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故宫是怎么防火的——迷信篇
userphoto

2023.02.27 安徽

关注

上两期給大家介绍了明清两朝为了防止紫禁城发生火灾,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如设置防火机构,专职宫内火情巡查;建筑设计上扩大宫殿之间的间距,建造防火墙和防火门;开凿内金水河、古井,设置水缸等措施,这些措施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的科学可行的措施,对预防火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当时科学尚未昌明的时代,人们对于火灾的成因得不到科学的解释,如雷击造成的火灾,古代皇帝认为这是上天的警示,只能采取祭天、祷告的方式,祈求上天原谅。所以,古代皇帝虔诚地祈求神灵“镇火”,这种迷信的观念在宫殿建筑的规划布局和装饰装修上都能体现出来。

一、天一门和钦安殿

明嘉靖皇帝在位45年间,宫内发生过大小火灾15次。《明宫史》中记载:“坤宁宫之后,则宫后苑也,钦安殿在焉,供安玄天上帝之所也。有门曰天一之门。殿之东北,有足迹二。传云:世庙时,两宫回禄之变,玄帝曾立此兽为救火,其灵迹显佑,有如此者。”由此记载可知,嘉靖十四年,皇帝听从大臣的建议,在御花园内建一“天一门”(图1),门后建供奉玄天上帝的钦安殿(图2、图3),以此希望“天一生水”、“玄帝救火”,以保证宫内的消防安全。

图1 天一门

图2 钦安殿

图3 玄天上帝

二、龙吻镇火

“吻”即为低等动物的口器或者头端突出来的部分都叫“吻”。土制的“吻”在故宫的古建筑上比比皆是,它们除了具有装饰的作用,还有着“防火”的象征意味。今称为“大吻”或者“正吻”的它们源于汉武帝时宫殿总是发生火灾,在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蚩是一种海兽,尾水之精,能辟火灾,可置之殿堂。今人多做“鸱”字,是鹞鹰或者猫头鹰一类的猛禽,因能“降雨”而用来“灭火”。因此,汉武帝听其言,便把“鸱吻”安装在屋脊上。宋元之后,因龙形的吻逐渐增多,便把“鸱吻”改叫为“龙吻”(图4),也就是现在大家所说的“正吻”或“大吻”。

图4 太和殿屋脊上的龙吻

三、藻井与避火珠

藻井在我国汉代时已经开始采用了,它一般固定在主要的宫殿宝座上方或佛堂佛像的顶部。在天花板的中央设置一种“穹然高起,如伞如盖”的装饰,这就是藻井。《风俗通》中记载:“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像也;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压火灾也。”由此可见,“藻井”除了装饰外,还蕴含着避火的意思。到后来,藻井发展为正中坠一珠,珠置于水波之上,寓意用水避火(图5)。

图5藻井

虽然上述措施对预防火灾并没有多大的用处,但是它们反映古人防火的一种观念,一种寄托,一种美好的寓意,也从侧面说明了古代人们对故宫防火的重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紫禁城防火:木构建筑群的终极挑战
故宫为什么总是失火?
从明清开始,故宫为什么总失火?
除了迷信真武大帝和鸱吻神兽,关于防火,故宫曾有这六项措施
你是去过故宫,但你知道故宫为什么会火吗?
中国古代房屋均为木结构,当时都有哪些防火措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