澄清吏治,国力得到了一定的恢复,此后与魏在数年间又发生了多次战争,但大都以魏取胜告终。于是南朝的武力益趋不振,北强南弱的局面于焉告成。南朝由于继承了自东晋以来的世族把控政治权位的局面,皇室对国家的掌控力始终不强,一旦出现昏庸的帝王,就很容易被世族赶下台。

479年,宋臣萧道成篡宋自立,改号为齐(史称南齐)。

502年,齐臣萧衍篡齐自立,改号为梁。在数十年间,梁和北魏打了数次战争,互有胜负,而鲜卑人建立的北魏也开始大规模的汉化。

534年,北魏内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分别建都在邺和长安。

550年,东魏皇帝被迫“禅让”,高洋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南北齐没有在同一时间并立过,这点读者需要注意。

557年,西魏皇帝被迫“禅让”,宇文觉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而南梁由于经历了东魏降将侯景之乱,国家也残破不堪,陈霸先在同年废梁敬帝自立,改国号为陈。

在北周、北齐、南陈并立的这段时间内,北齐国弱。柿子挑软的捏,先是南陈北伐,取得部分土地;后来北周伐齐,于577年灭掉了北齐,北方再次被统一。

此时北周势大,而陈被周击溃主力部队后只能划江自保,情势危急。但由于北周后来的几任皇帝荒乱,无暇南伐,南陈得以残喘。

北周于581年被丞相杨坚篡国,杨坚改国号为隋,由鲜卑人建立的北朝时期结束,北方重新又被汉人掌控。

南陈在589年被隋灭国,南朝时期结束。中国历经300余年的战乱,终于又进入了大一统的时期。


【隋:公元581年 - 619年】

隋文帝杨坚节俭务实,注意吏治,减轻刑罚和税赋,仓储丰实,人民得以休息,社会空前繁荣,史上称为“开皇之治”。同时隋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了完备的官僚制度并加强了集权,为后来唐朝近三百年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隋文帝后来将太子杨勇废掉,改立次子杨广为太子。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隋炀帝虽然也颇具才能,但却过于好大喜功,他急切兴建大运河和修建国都洛阳,又四处巡游,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同时又三征高句丽,人民苦不堪言,在611年的一次大洪水后,终于有人起兵反抗,后来各路也纷纷起兵,形成燎原之势。

617年,唐国公李渊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第三个孙子代王杨侑为帝,即隋恭帝。李渊自任丞相,进封唐王。次年,隋恭帝被迫禅让,李渊正式称帝,国号唐。同年,宇文化及等人杀隋炀帝,拥立隋炀帝侄子杨浩为帝。不久宇文化及又杀杨浩自行称帝,国号许,而洛阳隋臣又拥立隋炀帝次孙为帝,即隋末帝。619年,军阀王世充杀隋末帝,隋朝灭亡。

【唐:公元618年 - 907年】

唐高祖李渊在位时,全国尚未统一,仍有多个地方势力盘踞,直至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继承帝位的次年,即贞观二年(628年),最后一个盘踞的势力梁国降唐,全国才完全统一。唐太宗在位期间的“贞观之治”则开启了盛唐的伟业。

而后来即位的唐高宗由于身体等方面的原因,将政事全部委托皇后武则天参决。690年,唐睿宗让位于武则天,武则天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政治才能也颇具水准,国力仍然鼎盛。

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革命”,武则天被迫退位,唐的国号恢复。

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开始对国家政治进行肃清,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但后来唐玄宗热衷声色,国家政治逐渐败坏。终于在天宝十四年(755年),掌握三大边镇军政大权的胡人安禄山造反。次年,唐玄宗匆忙出逃,而太子在得到玄宗的允许后即帝位,是为唐肃宗。后来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刺杀,安庆绪又被安禄山的部下史思明杀死,史思明后来也被其子史朝义刺杀,叛军也内乱不止。

直至763年唐代宗时,持续八年的叛乱才总算告终,史称“安史之乱”,这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

唐朝后期,由于地方藩镇割据以及宦官专权,国势不振。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黄巢发动起义,大肆屠略。关中及关东地区因连年寇乱,残破不堪,“极目千里,无复烟火”。而后藩镇交兵,唐政府解体。终于在907年,曾经为黄巢部将后又降唐的节度使朱温篡唐,改国号为“梁”,定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是为梁太祖,唐帝国覆灭。

然而梁的政府,是以军队为主体的藩镇型政府,根本无法做到统一,整个中国又进入了一个各方势力割据的“五代十国”时期。





【北宋:公元960年 - 1127年】

【北宋】

宋太祖对唐朝以来武将带领藩镇割据的局面深感担忧,于是对兵权的管理进行了改革。一是即位后通过“杯酒释兵权”让手握重兵的数位将领告老还乡,二是采用“强干弱枝”政策,加强禁军,并改派文人处理军务以节制武将,同时削夺藩镇权力。这种对兵权的改革,虽然方便了统治,却也导致宋朝始终武力不振,被各外族势力欺侮。

太祖死后,其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太宗灭了北汉后欲乘胜伐辽,却大败于辽军。其后再次伐辽,又失利而归,自此宋朝再无能力大规模北伐。

太宗死后,宋真宗即位,于1004年与辽国签订“檀渊之盟”,既宋每年向辽国赠送银子和布匹,互称兄弟不再侵犯,也就是“花钱保平安”。

檀渊之盟虽然让宋朝蒙受了屈辱,却也保得了宋朝一百一十余年的平安,国家和人民也得以休养生息。

【西夏】

宋朝休养生息,东北的辽国不再大规模侵犯,西北却有了大隐患,党项人李元昊于1038年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并竭力侵宋。在与宋朝讲和后,辽国也对西夏表示不满,多次伐夏,最终双方讲和。而西夏也在此后的数十年间多次与宋交兵,互有胜负。

宋朝多次对外战争失败也让时任皇帝认识到了国家的不足,于是就有了宋仁宗年间的“庆历新政”和宋神宗时的“王安石变法”,但由于阻力太大,均以失败告终,北宋开始衰亡。

【金】

当然,与北宋一起走过五代十国的大辽,此时也日渐衰弱,辽东北部的女真族也逐渐崛起,成为辽的大敌。宋微宗政和五年(1114年),女真完颜部酋长阿骨打在大败辽之后称帝,国号为金,是为金太祖。此后又多次伐辽取得胜利,辽朝不保夕。

宋朝见金伐辽犹如砍瓜切菜般容易,觉得辽也不过如此,便与金相约攻辽,却数次大败于近乎灭亡的辽。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辽正式灭亡于金,金尽取辽的故境,与宋比邻。宋朝以为赶走一匹狼可以喘口气,却不曾想来了一只虎。同年,金大举南渡侵宋,宋徽宗惶恐,赶紧传位给太子,是为宋钦宗。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下宋国都开封,宋钦宗亲赴金营请和。靖康二年正月,金将宋钦宗拘于军营,以勒索财物。宋将所有能搜刮到的财物都供奉给了金,却仍满足不了金人的贪欲。随后,金将徽钦二宗的皇后、妃嫔、公主、太子、亲王、宗室、大臣等三千人掳走,男女百姓也有十万余人被裹挟北上,女人沦为金人的玩物,男人沦为金人的奴隶,这是中华史上最大的屈辱,史称“靖康之难”。北宋的历史也就此结束。

【南宋:公元1127年 - 1276年】

靖康之难发生后,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即位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是为宋高宗。由于此时宋朝的疆域只剩下淮水以南地盘,与宋初相比大幅缩水,故史称南宋,以与靖康之难以前相区别。

金人见宋好欺负,又接着南渡伐宋。金一路打,宋高宗一路逃,还是宋将韩世忠以八千人拒金兀术十万人长达四十八日,虽失败,但也让一路砍瓜切菜的金人稍微觉得汉人不大好惹了。

宋高宗八年(1138年),宋正式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企图与金议和。而韩世忠、岳飞等将领数次击败金兵后,觉得不过如此,力图收复中原。​但已被金人吓破胆宋高宗心很慌,赶紧把二将召回解除兵权,同年,岳飞以“佣兵逗留”等罪被杀,时年三十九岁。南宋最后一块反抗金人的基石就此崩塌,此后只能苟延残喘。

然后,宋高宗赶紧与金议和,议和条件无非就是称臣和割地赔款,这对于宋朝来说已经不算什么事了。

宋金合约维持了二十年,又是金挑起了战端,宋虽然胜利,但高宗觉得心累,便于1162年传位于太子,太子即位,是为宋孝宗。别的朝代都是大家抢着当皇帝,而宋朝皇帝却大都急着甩锅当太上皇,可见宋朝的皇帝着实不好当啊。

宋孝宗即位后想一雪前耻,于是决意北伐,却反被金人打得大败,宋又赶紧议和,没想到还取得了不错的结果:一是宋不再向金称臣,而是宋主向金主称侄,皇帝个人受点委屈但国家算是平等了;二是宋向金供奉的银两和绢帛每年减少五万两匹。看来只要敢反抗,无论输赢,总有谈判余地嘛。这次和谈让宋金又和平相处了四十余年。

直至宋宁宗时,手握大权的外戚韩侂(tuō)冑决意伐金。战事初始宋军取得了一定胜绩,但后来金兵又大败宋军。宋朝见势不妙,杀了韩侂胄奉上首级,于1208年签订了“嘉定和议”,主要内容就是宋朝赔钱。这次和谈宋金又和平相处了六七十年。

【蒙古】

打破宋金之间“你给钱来我不打”这个你情我愿和谐氛围的,是凶悍的蒙古人。

蒙古人的发迹由于缺乏史料无法细说。这里笔者就从1189年(宋孝宗淳熙十六年)说起,这一年一个叫铁木真的人被推举为蒙古本部可汗。铁木真雄才大略,统一大漠南北后,又被诸部共同推举为大汗,尊号“成吉思汗”。

蒙古于是向南发展,先是将西夏打得称臣,之后又全力伐金,几乎取得了整个黄河以北土地,但此时成吉思汗忽然放弃南进,转而西征,一路横扫亚洲和欧洲,让人闻风丧胆,却也让宋和金稍微歇了口气。成吉思汗返回后,顺便灭掉了西夏(1227年),同年死于清水(今甘肃清水),年约七十一岁。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继续南侵。此时南宋选择了联蒙灭金,而不是联金抗蒙,与北宋的选择如出一辙。最终金在1234年被灭。赶走了金朝这只病老虎,却迎来了年轻力壮的蒙古狼,南宋与北宋的命运是如此地相似。

1260年,蒙古人忽必烈欲争可汗位,与宋朝讲和,当然,这免不了让宋朝割地赔款大出血。同年,忽必烈即位蒙古大汗。

1271年,蒙古改国号元,历史上的元朝就此开始,忽必烈又称元世祖。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

1275年,南宋地盘基本被元朝所控制,连宋恭宗也被掳走,南宋近乎亡国。而宋臣文天祥、陆秀夫等人一路南走,先后立两个皇室支裔为帝,退到了南海,以期保住宋朝称号。但最后还是被元朝在厓山攻灭。文天祥兵败被俘,在狱中作《正气歌》,慷慨赴义。而陆秀夫背着年幼的皇帝跳海自尽,皇族八百余人及数万臣民也追随跳海殉国,壮烈无比。至此南宋宣告灭亡。

【元:公元1271年 - 1368年】

元朝灭宋后,在政治制度方面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汉化,但由于对汉人的忌视,汉化的程度并不深厚,未能完全脱离游牧民族的本色,政治基础不够牢固,所以政权也就稳定了数十年。

元朝非常歧视外族,尤其是汉人。入主中原后将人口划分为四个阶级:一是蒙古人,二是色目人(西域各部族),三是汉人(原受辽金统治的黄河流域的汉人),四是南人(原受南宋统治的长江流域及以南的汉人)。

元朝对汉人的管制也异常严格,立“里甲制”,以二十家为一甲,以蒙古人为甲主。同时禁止汉人打猎、习武、持兵器、聚集等行为。

元世祖忽必烈由于在世时打破蒙古首领共同推举的惯例自立为帝,引起了多个部族的不满。当他死后,元帝国的政局不稳,上层内斗不止。自继承元世祖帝位而立的元成宗(1294年即位)至元顺帝(1333年即位),四十年间更易了十个君主,元朝的政治始终无法步入正轨。

元末,政治腐败加之各地天灾频发,民乱四起。其中较大的势力有四支:一为自称宋徽宗后人的韩林儿,利用白莲教封建迷信作乱,自立称帝,国号宋;二是长江下游的张士诚自称吴王;三是长江中部的陈友谅,自立称帝,国号汉,定都武昌;四是长江上游的明玉珍,称帝于重庆,国号夏。除此之外,各地仍有不少割据势力。

这些势力中,有一个起义首领叫郭子兴,他有一个部下叫朱元璋,朱元璋家境贫寒,曾出家当过僧侣,也上街当过乞丐,没想到在起义中混得风生水起。后来郭子兴势弱,反倒依附朱元璋,而朱元璋先是称臣于韩林儿,然后集中精力迎战东西夹击的张士诚和陈友谅。

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朱元璋获得了最后的成功。他于1368年称帝,定都应天(今南京),国号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同年明北伐,元顺帝北逃。

元朝退守漠北蒙古本部,国号仍为“元”,但历史上认为元朝就此结束,或称此时的元为“北元”。而明朝认为元朝气数已尽,称其国为“残元”或“胡元”。

北元在1402年被部将鬼力赤所篡,改称鞑靼可汗,自此就没有蒙古大汗的称号了。而原与元蒙合作的瓦剌人也逐渐自成体系。这两个部族在以后也给明朝造成了重创。

【明:公元1368 - 1644年】

明朝的统一,将整个北方基本都纳入了版图,这比宋朝时期的地盘可要大多了,而明朝也将这种局面维持了二百余年。

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后,主要做了这么几件事情:一是整饬贪腐,让整个官场为之清明;二是杀人,在原左丞相“胡惟庸谋逆案”和大将“蓝玉谋逆案”中诛杀近五万人;三是设立锦衣卫,以侦查百官;四是废丞相制,即把原来丞相总理的政务全部包揽到自己身上,这是害怕丞相权力过大;五是封王,将他二十四个儿子(真够能生的)和一个侄孙分封为王,且或多或少都有一定兵权;六是立储,将太子朱标的儿子立为皇太孙,由于朱标早死,打算让朱允炆即位。其实朱元璋废丞相制和大肆杀人的一个目的就是进一步加强皇权,给继任者铺路。

明太祖死后,明惠帝朱允炆即位。由于他二十四叔叔都有一定的兵权,加之明惠帝年纪尚轻,或多或少对他有些不以为然。于是明惠帝决定削藩,但使用手段也太直接,相继把几个王贬为庶人或者逼死,不给人留后路。这时他的叔叔燕王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忍不住发动叛变,终于在三年后(1401年)取得了皇位,史称“靖难之役”。而明惠帝朱允炆也不知所踪。

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朱棣与他的父亲朱元璋颇有些相像:善打仗、好猜忌。他在位时主要做了这么几件事:一是打仗,五征鞑靼和瓦剌,让蒙古势力愈加衰弱,同时将讨平安南和西南蛮;二是派“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发展海上事业(郑和历史上七下西洋,一直持续到明宣宗时期);三是组织编纂《永乐大典》,将百家之书备辑为一书,可惜该书大部分现今已遗失;四是将国都由南京迁至北京;四是设立东厂,直接由宦官领导,同时恢复了明太祖末期废弃的锦衣卫,以监视全国。

后来,明朝皇帝逐渐放权给宦官,导致宦官弄权。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宦官王振挟英宗亲征瓦剌,结果发生“土木堡之变”,明军大败,王振被杀,明英宗被俘。

于是兵部侍郎于谦等人赶紧拥立英宗弟朱祁钰,是为明景帝,并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有意思的事情来了,瓦剌本来也只是想打一头就跑,没想到把明朝皇帝给俘虏了,带走又很麻烦,于是就在明景帝正式称帝的那一年,将明英宗朱祁镇归还。

而此时的朱祁镇就有些憋屈:他才24岁,皇帝都还没做够呢,怎么莫名其妙就成了太上皇?于是在八年后(1457年),趁着景帝重病,在“夺门之变”中成功复辟,重新当了皇帝。而景帝被废为郕王,随后死去。

英宗死后,明宪宗即位。他为人比较厚道,即位初就恢复了景帝朱祁钰的皇帝尊号。但他对政事处理得不好,任用奸邪,还设立了西厂,可不奏报,直接逮捕臣民。

到了明武宗时,宦官更是一手遮天,有八个太监最受宠信,时称“八虎”。而且又设立了一个特务机构,叫做内厂,连东西厂也在侦察之列,权势极大。

明神宗即位后,内部党争愈演愈烈,而外部也渐渐不稳。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曾经为明朝戍边的建州女真反叛,努尔哈赤自称可汗,国号金(史称后金,以区别于宋朝时候的金)。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金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之后又连陷多个城池。

而此时的明朝皇帝明熹宗,却任用宦官魏忠贤。魏忠贤一手遮天,朝政及其败坏。这样的明朝怎么能够赢得战争呢?

到了明思宗,也就是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帝,已无力控制局面。除了此时皇太极带领的后金同明室激战外,全国流寇四起,势力较大的有张献忠和李自成,四处流窜。

在崇祯二年(1629年),明思宗因后金使用的反间计将边防大将袁崇焕下狱,于是明朝的边防基本失控。

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清,是为清太宗。

1644年,清太宗死,清世祖即位,并改元顺治,清世祖年幼,由多尔衮摄政。

同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城,明思宗及诸后妃皆自尽,大臣从死者数十人,历史上的明朝就此结束。

而此时明朝大臣先后拥立了宗室成员维持政局,同时仍保有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界,史称南明。但南明内斗不止,没有掀起什么太大波浪,只坚持了十八年就在康熙元年(1662年)被清朝消灭。只余下郑成功在台湾继续抗清。

【清:公元1636 - 1912年】

清世祖顺治帝死后,圣祖康熙帝即位,即位时年仅八岁,朝政一度被大臣鳌拜把控。而康熙十四岁时囚禁了鳌拜,开始亲政。他在位期间,一方面在军事上平定了以明降将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又攻破了郑氏把守的台湾,真正统一了全国;另一方他在政治上积极笼络明末知识分子,又节俭爱民,国家完全步入正轨,人民也得以休养生息。

康熙后期,发生所谓的“九子夺嫡”事件,第四子胤禛获得储君资格,他即位后年号雍正,是为清世宗。

清世宗在位十三年,子弘历即位,是为高宗,年号乾隆。乾隆帝在位六十年,国势达到巅峰,国库充裕,历史上将康熙、雍正、乾隆执政这一段时期叫做“康乾盛世”。

正所谓盛极而衰,清帝国也随即走了下坡路。到了清宣宗道光年间,英国向我国输送鸦片的行为越来越猖獗,于是就有了1839年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而英国则借此在1840年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大败,于1842年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除赔钱外,也正是这个条约将香港岛割让了出去。

道光三十年(1850年),洪秀全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同年,道光帝死,清文宗咸丰帝即位。

太平天国于1853年攻下江宁(今南京),并定都于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政权。但由于内乱不断,太平天国于清穆宗同治三年(1864年)被李鸿章、左宗棠等人覆灭。

清朝在内乱的同时,外患也不断,与欧美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一些列战争,并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瑷珲条约》等众多不平等条约。

清朝意识到不能够再闭关锁国,于是在1860年左右发起了“洋务运动”,全力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富国强兵。但在清德宗光绪二十年(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以西方技术装备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洋务运动成果宣告破产。次年,中日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之后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于1898年通过光绪帝发动“戊戌变法”,寻求全面改革。但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满,同年便将光绪帝囚禁,历时仅103天的变法宣告失败。

清朝日益衰弱,列强的侵略变本加厉。最终在1901年,逼迫清朝与十一国签订了《辛丑条约》,除了赔款等一系列不平等内容外,还要求清朝道歉。被人侵略,不仅要赔款割地,还反倒要赔礼道歉,弱国无外交,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辛丑条约》也是我国近代史上失权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已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了“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浪潮,同年11月13日,孙中山于南京就任临时政府大总统,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正式建立。

同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历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正式结束。


《中国简史》笔记

一、所以自大体言之,我国的历史,可划分为上古、中古、近世、现代四个时期。这是大概的划分。若更求其详,则每一时期中,亦可更分几个小阶段。
在上古期中,巢、燧、羲、农,略见开化的迹象。

中古史中,分四个时期:秦汉两代,因内国的统一而转而对外。于是有秦皇汉武的开边。因封建制度的铲除,而前此层累的等级渐次平夷;而君权亦因此扩张。实际上,则因疆域的广大,而政治日趋于疏阔;人民在政治上的自由,日以增加;而社会亦因此而更无统制。竞争既息,人心渐入于宁静。而学术思想,亦由分裂而入于统一。这是第一期。

因两汉的开拓,而有异族入居塞内的结果。因疆域广大,乱民蜂起之时,中央政府不能镇压,而地方政府之权不得不加重,于是有后汉末年的州郡握兵,而成三国的分裂。晋代统一未久,又有五胡乱华之祸。卒致分裂为南北朝。直至隋代统一,而其局面乃打破。这是第二期。

隋唐之世,从积久战乱之余,骤见统一,民生稍获苏息,国力遂复见充实。对外的武功,回复到秦汉时代的样子。这是第三期。

唐中叶以后,军人握权,又入于分裂时代。其结果,则政治上的反动,为宋代的中央集权。而以国力疲敝之政,异族侵入,莫之能御,遂有辽、金、元的相继侵入。明代虽暂告恢复,亦未能十分振作,而清室又相继而来。这是第四期。

一、上古期,三皇五帝:

现在所能考究的,只是汉族既入中国后的情形。古书所载,类乎神话的史迹很多,现在也还没有深切的研究。其开化迹象,确有可征的,当推三皇五帝。三皇五帝,异说亦颇多。似乎《尚书大传》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史记·五帝本纪》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之说,较为可信.

我国历史,确实的纪年起于共和。共和元年,在民国纪元前二千七百五十二年,公元前八百四十一年。自此以上,据《汉书·律历志》所推,周代尚有一百九十二年,殷代六百二十九年,夏代四百三十二年。尧、舜两代,据《史记·五帝本纪》,尧九十八年,舜三十九年。如此,唐尧元年,在民国纪元前四千一百四十二年,公元前二千二百三十一年;三皇之世,距今当在五千年左右了。

总结:三皇五帝因太早,故多为传说,五帝里,以舜为最后一帝。

二、夏、商、周

1、夏:为三代之一,其治法大约在春秋战国之世还未全行湮灭,夏代传十七主,据推算,共历四百余年,其事迹可考的很少。禹是这个时代的人物,禹的儿子启继位后,后均为世袭。后被汤灭。

2、殷商:商代是兴于西方的,其始祖名契,封于商,即今陕西商县,传十四世而至成汤。商代传三十一世,王天下六百余年。人物:纣。

3、周:周代,因其国都的迁徙,而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时代的历史和西周时代判然不同。在西周,还同夏、殷一样,所可考的,只有当时所谓天子之国的史事。到东周时代,则各方面的大国事迹都有可考,而天子之国反若在无足重轻之列。周代是兴于现在的陕西的。其始祖后稷,封于邰。周代,因其国都的迁徙,而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时代的历史和西周时代判然不同。在西周,还同夏、殷一样,所可考的,只有当时所谓天子之国的史事。到东周时代,则各方面的大国事迹都有可考,而天子之国反若在无足重轻之列。周代是兴于现在的陕西的。其始祖后稷,封于邰。

周代的王业,实起于亶父,所以后来追尊为太王。太王有三子:长泰伯,次仲雍,因太王欲立季子季历,逃之荆蛮。太王遂立季历,传国至其子昌,是为周文王。文王之时,周益强盛。文王崩,子武王立。观兵至孟津。复归。后二年,乃灭纣。

总结:禹时期,已归为夏代,禹的儿子启继位后,均为世袭。

三、春秋:列国的互相并兼,非一朝一夕之故。向来说夏之时万国,殷之时三千,周初千八百,春秋时百四十。这固然是“设法”或“约计”之辞,未必是实数。然而国之由多而少,则是不诬的。以一强遇众弱,可以恣意并吞。若两强相遇,或以一强遇次强,则并吞非旦夕间事,于是互争雄长,而有所谓霸主。小国都被并吞,或仅保存其名号,而实际则等于属地。次国听命于大国,大国则争为霸主。春秋时代的情形,便是如此。

到战国时,则次国亦无以自立,大国各以存亡相搏,遂渐趋于统一了。平王藉前此所营的东都而仅存,然而号令不复能行于列国;而列国中强盛的亦渐多,遂成为“政由方伯”的局面。公元前770年,春秋的开始.当时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加快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

从公元前七二二年起至四八一年止,凡二百四十二年。这其间,孔子因鲁史修《春秋》,后人遂称为春秋时代。

春秋时代,王室已不能号令天下。列国内部有什么问题以及相互之间有什么争端,都由霸主

宇内的强国,仍是晋、楚、齐、秦。而晋分为韩、赵、魏三国,河北的燕亦日强。天下遂分为战国七,史称为战国时代。

齐、晋、秦、楚,是春秋时最大之国。其强盛较晚,而其命运亦较短的,则有吴、越二国。人物:齐恒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越王勾践、夫差

总结:从夏、商、周、春秋以来,国家越来越少,实为各国以大收小,这也为秦朝统一垫定了基础。

四、秦朝: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灭齐之岁,史家就算他是中国一统。

从以前各章所述,伏羲、神农是在今山东的西部、河南的东部的。黄帝、尧、舜,则在今河北山西的中部。夏朝是从山西迁徙到河南的西部的。商、周两朝都起于陕西的中部。商朝沿着黄河东进。周朝亦自长安跨据洛阳。所以从泰岱以西,太原、涿鹿以南,丰、镐以东,阳城以北,这黄河流域的中游,便是古代所谓中原之地。我国文化,即以此为中心而广播于四方,而疆域亦即随之而拓展。今以汉族以外各种民族做纲领,述其开化的次第,便可见得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拓展的情形。

诸家的学术,当分两方面观之:其(一)古代本有一种和宗教混合的哲学。其宇宙观和人生观,为各家所同本。如阴阳五行以及万物之原质为气等思想。其(二)则在社会及政治方面,自大同时代,降至小康,再降而入于乱世,都有很大的变迁。

所以仁人君子,各思出其所学以救世。其中最有关系的,要推儒、墨、道、法四家。大抵儒家是想先恢复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尧、舜、三代为法。道家则主张径复大同之治,所以要归真反璞。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法所以整齐其民,术则所以监督当时的政治家,使其不能以私废公的。墨家舍周而法夏。夏代生活程度较低,迷信亦较甚。其时代去古未远,人与人间的竞争,不如后世之烈。所以墨子主张贵俭、兼爱;而以天志、明鬼为耸动社会的手段。此外,名家是专谈名理的。虽然去实用较远,然必先正名,乃能综核名实,所以名法二字往往连称。农家,《汉志》谓其“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所指乃《孟子》书所载的许行。大约是欲以古代农业共产的小社会为法的,其宗旨与道家颇为相近。纵横家只谈外交,则与兵家同为一节之用了。

当时有个仆射周青臣,恭维始皇的功德。又有个博士淳于越,说他是面谀。说郡县制度,不及封建制度。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因此说:“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又说:“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于是拟定一个烧书的办法,是:

(一)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二)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三)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四)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法令——以吏为师。

焚书的理由,早见《管子·法禁》和《韩非子·问辩》两篇。这是法家向来的主张。始皇、李斯,不过实行它罢了。法家此等主张,在后世看来,自然是极愚笨。然而在古代,本来是“政教合一,官师不分”的。“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不过是东周以后的事。始皇、李斯此举,也不过想回复古代的状况罢了。

至于坑儒,则纯然是另一回事。此事的起因,由于始皇相信神仙,招致了一班方士,替他炼奇药,带着童男女入海求神仙。后来有个方士卢生和什么侯生,私议始皇,因而逃去。始皇大怒,说:“吾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欲以致太平,求奇药。如今毫无效验,反而诽谤我。”于是派御史去按问。诸生互相告引。因而被坑的,遂有四百六十余人。这件事虽然暴虐,却和学术思想是了无干系的。

还有一件事,则和学术界关系略大。我国文字的起源,已见前编第二章。汉代许慎作《说文解字序》,把汉以前的文字,分作五种:(一)古文;(二)大篆;(三)小篆;(四)隶书;(五)草书。他把周宣王以前的文字,总称为古文。说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又说:“七国之世,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并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这是小篆。又说:此时“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案七国之世,所谓语异声,大约是各处方音读之不同。至于文字异形,则(一)者是字形的变迁。(二)者,此时事务日繁,学术发达,旧有之字,不足于用,自然要另造新字。所造的字,自然彼此不相关会了。秦朝的同文字,是大体以史籀的大篆为标准,而废六国新造的字。这件事,恐亦未必能办到十分。然而六国的文字,多少总受些影响。所谓“古文由此绝”,这古文两字,实在是连六国文字不与秦文合的部分,都包括在内的。汉兴以后,通用隶书。秦朝所存留的字,因为史籀、李斯、赵高、胡毋敬等所作字书还在,所以还可考查。此等已废的文字,却无人再去留意。所以至汉时,所谓古文,便非尽人所能通晓了。

当始皇之世,是统一之初,六国的遗民,本来不服。而此时也无治统一之世的经验。不知天下安定,在于多数人有以自乐其生,以为只要一味高压,就可以为所欲为了。于是专用严刑峻法。而又南并南越,北攘匈奴,筑长城。还要大营宫室,岁岁巡游。人民既困于赋役,又迫于威刑,乱源早已潜伏。不过畏惧始皇的威严,莫敢先发罢了。

前二一〇年,始皇东游,还至平原津[插图]而病。崩于沙丘。始皇长子扶苏,因谏坑儒生,被谪,监蒙恬军于上郡。少子胡亥和始皇叫他教胡亥决狱的赵高从行。于是赵高为胡亥游说李斯矫诏,杀扶苏和蒙恬。秘丧,还至咸阳,即位。是为二世皇帝。而揭竿斩木之祸,便随之而起了。

总结:秦统一春秋各国,诸子百家。

五、秦汉之际:

秦二世的元年,便是公元前二〇九年,戍卒陈胜、吴广,因为遣戍渔阳,自度失期当死,起兵于蕲。北取陈。胜自立为楚王。于是六国之后,闻风俱起。

魏人张耳、陈余,立赵后歇为赵王。

周市立魏公子咎为魏王。

燕人韩广,自立为楚王。

齐王族田儋,自立为齐王。

时二世葬始皇于骊山,工程极其浩大。工作的有七十万人。二世听了赵高的话,把李斯杀掉。以为山东盗是无能为的。后来陈胜的先锋兵打到戏。才大惊,赦骊山徒,命少府章邯,带着出去征讨。这时候,秦朝政事虽乱,兵力还强。山东乌合之众,自然不能抵敌。于是陈胜、吴广先后败死。章邯北击魏。魏王咎自杀。齐王儋救魏,亦败死。

先是楚将项燕之子梁和其兄子籍,起兵于吴。沛人刘邦,亦起兵于沛。项梁渡江后,因居鄛人范增的游说,立楚怀王之后心于盱眙,仍称为楚怀王。项梁引兵而北,其初连胜两仗。后来亦为章邯所袭杀。于是章邯以为楚地兵不足忧,北围赵王于巨鹿。

楚怀王派宋义、项籍、范增北救赵,刘邦西入关。宋义至安阳,逗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籍矫怀王命杀之。引兵北渡河,大破秦兵于巨鹿下。章邯因赵高的猜疑,就投降了项籍。先是韩人张良,因其先五世相韩,尝散家财,募死士,狙击秦始皇于博浪沙中[插图],想为韩报仇。及项梁起兵,张良游说他,劝他立韩国的公子成为韩王。刘邦因张良以略韩地,遂入武关[插图]。赵高弑二世,立公子婴,想和诸侯讲和,保守关中,仍回复其列国时代之旧。子婴又刺杀赵高。而刘邦的兵,已到灞上[插图]了。子婴只得投降。秦朝就此灭亡。时为公元前二〇六年。

项籍既降章邯,引兵入关。刘邦业已先入,遣兵将关把守了。项籍大怒,把他打破。这时候,项籍兵四十万,在鸿门[插图]。刘邦兵十万,在灞上。项籍要打刘邦。其族人项伯和张良要好,到刘邦军中,劝良同走。刘邦因此请项伯向项籍解释,自己又亲去谢罪。一场风波,才算消弭。

项籍尊楚怀王为义帝,而自称霸王。照春秋战国的习惯,天子原是不管事的,管理诸侯之权,在于霸主。这时候,天下有变,自然责在项籍。于是因田荣的反叛,出兵征讨。汉王乘机便说:项籍分封不平,以韩信为大将,北定三秦又破韩、河南、西魏、殷四国。并塞、翟、韩、殷、魏之兵五十六万人东伐楚。居然攻入楚国的都城,项籍闻之,以精兵三万人,从胡陵[插图]还击。大破汉兵。汉王脱身逃走。然而汉王有萧何,守关中以给军食。坚守荥阳[插图]、成皋[插图]以距楚。而使韩信北定赵、代,转而东南破齐。而项籍的后方,为彭越所扰乱,兵少食尽。相持数年,楚兵势渐绌。乃与汉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汉王背约追楚。围项籍于垓下。项籍突围而走。至乌江,自刎死,于是天下又统一了。时为公元前二〇二年。

总结:秦二世,陈胜起兵,于是,春秋各国之后皆起兵,于是,又引出刘邦项羽,即产生汉高祖刘邦。

六、前汉:

前汉凡二百十年,在政治上,可以分做四期:

第一期:高祖初定天下。这时候,还沿着封建思想,有功之臣,与高祖同定天下的,其势不得不封。而心上又猜忌他。于是高祖听娄敬的话,徙都关中,想借形胜以自固。又大封同姓之国,以为屏藩。这时候,异姓王者八国,除长沙外,多旋就灭亡。同姓王者九国,都跨郡三四,连城数十,遂成为异日的乱源。

高祖开国之后,是外任宗室,内任外戚的。所以吕后在其时,很有威权。高祖死后,惠帝柔弱,政权遂入于吕后之手。先是高祖刑白马与诸侯盟说:“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惠帝死后,吕后临朝,就分封诸吕。又使吕禄、吕产统带守卫京城和宫城的南北军。吕后死后,齐哀王起兵于外。诸吕使灌婴击之。灌婴阴与齐王连和,顿兵不进。汉朝的大臣因此劝诸吕罢兵就国,诸吕犹豫不决。而太尉周勃乘隙突入北军,和齐王的兄弟朱虚侯章等,攻杀诸吕。杀掉太后所立的少帝和常山王弘,而迎立文帝。于是汉初握权的外戚被打倒,而晨星寥落的功臣,自此以后也逐渐凋零。特殊势力只有因私天下之心所封建的宗室了。

当汉初,承春秋战国以来五百余年的长期战争,加以秦代的暴虐,秦、汉之际的扰乱,天下所渴望的是休养生息。而休养生息之治,只有清静不扰的政策最为相宜。汉初已有这个趋势。文、景二代的政治,尤能应这要求,所以社会上顿呈富庶之象。这时候,内而诸侯之尾大不掉,外而匈奴之时来侵犯,都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帝也一味姑息,明知吴王濞有反谋,却赐之几杖以安之。匈奴屡次入寇,也只是发兵防之而已。到后来,封建的问题,到底因吴楚七国之乱而解决。而对外的问题,则直留待武帝时。至于制民之产和振兴文化,则文、景二代,更其谦让未遑了。要而言之:这一期,是以休养生息为主。可称西汉政治的第二期。

第三期是武帝。武帝是个雄才大略之主,很想内兴文治,外耀武功。于是立五经博士,表章六艺,罢黜百家。又北伐匈奴,西通西域,南平闽越、南越,东北并朝鲜,西南开西南夷。一时武功文治,赫然可观。然而武帝也和秦始皇一样,信方士,营宫室,又时出巡幸。财用不足,乃用孔仅、桑弘羊等言利之臣,又用张汤等酷吏,遂致民愁盗起,几乎酿成大乱。

末年虽然追悔,天下元气业已大受其伤了。武帝的太子据,因“巫蛊之祸”而死。晚年,婕妤赵氏生昭帝,武帝恐身后嗣君年少,母后专权,杀婕妤,然后立昭帝为太子。

武帝崩,昭帝立。霍光、上官桀等同受遗诏辅政。武帝长子燕王旦和上官桀、桑弘羊等谋反,为霍光所杀。昭帝崩,无子。霍光迎立武帝孙昌邑王贺。百日,废之。迎立戾太子孙病巳,是为宣帝。当霍光秉政时,颇务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宣帝少居民间,知民疾苦。即位后,留心于刑狱及吏治,亦称治安。自武帝末年至此,憔悴的人民,又算稍获休息。这是西汉政治的第三期。自元帝以后,则君主逐渐愚懦,更兼之短祚[插图],外戚的威权日张,遂入于第四期了。

总结:汉朝在高祖战后的休养生息,在武帝武功征战中,由休养到征讨,国家也渐由弱到强,后又因外戚摄政,为王莽篡汉打下基础。

七、后汉:

汉代去古未远,宗法社会的思想,深入人心。人所视为可靠的,非宗室则外戚。汉初宗室,势力太大,致酿成吴、楚七国之乱。乱后,宗室的势力遂被打倒,而外戚则势焰大张。元帝本是个柔仁好儒的人,然而暗于听受,宦官弘恭、石显专权,威权渐陷于不振。成帝很荒淫,委政于外家王氏。王凤、王音、王商、王根,相继为相,遂肇篡窃之势。哀帝夺王氏之权,然所任的,亦不过外家丁氏和其祖母之族傅氏。

哀帝死后,成帝的母亲召用王莽。王莽本是抱负大志,想得位以行其所抱负的。于是弑平帝,立孺子婴,莽居摄践阼。旋又称假皇帝。而西汉之天下,遂移于新室了。时为公元八年。

新室的末年,所在盗起。其初原不过迫于苛政,苟图救死。然而新政府的改革,既已不谅于人民,则转而思念旧政府,亦是群众应有的心理。于是刘氏的子孙,特别可以做号召之具。当时新市,平林之兵,有汉宗室刘玄在内,号为更始将军。而后汉光武帝,亦起兵舂陵,与之合。诸将共立更始为帝,北据宛。

新莽四十万大兵去打他。军无纪律,又无良将,大败于昆阳[插图]。威声一挫,响应汉兵者蜂起,新室遂不能镇壁。更始派兵两支:(一)北攻洛阳,(一)西攻武关。长安中兵亦起。新莽遂为所杀。时为公元二三年。更始先已移都洛阳,至是又移都长安。此时人心思治,对于新兴的政府,属望很深。而新市、平林诸将,始终不脱强盗行径,更始则为所挟制,不能有为。光武帝别为一军,出定河北。以河内为根据地,即帝位于鄗。这时候,拥兵劫掠的人,到处都是。而山东赤眉之众最盛。公元二五年,赤眉以食尽入关。更始为其所杀,洛阳降光武,光武移都之。光武遣将击破赤眉,赤眉东走。光武自勒大兵,降之宜阳,于是最大的流寇戡定。然而纷纷割据的尚多,其中较大的:如汉中的延岑,黎邱[插图]的秦丰,夷陵[插图]的田戎,睢阳[插图]的刘永,亦都遣兵或亲身打定。只有陇西的隗嚣,颇得士心。成都的公孙述,习于吏事,二人稍有规模。光武久在兵间,厌苦战事,颇想暂时置之度外,而二人复互相连结,意图摇动中原。于是三四、三六两年,先后遣兵把他灭掉。河西的窦融,则不烦兵力而自归,天下又算平定了。

后汉的政治,坏于外戚宦官的专权,而外戚的专权,起于和帝之世。外戚宦官,更迭把持,朝政自然很腐败。因此而引起羌乱,因此而激成党祸。党祸起于后汉的士好立名,初则造作名目,互相标榜,进而诽议公卿,裁量执政。这时候,游学极盛,太学诸生,至三万余人,恰好做了横议的大本营。于是民穷财尽,而黄巾之祸又起。

而中央又适有变故,以授之隙。灵帝皇后何氏,生废帝。美人王氏,生献帝。灵帝意欲废嫡立庶,未及行而病笃,把这事,嘱托宦官蹇硕。时何皇后之兄进为大将军。灵帝崩后蹇硕意欲诱杀何进而立献帝。何进知之,拥兵不朝。赛硕无如之何。于是废帝立,而赛硕亦被杀。何进因欲尽诛宦官,太后不肯。进乃谋召外兵,以迫胁太后,宦官知事急,诱进入宫,把他杀掉。

进官属袁绍等,遂举兵攻杀宦官,正当大乱之际,而凉州将董卓适至,京城中大权,遂落其手。董卓既握大权,废废帝而立献帝。袁绍奔山东,号召州郡,起兵讨卓,推绍为盟主。董卓劫献帝奔长安。山东州郡,并无讨贼的决心,各据地盘,互相吞并。而董卓暴虐过甚,为司徒王允和其部将吕布所杀。卓将李傕、郭汜,起兵为卓报仇,攻破长安,王允被杀。吕布奔东方。后来傕、汜二人,又自相攻击。献帝崎岖逃到洛阳,空虚不能自立。

其时曹操据兖州,颇有兵力。乃召操入洛阳以自卫。操既至,迁帝都许。于是大权尽归曹氏,献帝仅拥虚名而已。而纷纷割据的人多,曹操亦一时不能平定,遂终成为三国鼎立之局。秦汉之世,是我国对内统一的时代,亦是我国向外拓展的时代。中国本部的统一,完成于此时,历代开拓的规模,亦自此时定下。

莽末之乱,其经过约二十年。虽然不算很久,然而蔓延的范围很广,扰乱的情形,也十分厉害。所以民生的凋敝,更甚于秦汉之间。光武帝平定天下后,亦是以安静为治。内之则减官省事,外之则拒绝西域的朝贡,免得敝中国,以事四夷。而又退功臣,进文吏,留心于政治。所以海内日渐康宁。明、章两代,也能继承他的治法。这三朝,称为后汉的治世。

后汉的政治,坏于外戚宦官的专权,而外戚的专权,起于和帝之世。外戚宦官,更迭把持,朝政自然很腐败。因此而引起羌乱,因此而激成党祸。党祸起于后汉的士好立名,初则造作名目,互相标榜,进而诽议公卿,裁量执政。这时候,游学极盛,太学诸生,至三万余人,恰好做了横议的大本营。于是民穷财尽,而黄巾之祸又起。

中国的北方,紧接蒙古高原。蒙古高原是一个大草原,最适于游牧民族居住。而游牧民族性好侵略,所以历代都以防御北族为要务。三代以前,匈奴和汉族杂居黄河流域。蒙古高原大约无甚大民族。至秦朝初年,而匈奴以河南为根据地。秦始皇命蒙恬把他赶掉,把河南收进来。筑长城,自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这长城,大约是因山川自然之势,将从前秦、赵、燕诸国所筑的长城连接起来的。其路线全与现今的长城不同。就形势推测,大约现在的热、察、绥、辽宁等省都当包括在内。

秦末大乱,戍边的都自行离开。于是匈奴复入居河南。这时候,匈奴出了个人杰,便是冒顿单于。北方游牧种族,东有东胡,西有月氏[插图],都给匈奴所击破。匈奴又北服丁令[插图]等国。其疆域,直达今西伯利亚南部。而因月氏的遁走,汉文帝时,匈奴又征服西域。于是长城以北,引弓之民,都归匈奴而因月氏的遁走,汉文帝时,匈奴又征服西域。于是长城以北,引弓之民,都归匈奴所制驭,俨然和中国南北对立了。汉高帝征伐匈奴,被围于平城[插图],七日乃解。后来用娄敬的计策,以宗室女为单于阏氏,和他和亲。这是中国历代,以结婚姻为和亲政策之始。

吕后及文、景二代,都守着和亲政策。匈奴入寇,不过发兵防之而已。到武帝,才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出兵征讨。先收河南之地,置朔方郡[插图]。后来又屡次出兵,渡过沙漠去攻击。匈奴自此遂弱,然而还未肯称臣。到宣帝时,匈奴内乱,五单于争立,其呼韩邪单于才入朝于汉。和呼韩邪争斗的郅支单于,逃到康居,为汉西域副校尉陈汤矫制发诸国兵所攻杀。时为公元前三六年。前汉和匈奴的竞争,到此算告一段落。呼韩邪降汉后,其初对汉很恭顺。王莽时,因外交政策失宜,匈奴复叛。其时中国正值内乱,无人能去抵御,北边遂大受其害。后汉光武时,匈奴又内乱,分为南北。其南单于降汉,入居西河美稷。和帝时,大将军窦宪,出兵大破北匈奴于金微山[插图]。自此匈奴西走,辗转入于欧洲,为欧洲人种大迁移的引线。而南匈奴则成为晋时五胡之一。

历史上所用“西域”二字,其范围广狭,时有不同。其最初,则系指今天山南路。所谓“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则接汉,阨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也。汉时,分为小国三十六,其种有塞,有氐羌。大抵塞种多居国,氏羌多行国。从河西四郡开后,而汉与西域交通之孔道始开。其当南北两道的楼兰、车师[插图],先给中国所征服。后来汉武帝又出兵,远征大宛,于是西域诸国,皆震恐愿臣。前六〇年,汉遂置西域都护,并护南北两道。后来又置戊己校尉,屯田车师。莽末,西域反叛。匈奴乘机威服北道。而莎车[插图]王贤,亦称霸南道。诸小国都叩玉门关,请遣子入侍,仰求中国保护。光武帝恐劳费中国,不许。明帝时,班超以三十六人,往使西域。因诸国之兵,定诸国之乱,到底克服西域,复属于汉。直至后汉末年才绝。

总结:刘邦建立汉朝,后王莽杀平帝,立三岁子婴,篡汉。于是,引出董卓、曹操、刘备等一干人,于是,又引出三国时代。

八、三国:曹操、刘备、孙权三支力量形成三足鼎立之式,曹操死了。子丕,废汉献帝自立,是为魏文帝。又明年,刘备称帝于蜀,是为蜀汉昭烈帝。二二九年,孙权亦称帝,自武昌迁都建业,是为吴大帝。后蜀(刘备)势先衰,魏(曹操)灭吴(孙权)。

总结:此处可结合《三国演义》。

九、晋朝:

从董卓进长安起,到晋武帝平吴止,共经过九十二年的战乱,公元四一九年,裕受晋禅,是为宋武帝。后三年而卒。自刘裕南还后,不复能经略北方。而北魏自太武帝即位后,复强盛。北方诸国,尽为所并。天下遂分为南北朝。

从公元三〇四年前赵自立起,到四三九年北凉灭亡止,共经过一百三十六年。扰乱中国的五胡,快多和汉族同化了。只有拓跋氏,其起最晚,其入中原也最后,所以又和汉族相持了一百四十年。

北齐文宣、武成二帝,均极荒淫。末主纬,奢纵更甚。而北周武帝,颇能励精图治。公元五七七年,齐遂为周所灭。灭齐的明年,周武帝死,子宣帝立。亦极荒淫。在位二年,传位于子静帝。宣帝死后,后父杨坚辅政。大权尽入其手。起兵攻他的都不胜,五八一年,坚废静帝自立。是为隋文帝。时南方为陈后主叔宝,亦极荒淫,五八八年,为隋所灭。西梁已于前两年被废。自晋元帝立国江东至此,凡二百七十三年,而天下复归于统一。

总结:这一段历史有些乱,没太弄清楚 。

十、隋朝

从南北朝至隋,可以算我国历史上一个由乱入治之世。但是其为治不久。

论起隋文帝的为人来,也可以算一个英明的君主。他的勤于政治,和其持身的节俭,尤其是数一数二。所以承南北朝丧乱之后,取民未尝有所增加,对于杂税等,反还有所减免。而其时府库极为充实。重要的去处,仓储亦极丰盈。其国富,古今少可比拟的。荒淫暴虐,兼而有之。而隋遂不免于二世而亡,与嬴秦同其运命了。炀帝遂于六一八年为化及等所弑。

炀帝即位之后,即以洛阳为东都。他先开通济渠,引榖、洛二水,通于黄河,又自河入汴,自汴入淮,以接淮南的邗沟[插图]。又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插图],长八百里。他坐了龙舟,往来于洛阳、江都之间。又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插图]。又开驰道,从大行到并州,由榆林以达于蓟。开运河,治驰道,看似便利交通之事。然而其动机非以利民,而由于纵欲,而其工程,又非由顾募,而出于役使。如此,人民就未蒙其利,而先受其害了。

唐高祖李渊,本是隋朝的太原留守。以其次子世民——即后来的唐太宗——的计策,于六一七年,起兵先取长安,次平河西、陇右,刘武周据马邑,以宋金刚为将,南陷并州,亦给唐兵打败。李密为王世充所败,降唐,旋又借招抚为名,出关想图再举,为唐人伏兵所杀。秦王世民攻王世充,窦建德来救,世民留兵围城,引兵迎击于虎牢,大破之。擒建德,世充亦降。建德将刘黑闼,两次反叛,亦给唐兵打平。长江中流,梁朝之后萧铣,称帝于江陵,地盘颇大。唐朝亦派兵把他灭掉。其下流:陈稜、李子通、沈法兴等,纷纷割据。后皆并于杜伏威。而伏威降唐。割据北边的:有高开道、苑君璋、梁师都等。大都靠突厥为声援。然天下定后,突厥亦不能拥护他。遂次第为唐所平定。这时候,已在太宗的初年了。

汉与唐,同称中国的盛世,汉之治称文、景,唐之治,则称贞观与开元。

唐高祖的得国,本是靠秦王世民之力。

幸而唐高祖封世民于东方之说,未曾实行。玄武门之变,解决迅速,建成、元吉都为世民所杀。高祖亦传位于太宗。于是历史上遂见到所谓贞观之治。

太宗是三代下令主。他长于用兵,又勤于听政,明于知人,勇于从谏。在位时,任房玄龄、杜如晦为相,魏徵为谏官,都是著名的贤臣。所以其武功、文治,都有可观。参看二十一、二十三两章自明。

太宗死后,高宗即位,初年任用旧臣,遵守太宗治法,所以永徽之治,史称其媲美贞观。中年后,宠信武才人,废王皇后,立为皇后。国戚旧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都遭贬斥。高宗因苦风眩,委政武后,后遂为其所制,唐朝的衰颓,就自此开始了。高宗死后,武后废中宗而立豫王旦——就是后来的睿宗——公元六九〇年,又把他废掉,自称则天皇帝。改国号为周。中宗初废时,幽禁于房陵。后来因狄仁杰的谏劝,才还之于洛阳,代睿宗为皇嗣。

中宗复位之后,即惟皇后韦氏之言是听,任其妄作妄为,不加禁止。而韦后,亦忘却自己是和中宗同受武后幽禁,几遭不测的,反与上官婕妤俱通于武后之侄武三思。于是武氏的势力复盛。张柬之等反都遭贬滴而死,韦后、上官婕妤、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等,都骄奢淫逸,卖官鬻爵[插图]。政治的浊乱,更甚武后之时。公元七一〇年,中宗竟为韦后所弑。玄宗起兵定乱。奉其父睿宗为皇帝。睿宗立玄宗为太子。

而睿宗亦遂传位于玄宗。这是公元七一二年的事。玄宗初相姚崇,后相宗璟。崇有救时之才,璟则品性方刚,凡事持正。宗璟之后,又相张九龄,亦是以风骨著闻的。武、韦以后的弊政,到此大都铲除。自高宗中叶以后,失坠的国威,到此也算再振。这个于下一章中叙述。从贞观到开元,虽然中经武、韦之乱,然而又有开元的中兴,总算是唐之盛世。自天宝以后,则又另是一番局面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史上的60位刘姓皇帝——刘氏文化
汉朝( 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大事件图解大汉疆域变化
汉朝皇帝列表及大事记
成语史话-小成语大历史
高祖斩蛇立汉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